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doc

ID:432675

大小:461.12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蓉城名校联盟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高中 2018 级期中联考 一、选择题 1.下列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 A. 脑脊液 B. 消化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 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都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 不属于细胞外液。 【详解】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脑脊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故选:B。 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A. Ca2+ B. 纤维蛋白原 C. 血红蛋白 D. 淋巴因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 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血红蛋白在血红细胞里面,所处的环境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其他都属 于内环境成分。 故选 C。 3.如图为人体体液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A. 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B. 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根据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可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血浆、组织 液、细胞内液、淋巴。 故选 C。 4.下列过程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的合成 B.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C. 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 D.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 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A. 神经递质的合成在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 B.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主要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B 正确; C. 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 错误; D.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故选 B。 5.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都叫反射 B.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不只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C. 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D.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 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 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 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才叫反射,A 错误; B.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 正确; C.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中,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 错误; D.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为非条件反射,D 错误。 故选 B。 6.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正确的是 A. 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B. 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D. 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 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详解】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 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故选 C。 7.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正确的是 A. 电信号→化学信号 B. 化学信号→电信号 C.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 故选 A。 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下列关于膜内外局部电流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 膜内: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膜外: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B. 膜内: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C. 膜内: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膜外: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D. 膜内: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 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 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详解】兴奋部位(外负内正)和非兴奋部位(外正内负)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电 流方向是从正到负,故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 兴奋部位。 故选 D。 9.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 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D.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 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建立的结构,A 错误; 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 错误; C. 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C 正确; D.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 错误。 故选 C。 10.下列哪项不是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区别 A. 方式不同 B. 方向不同 C. 结构不同 D. 一个需要 ATP, —个不需要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A 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结构上单向传递,故方向不同,B 正确;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结构上单向传递,故结构不同,C 正确; D.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都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 故选 D。 11.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位于 A. 脊髓 B. 脑干 C. 大脑皮层 D. 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 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 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故选 B。 1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同学们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参与的是 A. S 区、H 区 B. H 区、W 区 C. W 区、S 区 D. H 区、V 区 【答案】A【解析】 【分析】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同学们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大脑皮层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和 H 区(听觉性语 言中枢)共同参与。 故选 A。 13.下列与生物节律有关的结构是 A. 大脑皮层 B. 脑干 C. 小脑 D. 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 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 泌活动的总枢纽,同时也控制着生物的节律。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 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同时也控制着生物的节律。 故选 D。 14.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B. 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器官才能合成激素 C. 人在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其身材矮小,且智力发育不正常 D. 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是 没有导管的,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中, 3.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 高血糖素等。 固醇类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只能注射给实验动物!固醇类或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口服也可注射! 【详解】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A 正确; B. 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才能合成激素,B 错误; C. 人在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其身材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C 错误; D. 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会随着机体的调节而发生改变,D 错误。 故选 A。 15.下列哪种激素可以用双缩服试剂检测 A. 性激素 B. 胰高血糖素 C. 甲状腺激素 D. 肾上腺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中, 3.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 高血糖素等。 固醇类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只能注射给实验动物,固醇类或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口服也可注射。 【详解】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都不属 于蛋白质,不能用双缩服试剂检测,胰高血糖素属于蛋白质,可以用双缩服试剂检测,故 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 B。 16.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判断,错误的是 A. 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的去路,抑制血糖的来源来调节血糖的平衡 B.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 血糖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 D. 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 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 (1)血糖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3)调节方式: 【详解】A. 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的去路,抑制血糖的来源来调节血糖的平衡,A 正确; 的B. 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来使血糖浓度升高,B 错误; C. 血糖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C 正确; D. 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 后,组织细胞会吸收葡萄糖,血糖的含量会降低,D 正确。 故选 B。 17.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 A. 少饮、少食、少尿、消瘦 B. 多饮、少食、多尿、消瘦 C.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D. 少饮、多食、少尿、消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多尿,并口渴多饮,糖类的丢失,使人多食易饥,体重下降,这就是常说 的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 【详解】糖尿病可能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症状,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 18.下列有关甲状腺激素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既可以作用于垂体,也可以作用于甲状腺 C.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只能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D. 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中,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 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 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 分泌减少。 【详解】A.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A 错误;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可以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才是作用于甲状腺,B 错误; C.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甲状腺,C 错误;D. 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中,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D 正确。 故选 D。 19.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B.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C. 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 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促进肾上腺髓质和胰岛 A 细胞的分泌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 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 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A 正确; B.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 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B 错误; C. 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 正确; D. 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胰岛 A 细胞 分泌胰高血糖素,D 正确; 故选 B。 2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可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 有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泛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 主 【答案】C 为【解析】 【分析】 1、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 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详解】A. 大部分内分泌腺充当反射弧的效应器,其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控制,A 正确; B. 有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 正确; C.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局限,C 错误;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D 正确。 故选 C。 21.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B. 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C. 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的方式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D. 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感受温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 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 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 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 正确; 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 错误; C. 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散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C 错误; D.感受温度变化的感受器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不在下丘脑,D 错误。 故选 A。 22.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宜采用 A. 摘除法 B. 植入法 C. 饲喂法 D. 注射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易被消化酶水解,因 此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饲喂法: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也可以注射。 2、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摘除某种内分泌腺(如公鸡的睾丸),一 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睾酮),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 3、对于幼小的动物一般不用摘除法或注射法,例如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就应该 采用饲喂法。 【详解】蝌蚪属于幼小动物,一般不用摘除法(植入法)或注射法,ABD 错误;甲状腺激素属 于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C 正确。 故选 C。 23.细胞膜上有功能各异的蛋白质,下列所述生理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的是 A. 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 B. 与抗原结合 C. 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 D. 维持血浆渗透压 【答案】C【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 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 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A. 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的酶位于线粒体基质中,不在细胞膜上,A 错误; B. 与抗原结合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不在细胞膜上,B 错误; C. 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是位于细胞膜的蛋白质,C 正确; D. 维持血浆渗透压的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不在细胞膜上,D 错误。 故选 C。 24.台湾塑化剂事件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人猜测塑化剂的作用类 似于雌性激素,为了解环境激素对生物的影响,给小鼠注射塑化剂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 A. 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上升 C. 雌性激素含量上升 D. 促进卵细胞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分析可知,塑化剂的作用类似于雌性激素,雌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 细胞的形成。 【详解】塑化剂的作用类似于雌性激素,给小鼠注射塑化剂,会促进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的 形成,D 正确;通过负反馈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雌性激素分泌 减少,ABC 错误。 故选 D。 25.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B. 抗原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抗体是人体产生的 C. 抗体除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 D. 抗体有特异性,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B 【解析】【分析】 1、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 异体器官或自身损伤的细胞等。 【详解】A. 抗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A 正确; B. 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也可能是自身损伤的细胞,B 错误; C.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C 正确; D. 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D 正确。 故选 B。 26.有关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B.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D.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 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 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 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 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 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 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A 错误;B.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 错误; C. 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特异性免疫可以针对一些特殊抗原,故它们的作用都很重要,C 错 误; D.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 正确。 故选 D。 27.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抗原的刺激下 T 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B. 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D.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 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 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 应。 2、细胞免疫过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 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 在抗原的刺激下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A 错误; B. 在特异性免疫中,B 细胞和 T 细胞都能产生记忆细胞,B 错误;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 正确; D.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主要来自记忆细胞,D 错误。 故选 C。 28.增加芦苇的产量所使用的植物激素是 为A. 脱落酸 B. 赤霉素 C. 乙烯 D. 细胞分裂 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 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 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 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 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 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 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 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 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 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 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增加芦苇的产量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故所使用的植物激素是 赤霉素。 故选 B。 29.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产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 D. 植物向光生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尔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但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 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 曲。 詹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 脂片。 拜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 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 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 切面的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 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 输,促进下部生长。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详解】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 错误; B. 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B 正确; C.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产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下部,C 错误; D. 植物向光生长向光侧和背光侧都是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错误。 故选 B。 30.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 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 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 D.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详解】A.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因生长素积累侧芽生长受到抑制,A 错误; B. 顶芽的快速生长是顶芽自身产生的生长素,不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B 错误; C. 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生长实现的,C 错误; D.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D 正确。 故选 D。 31.据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1 结构和 2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乙液中没有细胞随之流动 C. 3 中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 甲液中渗透压的大小只与 Na+和 Cl-的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甲是血浆,乙是淋巴,丙是组织液,1 是毛细血管,2 是毛细淋巴管,3 是组织细 胞。 【详解】A. 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是淋巴和组织液,A 错误; B. 淋巴中有淋巴细胞随之流动,B 错误; C.组织细胞中有氧呼吸产物,如二氧化碳可参加体液调节,C 正确;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除了与 Na+和 Cl-的含量有关,还与血浆蛋白有关,D 错误。故选 C。 32.寒冷条件下,下列关于体内的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热速率>散热速率 B. 产热速率<散热速率 C. 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无关 D. 产热速率=散热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 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 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不管在什么条件下,要维持体温恒定,产热速率=散热速率,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33.将室温(25°C)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C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 入 41°C 环境中 1h (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 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C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减少 B. 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C. 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作为对照,用以分析因温度改变而引起的动物行为变化 D. 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会增加,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 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 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C 的环境中,该动物骨骼肌战栗会冷得发抖,甲状 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耗氧量会增加,A 错误; B. 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B 正确; C. 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作为对照,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干扰因素的影响,用以分析因 温度改变而引起的动物行为变化,C 正确; D. 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会增加,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D 正确; 故选 A。 3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正常孩子神经突起及突触数量将会增多 B.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通过反射进行神经调节 C. 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D. 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 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 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 部电流。 【详解】A. 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正常孩子神经突起及突触数量将会增多,A 正确; B. 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才可以通过反射进行神经调节,B 正确; C. 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C 正确; D.效应器受损,也有可能导致没有运动产生,D 错误。故选 D。 35.关于兴奋的传导与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B. 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 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 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都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 向是单向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 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 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A 正确; B. 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 Na+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 错误;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 错误; D. 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故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也 是单向的,D 错误。 故选 A。 36.下列与神经细胞能量供应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C. 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 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 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 ATP 主要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发生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A 正确;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分子的扩散,不需要消耗 ATP,B 错误; C. 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C 正确;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通过钠钾泵主动运输完成,需要消耗 ATP,D 正确。 故选 B。 37.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 激素和抗体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 和。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 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而抗体只能 作用于特定的抗原,A 错误;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 错误; 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抗体是和抗 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细胞沉淀被吞噬细胞裂解,C 错误; D、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 正确。 故选:D。 38.下列血糖平衡调节曲线模式图,解读错误的是 A. 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B. 图 1 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A 为正常人,B 为糖尿病患者 C.图 2 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b 为正常人,a 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 者,c 为低血糖患者 D.图 3 表示进食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a 为胰岛素,b 为胰高 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1)血糖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3)调节方式: 【详解】A. 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A 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图 1 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A 为正常人,B 为糖 尿病患者,B 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图 2 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b 为正常人,a 为高 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 为低血糖患者,C 正确; D. 据图分析可知,图 3 表示进食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a 为 胰岛素,b 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D 正确。 故选 A。 39.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IDS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B. HIV 主要攻击 T 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C.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卫功能低下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 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 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 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 T 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 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 主要途径。 【详解】A. AIDS 患者免疫系统被破坏,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出现各种病症,A 正确; B. HIV 主要攻击 T 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B 正确; C.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卫功能异常敏感、反应过度,C 错误;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 正确。 故选 C。 4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判断,错误的是 A. 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B.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C.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 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 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 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 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 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 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 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 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 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 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A 正 确; B. 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可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B 正确; C.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C 正确;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D 错误。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41.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 是______(用字母表示)。成年人若脊髓从胸部折断会导致尿失禁,其原因是______(用字母 表示)处受损,从而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2)图表示尿量与抗利尿激素、血浆渗透压的关系。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尿液产生的很少, 其原因是:运动员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b 代表的______增多,促进______,使 a 代表的______减少。 (3)某实验小组以小白鼠为实验材料研究有关尿量生成的问题: ①分别设置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和注射等量乙醇溶液的实验组,结果发现实验组小鼠 的尿量明显增多,其原因是一方面乙醇作用于______,抑制机体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乙醇能 _____(填“促进”或“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②刺激小鼠的迷走神经,发现小鼠的尿量也明显增加,说明参与尿量调节的信息分子除了抗 利尿激素外还有____________ ③若给小鼠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模拟糖尿病,推测尿量的生成量将______(填“增加” 或“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a→b→c→d→e (2). f 或 h (3). 抗利尿激素 (4). 肾小管和集 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 尿液 (6). 大脑皮层 (7). 抑制 (8). 神经递质 (9). 增加 (10). 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尿量增加 【解析】 【分析】 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所以排尿不受大脑的控制,只受骶髓排尿中枢的控制,为非条件反 射。其排尿反射的过程是:当膀胱内尿液满了时会刺激 a 膀胱壁感受器,a 膀胱壁感受器受到 刺激后会产生兴奋,通过 b 传入神经传到 c 骶髓排尿中枢,c 骶髓排尿中枢发出的指令通过 d 传出神经,支配膀胱 e 逼尿肌的收缩,排除尿液。 【详解】(1)婴儿的排尿反射属于简单的反射活动,是非条件反射,是由脊髓控制的。所以 图中婴儿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成年人若脊髓从胸部折断会导致尿失禁,是因 为 f 或 h 处受损,导致大脑皮层感觉不到尿意,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2)由图分析可知,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尿液产生的很少,其原因是:运动员大量出汗,血 浆渗透压升高,b 代表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 a 代表的尿液减少。 (3)①根据题干可知,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注射等量乙醇溶液的为实验组,结果 发现实验组小鼠的尿量明显增多,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乙醇作用于大脑皮层抑制渴觉的产生, 另一方面乙醇能抑制抗利尿激素的产生,使得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增加。 ②该实验小组刺激小鼠的迷走神经,发现小鼠的尿量也明显增加,说明参与尿量调节的信息 分子除了抗利尿激素外还有神经调节产生的神经递质。 ③给小鼠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出现尿糖,尿液的渗透压升 高,吸水能力增强,尿量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42.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 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 1 或抗体 2 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丁代表____细胞,丙分泌的 C 的生理功能是______,从而使血糖 浓度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 C 和 D 之间通过______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2)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 1 或抗体 2 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 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______(填“抗体 1”或“抗体 2”)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 看,该糖尿病属于______病。 (3)某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研究血糖调节。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号家兔,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最先缓解的是______号家兔。 该实验证明了家兔血糖调节的调节方式为______调节。参与实验的 5 组家兔要求 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 A 细胞 (2).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 降低 (4). 拮抗 (5). 抗体 1 (6). 自身免疫病 (7). ①和⑤ (8). ② (9). 体液 (10). 身体健康,年龄、性别相同,体重和发育状况相似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 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 分泌增多,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 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A 细胞(丁)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 糖素分泌增多。图中抗体 1 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 血糖浓度升高;抗体 2 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 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 1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 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从下图示可看出,该实验设计了五组,第一次注射时,①号为对照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 为对照组。首次注射胰岛素后,实验组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二次注射时,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 低血糖症状,③号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④号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 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缓解低血糖症状,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 协同关系。 【详解】(1)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丁代表胰岛 A 细胞,丙分泌的 C(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 胰 岛素和 D 胰高血糖素之间通过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2)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 1 或抗体 2 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抗体 1 致病原因是由于抗 体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 B 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 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从免疫学的 角度分析,这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3)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①号和⑤号家兔,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最先 缓解的是②号家兔。该实验证明了家兔血糖调节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参与实验的 5 组家 兔要求身体健康,年龄、性别相同,体重和发育状况相似。 【点睛】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血糖的调节及实验分析,意在考查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 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43.据图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______,它们的起源相同,但种类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中的④是______细胞,该细胞可由______细胞分化而来。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______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______细胞产生,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 挥作用,但有的免疫活性物质如______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的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 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答案】 (1). B 细胞和 T 细胞 (2).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浆 (4). B 细胞 或记忆 B (5). 浆 (6). T (7). 溶菌 【解析】 【分析】【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③和①分别是 B 细胞和 T 细胞。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 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④是浆细胞,浆细胞可由 B 细胞或记忆 B 细胞分化而来。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 T 细胞产生, 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及人体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 题。 44.某同学为了探究“生长素是如何从产生部位运输到植物体全身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 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 2 mm,如图处理方法做实验。 (1)实验过程中切去顶端 2 mm 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检测①②实验中的受体琼脂块,其中含有生长素的是______。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提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重力无关”的观点。①②③④四个实验中,最适合判断该 观点是否正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 ,则该观点正确。 (4)事实上,即使实验中的空白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难检 测出来。可将实验后的受体琼脂块放在______,如果____________,则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答案】 (1). 排除自身生长素的干扰 (2). ① (3).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 输到形态学下端 (4). ①④ (5). 两实验的受体琼脂块都有生长素,且含量相等 (6). 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 (7). 胚芽鞘能够生长 【解析】 【分析】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图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上端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下端琼脂块,但下端的琼脂块 中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上端琼脂块,说明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不 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详解】(1)为排除自身生长素的干扰,实验过程中应切去顶端 2mm。 (2)检测①②实验中的受体琼脂块,其中含有生长素的是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只能从 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3)①②③④四个实验中,①④两实验对照,如果两实验 受体琼脂块都有生长素,且含量相 等,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重力无关”的观点正确。 (4)事实上,即使实验中的空白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难检 测出来。可将实验后的受体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如果胚芽鞘能够生长,则说明 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