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附解析Word版)

ID:433275

大小:2.03 MB

页数:5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ⅠT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 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 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 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 济实力。故答案选 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 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 实,排除 B 项;D 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 2 控制,排除。 2.(2019 年全国卷ⅠT4)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 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 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 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 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 项正确;大运河是其 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土地制度没 有调整,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主导,不符史实,排除 B 项;明朝中后期 货币制度没有改变,排除 C 项。 3.(2019 年全国卷Ⅱ T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 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 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 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 选项符合 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 选项说 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 要因素,B 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 合当时的史实,C 选项排除。 4.(2019 年全国卷Ⅱ 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 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 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 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 选项符合题 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 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 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 选项排除。明中 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 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 选项排除。 4 5.(2019 年全国卷Ⅲ 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 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 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 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 然在地主手里,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 选 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 选项排除 6.(2019 年北京卷 T1)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 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 5 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 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 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 5 选 A 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 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 B 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 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 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 D 项 7.(2019 年北京卷 T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 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 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 菜?”这反映出,宋代 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 比较重视耕织,阻碍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 对茶利垄断,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 况,故 B 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 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 D 项排除。 8.(2019 年天津卷 T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 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 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 6 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 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 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 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 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 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 A 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 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 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 C;农村城镇化是指 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 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 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 D。 9.(2019 年江苏卷 T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 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 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7 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用 13 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 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 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 A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 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 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 BC 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 度无关,故排除 D 项。 10.(2019 年江苏卷 T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 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 知 A. 商税成 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 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故选 D 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 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 破坊市限制和官府对商业的扶持,故排除 BC 项。 11.(2018 年全国卷Ⅰ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 为 8 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 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 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 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 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工匠“受雇期 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 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 B 项错误;中国古 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 D 项错误。 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12.(2018 年全国卷ⅠT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 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 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9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 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 朝贡贸易的贡品,故 B 项正确;图 6 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 传统的绘画类型,故 A 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 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 “天朝上国”的观念,故 D 项错误。 13.(2018 年全国卷 II 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 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 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10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4.(2018 年北京卷 T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 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 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 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5.(2018 年江苏卷 T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 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 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 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 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 A、C 项 11 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 B 项错误;“民间商人 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 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 D 项正确。 16.(2018 年江苏卷 T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 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 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 A 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 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 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 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 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 D 项错误。 17.(2017 年全国卷ⅠT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 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 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12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 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 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 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 B 项正确,排除 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 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 C;这一变化不足以 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 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冲 击等级秩序 18.(2017 年全国卷 II T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 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3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 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 A 项。 19.(2017 年全国卷Ⅲ T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 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 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A 项与史实不符。B 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 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 C 项。D 项从材料中无 法得出。 20.(2017 年全国卷Ⅲ T26) 表 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14 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21.(2017 年天津卷 T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 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 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答案】B 【解析】这一题考查空间概念,根据一般的地理常识可知,朱仙镇是 在今天的河南省,而景德镇则在今天的江西省,据此再结合地图可知 B 正确。 22.(2017 年江苏卷 T2)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 15 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吧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 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 23.(2016 年全国卷ⅠT25)图 4 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 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16 24.(2016 年全国卷 II T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 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 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 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 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 B 选项正确。A 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 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 选项与材料无关, 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 选项没有明白 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 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 地制度 25.(2016 年全国卷Ⅲ 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 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 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7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和手工业 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 放松,排除 D 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 中并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商业的发展及特点 26.(2016 年海南卷 T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 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 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 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 有制的发展,故 B 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 进步,故 C 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 故 D 项错误。 27.(2016 年北京卷 T15).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 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 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18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由“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以看出①正确;由 “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②正确;③中的“放弃” 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④不选;故 本题答案选 A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 28.(2016 年天津卷 T2)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19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①正确; 纸币的发行自然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根据“流转行使” 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④正确;根据“除 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见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 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 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排除③,故选 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29.(2016 年江苏卷 T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 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 “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20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 30.(2016 年浙江卷 T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 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汉时 出现了州,州下是郡,郡下是县,在南北朝到隋唐时逐渐演变成州县, 故①错误;唐代的私营手工业,是大量个体农民经营的家庭副业,他 们生产的产品,在自用和纳税有剩余时,也拿到市场出卖。当时手工 业者所经营的作坊,诸如织锦坊、纸坊、染坊、冶成坊(冶铸手工 业)、铜坊(铸造铜器)等,比以前有显著增加,私营作坊有的规模 相当大,定州(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 确;宋代定州的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为主,以制瓷 业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元代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故④正确。故 D 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定州丝织 21 业、制瓷业 31.(2015 年全国卷Ⅰ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 5 口甚至 9 口人”。精耕细作 的生产方式促使战国时期农业受益的增加,从而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 体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塞为 A 项。 32.(2015 年全国卷 II 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 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 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 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 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 22 33.(2015 年全国卷 II T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 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 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A 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 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 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 在明清时期盛行;D 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 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 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34.(2015 年北京卷 T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 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 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 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其它选项不合 题意,故选 B。 35.(2015 年天津卷 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 23 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 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答案】B 36.(2015 年江苏卷 T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 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 1678 年,河道总督的奏疏 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田地竹成沙 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的信息说明属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 行管理,故 B 项正确。 37.(2015 年江苏卷 T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 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 24 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D 38.(2014 年全国卷ⅠT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 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清初的中外贸易。旨在考查学生从 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 银钱……各省……皆有”可知当时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 位,故 A 项的表述正确;B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外国银钱…… 各省流行”不符,故排除;C 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 25 间“清初”,故排除;民间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 D 项的表述错误。 39.(2014 年全国卷 II 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 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解答,纸币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出现的, 类似于现在的“汇票”,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根据材料交子产生 于前,贸易纠纷产生于后;因为富商“不能偿所负”而对富商的信用 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富商的社会地位;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南 移的表现,而非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0.(2014 年浙江卷 T13)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 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 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瓷器”的音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 26 甄别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从“China”到“Qin→Chin­a”说明瓷器 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要弄清楚瓷器具体的音译应该确定此音 译最早来源于“秦”还是“瓷”的信息,故本题选择 D 项。A 项考古 挖掘难度比较大,不容易实施,故排除;B、C 两项均不是获取第一 手史料的途径。 41.(2014 年广东卷 T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 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 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以唐朝的诏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 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唐代”“永业(国家授予的田 地)”“违法卖买”等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国家实行的均田 制遭到破坏,故 C 项正确。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晚期,故 A 项错误;分 封制恢复于西汉初期,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市”无关,故 D 项 错误。 42.(2014 年重庆卷 T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 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 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 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27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古代经济重心转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 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A、C 两项与题干“南北经济发展不平 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的信息不符,故排除;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 重心转移到南方,D 项错误;B 项与题干江南经济发展的信息相符。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 B 项。 43.(2014 年天津卷 T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 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和重要性 【答案】A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从材料的含义可知,不管是上古 的神农、尧舜,还是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 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 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B、C 材料并没有体现,D 只是一个侧面。 故应选 A。 44.(2013 年天津卷 T2)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 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 28 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 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棉花种植 的不断扩大与棉花能够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原因上的不同。A 项政府的大力推广、C 项商品经济的发展、D 项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这些条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扩大。但是,棉花能够逐渐 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其前提条件还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 B 项。 45.(2012 年全国卷 T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 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 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 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 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 29 对农业的重视,因此 D 项不正确,选 B 项。 46.(2012 年全国卷 T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答案】D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 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 者对商业的歧视,AC 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 项错误; 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 项正确。 47.(2012 年天津卷 T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 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 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对外交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运用和 理解能力。注意关键信息:马可·波罗。可知道考查的是元朝对外交 往。再依据所学知识知道: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 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 30 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 A。 48.(2011 年浙江卷 T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 8 是 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 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 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 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 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 得出 D 项。 49.(2011 年浙江卷 T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 (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 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31 【答案】B 【解析】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 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 A 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 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 C、D 也正确。 二、材料题 1.(2018 年天津卷 T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 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 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 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 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 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2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 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 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 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 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 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 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 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 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 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 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 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3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 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 图”“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 料“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 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 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 紧扣“既脆弱又顽强”,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脆弱” 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 析,“顽强”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 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 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 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 信息可知国家的重视,“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 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反映了过渡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 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抑商政策等方面 分析归纳即可。 2.(2017 年北京卷 T41)(24 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 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 34 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 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 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 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 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 分) 【答案】 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 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 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3.(2017 年江苏卷 T21)(14 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 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 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 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 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 35 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 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 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 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 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 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 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 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 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 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 展的积极作用。(3 分)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 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 36 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 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依靠购买桑叶养 蚕”“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 “经济作物种植、农残品商品化以及商帮”等角度归纳回答。 (2)问依据材料二中“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 “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主要背景”依据材料二中“葡萄牙人和 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的信 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以及中国手工业吸引力”等 角度来回答。 (3)问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 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白银成为货币、 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 4.(2016 年全国卷Ⅰ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 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 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 37 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 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 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 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 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 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 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 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 “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 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 分)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 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 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 38 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 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 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 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第(1)问考查明清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由“社会总体稳 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 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 耐 寒 、 知,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都要从正反两方 面进行探讨和评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 5.(2016 年江苏卷 T21).(12 分) 39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 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 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 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 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 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 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 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 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 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 济后果。(6 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 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 关系。(3 分) 【答案】(1 2 分) 40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 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6.(2016 年海南卷 T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 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 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 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 便贡史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 40 余年。 41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成 化十一年 (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 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 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此后,琉球“外御强邻, 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5 分) 【答案】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 密切,人员交流频繁。(8 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 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5 分) 42 7.(2016 年上海卷 T40)大航海时代(25 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 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 船队出使西洋;1492 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 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43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 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 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 分) 【答案】 (1)水平 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 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 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 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 200 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 17 艘。 (2)水平 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 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 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 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44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与 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 1: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 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 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 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得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 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平 2: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 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 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 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 3: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水平 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 4:回避问题 45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 1:叙述成结构 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 8.(2014 年天津卷 T12)、(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 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 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 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 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 分) 46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 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 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 “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 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 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 分)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 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 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 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 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 1058 年 700 万贯 175 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 1077 年 879 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47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 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 分)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 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 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 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 (告缗)。(2 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 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 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 分)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 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 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 励商业发展。(3 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孟子与商鞅的态度。材料“孟子 对于农商一列平视……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 富” ……”可知其态度是农商平等和重农抑商。联系当时的社会发 展特点分析认识和背景。 第(2)问,结合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 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 48 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 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 贾中家以上大氏破”。”回答前一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后一问。 第(3)问,从材料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可知当 时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地位。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共参酌 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 得收其算”以及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其经济政策:重视商业,如适 当减免商税。 第(4)问,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时代的 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家财政收入情况分析回答。 9.(2014 年浙江卷 T38)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 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 分) 材料一 1587 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 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 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 诞奇迹”; 已经去世 5 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 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 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 49 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 4 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 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 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 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 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 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 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 分)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 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 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 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 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 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中 50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依赖内阁”“ 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 制”“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等信息并结合明朝后期 统治的史实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皇权专制、内阁政治腐 败、太监掌权以及宦官专权等视角分析原因。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 据材料二中“玉米、番薯……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的信息并结合明 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会馆等来概括明朝经济的新气象; 第二小问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依据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第(3) 问依据材料中“戚继光……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以及“西方传教 士利玛窦……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等信息从倭寇骚扰、西学东渐、葡 萄牙入侵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 度分析作答。 10.(2012 年天津卷 T13).(19 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 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 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 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 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 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 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 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 中心。 51 材料三 1902 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 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 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 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 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 20 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 核工业中心。——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 A、B、C 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 原因。(6 分) 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2 分)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 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5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02 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2 分) 依据材料三,归纳 20 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14 分) 【答案】(19 分) (1)A 区:金朝;漕运中转。 B 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 C 区:1903 年;政府措施。 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清政府妥协。 (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 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 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52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第(1)题结合材 料一天津发展成为中转枢纽和军事要地,可知 A 区在金朝时期形成, 材料二开埠通商等信息,可知是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租界, 即 B 区,从材料三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可知在 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 C 区;第(2)题天津开埠通商后,清政 府内部的洋务派在此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 发展;第(3)题 1902 年八国联军退出后清政府接管天津,仅仅 20 多年天津进一步发展,城区不断扩大。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