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6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6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附解析Word版)

ID:433279

大小:183.5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6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Ⅲ T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 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 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 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 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 新的阶层的发展,B 选项符合题意。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 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 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 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 选项排除。 2.(2019 年全国卷Ⅲ T30)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 “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 2 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 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 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 选项排除。“稍稍留 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 3.(2019 年北京卷 T5)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 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 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 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 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 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 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 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的 3 【解析】据材料 1878 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 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 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1902 年和 1908 年北洋银元局、京师 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 北京地区,故 A 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是分布在 北京,故 B 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 1895 年甲午战败后破产, 和 1902 年和 1908 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 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 1878—1908 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 业的状况,D 以偏概全。 4.(2019 年江苏卷 T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 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 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答案】D 【解析】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 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 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 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 D 项; “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 A 项; “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 4 不符,故排除 B 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 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 C 项。 5.(2018 年北京卷 T4)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 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 年以前 59 1551—1722 年 113 1723—1861 年 167 1862—1911 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 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 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 年、1862—1911 年松江府(今上海 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 1842 年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 5 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 B。 6.(2018 年江苏卷 T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 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 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 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 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 A 项错 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 西方技术,故 B 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 企业,故 C 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 故 D 项错误。 7.(2017 年全国卷ⅠT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 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 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 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6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8.(2017 年全国卷 II T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 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9.(2017 年全国卷Ⅲ T28)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 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 7 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 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 年”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 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 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 D。 10.(2017 年江苏卷 T11)据统计,1948 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 31.97 亿美元,其中美国 14.10 亿美元,占总量 44.10%英国 11.15 亿 美元,占总量 34.88%,其他国家 6.72 亿美元,占总量 21.02%。由此 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11.(2016 年全国卷ⅠT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 8 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 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 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2.(2016 年全国卷 II T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 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 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 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 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 9 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其实是一种必要性措施,国民政 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的, 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 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说法错误,并购国有其实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 一种损害,并不是一种缓解;B 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 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 选项材料体现不出,不能通过并购国有 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 曲折发展·特点 13.(2016 年全国卷Ⅲ T30)图 4 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 案。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王运动的高涨 【答案】D 【解析】要抓住关键词“1932 年”“抗敌”等,联系到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开始。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材 料体现不出来。19 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 AB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抗日战争 14.(2016 年江苏卷 T7)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 10 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日洋货者,殆不啻 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 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 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人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 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 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破坏传统手工业,故 D 项错误。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果变动•外国经济侵略•影响 15.(2016 年江苏卷 T11)1938 年 1 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 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 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11 【解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 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 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 持久的物质保障,故 A 项的表述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 心的转移,故排除 B 项;C 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故排除; 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 D 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抗战需要 16.(2015 年全国卷ⅠT28)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 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 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 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 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 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 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 17.(2015 年天津卷 T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 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 20 世纪 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 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 12 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 皮制品销售到内地。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本题选 A。B、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表述错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 18.(2015 年江苏卷 T8)下表展示了 1914~1920 年华商火柴厂的发 展情况。 年代 厂进口火柴(万 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 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 1914~1915 年工业发展 13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 1920 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格体现是 1914——1920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体现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特点,故 C 项正确。 19.(2014 年全国卷ⅠT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 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鸦片战争后的自然经济。旨在考查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闭 关锁国的政策,但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外国商品仍 难以打开中国市场,故本题应选 D 项;题目中未涉及鸦片战争对中国 经济的破坏以及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故排除 A、C 两项;B 项的表述与 1842 年《南京条约》中“关税协定”的条款不符,故排 除。 20.(2014 年浙江卷 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 14 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 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 本题以清末官员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 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内开未尽之地宝……首在利民…… 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等信息,可知该官员 认为修铁路可以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符合洋务派的主张, 故本题选择 A 项。B 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思想;C、D 两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题意。 21.(2014 年天津卷 T6)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 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 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 64 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 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D 【解析】本题以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为切 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从题 干中“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 “平弧三角” “64 种化学 15 物质”等信息,再联系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即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 关注西方科技。故 D 项正确。 22.(2014 年山东卷 T17)19 世纪 60 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 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 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江浙地区经济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时间 19 世纪 60 年 代。A 项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一致;B 项中民族工业产 生的时间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而且“家家置纺车”,应该表现 的是小农经济,不是民族工业;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中国 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23.(2013 年天津卷 T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 史。20 世纪 50 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 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 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6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天津达仁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营管理的变化为切入 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理 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正在从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点分析。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 期以前,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销售由国家负责)。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独立来组织 生产和销售,导致其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茫然”,D 项正确。A、B、 C 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排除。 24.(2011 年广东卷 T17)20 世纪 20 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 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 1 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省份 农会会 员数 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 年 6 月 647, 766 8144 38,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 000 1927 年 6 月 700, 000 8144 4,517, 140 2 , 502, 600 382, 617 284 360 245, 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7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考点: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图表中增长地区正是北伐战争所经历的主要地区,而北伐战 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增长。A B 时间不符合,D 与之影响不大,排除。 25.( 2010 大纲版全国卷 1 T14)表 1 1885——1892 年田赋、厘金、 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 1 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 A 错;BC 与题干不 符。 二、材料题 1.(2019 年全国卷Ⅱ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 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 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 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 18 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 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 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 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 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 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 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 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 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 特征和意义。 【答案】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 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 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的 19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 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 “ 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得出从 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 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根据“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 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 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根据“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1843 年”等信息得出 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根据“《五口通 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 权丧失;根据“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 长期低于出口税率”结合所学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根据“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 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 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结合新中 国成立的意义得出完全自主;根据“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 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 工业的要求””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根据材料“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 的 20 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结 合所学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本国 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角度概括。 2.(2018 年江苏卷 T22)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 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 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 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 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 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 款 2.22 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 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 1938 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 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 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 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 1938 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 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21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 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 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 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 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 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 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 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 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 22 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 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 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 迁等举措。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 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3.(2017 年全国卷 II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 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 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 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 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 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 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 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 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 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 查 工 作 和 勘 探 工 作 ”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 19 世 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 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 分) 【答案】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 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 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 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 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 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4 4.(2014 年全国卷 II 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 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 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 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 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 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 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 界。但直至 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 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 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 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 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 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政府全 面开放东北各边置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 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 特点。(12 分) 25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 分)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 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 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 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 进东北开发。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移民东北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与综 合应用能力。第(1)问,对材料一、二进行比较分析,从政府对移民 的态度、移民到东北前后的差异、政府对移民东北放松控制的原因、 移民的主要来源、移民与国家的关系等不同角度概括特点。第(2)问, 移民的作用,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政治 方面可以从清政府对东北的管理与抵制外国侵略角度把握;经济方面 从对东北的开发、政府收入增加的角度把握;民族关系从民族融合和 文化交流的角度把握。 5.(2014 年北京卷 T40)(24 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 等因素影响不断变化。 1932 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 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 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 年,国民政 26 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 1 937 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 146 家,各种机件 14600 余吨。南京沦 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 1938 年 7 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 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 304 家,物资 511825 吨。 (1)结合材料所学,概述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 程。 (8 分) 【答案】 (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 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概况。 分析时要结合材料,抓住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中国工业本 身特点概括归纳。由于中国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造成 其工业部门、分布区域、发展程度的不均衡,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的 侵略使中国工业发展进一步受到影响,抗战的需要,工业内迁,内迁 的过程又与抗战的发展过程紧密相关。 6.(2013 年全国卷Ⅰ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 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 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 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 27 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 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 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 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 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 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 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 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 年,茶出 口又增长 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 1861 年的 490 余 万两增加到 1902 年的 3000 余万两。1866 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 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 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 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 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 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 年,张謇上奏朝 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 世纪 60 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 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 500 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 点。(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 要变化及启示。(15 分)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 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 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 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 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 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调用所学 知识,概括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特点,分析并认识历史事物、历史 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为古代的对外贸易、 科技文化传播、海禁政策等内容;近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通商口岸、 魏源、对外贸易、洋务运动、民族工商业兴起等内容。 题干部分通过提供两段文字材料设置了关于海洋利用的新情境,提供 了大量的信息。材料一提供了中国古代利用海洋发展生产、推动商业 往来、促进科技文化交往、著书立说增进了解、加强海防等信息,材 料二则以记叙的方式提供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利用通商口岸发 29 展生产,促进贸易,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的相关信息,要求学生结 合问题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提取有效信息,调用与此相关的所学知 识组织答案。 答案资源的来源统一要求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给学生灵活 运用知识内容的空间,便于学生组织答案,第(1)小问的引导语为 概括指出,关键词是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一 所述的要点,分类概括出对外贸易范围、对外交流的内容、海洋活动 的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在结合必修二、三教材中所学的内容,最 终得出答案。第(2)问的引导语为分析指出,关键词晚清海洋利用 的“变化及启示”,其中的变化的对比角度显然来自两段材料呈现的 信息及相关内容。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找到明确的比较切入点,如中国 自己的得与失、主动与被动、交流内容的变化、交往方式的变化、主 观意图的变化、影响的变化等。至于启示一方面来自于对变化的分析, 另一方面要结合时政需要作答。 本题以海洋利用为主题设置情境,应该是大家都能预料到的,所以围 绕海洋、海防平时进行了不少的准备,设问的要求上又给予学生自我 发挥的空间,所以学生是有话可说的,由于材料的新颖,调用所学知 识来源分散,给学生做答也带来一些不便,所以本题难度应该在 0.45-0.55 之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