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11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11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127

大小:760.75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 11 月月考试题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虽然不同细胞在形状、大小上千差万别,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以下关 于细胞统一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组成:组成不同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完全相同 B. 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 遗传物质:都以 DNA 或 RNA 作为遗传物质,且遗传密码子通用 D. 能源物质:都以 ATP 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组成不同细胞 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并非完全相同,A 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B 错误;细胞生物都以 DNA 作为遗传物质,C 错误;以 ATP 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生物的共性, D 正确。 【点睛】解答 C 选项,关键要识记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只有 RNA 病毒中 的遗传物质才是 RNA,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 DNA。 2.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下列有关单体与多聚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的多聚体在胞内合成、分泌到胞外发挥作用 B. 多聚体不一定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C. 单体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D. 多聚体最终水解产物一定是单体 【答案】A 【解析】 抗体属于多聚体,在胞内合成、分泌到胞外发挥作用,A 正确;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 错误;单体进入细胞的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如多糖的单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 助扩散,C 错误;多聚体最终水解的产物不一定是单体,如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不是核苷酸, 而是磷酸、碱基和五碳糖,D 错误.故选 A。 【点睛】 生物大分子大多数是由简单的组成结构聚合而成的。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 的 多糖。生物大分子的特点在于其表现出的各种生物活性和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生物大 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但是并不绝对,比如:某些多肽和某些脂类物质的分子量并未 达到惊人的地步,但其在生命过程中同样表现出了重要的生理活性。与一般的生物大分子并 无二致。 3.下列概念除哪项外,均可用如图例来表示 A. 1 表示固醇,2、3、4 可分别表示维生素 D、胆固醇、性激素 B 1 表示 ATP,2、3、4 可分别表示腺苷、磷酸基团、高能磷酸键 C. 1 表示核糖核苷酸,2、3、4 可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 D. 1 表示原生质层,2、3、4 可分别表示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答案】B 【解析】 固醇包括维生素 D、胆固醇、性激素,A 项正确; ATP 是由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 高能磷酸键不是物质,B 项错误;一个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 酸组成,C 项正确;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共同组成,D 项正确。 【点睛】高能磷酸键是指 ATP 中磷酸与磷酸之间的连接键,断裂时释放较多能量,故称为高 能磷酸键。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破裂后,可用差速离心法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B. 脂肪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可能含有少量的脂肪 C. 松土有利于根系吸收无机盐不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D. 拍摄叶肉细胞的显微照片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 . 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 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 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2、(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 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 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2)种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其破裂后,不可用差速 离心法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A 错误; B. 脂肪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多糖,但脂肪不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因此不可能含有少量的脂肪,B 错误; C. 松土使得土壤中氧气增加,细胞呼吸强度增加,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而根系吸收 无机盐是主动运输的过程,因而松土有利于根系吸收无机盐,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因而 不利于减缓温室效应,C 正确; D. 拍摄叶肉细胞的显微照片不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 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D 错误; 因此选 C。 【点睛】本是综合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成分及模型构建法等知识,意在考查 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 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5.研究发现,水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毛细胞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中水的相对含量有关 B. 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细胞吸水需要消耗能量 C. 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的 D. 水分子不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水跨膜不需要水通道蛋白的协助,只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 散;水跨膜用过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 由 扩 散 高 浓 度 → 低 浓 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 助 扩 散 高 浓 度 → 低 浓 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 动 运 输 低 浓 度 → 高 浓 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等 【详解】A、根毛细胞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中水相对含量有关,例如细胞液水的相对含量少, 根毛细胞吸水能力强,A 正确; B、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细胞失水,可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失水,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B 错误; C、据图分析,水分子通过水通道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的,C 正确; D、水分子不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运输方式,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特点,属于中档题。 6.如图为某种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正常生理状态下,下列选项中的变化都会在该种细胞中发 生的是 A. 氨基酸→RNA 聚合酶;[H]+O2→H20 B. 葡萄糖→淀粉;H2O→[H]+O2 C. 氨基酸→血红蛋白;ATP→ADP+Pi D. 葡萄糖→丙酮酸;C6H12O6→C2H5OH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属于胰岛 A 细胞.2、同一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 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 物质,但由于细胞分化,即基因发生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所含的 RNA 和蛋白质种类有所 差别。 【详解】由分析可知,图示属于胰岛 A 细胞。氨基酸→RNA 聚合酶;[H]+O2→H2O 是正常生命 活动的代谢基础,可发生在胰岛 A 细胞中,A 正确;葡萄糖→淀粉只在部分植物细胞中发生, H2O→[H]+O2 一般是在光合作用中发生,而该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 错误;ATP→ADP+Pi 表 示 ATP 水解,发生在所有的活细胞中,但氨基酸→血红蛋白只在红细胞中发生, C 错误;该 细胞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发生葡萄糖→丙酮酸;而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会发生 C6H12O6→C2H5OH,D 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代谢、细胞分化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图中信息明 确该细胞的名称为胰岛 A 细胞,其次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功能,掌握细胞分化的 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 x、y,已知细胞中 x 的含量大于 y,用胃液处理,x 被分解而 y 不变。x 含有化学元素 N,有还含有元素 S,y 含有化学元素 N 和 P,它们苏丹Ⅲ染 液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 x 而无 y。下列有关 x、y 叙述,错误的是 A. x 是蛋白质 B. y 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C. 细胞膜上的 x 可能是载体 D. y 可能在核糖体上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用胃液处理,x 被分解而 y 不变”,由于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则 X 表示蛋白 质;“y 含有化学元素 N 和 P”,而细胞膜上没有 Y,且不能被胃液分解,说明 y 可能属于核酸, 可能是 DNA 或 RNA,基本单位为核苷酸。细胞类生物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它们的细胞质 遗传物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均为 DNA。 【详解】A、在细胞中含有 C、H、O、N、S 的一般都是蛋白质,又知用胃液处理,x 被分解, 更说明 X 是蛋白质,能被胃里的蛋白质酶水解,A 正确; B、Y 含 C、H、O、N、P,是大分子有机物,一般为核酸,又因为细胞膜上不含 y,进一步确定 Y 是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B 正确; C、蛋白质可以作为细胞膜上的载体,参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C 正确; D、核糖体上合成的是蛋白质,而 y 是核酸,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的解答时要正确的提取题干的信息“用胃液处理这两种物质,x 被分解而 y 不变” 和“y 含有化学元素 N,有的还含有 S,y 含有化学元素 N 和 P”等信息,从而结合蛋白质和核 酸的元素组成,进行正确的判断 x 和 y 到底属于哪种物质,从而正确的解答试题,得出正确 的答案。 8.下图是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变量的控制,比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催化剂种类就是自变量 B. A 处应为“无关变量”,比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无氧气就是此变量 C. B 处应为“因变量”,比如“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 影响”实验中,有机物产生量就是 此变量 D. C 处应为“干扰因素”,比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实验中,不能用叶肉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 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平行复重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的 和等量性原则。要注意在解题的过程中分清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图中 A 处应为“因变量”,B 处应为“无关变量”,C 处应为“干扰因素”。 【详解】“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不同的反应条件就是自变量,不一定 是催化剂的种类,也可以是不同的温度,A 错误;根据分析可知,A 处应为因变量,比如“探 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不同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就是此变量,B 错误;B 处应 为无关变量,比如“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就是 此变量,C 错误;C 处应为“干扰因素”,比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实验中,因叶肉 细胞含有叶绿体显示绿色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故不能用叶肉细胞做该实验的实验材料,D 正确。 故选 D。 9.如图表示人体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假设只考虑细呼吸且底 物均为葡萄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图中各运动强度下,肌肉细胞 CO2 的产生量等于 O2 的消耗量 B. bd 段无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来 C. c 点之后,无氧呼吸急剧上升,且不再进行有氧呼吸 D. ac 段主要进行有氧呼吸,cd 段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 其中 ac 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而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d 段氧气消耗速率 不变,但血液中的乳酸含量逐渐升高。 【详解】运动强度大于 c 后,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量等于消耗的 O2 量,而无氧呼吸既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无论图中何种运动 强度下,肌肉细胞 CO2 的产生量始终等于 O2 的消耗量,A 正确。bd 段无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 少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来,大部分能量仍储存在乳酸中,B 错误;c 点之后,无氧呼 吸急剧上升,仍然有氧气的消耗,也进行有氧呼吸,C 错误;ab 段乳酸含量没有增加,说明 此时细胞进行的是有氧呼吸,bc 段和 cd 段中既有氧气的消耗,也有乳酸的产生,说明这两个 阶段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A。 【点睛】解答本题的易错点是:人体细胞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生 乳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无论人体细胞的呼吸方式如何,消耗的氧气 的量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都相等。 10.下表为部分基因与细胞癌变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种类 基因状态 结果 抑癌基因 APC 失活 细胞突变 原癌基因 K-ran 活化 细胞快速增殖 抑癌基因 DCC 失活 癌细胞形变 抑癌基因 p53 失活 肿瘤扩大 其他基因 异常 癌细胞转移 A. 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基因突变而来的 B. 原癌基因失活和抑癌基因活化是导致细胞癌变的原因 C. 癌细胞转移与“其他基因”的正常表达有关 D. 表中信息表明细胞癌变受多种基因的共同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存在,不是正常基因突变而来,A 项错误; B、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内因,B 项错误; C、癌细胞的转移与“其他基因”异常表达有关,C 项错误; D、细胞的癌变是受多种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D 项正确。 故选 D。 11.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分别 发生在(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表现为自由组合;在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导致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 两条染色体。因此,A 项正确,B、C、D 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 12.下图中 a、b、c 表示人体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 过程既可是有丝分裂也可是减数分裂 B. c 过程形成的三种细胞还可以变成细胞③ C. c 过程形成的三种细胞内存在不同种类的 mRNA D. 人从出生时的 3kg 长到成年时的 60kg 主要依靠 a 过程 【答案】C 【解析】 b 过程代表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A 项错误;c 过程为细胞分化,体内细胞的分 化是不可逆的,B 项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过程,c 过程形成的三种细胞内存 在不同种类的 mRNA,C 项正确;a 过程为细胞的生长,人从出生时的 3kg 长到成年时的 60kg 主要依靠 b 过程细胞分裂,D 项错误。 13.某果实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 B、b 和 R、r 控制,其中 B 控制黑色,R 控制红色,且 B 基 因的存在能完全抑制 R 基因的表达,现向某基因型为 BbRr 的植株导入了一个隐性致死基因 a, 然后让该植株自交,自交后代 F1 表现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据此下列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 A. a 基因导入到 B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B. F1 的全部黑色植株中存在 6 种基因型 C. 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对该转基因植株进行测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2: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AB、黑色的基因型为 B-R-和 B-rr,红色的基因型为 bbR-,白色的基因型为 bbrr,自 交后代 F1 表现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说明 BB 纯合时致死,则 S 基因导入到 B 基 因所在的染色体上,F1 的全部黑色植株中存在 3 种基因型(BbR-和 Bbrr),A 正确,B 错误; C、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正确; D、对该转基因植株进行测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2:1:1,D 正确。 故选 B。 14.下列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最初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认为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并未确定转化因子就是 DNA C.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阐明了 DNA 的分子结构 D. 科学家使用荧光标记技术证实了 DNA 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多样性,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 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 其中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 转化为 S 型细菌,但并不知道该“转化因子”是什么,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 项正 确;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是表明了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但转化因子是什么并 未证实,B 正确;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阐明了 DNA 的分子结构为双螺旋结构,C 正确;科学家使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 DNA 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的,D 错误,故选 D。 15.下图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示意图。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若致病基因由正常基因的中间部分碱基替换而来,则过程①转录的产物 mRNA 短于原基因转 录的 mRNA 长度 B. 过程②为翻译,物质 b 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 C. 异常多肽链可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运送至膜上异常 D. 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杂合子很可能表现正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物质 a 为致病基因,物质 b 为转录形成的 RNA,过程①为转录过程,过程②为翻译 过程。一个 mRNA 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肽链的翻译过程。 【详解】若致病基因由正常基因的中间部分碱基替换而来,则过程①转录的产物 mRNA 等于原 基因转录的 mRNA 长度,A 错误;过程②为翻译,物质 b 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同时完成多条肽链 的翻译过程,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B 正确;由图可知,异常蛋白质分布在细胞膜上,故异常 多肽链可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运送至膜上,C 正确;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则携 带该致病基因的杂合子很可能表现正常,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并利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16.如图为 DNA、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与 DNA 复制的共同点:都以 DNA 单链为模板,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 B. ②过程中需要多种 tRNA,不同 tRNA 所转运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C. DNA 上某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 人的白化病体现了基因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 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 性状;图中①是转录过程,②翻译过程。 2、基因既可以通过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 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①是转录过程,转录和复制都是以 DNA 链为模板,复制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进 行,转录在 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A 错误; B、tRNA 上的反密码子与 mRNA 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多种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个氨 基酸,因此多种 tRNA 可以转运同一种氨基酸,B 错误; 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会导致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是翻译形成的肽 链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因此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改变,C 错误; D、白化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不能合成,进而不能形成黑色素,导致白化病,体 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囊性纤维病的病例是基因能通过控 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例子,D 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转基因棉花的变异都属于基因重组 B. 精卵细胞随机结合,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不同类型的受精卵 C.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因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 起的。 【详解】A、转基因棉花的变异属于基因工程中的基因重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是 S 型细菌的 DNA 整合到 R 型细菌 DNA 上,属于基因重组,正确; B、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准确的说是指精 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错误; C、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型,正确;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能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因此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正确。 故选 B。 【点睛】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 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 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 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8.据图分析下列各选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aaBBbb,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 乙图所示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C. 丙图家系中的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 丁图中染色体Ⅱ、Ⅲ、Ⅳ、X、Y 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aaBBbb,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 错误;乙图所示细胞处于减 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 错误;丙图家系 中的遗传病属于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 正确;丁图中染色体Ⅱ、Ⅲ、Ⅳ、X 或Ⅱ、Ⅲ、Ⅳ、Y 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D 错误。 【点睛】解答该题,关键能通过审题,分析出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 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图:双亲都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 病;丁图:丁为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 19.下列是生物学中一系列有关“一定”的说法,其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体细胞内 CO2 的生成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③染色体中 DNA 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 ④在真核细胞增殖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 DNA 含量变化和细胞质的分裂 ⑤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假说-演绎法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 ⑥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1,则此生物一定只含一对等位基因 ⑦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1,则此生物一定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 子 A. ①②③⑤⑥ B. ④⑤⑥⑦ C. ①④⑤⑦ D. ①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① 正确;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基因的总合,与种群数量有关,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 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种群中个体死亡,种群数量不一定减少,基因库不一定变小,②错误; 染色体中 DNA 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原因有:染色体 DNA 的 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不一定在编码区;基因突变后转录的密码子可能与原来的密码子编码同 一种氨基酸;由显性纯合子的一个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性状也不发生改变,③错误; 在真核细胞增殖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 DNA 的复制和均分,一个细胞分裂成 2 个细胞,一定 会发生细胞质的分裂,④正确;类比推理法没有实验验证阶段,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 假说-演绎法有实验验证阶段,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⑤正确;如果多对等位基因是连锁的, 测交后代中也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1,⑥错误;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 且比例为 1:1,则此生物一定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⑦正确,故选 C。 20.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组为双股线状 DNA,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SFV 基因组 DNA 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构成其基本骨架 B. 若 DNA 分子一条链中 A+T 占 36%,则该分子中 G 占 32% C. ASFV 与 HIV 的核酸彻底水解可以得到相同的五碳糖 D. ASFV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DNA 为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构成其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 可以进行 DNA 分子中相关碱基数目的计算。 【详解】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外侧构成 的,不是碱基之间的氢键,A 错误;若 DNA 分子一条链中 A+T 占 36%,则整个 DNA 分子中 A+T 占 36%,DNA 分子中 A=T=18%,G=C=32%,B 正确;ASFV 是 DNA 病毒,DNA 彻底水解的产物有脱 氧核糖、磷酸和 A、G、C、T 四种碱基,HIV 是 RNA 病毒,RNA 彻底水解可得到核糖、磷酸和 A、G、C、U 四种碱基,故其得到的五碳糖不同,C 错误;病毒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减数分 裂,故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 错误。因此,本题答 案选B。 21. 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 40 条染色体。用紫外线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 株 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 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自交无性状分离 B. 紫外线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C. 植株 X 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 单倍体植株的细胞最多含有 40 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抗病植株都是单倍体,高度不育。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 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 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 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 50%,可判定出这株植株 X 是杂合子,自交若干代,纯合抗 病植株比例逐代提高。D.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数目最多含有 40 条染色体。 考点:本题考查了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 综合运用的能力。 22.研究人员向肿瘤细胞中导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可将某种无毒性前体药 物磷酸化,引起肿瘤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自杀”。相关分析错误的 是 A. 该治疗方法属于基因治疗,HSV-TK 能遗传给后代 B. 在将 HSV-TK 导入肿瘤细胞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C. 肿瘤细胞因导入 HSV-TK 发生的“自杀”属于细胞凋亡 D. 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糖蛋白减少易扩散转移等特征 【答案】A 【解析】 A.该治疗方法属于基因治疗,也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是 HSV-TK 能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故不 能遗传给后代,A 错;B. 在将 HSV-TK 导入肿瘤细胞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保证基因在 肿瘤细胞中存活,B 正确;C. 肿瘤细胞因导入 HSV-TK 发生的“自杀”属于细胞凋亡,属于基 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C 正确;D. 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糖蛋白减少易扩散转移等特征,D 正确。故选 A 符合题意。 23.每个家庭都希望生出健康的孩子。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 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丙家庭中,妻子为白化病患者,丈 夫家族中无此病患病史;丁家庭中,丈夫正常,妻子为经转基因技术改造了造血干细胞而治 愈的血友病女性。从优生角度考虑 A. 甲家庭最好生育女孩 B. 乙家庭最好生育女孩 C. 丙家庭最好生育男孩 D. 丁家庭最好生育男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根据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对夫妻生育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和提出建议的能力。首先应明确 遗传方式。 【详解】A、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伴 X 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甲家庭最好生育 男孩 A 错误; B、红绿色盲是伴 X 隐性遗传,根据“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可知丈夫 正常、妻子是杂合子,生育女儿都不会患病,儿子 1/2 的患病可能,因此乙家庭最好生育女 孩,B 正确; C、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意丈夫是显性纯合子,夫妻生育的子女都不会患病, C 错误; D、血友病是伴 X 隐性遗传,妻子虽然改造了造血干细胞,但生殖细胞不受影响,她产生的卵 细胞都携带致病基因,男孩都会患病,D 错误。 故选 B。 【点睛】可以根据遗传方式写出简单的遗传图解进行分析更稳妥。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 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②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③⑤⑦ 【答案】C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并与现代生物进化论进行对比,可选出正确 答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学内容概括为: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且 达尔文研究的单位是个体。综合分析,答案选 C 25.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 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下面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开始之前,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同一个种群 B. 实验中表示环境选择 因素主要是食物 C. 若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则这种甲、乙品系果 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的多样性 D. 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这种甲、 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能力。 【详解】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开始之前,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均来自于果蝇原 品系,属于同一个种群,A 正确;由题意“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可 知,实验中表示环境选择的因素主要是食物,B 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若由于 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则甲、乙品系果蝇可能属于不 同物种,二者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C 正确;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 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说明甲、乙品系果蝇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 离,两者仍然属于同一物种,这种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的多样性,D 错误。 【点睛】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 遗传多样性,而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则依据不同个体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则为 不同物种;若不存在,则为同一物种。 26. 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的 A. 健康人体浆细胞分泌抗体与丙酮酸的分解无关 B. 鸡的新鲜肝脏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C. 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不同 D. 衰老细胞的体积及细胞核体积都比正常细胞的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与丙酮酸的分解有 关,故 A 错误;动物的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故 B 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和 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都是葡萄糖,故 C 错误;衰老的细胞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变 大,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 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膜蛋白是一类结构独特的蛋白质,它镶嵌于膜脂的特性使这一蛋白处于细胞与外界的交界 部位,是细胞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下图细胞膜上 3 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直 接相互作用模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 A 和 B 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B. 如膜蛋白 A 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 C. 如蛋白质 B 具有运输功能,其运输物质的过程中可能消耗 ATP D. 如蛋白 C 具有催化功能,其活性的高低受温度、pH 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 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 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 作用等。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性的,所以A与B两种蛋白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可能 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这样才能与脂双层牢固结合,A错误; B、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B正确; C、物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协助的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后者消耗 ATP,C正确; D、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是酶,而酶的活性受温度、pH 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28.某同学欲测定植物叶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速率,作如图所示实验.在叶柄基部作环剥处理, 于不同时间分别在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为 1cm2 的叶圆片烘干后称其重量,测得叶片的光 合作用速率=(3y-2z-x)/4g.cm-2.h-1(不考虑取叶圆片后对叶生理活动的影响和温度微小变化 对叶生理活动的影响).则 M 处的实验条件是( ) A. 下午 2 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 4 小时 B. 下午 2 时后在阳光下照射 3 小时 C. 下午 2 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 2 小时 D. 晚上 8 时后在无光下放置 3 小时 【答案】C 【解析】 计算光合作用时,也要计算出呼吸作用的强度,题干中只有光照下,没有遮光的条件,所以 M 是在遮光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数据。假设遮光 a 小时,根据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有(3y-2z-x)/4=(y-x)/4+(y-z)/a,计算得出,a=2 小时.所以下午 2 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 遮光 2 小时,所以 C 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明确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9.已知控制某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下图甲表示某家系中该遗传 病的发病情况,图乙是对该致病基因的测定,则Ⅱ4 的有关基因组成应是乙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已知控制某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人类的 X 染色体 比 Y 染色体大),Ⅱ-3 和Ⅱ-4 均患该遗传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3),即“有中生 无为显性”,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患病为显性性状,正常为隐性性状。A 图表示Ⅱ-4 的基因型 为 XaYA,其儿子均患病,女儿可能不患病,与系谱图相符,A 正确;B 图表示Ⅱ-4 的基因型为 XAYa,其女儿均患病,儿子可能不患病,与系谱图不符,B 错误;Ⅱ-4 为该病患者,含有 A 基 因,C 错误;D 图表示Ⅱ-4 的基因型为 XAYA,其儿子和女儿均患病,与系谱图不符,D 错误。 【点睛】本题最佳解法是将选项假设为正确的,则根据Ⅱ-4 的基因型推断系谱图中其他个体 的表现型是否吻合来判断。 30.下图表示 RNA 干扰技术的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推测 A 蛋白具有 RNA 聚合酶的功能 B. 可利用该技术研究基因的功能 C. RNA 干扰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利用该技术可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题图,考查 RNA 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 RNA 的名称、基本组成及种类,能根据 题图信息推断 RNA 干扰技术的原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A 蛋白结合在核糖体上,说明其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是翻译过程中参与合成蛋白质 的酶,A 错误;由于利用 RNA 干扰技术后,SiRNA 可干扰翻译过程,不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进 而研究相应的基因的功能,B 正确;据图可知 RNA 干扰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 正确; 进行 RNA 干扰后,翻译无法进行,因此利用该技术可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D 正确。 3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浆细胞经主动运输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C. ②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 等物质 D. 长期营养不良引起②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以及相互转化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 的图像. 【详解】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A 错误. 浆细胞经胞吐分泌抗体,抗体不进入④细胞内液,B 错误. ②是血浆,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 等物质,C 正确.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水更多的进入组织液,引起③增多,D 错误. 【点睛】抗体不能进入靶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靠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液的 运输,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分泌的抗体、激素、淋巴因子及血浆蛋白等也属于内环境成 分。 3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可发生性激素、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合成 B. 胰岛素通过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降低血糖含量 C. 在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 pH,其中人体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与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A、性激素、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合成都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A 错误; B、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变成非糖物质,且能抑制糖原分解及非糖 物质转化,进而降低血糖, B 错误; C、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 的,C 错误; D、组织液渗回血浆的多,渗入淋巴的量较少,二者相差较大,D 正确。 3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B. 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其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C.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 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B 【解析】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A 项正确;婴幼儿经 常尿床是因为其大脑皮层发育不全,不能控制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B 项错误;过敏反应具有 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C 项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 疫的第二道防线,D 项正确。 34.PM2.5 是指大气中≤2.5um 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 目前 PM2.5 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与 PM2.5 发生特异性结合 B. 吞噬细胞吞噬 PM2.5 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C. PM2.5 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过度 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PM2.5 是指大气中≤2.5um 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某些物质可能就是抗 原(或过敏原),进入人体后,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特定抗体,并与对应的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 【详解】PM2.5 中某些物质可能含有特定 抗原,所以体内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与PM2.5 中 某些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 正确;吞噬细胞吞噬 PM2.5 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 错误; 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C 正确;非条件反 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以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 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应在大脑皮层,D 正确。 【点睛】易错点:吞噬细胞吞噬 PM2.5 属于无特异性的对外来异物的吞噬处理,属于第二道 防线。 3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 神经细胞 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A 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 ATP,B 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 正确;神经元细胞膜内钾离子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D 正确。 36.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只有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 B. 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C.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D. 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的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 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2、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和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 神经调节也存在分级调节,如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 错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 过神经调节增加排汗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B 错误;激素的作用往往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作用,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C 正确;在血糖平衡调 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并没有催化 作用,D 错误。 3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 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答案】A 【解析】 吞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A 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 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 错误;浆细 胞不能识别抗原,D 错误。 【点睛】解答 D 选项,关键能理清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或细胞,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 吞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效应 T 细胞和抗体。切记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 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8.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有关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的生理 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球员大量出汗会导致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 B. 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加快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的 pH 显著降低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D 【解析】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A 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 错误。肌细胞无 氧呼吸产生乳酸,但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能将乳酸中和,使 pH 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C 错误。当血糖浓度低时,胰岛 A 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 D 正确。 3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 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 射,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 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综合以上 可知,只有③和⑥两项正确。 故选 B。 40.如图表示两个细胞相互接触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 B 内部已经侵入了麻风杆菌,则 A 可能是浆细胞 B. 若 A 是精子,B 是卵细胞,则它们的结合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有关 C. 若 A 是死亡的细胞,B 是吞噬细胞,则 A 被 B 吞噬后被分解的过程主要与溶酶体有关 D. 若 B 是吞噬细胞,A 是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细胞,则吞噬病原体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 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细胞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信息分子作用于受体细胞进行 信息交流;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A、若 B 内部已经侵入了麻风杆菌,则 A 可能是效应 T 细胞,A 错误; B、若 A 是精子,B 是卵细胞,则它们的结合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有关,精卵的识别具有 物种特异性,B 正确; C、若 A 是死亡的细胞,B 是吞噬细胞,则 A 被 B 吞噬后被分解的过程主要与溶酶体有关,需 要溶酶体中水解酶的参与,C 正确; D、若 B 是吞噬细胞,A 是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细胞,则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依赖于细 胞膜的流动性,D 正确。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41.图 1、图 2 是不同绿色植物利用 CO2 的两条途径。图 3 甲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做的干旱 对烟草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图,图 3 乙为干旱对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的实验 结果图(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 宜). (1)图 1 中①过程称为____________,②过程是在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中进行的。 图 2 生物的光合叶片用碘液处理,出现蓝色的细胞是____________(不考虑有机物的转移)。 (2)图 1 与图 2 所代表的植物更适宜于在低浓度 CO2 环境生活的是___ (填“图 1”或“图 2”),这是长期______的结果。 (3)据图 3 甲、乙分析,叶片叶绿素下降与光合速率下降________ (填“是”或“不是”) 同步变化。 (4)据图 3 甲、乙分析,实验 2~4 天,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 CO2 的固定 (2). 叶绿体基质 (3). 维管束鞘细胞 (4). 图 2 (5). 自然选择 (6). 不是 (7). 缺水导致气孔关闭,CO2 供应不足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 1 表示碳三植物的叶肉细胞,其中①过程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②过程表示三 碳化合物的还原。 图 2 表示碳四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该植物能够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①② 过程同图 1。 图 3 中,通过对照,很明显的看出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含量均 下降,只是时间有先后顺序.图中光合速率在第 2 天就开始下降,叶绿素含量在第 4 天才开 始下降。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 1 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①过程称为 CO2 的固定,②过程 表示 C3 的还原,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淀粉属于多糖,遇碘显蓝色,不考虑有机物的转 移,图 2 生物的光合叶片用碘液处理,出现蓝紫色的细胞是维管束鞘细胞。 (2)根据图像分析可知,图 1 与图 2 所代表的植物更适宜于在高温、低浓度 CO2 环境生活的 是图 2,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据图 3 甲、乙分析,叶片叶绿素下降与光合速率下降不是同步变化。 (4)据图 3 甲、乙分析,实验 2~4 天,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缺水导致气孔关闭,CO2 供应不足引起的。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着重考查碳三、碳四植物光合作用的区别以及水份对光合速率以及 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图文转换能力,并且清楚影响光合作用的 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叶绿素的含量属于内因,含水量属于外因。 42.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酮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红绿色盲患者则无 法正常区分红色和绿色。图 1 是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图 2 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 (1)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 反映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若要调查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需要在_______________中进行大量随机抽样调查。 (4)若Ⅱ-5 与色觉正常男性婚配,为避免生出患色盲的孩子,医生通常建议她进行 ________。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基因检测 C.性别检测 (5)若Ⅱ-3 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则她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3). 人群 中 (4). C (5). 9/16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考查伴性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根据Ⅱ-3、 Ⅱ-4 正常,其女儿患有苯丙酮尿症,可判断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且位于常染 色体上。苯丙酮尿症和色盲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根据分析,可判断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2)图 1 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调查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进行大量随机抽样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 性。 (4)Ⅱ-5 的父亲患有色盲,则Ⅱ-5 一定含有色盲基因,为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与色觉正常 男性婚配,其女儿一定不患色盲,其儿子患色盲的概率为 1/2,判断胎儿是否含有色盲基因, 首先应进行性别检测。 (5)若Ⅱ-3 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则她再生一个不患色盲孩子的概率为 3/4,再生一个不患苯 丙酮尿症孩子的概率也为 3/4,所以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3/4)=9/16。 【点睛】用集合理论解决两病概率计算问题 (1)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分析如下: (2)根据序号所示进行相乘得出相应概率,再进一步拓展如下表: 序号 类型 计算公式 患甲病的概率为 m 则不患甲病概率为 1-m 已知 患乙病的概率为 n 则不患乙病概率为 1-n ① 同时患两病概率 m·n ② 只患甲病概率 m·(1-n) ③ 只患乙病概率 n·(1-m) ④ 不患病概率 (1-m)(1-n) 患病概率 ①+②+③或 1-④ 拓展求解 只患一种病概率 ②+③或 1-(①+④) (3)上表各情况可概括如下图: 43.图 I 表示由甲、乙、丙三种神经元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 Ca2+ 内流,Ca2+使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递质;图Ⅱ是图中丁部位的放大图:图Ⅲ表示神经元某部位 受刺激前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Ⅰ中,Ca2+通道开放,使 Ca2+内流,甲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为______。 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 _______的功能。 (2)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后,乙神经元和丙神经元分别 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或“兴奋或抑制”),丙神经元的膜电位 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图Ⅱ中 A 测量的电位与图Ⅲ中_________点的电位对应,其产生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 (4)若抑制甲神经元膜的 Ca2+通道。刺激甲神经元,乙神经元不能测到图所示的电位变化, 原因是: _______ 。 【答案】 (1). 电信号→化学信号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 兴奋、抑制 (4). 发生 (5). C (6). K+外流 (7). 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其神经递质不 能被释放,不会使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 【分析】 由图Ⅰ可知,甲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乙神经元,故会引起乙神经元的兴奋;乙 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丙神经元,故会抑制丙的兴奋。 Ⅱ中 A 是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B 是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Ⅲ中 C 点是静息电位,E 点是动作电位的峰值。 【详解】(1)图Ⅰ中,Ca2+通道开放,使 Ca2+内流,促进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该过程中 甲神经元的突触前膜会由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的功能。 (2)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后,乙酰胆碱会引起乙神经元的兴奋,乙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会引 起丙神经元的抑制,丙神经元会发生阴离子内流,膜电位会发生改变。 (3)图Ⅱ中 A 测量的静息电位与图Ⅲ中 C 点的电位对应,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 的外流。 (4)若抑制甲神经元膜的 Ca2+通道,则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释放并作用于乙,刺激甲神经 元,也不会引起乙神经元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点睛】易错点: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钠离 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不能兴奋,但膜电位会发生 改变。 44.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种子圆粒(E)对皱粒(e)为显性,黄子叶(D)对绿子叶(d)为显性, 且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________处理,若 F1 种子中黄色皱粒出现的概率 为 1/8,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 Fl,Fl 自交时,若含 d 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 亡,则 F2 代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________。 (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 Dd 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 Ddd 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则其自交后代黄色:绿 色=________。 (4)用 X 射线照射纯种黄子叶个体的花粉后,人工传粉至多株绿子叶个体的雌蕊柱头上,得 F1 种子共 1647 粒,其中出现了一粒绿子叶种子。推测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 X 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 ②X 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 为确定该绿子叶种子产生的原因,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 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受精卵致死。】请你根据实验过程, 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上述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收获种子;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种子的子叶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 Fl 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 D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片段缺失引起的; ②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 F1 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 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 【答案】 (1). 去雄(套袋) (2). DdEe、ddEe (3). 15:5:3:1 (4). 3:1 (5). 6:1 (6). 3:1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 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 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人工去雄套袋(或人工去雄)处理;若 Fl 种子中黄色皱粒(D_ee)出现的概率为 1/2×1/4=1/8,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DdEe、ddEe。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DDEE)与绿色皱粒植株(ddee)杂交得 Fl(DdEe),Fl 自交时, 由于含 d 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雌配子四种比例相等,而雄配子比例为 1/3DE、1/3De、 1/6dE、1/6de,则 F2 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5: 5:3:1。 (3)根据题意可知,一株基因型为 Dd 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 Ddd 的三体植株,假 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该植株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D:dd: Dd:d=1:1:2:2,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绿色=3:1。 (4)根据题意可知,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①经 X 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 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 基因(D)丢失,验证实验步骤为:将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杂交,得到 种子;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如果 Fl 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 D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用 0 表示),则该绿色 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d0,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 d:0=1:1,与 DD 个体杂交,后代基 因型有 Dd:D0=1:1,这两种基因型植株自交,后代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 6:1。 ②如果 F1 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则 该绿色种子的基因型为 dd,与 DD 杂交后代为 Dd,该植株再自交,后代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 例为 3:1。 【点睛】易错点:注意三体产生配子时能产生含一条染色体和两条染色体的配子,含一条的 为正常配子,仍有后代。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