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1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带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1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带解析Word版)

ID:429971

大小:3.23 MB

页数:1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 专题 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1.(2019•全国卷Ⅰ•T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 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 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 正确;由题中信息: 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 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 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 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 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 错误。 2.(2019•全国卷 II•T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 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 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 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 错误。 3.(2019•全国卷 III•T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2 D.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解析】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 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以增加散热量,B 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 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 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4.(2019•江苏卷•T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 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 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 正确;正常情 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 正确;神经递质分为 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 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 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 错误。 5.(2019•浙江 4 月选考•T19)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 3 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 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 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 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 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 择 B。 6.(2019•浙江 4 月选考•T21)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垂体可通过神经细胞支配其他内分泌腺 B.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 C.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但不能作用于垂体 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D 【解析】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A 选项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 激素分泌到体液中,B 选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对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也 能作用于垂体,C 选项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故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 选项正确。 7.(2018•海南•T8)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A 正确;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 触面积,B 正确;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进而做出相应的调节,C 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D 错误。 8.(2018•江苏卷•T20)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 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 错误;神经调节比 4 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 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 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 错误。 9.(2018•海南卷•T12)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 A.糖的分解代谢降低 B.碘的需要量增加 C.饥饿感增强 D.TSH 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细胞代谢增强,糖的分解代谢加快,A 错误;甲状腺合成的 甲状腺激素减少,碘的需要量降低,B 错误;细胞对能量的需要增大,因此饥饿感增强,C 正确;在负反馈 调节的作用下,垂体分泌的 TSH 减少,D 错误。 10.(2018•全国Ⅲ卷•T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 K+和 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 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 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 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 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 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 错误,D 正确。 11.(2018•全国Ⅱ卷•T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 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 错 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5 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 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 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 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 错误; 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 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 正确。 12.(2018•江苏卷•T1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 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 错误;bc 段动作电位产生的 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 错误;cd 段是动 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 正确;在一 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 错 误。 13.(2018•天津卷•T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答案】A 【解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 6 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 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 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 错误;神经系统 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 出反应,D 错误。 14.(2018•浙江卷•T6)下列关于人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睾酮促进卵细胞的发生 B.雌激素促进女性皮下脂肪的积聚 C.雌激素增强输卵管和子宫的活动 D.雄激素促进男性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 【答案】A 【解析】睾酮为雄性激素,不能促进卵细胞的发生,A 错误;雌激素可使女性皮下脂肪选择性的积聚在乳 房、腹部、大腿、臀部的部位,B 正确;雌激素能加速卵子在输卵管的运行速度,对子宫内膜和平滑肌的代 谢有明显促进作用,即雌激素增强输卵管和子宫的活动,C 正确;雄激素可促进男性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发 育,D 正确。 15.(2018•浙江卷•T20)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 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答案】B 【解析】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 正确;刺激传入神经 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 错误;膝反射的反射弧 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 正确;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 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产生的兴奋也能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进而引发膝反射,D 正确。 16.(2017•海南卷•T11)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 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7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 正确,B 错误。 17.(2017•海南卷•T12)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中产生维生素 D3(VD3),活化的 VD3 可促进肠道吸收 钙离子。对于因缺乏 VD3 引起缺钙的人群来说,为缓解缺钙这一状况,下列做法不应选择的是 A.适量进行日光浴 B.增加室外活动 C.补充适量鱼肝油 D.补充胡萝卜素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中产生维生素 D3(VD3)”,可推出适量进行日光浴 和增加室外活动都能缓解缺钙这一状况,AB 不符合题意。鱼肝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D3(VD3),C 不符合 题意。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 A,D 符合题意。 18.(2017•海南卷•T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 A 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 正确。当兴 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 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 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 正确。 19.(2017•海南卷•T14)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A.马出汗 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 8 D.牛排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体内的水分排除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牛排尿量减少不利于散热。 20.(2017•海南卷•T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 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 神经系统,B 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 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 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 错误。 21.(2017•海南卷•T16)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 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 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22.(2017•海南卷•T1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 A 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 B 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A 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 正确。胰腺细 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 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 正确。 9 23.(2017•江苏卷•T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 错误;③ 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 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 C 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 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 性,D 正确。 24.(2017•新课标Ⅱ卷•T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 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 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 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 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 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 正确。 25.(2017•天津卷•T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 PM2.5 的研究结果 推论 10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 T 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C 【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 特异性免疫,B 正确;B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 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 正确。 26.(2016•全国卷 I•T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C. 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 【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A 正确;神经递 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 ATP,B 错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合成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 需要消耗 ATP,C 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 ATP,D 正确。 27.(2016•全国卷II•T3)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激素 的分泌,A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项正确; 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项正确;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液中血糖浓度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项错误。 28.(2016•江苏卷•T15)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 B 细胞数量减少,血中 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11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A 错误;胰岛素产生后直接通过体液运输,与胰 腺导管无关,B 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 正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是指须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胰岛素受体正常,否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D 错误。 29.(2016•江苏卷•T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 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 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 H1N1 流感 B.HIV 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 HIV 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 HIV 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 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HIV 感染 【答案】D 【解析】HIV 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 H1N1 流感的抵抗力下降,A 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 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HIV 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 HIV,B 正确;被 HIV 潜伏感染 的细胞表面没有 HIV 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 正确;HIV 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 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HIV 感染,D 错误。 30.(2015•福建卷•T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 择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B 错误;效 应 T 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C 错误;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 导致效应 T 细胞增多,则可使该病病情加重,D 错误。 31.(2015•新课标卷Ⅱ•T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12 C.R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A、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 错误;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 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 错误;Rous 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 错误;人 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D 正确。 32.(2015•重庆卷•T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据化验单数据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过反 馈调节会抑制垂体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A 项错误、C 项正确;由于胰岛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会减 缓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B、D 项错误。 33.(2014•上海卷•T)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 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 Na+离 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解析】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 不发生显著变化,故 A、D 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得神径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 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 B 错、C 正确。 34.(2014•上海卷•T18)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此时 A.瞳孔缩小 B.胆汁分泌增加 C.支气管扩张 D.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 13 【答案】C 【解析】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 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 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 活动起着主要作用。故 C 正确。 35.(2014•上海卷•T24)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 操作是为了研究 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所以环割剥除脚趾皮肤,去除感受器,可以研究感受器在反射活动 的作用。 36.(2014•安徽卷•T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 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 射,其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含高级神经中枢),可见 A 项错误;因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低级神经中 枢)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可知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相同,D 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 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 项错误;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 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 反射的反射弧,C 项正确。 37.(2014•江苏卷•T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14 【答案】B 【解析】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或引起的是使神经元兴奋被抑制,则贮存于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 的兴奋或抑制,故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 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 38.(2014•海南卷•T11)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答案】C 【解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 正确;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 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C 错;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控,D 正确。 39.(2014•海南卷•T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 d 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 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 a 到 d 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 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 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 d 处记录 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 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 d 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 正确; 从 a 到 d 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 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 d 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 15 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所以 c 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 正确。 40.(2014•广东卷•T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故①正确;捕食之间存在反馈 调节,即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而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减少,即④ 正确,故 D 正确;降雨量的多少对土壤动物存活率有影响,但土壤动物的存活率对降雨量没有影响故③错; 害虫数量能影响其天敌鸟类数量,而天敌鸟类数量的多少也会反过来影响害虫数量,故②错 41.(2014•海南卷•T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 mRNA 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答案】A 【解析】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A 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其合成需要经过转录、翻译 过程,需 mRNA 和核糖体的参与,B 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C 正 确;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两者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互拮抗,D 正确。 42.(2014•上海卷•T19)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答案】A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就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的原因有如 钦水过多,食物中的离子摄入过少。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故 A 正 确;血容量减少、食物过咸、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C、D 错 43.(2014•北京卷•T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 16 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入水时皮肤受外界寒冷刺激,通过感受器将兴奋传至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骨骼肌收缩不 自主的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汗液分泌来减少散热,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者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加强代谢增加产热用以维持体温。 44.(2014•海南卷•T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 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水解病原菌,起到杀菌作用,A 正确;口腔黏膜为免疫的第一道屏障,对病原菌 起物理屏障作用,B 正确;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 正确;细胞对病原菌的 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 错。 45.(2014•天津卷•T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 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 a 作为抗原能激活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 a 抗体与物质 a 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 a 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物质 a 可刺激机体可产生抗 a 抗体,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说明物质 a 可以作为抗 原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 正确;抗 a 抗体与物质 a 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B 错误;抗体 C 所参与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 正确;由于抗 a 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 AChR 受体,所以患者乙 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减少,D 正确。 17 46.(2014•重庆卷•T3)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 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 3 次较 1 次或 2 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 T 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C 【解析】在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时可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 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人类以此为原理 发明了疫苗,使用后能使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应答加强,而浆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存在时间短,吞噬 细胞无记忆功能,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故 C 正确,ABD 错误。 47.(2014•上海卷•T7)控制传染源是抑制微生物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对传染源进行控制 的是 A.接种特效疫苗 B.设立隔离病房 C.注射相应抗体 D.室内定期通风 【答案】B 【解析】控制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特效疫苗和注射 相应抗体都是控制传染病途径中的保护易感,室内定期通风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而设立隔离病房就是控制 病病房中的传染源进入控制,所以选 B 48.(2014•大纲卷•T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T 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 效应 T 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 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 B 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T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 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故 A 选项正确;效应 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故 B 选项正确;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故 C 选项正确;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受到抗原刺 激的 B 细胞增殖,故 D 选项错误。 49.(2014•江苏卷•T2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18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答案】BC 【解析】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故A选项错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 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故B选项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 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故C选项正确;人体内的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 免疫过程,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故D选项错误。 50.(2013•全国卷大纲版•T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C 错误。 51.(2013•四川卷•T3)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 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 →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故选项 A 和 C 正确;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 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故选 C。 52.(2013•海南卷•T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腓 肠 肌 ① ② 19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合成并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A 正确;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突触后膜兴 奋或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说明没有兴奋的传递,所以不合成,B 错误;突触小体为突触前神经元 轴突末梢膨大的杯状小体,即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C 正确;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正确。 53.(2013•海南卷•T19)关于细胞内外 K+、Na+和 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 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K+外流 D.Na+和 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B 【解析】兴奋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兴奋区与未兴奋区之间在局部电流的刺激下,打 开了未兴奋区的 Na+通道,使 Na+内流,导致未兴奋区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 A 项正确。静息电位形 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非门控的 K+通道打开导致 K+外流,静息电位接近 K+的平衡电位,故 C 正确。血浆渗透 压由离子渗透与和胶体渗透压组成,其主要取决于离子渗透压,与血浆中的 Na+和 Cl-浓度有关,D 正确。 在 Na -K 泵的作用下通过主动运输将 K+运输到细胞内 Na+运输到细胞外,这对维持多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 生理意义,故 B 错误。) 54.(2013•上海卷•T1)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 A.人类皮肤感受器 B.蝮蛇颊窝 C.飞蛾的触角 D.鱼类侧线 【答案】C 【解析】人类皮肤含有温觉感受器,能感知温度变化,属于物理感受器,故 A 错误;蝮蛇颊窝也能感受温 度变化,属于物理感受器,故 B 错误;飞蛾触角起嗅觉作用,甚至能接受配偶性外激素的刺激,故是嗅觉 感受器,故 C 正确;鱼类侧线能感受到鱼耳所不能感受的低频振动,当敌害接近时,能及时发觉而逃离, 属于物理感受器,故 D 错误。 55.(2013•上海卷•T11)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 B.心跳呼吸加快,代谢速度增加 C.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D.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解析】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A 正确;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而肾上腺素增加后会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B 20 正确;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C 正确;副交感神经 的作用是促进胃肠蠕动,而人在紧张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D 错误。 56.(2013•上海卷•T27)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 Ca2+的升高 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 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 释放的是 A.Na+流入细胞内 B.Ca2+流入细胞内 C.K+流出细胞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答案】C 【解析】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A 正确;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而肾上腺素增加后会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B 正确;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C 正确;副交感神经 的作用是促进胃肠蠕动,而人在紧张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D 错误。 57.(2013•上海卷•T28)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 10 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 B.图 l0 乙表示强化过程 C.图 10 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消退 D.若对图 10 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则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 【答案】A 【解析】从图甲可见,声音并不能引起小鼠发生恐惧反射,属于无关刺激,A 错误;结合图乙分析,经过多 次将电击和声音信号结合在一起刺激小鼠,使无关刺激(声音)转化为了条件刺激,才出现了图丙的恐惧 反射。这种非条件刺激(电击)与无关刺激(声音)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B 正确;条件反射建立以 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 完全不出现,C 正确;对图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小鼠会出现恐惧,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D 正 确。 58.(2013•北京卷•T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 T 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21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但分泌抗体的只能是浆细胞,A 错误;外界温度降 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使体温稳定,B 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 增加,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 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 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 正确。 59.(2013•江苏卷•T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 【解析】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A 错误;激素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 胞,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 大分子异物;B 错误;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还有未致敏的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等,C 错误;神经细 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的形式为前导,D 正确。 60.(2013•福建卷•T1)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 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LDL 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 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C 【解析】VLDL 是脂肪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 错误; VLDL是高分子化合物,不 能穿膜运输,必须是胞吐,B 错误;肝细胞内肝糖原的合成会降低血糖浓度,分解成葡萄糖进血液会升高血 糖浓度,C 正确;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浓度的,应该是促进肝糖原分解而非合成,D 错误。 61.(2013•全国卷大纲版•T3)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22 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答案】D 【解析】HIV 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大量繁殖,A 错误;HIV 不含有核糖体,B 错误;HIV 主要攻击 T 细胞,C 错误;HIV 通过体液传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出 HIV,D 正确。 62.(2013•新课标卷Ⅰ•T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 HIV 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 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 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 可能对实验药物 a 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 对试验药物 b 敏感 【答案】D 【解析】对必修 3 免疫部分的考查,体现了考纲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的要求。图甲中发生了 从 RNA 到 DNA 的分子合成过程,但存在干扰因素“酶降解 RNA”,会使部分考生疑惑不解,因为高中生物课 是不讲这些的。而后面的信息“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又会让考生联想起课本上的知识,坚定不选 A 的信心。 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那么产生体液免疫是不容置疑的了。丙、丁的区别在于纵轴代 表的量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 T 细胞量,而丁却是 HIV 病毒的数量。C、D 的说法相似,应选其一。C 加入药物 a 后 T 细胞数量上升,说明 HIV 被杀死,进而 HIV 破坏 T 细胞的过程减弱,T 细胞数量上升。D 选 项中,加入药物 b 后,HIV 病毒上升,说明 HIV 对该药物不敏感,故 D 错误。 63.(2013•新课标卷 II•T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T 细胞和 B 细胞 C.吞噬细胞和 B 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23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淋巴细胞指 B 细胞、T 细胞,免疫细胞包括 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 血液和淋巴结中。 64.(2013•重庆卷•T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 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 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 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 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 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是由 T 细胞分泌的,C 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 D 项错误。 65.(2013•山东卷•T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 B 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A 选项错;图示细菌进入吞噬细胞后,细胞中 的溶酶体对细菌进行了加工处理,并暴露抗原,B 选项正确;加工处理的抗原直接呈递给 T 细胞,而不是 B 24 淋巴细胞,C 选项错;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存在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D 选项错 66.(2013•四川卷•T2)若 H7N9 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 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H7N9 病毒对人体来说属于一种特异性抗原,侵入人体后会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中选项 A 在感应和效应两大阶段都会发生,选项 B 在效应阶段发生,选项 D 在反应阶段发生,而选项 C 浆细胞分泌 抗体在效应阶段发生,但是浆细胞又名效应 B 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故选 C。 67.(2013•海南卷•T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 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 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该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链球菌表面与心脏瓣膜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类似,因此免疫系统对 该种链球菌免疫的同时,也会攻击人的心脏瓣膜,造成心脏瓣膜关闭不严。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此病发病机 理相同,D 正确;A 项肝移植引起免疫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引起的,B 属于过敏反应,C 属于免疫缺陷病。 68.(2013•海南卷•T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A 【解析】非特异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的,先天具有的,能够遗传给后代,A 项正确。过敏反应是特异性 免疫中的一种异常情形,为免疫功能过高,B 项错误。记忆细胞是由活化的 B 细胞或 T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属于特异性免疫,C 项错误。非特异免疫不能识别特异性的抗原,D 项错误。 69.(2012•天津卷•T3)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右图为皮质 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5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 M 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核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B 【解析】图中 M 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 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70.(2012•四川卷•T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 a 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 b 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 40 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mLU /µ 26 【答案】B 【解析】横坐标为胰岛素浓度,胰岛素为唯一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其含量越高血糖消耗速率加快,故 b 为血糖消耗速率。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有抑制作用,所以 a 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度。A a 曲线为血糖的补充 速率,应下降。B 胰岛素作用于这些细胞形成糖元,使血糖含量迅速下降,故错误。C 当补充和消耗基本持 平,则血糖能相对稳定,但不会是较长时间的,所以 C 错误。D 胰岛素本身对下丘脑中控制胰岛 A 细胞的神 经细胞即下丘脑没有反馈作用。 71.(2012•江苏卷•T25)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 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 IGT 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 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餐后 60min 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量运动可降低 IGT 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 IGT 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 IGT 人群胰岛 B 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BCD 【解析】餐后15-45min,由于运动消耗大量糖类,使血糖含量下降,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 浓度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所以A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A错误;由图可知: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 人群 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B正确;餐后适度运动使IGT 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从90—120min提前到 45min,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餐后适度运动可以适当减小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这样可 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 细胞的分泌胰岛素负担。 72.(2012•福建卷•T4)将小鼠 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 T 细胞凝集成细 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 T 细胞凝集成团。T 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27 A.小鼠 B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 T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痊 C.小鼠 B 细胞和小鼠 T 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 T 细胞和家兔 T 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C 【解析】小鼠 B 细胞注入家兔的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在家兔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而血清也 可以和小鼠 T 细胞凝集,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特点来看,说明小鼠的 B 细胞和小鼠 T 细胞具 有相同的抗原。 73.(2012•广东卷•T5)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所以 A 错;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B 淋巴 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所以 C 错;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74.(2012•北京卷•T4)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 病毒抗原诱导 B 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浆细胞产生杭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效应 T 淋巴细胞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考察免疫调节和生物实验,理解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 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 T 细胞。把效应 T 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 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效应 T 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诱导靶细胞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 胞外。 75.(2012•重庆卷•T3)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 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28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 T 细胞和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 B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 T 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疫苗作为抗原,具有大分子性,A 错;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就是 能产生效应 T 细胞和抗体,B 正确;淋巴因子为 T 细胞释放,C 错;与抗体结合的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 错 76.(2012•四川卷•T3)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 M 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 如下实验: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 M 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 M 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 T 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能不能理解该免疫为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需要抗体。 77.(2012•江苏卷•T1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 病毒主要攻击 T 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 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答案】B 【解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离不开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也是生命活动之一,A正确;浆细胞是高度 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B错;HIV攻击的主要是T细胞,C正确;合理使用激素能调节动物的生 29 理活动,提高免疫力,D正确 78.(2011•海南生物卷•T7)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D 【解析】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 正确;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 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B 正确;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 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C 正确;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 分泌,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腺体是垂体,而不是下丘脑,D 错误。 79.(2011•天津理综卷•T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的现象 B.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 cDNA 文库相同 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D.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所以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现象,A 错误;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细胞中的 mRNA 不同,因此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 cDNA 文库不同,B 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 加快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C 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 弧,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并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D 错误。 80.(2011•江苏卷•T13)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 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解析】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 30 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 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 正确; B、由于 b 是传出神经纤维,所以切断 d、刺激 b,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 正确; C、兴奋在结构 c 中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 b 的传导都是以电信 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C 正确; D、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受体与递质结合,所以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 错误。 81.(2011•广东卷•T4)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C 【解析】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 生俱来的,故 A 错。B 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 D 项小脑司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起跑反射涉及到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故 C 正确。 82.(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7)右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 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这表明神经冲动能传到大脑皮层,但不能传到 手部肌肉即效应器,所以,麻醉剂阻断的位置是传出神经。图中只有③表示的是在传出神经。 83.(2011•浙江卷•T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1 A. a—b 段的 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 b—c 段的 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c—d 段的 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 d—e 段的 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C 【解析】a-b 段上升是因为 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 错误;b-c 段上升也是因为 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 错误;c-d 段下降是因为 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 正确;d~e 段下降是因为 K+进一步外 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 错误。 84.(2011•海南生物卷•T8)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 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D.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答案】A 【解析】兴奋时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理是钠离子通道开放,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发生变化,兴奋部位由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因此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是钠离子通道开放,大量钠离子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85.(2011•海南生物卷•T9)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 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 错误;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 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 错误;大 32 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 错误;排尿 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 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 正确。 86.(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3)有些人乘车时会感到眩晕和恶心。人耳中与此现象相关的身体平衡感受器 是 A.耳蜗 B.前庭器 C.鼓膜 D.听小骨 【答案】B 【解析】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庭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 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 晕船,B 正确;ACD 错误。 87.(2011•新课标卷•T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 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肾上腺素是由内分泌腺——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不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而是通过体液 运输到靶器官而起作用。 88.(2011•天津理综卷•T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的现象 B.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 cDNA 文库相同 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D.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所以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现象,A 错误;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细胞中的 mRNA 不同,因此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 cDNA 文库不同,B 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 加快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C 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 弧,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并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D 错误。 33 89.(2011•福建卷•T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 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 错误。部分激素是蛋 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B 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 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 正确。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 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 错误。 90.(2011•福建卷•T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答案】A 【解析】如该图代表碳元素的流向,甲、丙都指向乙,乙为 CO2 库,生产者光合作用能固定 CO2,所以丙为 生产者,甲为消费者,丙到甲的箭头为(CH2O);A 正确;如该图代表内环境成分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 渗透,且淋巴只能进入血浆,所以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甲为淋巴; B 错误;如该图代表能量流动,能 量流动为单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流向分解者,所以丙不可能是分解者,也不可能有相互流动; C 错误;如该图代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相应激素, 所以丙为甲状腺,D 错误。 91.(2011•大纲版全国卷•T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 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 B 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 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34 【答案】C 【解析】淋巴因子可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 B(浆)细胞。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相当于抗原,可 刺激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92.(2011•浙江卷•T4)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属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收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答案】A 【解析】由于主动免疫接受的是抗原,刺激人体自身的分化出的浆细胞产生抗体,所以维持的时间较长,A 正确;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是被动免疫,B 错误;接种抗体的被动免疫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 体反应,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而主动免疫产生抗体需要较长时间,C 错误;被动免疫直接注射抗 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一般适用于紧急治疗,D 错误。 93.(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6)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T 淋巴细胞 C.致敏 T 细胞 D.浆细胞 【答案】D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 B 细胞,不是巨噬细胞,A 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 B 细胞,不是 T 细胞,B 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 B 细胞,不 是致敏 T 细胞,C 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 B 细胞,D 正确。 94.(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18)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这表明抗原 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 A.抗原细胞的完整性 B.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C.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 D.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 【答案】C 【解析】并不需要保持细胞的完整性与细胞活性,只需要保留抗原的正常的空间机构即可,A 错误;只要抗 原保持活性就可以,并不一定需要病院微生物保持活性,B 错误;抗原只要具备正确的空间结构,就可以刺 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C 正确;每种微生物感染都具有特异性,因为具有不同的抗原,和加热杀死酶 35 多大关系,D 错误。 95.(2011•重庆卷•T3)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 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 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答案】A 【解析】抗毒素就是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的抗体。凝集素是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能凝集红血球的一 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抗体当然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96.(2010•海南卷•T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体温升高、耗氧量增加,AB 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神经系统兴 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C 正确;D 错误。 97.(2010•福建卷•T4)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 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解析】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代谢过程。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 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胰岛素就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使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故而使血糖水平不能降低,使血糖水平过高。 98.(2010•重庆卷•T1)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 A 细胞分泌增强 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元,其后是脂肪 C.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 ATP 36 D.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必需氨基酸 【答案】C 【解析】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 B 细胞分泌增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增强,A 错误;饥饿时首 先被利用的是肝糖元,其次是脂肪,B 错误;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在 ATP 中,C 正确;在人体内, 只能将葡萄糖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不能自身合成,D 错误。 99.(2010•广东卷•T3)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 细胞可在患者体内 A.正常生长 B.增殖并分化成多种细胞 C.分泌抗体 D.杀死各种病原菌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白血病又称血癌,病人产生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 和血小板产生量减少。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骨髓移植 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00.(2010•全国卷Ⅱ•T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 T 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 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细胞免疫 D.一个效应 B 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解析】T 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但可以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抗体是 由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一个效应 B 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 101.(2010•福建卷•T1)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 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 B.T 淋巴细胞 C.B 淋巴细胞 D.效应 T 细胞 【答案】D 【解析】: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侵入细胞后由效应 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将抗原 释放出来。 102.(2010•浙江卷•T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37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 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 “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 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接种乙肝疫苗一 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 胞。 103.(2010•广东卷•T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 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答案】A 【解析】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体内存在的某种抗体与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所以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减低甚至丧失,但不影响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 104.(2010•江苏卷•T13)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田,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b 抻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 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 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反射弧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反射弧结构识别及神经调节等。从图示可看出,传入神经和传出 神经均与伸肌相连,所以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A 项正确。b 为该反射弧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 肌肉伸缩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而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级反射中枢来实现其控制功能,B 项正确。Ⅰ处 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导到 a 处,a 处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然后恢复静息 电位(外正内负),C 项正确。Ⅱ处施加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该过程没有通 38 过整个反射弧完成,因此不属于反射,D 项错误。 105.(2010•海南卷•T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 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 R 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 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答案】D 【解析】适宜的刺激是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 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会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 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 106.(2010•宁夏卷•T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 液(溶液 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 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 S 中 的 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内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 S 中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内流 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 107.(2010•浙江卷•T5)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39 【答案】D 【解析】①中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甲乙都为极化状态,且电位的大小相同,②中指针偏向乙,说明乙 为受刺激的部位,甲为极化状态,乙为反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过程,③中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都为极 化状态,④指针偏向甲,说明甲为受刺激部位,处于去极化状态,⑤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都处于极化状 态,所以答案为 D。 108.(2010•北京卷•T3)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答案】C 【解析】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通过较长的轴突和效应器相连,而传入神经元 的胞体在神经结中,通过较多的树突和感受器相连。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作用完成后就被相关的酶催化 分解。肽类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 109.(2010•重庆卷•T5)正常人即使闭眼,伸出手指也能触摸自己的鼻尖,这个动作属于 A.印随行为 B.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活动 C.本能行为 D.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控制的活动 【答案】B 【解析】印随行为一般在动物刚刚孵化或出生后立即发生,而正常人一直都具备这个能力,故答案 A 错。完成这个动作要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控制,而本能是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的顺序连锁发生的,故答 案 C 错。正常人即使闭眼,伸出手指也能触摸自己的鼻尖,在这个叙述中没有刺激,故不能为反射,所以 答案 B 错。而这里强调的是动作,没有起因,这种运动是由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控制的活动,所以答案 D 正 确。 110.(2010•江苏卷•T22)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40 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与体内雌性激素有关, 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正确选项为 BCD。 111.(2019•全国卷Ⅰ•T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 ( 2 ) 排 尿 过 程 的 调 节 属 于 神 经 调 节 , 神 经 调 节 的 基 本 方 式 是 反 射 , 排 尿 反 射 的 初 级 中 枢 位 于 _____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 _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 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 是单向的。 (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 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 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 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 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112.(2019•全国卷 II•T30)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 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 1 ) 通 常 , 机 体 内 性 激 素 在 血 液 中 的 浓 度 ________________ , 与 靶 细 胞 受 体 结 合 并 起 作 用 后 会 _______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 ( 3 ) 小 鼠 睾 丸 分 泌 的 激 素 通 过 体 液 发 挥 调 节 作 用 。 与 神 经 调 节 相 比 , 体 液 调 节 的 特 点 有 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4 点即可)。 【答案】(1)很低灭活 (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1)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2)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 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导致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作用时间比较长。 113.(2019•天津卷•T8)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 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 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 (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 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 体细胞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再生能力较差;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_____________。由此表明甲 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______________调节。与正 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 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将成年斑马鱼分成 A、B 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 组作为对照,B 42 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____________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另一组弱,则证明甲状腺激素 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 【答案】(1)神经—体液 (2)①低高 ②甲状腺激素抑制 ③B 【解析】(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兴奋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如汗腺、皮肤血 管、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下丘脑内分泌细胞等,引起相应的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另外下丘 脑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TRH 会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 TSH 会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 产热,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故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①由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因为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为二倍体细胞,故恒 温动物再生能力较差;又因为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故推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 能力呈负相关。 ②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故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心脏细胞。转基因小鼠体内的甲 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但不能作用于心脏,而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数目会出现大幅增加,可以证明甲状腺激素 会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 ③利用斑马鱼做实验时,A 组无甲状腺激素,B 组有甲状腺激素,若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 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抑制,即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则 B 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 的再生能力会比对照组弱。 114.(2019•江苏卷•T27)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 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 1、图 2 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 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 2 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43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合成糖原 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 A 细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 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 1、图 2 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 T 细胞持续杀伤胰岛 B 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 B 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答案】(1)氧化分解肝糖原分解胰高血糖素 (2)甲、乙大脑皮层 (3)①④(4)①③ 【解析】(1)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参与氧化分解,还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 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 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 (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 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 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 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 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①④。 (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 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 44 糖的作用。若自身效应 T 细胞持续杀伤胰岛 B 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胰岛素作用 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 B 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 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故选①③。 115.(2019•浙江 4 月选考•T3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 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 3 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 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1)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 A、B 两组,A 组注射胰岛素,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 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 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 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①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 α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5 【解析】(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 低血糖浓度。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实验分组遵循单一 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待小鼠出 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 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 A、B 两组,A 组注射胰岛素,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 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 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 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 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 A 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 有一定程度下降,B 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 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升,但 与 B 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② 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 α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细胞一方 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16.(2018•海南卷•T27)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蛀(去 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 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 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 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 0.5%硫酸溶液 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 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 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 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剥去皮肤 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 0.5%硫酸溶液 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 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 破坏。 117.(2018•江苏卷•TT30)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 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 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 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________,从 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 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 38.5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 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 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 (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 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118.(2017•海南卷•T27)回答下列与人体的体液调节相关的问题: (1)与激素一样,CO2 也可以作为体液调节因子,参与体液调节,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之一是细胞代谢产 生 的 CO2 可 通 过 _________ 运 输 到 达 其 作 用 部 位 , 进 而 对 呼 吸 活 动 进 行 调 节 , 体 液 调 节 的 含 义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盐酸不是体液调节因子,其原因是胃腺分泌的盐酸进入胃腔后,参与食物消化,且在这个过程中,胃 腺分泌的盐酸经过导管到达胃腔不经过______运输的过程。胃腔属于_____(填“外环境”或“内环境”)。 【答案】(1)血液(体液) 激素、CO2 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 (2)血液(体液)外环境 【解析】(1)细胞代谢产生的 CO2 可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进而对呼吸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 的含义是激素、CO2 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 (2)胃腺分泌的盐酸经过导管到达胃腔不经过血液运输。胃腔不是细胞外液的成分组成,是外环境。 119.(2017•新课标Ⅲ卷•T31) 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 A、B、C、D 四组,A 组腹腔注射 生理盐水,B、C、D 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 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 48 症状,而 A 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 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 (2)B、C、D 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 B 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 C 组注射某种激素、给 D 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 C 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D 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 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 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葡萄糖 (3)C 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 组:葡萄糖直接使 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1)胰岛素是通过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使血糖浓度降低的;反应迟钝、嗜睡 是低血糖的症状。(2)(3)胰高血糖素能通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来升高血糖; 注射葡萄糖,能直接使体内血糖升高。 120.(2017•新课标Ⅱ卷•T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 组,一组放入 41 ℃环境中 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 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 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 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 _________。 【答案】(1)舒张增加 (2)增加 (3)排除 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 41 ℃引起的 (4)增加增强 【解析】(1)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增加;(2)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髓 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3)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即排除无关 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 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 49 验的结果是由 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 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121.(2017•天津卷•T8)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 InR 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 InR 对 GLUT 转运葡萄糖的 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 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递质信息交流 (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加强下降偏高 【解析】(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的 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2)由图可知,胰岛素激活 InR 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 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3)由于体内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能力下 降,导致 InR 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能力,结果导致神经元摄 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此类病人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122.(2017•北京卷•T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 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 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 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50 (2)如果在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 次/秒、持续 1 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 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 HFS 处理时高 2~3 倍,研究者认为是 HFS 使 H 区神经 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 图 所 示 , 突 触 后 膜 上 的 N 受 体 被 激 活 后 , Ca2+ 会 以 _________________ 方 式 进 入 胞 内 , Ca2+ 与 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 C 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 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以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 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T)被 C 酶磷酸化后,A 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 A 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 T 上, 需将一种短肽导入 H 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 C 酶对 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 T 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 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 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51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 N 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 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 C 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 间结构,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3)①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 A 受体胞内肽段转变成了 A 受体,该过程就是过程Ⅱ。②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磷酸化位点位于 T 上,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 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③为了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 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 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 操作,膜 A 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 实验。 (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 忆的一种可能机制。 123.(2016•全国卷II•T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 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 52 达突出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答案】(1)C 能 (2)胞吐突触间隙 (3)兴奋 【解析】(1)由图可知,乙酰胆碱在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C,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 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再达到突触后膜。 (3)由图可知,酶 D 能使乙酰胆碱失活,酶 D 失活,导致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持续起作用,导致突触 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124. (2016•全国卷 III•T30)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 素含量的比值,其原因是。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 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 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答案】(1)升高 正常人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 而刚进食后正好相反 (2)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有利于维持血浆正常的酸碱度 【解析】(1)由于正常人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 而刚进食后正好相反,所以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 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升高。 (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葡萄糖浓度有所降低,而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显著升高,且酮体 的酸性较强,所以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有利于维持 血浆正常的酸碱度。 125.(2016•四川卷•T8)生长抑素(SS)是一种 14 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由下丘脑合成释放,可直接影响促 53 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 (1)合成 1 分子 SS 可产生_______分子 H2O;下丘脑分泌的 SS 经_______运输到达靶器官 。 (2)急性高血糖和药物 A 均可促进 SS 的分泌,进而影响 TSH,有人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 浆中 TSH 水平,结果如下图(注:TRH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将减少。 ②用 TRH 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分泌的 TSH 含量升高,导致机体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 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 TSH 的增加较,说明 SS 对 TSH 的分泌具有作用。从总体趋势看, 与药物 A 相比,急性高血糖对 SS 分泌的促进作用更 。 ④设置处理组 3 的目的是探究。 【答案】(1)14 体液 (2)①胰高血糖素 ②垂体 甲状腺激素 ③少 抑制 强 ④急性高血糖与药物 A 共同作用对 SS 分泌的影响 【解析】(1)生长抑素(SS)是一种 14 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形成时应该脱去 14 分子水,产生 14 个肽键, 丘脑合成释放的 SS 是一种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 (2)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②用 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垂体的 TSH 含量升高,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 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 TSH 的增加量较少,说明 SS 对 TSH 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从总 体趋势看,与药物 A 相比,急性高血糖对 SS 分泌的促进作用更强。 54 ④处理组 3 是 TRH+葡萄糖+药物 A 共同作用,从坐标曲线得出 TSH 的变化,进而推出 TRH+葡萄糖+药物 A 共 同作用对 SS 分泌的影响.故该组实验目的是探究急性高血糖与药物 A 共同作用对 SS 分泌的影响。 126.(2016•浙江卷•T31)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 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奍,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 分析。 请回答: (1) 表中 w 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 (2) 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 (3) 分析与讨论 ①合成与分泌促平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该激素经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 ②通过服用放射性 131I 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 【答案】 (1)生理盐水灌胃 (2) (3)①下丘脑 垂体门脉 ②I 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 的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解析】(1)根据试验分析,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所以丁组小鼠需要生理盐水灌胃。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导致耗氧量减少,甲状 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耗氧量增加,所以甲组小鼠的耗氧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丙组小鼠的耗氧量 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乙组和丁组属于正常甲状腺激素含量,耗氧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不变。 55 (3)①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是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该激素经垂体门脉的血液 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 ②I 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而且 131I 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故可以通过服用放射性 131I 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127.(2016•江苏卷•T26)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 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 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表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 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其 Na+/K+比与体液中______的 Na+/K+比接近。 (2) 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 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56 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 (5) 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 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______。 【答案】(1)NaHCO3 和 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 (1)任氏液中 NaHCO3 和 NaH2PO4,可以和对应物质构成缓冲对,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 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提高到 15%,会使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 (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刺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 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 经递质)。 (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粉,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阻 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均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导 致肌肉松弛。 128.(2016•天津卷•T8)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 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 57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 _______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_______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通过影响 HPG 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调节,在 HPG 轴中,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 随血液运输到 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 LH,随后其血液中 GnRH 水平会_______________,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分)(1)松果体 电 化学 (2)体液(或激素) 垂体 (3)降低 LH 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 GnRH 【解析】(1)分析图解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松果体。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是由传出 神经的突触前膜释放的,即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通过影响 HPG 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或激素)调节,在 HPG 轴中,促性激素释放 激素(GnRH)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 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 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分析图解可知,下丘脑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 射一定剂量的 LH(促性腺激素),该激素促进雄激素的分泌,当雄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 体的主要,导致血液中 GnRH 水平会降低。 129.(2016•全国卷 I•T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 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_可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 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3)需要消耗能量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 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解析】(1)由题意知,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病毒甲破坏 B 细胞,同时使 T 细胞功能下降, 58 因此动物乙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的过程中,疫苗属于抗原物质,可以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 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功能是在抗体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功能,当病毒甲再次感染机体时, 可以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消灭,避免人体发病。 (3)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运输生物大分子,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130.(2016•北京卷•T29)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 EV 病的有效方法, 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EV 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 EV 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 EV-GP 抗体的水平。据图 1,应选 取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 B 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发呢呗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根据图 2,抑制效果最好 的两种单抗是_____________。 (4)EV-GP 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 A、B)与 EV-GP 结合的位点是 否相同,可按图 3 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①请将图 3 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 i、ii、iii、iv 处(填“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 (一种即可)。 抗体 组别 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实验组 i________ ii________ 59 对照组 1 iii________ iv________ 对照组 2 同 ii 同 ii ②若 A、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 1、2 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________。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 A、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 治疗 EV 病毒提供两种思路______________。 【答案】(1)抗原特异 (2)甲 (3)Ⅲ和Ⅴ (4)①方案一:i.B ii.A iii.无关抗体 iv.A 方案二:i.A ii.B iii.无关抗体 iv.B ②与对照组 1 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2 (5)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 A、B 进行治疗 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 思路三:针对 EV-GP 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 【解析】(1)EV 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2)据图 1 可知,多年前感染 EV 并已康复的甲的血液中抗 EV-GP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乙和对照组,故应选 取甲的血液分离记忆 B 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 (3)据图 2 可知,单克隆抗体和病毒混合,加入单抗Ⅲ、Ⅴ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较低.因此抑制 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Ⅲ、Ⅴ。 (4)①为检测两种单抗(分别称为 A、B)与 EV-GP 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设计实验.注意实验设计时要 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加未标记抗体 A 和荧光标记抗体 B,对照组 1 加未标记的无关抗体 和荧光标记抗体 B,对照组 2 加未标记抗体 B 和荧光标记抗体 B。 ②标记抗体已占据结合位点,当相同的荧光标记抗体在加入时已经没有位点可结合,故对照组 2 的放射性 最低。 (5)一个抗原的表面它不只有一个抗体结合位点,可能有多种,目的就是让抗原最终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 被吞噬细胞分解最后病就好了。因此三种思路,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 A、B 进行治疗;思路二:利用单 抗制成靶向药物;思路三:针对 EV-GP 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 131.(2015•重庆卷•T7)2014 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 控埃博拉疫情。 60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以致 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免疫功能下 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 (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答案】(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 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 (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解析】(1)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不能 暴露出来,则不能呈递给 T 细胞,从而不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2)病毒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抗体等,进行特异性免疫。 (3)杂交瘤细胞是由某种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可以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132.(2015•新课标卷Ⅱ•T30)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⑴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 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⑵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⑶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下丘脑 垂体 (2)细胞代谢 发育和功能 ③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3)高效(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解析】(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甲状腺激素作用 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3)激素的作用特点具有特异性、高效性。 133.(2015•安徽卷•T30)右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1)细胞 a 分泌的激素对细胞 c 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 b 分泌的 激素对细胞 c 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 c 分泌生长激 素 的 调 节 呈 _______________ 关 系 。 若 生 长 激 素 分 泌 增 多 , 将 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 b 的分泌。 61 (2)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如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 胞 a 促进细胞 c 分泌。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是将_______ 转变为 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化。 【答案】(1)拮抗 促进 (2)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 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 (3)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4)T 细胞 【解析】(1)由于细胞 a 分泌的激素对细胞 c 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 b 分泌的激素对细胞 c 的分泌 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 c 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拮抗关系.若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将促进细胞 b 的分泌。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如果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胞 a 促进细胞 c 分泌。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所以下丘神经内分 泌细胞的作用是将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转变为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 (3)由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所以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 骨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 (4)由于在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细胞是 T 细胞,而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 T 细胞分化,所以运动能提 高机体免疫功能。 134.(2015•新课标卷Ⅰ•T30)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 0.01%的肾上腺素 0.2 mL 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 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 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 血压降低。 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 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62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心脏,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只能传递调 节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 (2)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这一过程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 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发挥完作用后失活。 (3)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1、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2、发挥作用后 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 135.(2015•福建卷•T27)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 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 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 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 位水平定义为 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 变为-65mV 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3)在缺氧处理 20min 时,给予细胞 25pA 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 ATP 主要在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 ATP 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 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63 【解析】(1)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缺氧时间。 (2)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 义为 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 度。 (3)缺氧处理 20min,阈强度为 30pA 以上,所以给予 25pA 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含氧条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 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形式实现跨膜运输。 136.(2015•新课标卷Ⅰ•T30)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 0.01%的肾上腺素 0.2 mL 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 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 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 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心脏,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只能传递调 节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 (2)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这一过程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 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发挥完作用后失活。 (3)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1、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2、发挥作用后 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 137.(2014•浙江卷•T31)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 下实验思路: 取蛙 1 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64 ①用 1%H2SO4 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 H2SO4,再用 1% H2SO4 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答案】:(1) 组别 ① ② ③ ④ 预测结果 屈腿 不同时发生 收缩 不收缩 原因 屈反射中枢在脊 髓,所以反射弧 完整,可以完成 反射,所以能够 屈腿。 从刺激 到发出反 应 需要经 过兴奋的 传 导与传递,这需要一 定的时间,所以不同 时收缩。 直 接 刺 激 效 应器,效应器 也可以兴奋, 所 以 能 够 收 缩。 由于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 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的传递 只能单向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所以刺激腓肠肌的兴奋不能传 到神经。 (2)⑤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再用 1%H2SO4 溶液刺激该蛙的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解析】(1)屈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不在大脑,所以即使捣毁大脑,仍然可以发生屈反射;由于兴奋 的传导与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可以兴奋,刺激能发生 兴奋从而肌肉收缩;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的特点,即只能由传出 神经到腓肠肌而不能从腓肠肌到传出神经,所以神经上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2)验证反射中枢存在的部位,应设计破坏脊髓的实验组。 138.(2014•重庆卷•T7)Ⅱ.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 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65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 位可能是。 【答案】Ⅱ.(1)外正内负;神经冲动(2)感受器;频率(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解析】Ⅱ.(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 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 冲动。 (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 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图中比较, 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不同(电信号的 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 (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 损。 139.(2014•四川卷•T8)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 是________。当兴奋到达 b 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当 兴奋到达 c 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 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 其抗原会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 66 【答案】(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 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 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突 触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此吞噬细胞是最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抗原刺 激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40.(2014•广东卷•T27)⑴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 15 所示。 (1)图 15 中传出神经元是。b1 兴奋后使 c1 兴奋,而 b2 兴奋后使 c2 抑制,可推测 b1 和 b2 的突触小泡 释放的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 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中枢以及言语区的参与调节。 (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 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 84 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右表,D≥4 者 免疫结果呈阳性,D 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 初次免疫 再次免疫 D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67 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 因。 【答案】(1)c1 和 c2 神经递质 感觉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2)98.8% 差异:再次免疫 阳性率为 100%,绝大多数儿童血清抗体浓度远高于初次免疫。。原因:初次免疫时产生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 脊灰病毒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1)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 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由图可知,传出神经是 C1 和 C2;由 b1 兴奋后 使 c1 兴奋,而 b2 兴奋后使 c2 抑制,可知,b1 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2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感觉产生于大 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小红清晰描述症状,与言语区的 S 区有关(2)由题干可知,D≥4 者免疫结果呈 阳性,D 值<4 占 1.2%,所以阳性率为 98.8% ;由表可知,再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要明显高于初 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再次受到抗原刺 激时,直接识别抗原并迅速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产生较强的免疫效果。 141.(2014•天津卷•T7)Kisspeptin,简称 Kp,是 Kp 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 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Ⅰ.通常情况下,右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 回答。 < 4 1 1.2 0 0.0 4 0 0.0 0 0.0 8 1 1.2 0 0.0 16 2 2.4 0 0.0 32 8 9.5 0 0.0 64 11 13.1 0 0.0 128 31 36.9 0 0.0 256 10 11.9 0 0.0 512 14 16.6 6 7.2 1024 3 3.6 17 20.2 > 1024 3 3.6 61 72.2 合计 84 100 84 100 68 (1)神经元内合成 Kp 的 细胞器是。Kp 作用的靶细胞是。器官 A 是。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 释放量,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 生理意义是,促进排卵。 Ⅱ.Kp-10是 Kp 的一种。为研究 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 量的 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3)据图可知,Kp-10(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 Ⅲ.综合分析 (4)综合Ⅰ、Ⅱ分析,推测 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调节。 【答案】(1)核糖体 GnRh 神经元 垂体 (2)减少 通过反馈调节使 Kp 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 较高雌激素含量 (3)不影响 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增强 (4)神 经—体液 【解析】(1)由题干 Kp 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 为 GnRH 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 A 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 A 为垂体。 (2)过程抑制 Kp 神经元活动,故 Kp 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能促进下丘脑的释 放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 促进排卵。 (3)由图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 42 天都开始产蛋,因此 Kp-10 不影响鹌鹑的开始产蛋日龄;在 42-50 日内,实验组的产蛋率都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增加,因此,Kp-10 在 50 日龄内能促进鹌鹑的产蛋率,且随 69 时间延长,促进作用越强。 (4)综合上述分析,Kp-10 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由神经细胞产生,存在神经调节,而 Kp-10 能调节促性腺激 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排卵,存在体液调节,故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142.(2014•山东卷•T25)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 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填 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_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 ___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 HCO3-减少,从而对 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________降低, 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 挥重要作用。 【答案】(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 【解析】(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处理后由传出 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 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根据题意,冷水刺激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该刺激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 HCO3-减少,从而对 H+缓冲作用减弱,进而使胃黏膜组织液内的 H+含量升高, pH 降低,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3.(2014•上海卷•T8)分析有关人体代谢及其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11 分)图 19 是人体脂类代谢与 调节的部分机制示意图。 70 (1)所有脂蛋白均由各种脂类物质和______构成。据图 19 可知,VLDL 的功能是______(多 选)。 A.运载胆固醇 B.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 C.运载甘油三酯 D.将血液中的脂类物质运送到肝脏 (2)据图 19 分析,物质 F 是_________。寒冷条件下,垂体释放的______(激素名称)可 以使甲状腺释放的激素含量_____________,促进对 F 的利用。 (3)寒冷条件下人体产热的调节途径Ⅰ—Ⅳ中,发生了膜上电信号传导的是途径________。 LDL 既可以运往靶器官,也可以通过肝细胞膜上的 LDL 受体进入肝细胞而被清除。IDL 也能与 LDL 受体结合。 (4)健康人体若摄入高脂食物,血液中 LDL 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写出分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A、B、C (2)脂肪酸促甲状腺素增加 (3)Ⅰ (4)升高 摄入高脂食物,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增加,进而引起血液中 IDL、LDL 生成量增加;过多的 IDL、LDL 占据 LDL 受体,阻止 LDL 和 IDL 继续进入肝细胞;同时靶器官所接受的 LDL 有限。 71 【解析】(1)脂蛋白是由各种脂类物质和蛋白质结合的。VLDL 进入血管后,会参与运载胆固醇、将内源性 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并运载甘油三酯。 (2)甘油三脂是甘油与脂肪酸结合而成。寒冷条件下,垂体会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释放的激素 含量增多,促进对 F 的利用增加,使产热增加。 (3)Ⅰ—Ⅳ中Ⅰ属于神经调节,寒冷条件是一个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使其神经元上发生膜电位变化。 (4)健康人若摄入高脂食物,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增加,进而引起血液中 IDL、LDL 生成量增加;过多 的 IDL、LDL 占据 LDL 受体,阻止 LDL 和 IDL 继续进入肝细胞;同时靶器官所接受的 LDL 有限,都会造成 LDL 增加。 144.(2014•安徽卷•T30)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 A 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 B 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 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 中胰高血糖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填“稍高”或“稍低”) 的水平。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 30min 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的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 曲线图。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 /mg·mL-1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4)胰岛 B 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的,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 B 细胞, 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 A、B 链基因,构建,将其导入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答案】(1)胰岛 A、B 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等体积生理盐水 稍低 (3) 72 (4)抗原 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 感受态 【解析】(1)同一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说明两种细胞中的相关受体不同,即胰 岛 A、B 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依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的自变量为是否施加适量的胰岛素,可知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为控制无关变 量,对照组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胰 高血糖素的变化量更大),应在机体血糖含量比正常水平较低时进行实验,若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 泌,则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不会增加。 (3)绘图要注意标注横纵坐标的含义和相应的数值,血糖浓度的变化描点连线,再依据血糖浓度的变化绘 出胰岛素的变化趋势。 (4)根据题意可知,机体产生的针对病毒的抗体攻击了自身胰岛 B 细胞,说明胰岛 B 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 的抗原;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获取目的基因后,需构建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再将其导入受体细胞 中,当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时,需先用 Ca2+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 145.(2014•课标Ⅱ卷•T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 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 对照组(免疫增强剂 A 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 至少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 T 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 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 T 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 T 细胞的 作用是。 (3)在特异性免疫中,T 细胞可产生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浆细胞产生,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 (1)①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②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③淋巴 ④B ⑤抗体 【解析】(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 的预防作用。 (2)在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的作用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 73 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3)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 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参 与体液免疫过程。 146.(2014•北京卷•T31)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 HPV 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 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1 对照剂 7863 83A (接种前未检出 HPV DNA) A2 疫苗 7848 4 B1 对照剂 1125 126B (接种前检出 HPV DNA) B2 疫苗 1121 125 (1)为制备该疫苗,将 HPV 外壳蛋白 L1 基因与_________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 再以_______为原料翻译出 L1 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 HPV 侵入机体,______会迅速繁 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 HPV 结合,阻止 HPV________。所以 A2 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 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 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_______组,据此推测感染 HPV 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 组与 B1 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__________ 清除体内 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______________。 【答案】(1)载体 氨基酸 (2)L1 蛋白 记忆(B)细胞 (3)A1 (4)细胞免疫 (5)预防 【解析】(1)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该疫苗时,获取目的基因后,需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将 HPV 外壳 蛋白 L1 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 DNA,再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 (2)HPV 外壳蛋白 L1 基因表达产生的 L1 蛋白作为疫苗,人体接种该疫苗后,L1 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一旦 HPV 侵入机体,记忆 B 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74 这些抗体与游离 HPV 结合,阻止 HPV 吸附宿主细胞.所以,A2 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由表中数据可知,B1 组和 A1 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感染 HPV,结果 B1 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 A1 组,据此推测感染 HPV 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 组与 B1 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的作用主要是诱导体液免疫 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体内 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预防宫颈癌。 147.(2014•福建卷•T27)为研究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成熟 T 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颗 粒物的培养液培养 T 淋巴细胞,48 小时后检测 Na+—K+—ATP 酶活性及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颗粒物浓度/μg·mL-1 Na+-K+-ATP 酶活性/U·mg pro-1 细胞活力(相对值) A 0 35.8 1 B 50 30.6 0.98 C 100 20.5 0.87 D 200 12.4 0.48 SDH 是有氧呼吸的关键酶。细胞活力通过测定各组细胞 SDH 总活性来表示,用于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 SDH 总活性由该组细胞数及每个细胞的 SDH 酶活性共同决定。 (1) 根据表中相关信息将答题卡中柱状图补充完整。 (2) 细胞培养时,需使用血细胞计算板进行计数。请用方框在答题卡血细胞计数室图中标出计数区域。 (3) 本实验毒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颗粒物对 T 淋巴细胞的毒性,或表现象杀伤作用致细胞数减少,或表现 为抑制了细胞的 (生理过程)。实验数据表明,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颗粒物对 T 淋巴细胞的毒性。 (4)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致癌因子会损伤 DNA,使和原癌基因表达式异常。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 其 T 淋巴细胞执行的免疫功能障碍,导致识别、攻击癌细胞的能力下降,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75 【答案】 (1) (3) 有氧呼吸 增大 (4) 抑癌 细胞 【解析】(1)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不同,对 Na+-K+-ATP 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表中 Na+-K+-ATP 酶活性的数据,即可补充完整柱状图信息。 (2)利用血细胞计算板进行计数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计数。 (3)细胞活力即各组细胞 SDH 总活性,SDH 是有氧呼吸的关键酶,由表中数据可知,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 粒物浓度越大,细胞活力越小,即细胞 SDH 总活性越低,有氧呼吸速率越低,颗粒物对 T 淋巴细胞的毒性 越大。 (4)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转录和翻译异常;识别、攻击 癌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因此,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 T 淋巴细胞执行的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会发生异常。 148.(2014•上海卷•T4)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采用单克隆技术制备三聚氰胺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检测乳制品中可能存在的微量三聚氰胺。然而由于三聚 氰胺分子量过小,不足以激活高等动物的免疫系统,因此在制备抗体前必须对三聚氰胺分子进行有效“扩 76 容”(图 14)。 (1)除蛋白质以外,下列物质中也适合使三聚氰胺分子“扩容”为抗原分子的是________(多选)。 A.果糖 B.多糖 C.磷脂 D.脂溶性维生素 (2)为获得产特异性抗体的 B 淋巴细胞,用“扩容”了的三聚氰胺复合物免疫小鼠的过程 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免疫。 (3)上述“扩容”了的三聚氰胺复合物进入小鼠体内后,会被小鼠多种免疫细胞的________所识别,而高 等哺乳动物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代表性细胞类型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所基于的免疫学基本原理是_________。 A.骨髓瘤细胞生长分裂旺盛 B.每个 B 淋巴细胞只具备产一种抗体的能力 C.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只剩下产一种抗体的能力 D.在本案中只有三聚氰胺分子能刺激 B 淋巴细胞形成产单一抗体的能力 (5)图 15 数据显示,上述制备的三聚氰胺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特征。 A.高产量 B.高分子量 C.高特异性 D.高稳定性 【答案】(1)BC (2)人工 (3)受体 巨噬细胞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 (4)B (5)C 77 【解析】(1)抗原具有大分子性,要想使三聚氰胺“扩容”为抗原分子,所选物质的分子量必须足够大。 果糖为单糖,分子量非常小,A 错误;多糖是大分子物质,符合题意,B 正确;磷脂分子量较大,也能满足 要求,C 正确;维生素为有机小分子,不符合题意,D 错误。 (2)用“扩容”了三聚氰胺复合物免疫小鼠,使小鼠产生免疫能力的过程属于人工免疫。 (3)抗原进化小鼠体内,会被淋巴细胞膜外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高等动物先天性免疫的代表细胞类型为 巨噬细胞(吞噬细胞);获得性免疫的代表细胞为 B 淋巴细胞或 T 淋巴细胞。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遵循的免疫学原理是每个 B 淋巴细胞只能分泌产生一种抗体,因此大量培养杂交 瘤细胞可以得到单克隆抗体。 (5)分析题图可知,单克隆抗体可以与三聚氰胺发生结合,而与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一酰胺、三聚氰酸二 酰胺结合力非常低,说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 149.(2013•福建卷•T27)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 组饮醋酸铅溶液,60 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 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 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原平台水域 的时间;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 活性检测原理:AchE 可将乙 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浓度 /g·L-1 脑组织铅含量 /g·gprot-1 AchE 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水域 时间/s ① 0 0.18 1.56 22.7 ② 0.05 0.29 1.37 23.1 ③ 1 0.57 1.08 26.9 ④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通过该指标可知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78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 触后膜变化。Ach 发挥效应后在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 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16 分)(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④ (2)突触间隙电位乙酰胆碱酯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解析】(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知④组大鼠学 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 是与学习记忆油管道额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ch 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 碱的生产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慢。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150.(2013•安徽卷•T30)Ⅰ.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 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 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 和○b 。将蛙左后肢趾尖 浸入 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 和○b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 射。右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 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 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 有波动,电位计○b 未出 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②。 【答案】I(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b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 肢屈腿,电位计○a 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解析】I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 在传出神经给予合适刺激不会将兴奋传递给传出神经;灌注某种药物后 a 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在 b 79 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并非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因此该药物应该是抑制突触兴 奋的传递,所以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 释放递质。 151.(2013•浙江卷•T31)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 2 组; 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 乙组: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 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______________。 【答案】(1)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 (2)甲组小鼠正常,其耗氧量应该稳定不变,体长应该逐渐增长;乙组切除了甲状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耗氧量降低,体长不增长。 80 (3)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此过程需消耗氧; ②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③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被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 【解析】(1)由于题干中自变量是是否切除甲状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小鼠的耗氧量与体长”,所以 本实验研究的是甲状腺激素与生物新陈代谢的关系。 (2)甲组小鼠正常,其耗氧量应该稳定不变,体长应该逐渐增长;乙组切除了甲状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耗氧量降低,体长不增长。 (3)新陈代谢越旺盛耗氧量越多,切除甲状腺后,小鼠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为了使 实验更具说服性,应设置对照组,对照中可以切除甲状腺补充甲状腺激素,说明确实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也可以不切除甲状腺注射甲状腺激素,也能反映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52.(2013•四川卷•T9)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 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⑴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 ⑵组成瘦素的基本单位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须通过进行加工和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随 运送到全身各处。下丘脑中的靶细胞通过识别瘦素。 ⑶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 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 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实 验: 组别 处理措施 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 1 正常小鼠与 A 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 小鼠无变化 2 正常小鼠与 B 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无变化,B 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 3 A 小鼠与 B 小鼠连体共生 A 小鼠无变化,B 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 (注: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 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连体前 A 小鼠体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B 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②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处理措施为的对照实验。 81 【答案】 (1)储能 低   (2)氨基酸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血液循环 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蛋白(或糖蛋白或糖被)   (3)①高 瘦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 ②正常小鼠与正常小鼠连体共生 【解析】⑴和⑵熟记相关知识即可回答。⑶从第一组实验结果可知肥胖型的 A 小鼠提供了更多的瘦素给正 常小鼠,从第二组实验结果可知肥胖型的 B 小鼠自身瘦素含量极低或者根本不能产生瘦素,从第三组实验 结果可知 B 小鼠下丘脑的瘦素受体是正常的,结合第二、三组实验分析可推知 B 小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不 能产生瘦素或产生瘦素极少。增设同类小鼠连体共生实验,再与实验前的摄食量进行比较,即可知道手术 本身是否对实验结果带来了干扰。 153.(2013•海南卷•T27)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 A、B 和 C 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 和 C 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 C 的含量增加,则集体的产热量会,成年个体神经 系统的兴奋性会。 (3)怀孕母亲缺碘时,C 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 A 和 B 的分泌量,结果甲状腺 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增加 增强 (3)升高 神经系统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 系统的工作 【解析】(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 C 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 B 作用于甲状 腺,则 B 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A 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 A 为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机体的产热量会增 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3)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 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154.(2013•重庆卷•T7)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 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 调节具有的特点。 82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 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 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 度变化如题 7—II 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 条件下,物种①的;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c 点 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I.(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渗 透压 (3)大脑皮层 II.(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I(1)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 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素经过体液运输起作用,速度较慢,作用时间较长, 运动停止后,部分肾上腺素等激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导致心跳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2)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途中大量出汗散失较多 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 (3)在感到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跑完全程,与个人意识控制有关,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最高级中枢——大 脑皮层 83 II(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 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 段,群落由多年生 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 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 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 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 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155.(2013•广东卷•T27)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 如图 10,正常情况下 C、W 曲线交于点 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 随即通过调节,增加、减少,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 S 右移,出现发热。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 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答案】(1)高于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2)失调 (3)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过程:T 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病毒在血液中被清楚过 程:病毒→吞噬细胞处理→刺激 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 84 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过程 清除血液中的病毒: 【解析】 (1)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此时人体感觉到冷,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神经核体液共同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 从而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 S 右移,出现发热。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生物正常 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时清除人体内环境和进入细胞 内的病毒,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的过程;T 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 T 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病毒在血液中被 清除过程,病毒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其抗原刺激 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同时 B 细胞 在接受抗原直接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 毒态体液内特异性结合,而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156.(2013•山东卷•T2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继而促进,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 A 细胞 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 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或 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 (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 85 (4)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1)长跑比赛中,由于产热增加,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加快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主要调节途径之一上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加快散热, 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 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长跑比赛中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血糖的氧化分解,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 ATP 的水解;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4)长跑过程中会丢失大量的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经渗透压感受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引 起渴觉,从而主动补充水分,剧烈运动时,耗氧增加,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过 多会造成肌肉酸痛。 157.(2013•上海卷•T7)回答有关动物体内稳态调节的问题。 (1)G 基因可能与肥胖的产生有关,某研究用高脂肪食物喂养 G 基因缺失小鼠和正常小鼠 8 周后,发现基 因缺失小鼠的体重明显大于正常小鼠,测量两种小鼠的能量消耗,结果见图 18。 ①据图 18 分析,G 基因缺失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G 基因在下丘脑中表达。G 基因缺失会使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增加,进而减少下丘脑细胞分泌_____ 激素,此变化通过垂体,将减弱_____和_____两种靶腺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体内的能量消耗。 (2)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 T 对糖尿病的疗效,需要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科学研究中常用 药物 S 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给甲、乙、丙、丁 4 组大鼠注射药物 S,图 19 显示各组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 的变化,虚线表示基础血糖值。 ①图 19 中_____组能用于研究新药 T 疗效。 86 分别让糖尿病大鼠服用新药 T 或另外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P 后,测定空腹血糖浓度、肝糖原含量、血液 总胆固醇浓度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于组织细胞表面,可与低密度脂蛋白结 合,参与血脂调节)。数据见图 20。图中 N 表示正常大鼠、M 表示无药物处理的糖尿病大鼠、T 表示新药 T 处理的糖尿病大鼠、P 表示药物 P 处理的糖尿病大鼠。*表示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表示与糖尿痛大 鼠相比有显著差异。 ②利用图 20 中的数据,针对新药 T 调节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机制分别做出分析_____。 【答案】(1)①基因缺失小鼠的能量消耗减少 ②促激素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 肾上腺/肾上腺皮质(后 两空答案次序可变) (2)①丁 ②服用新药 T 后使得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和肝糖原含量增加.因此,新药 T 可通过将葡萄糖转化 为肝糖原的方式降低血糖水平。 新药 T 致使糖尿病大鼠的总胆固醇含量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量增加.因此,新药 T 通过增加组 织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进而与更多低密度脂蛋白结合,使其进入组织细胞内,从而降低血 脂水平。 【解析】(1)①据图分析,在白天基因缺失小鼠能量消耗要比正常小鼠明显减少,课推测脂肪分解少而得 以积累,从而导致肥胖。 ②因 G 基因在下丘脑中表达,G 基因缺失会使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增加,使下丘脑细胞分泌的相应 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减少,通过垂体,使甲状腺和肾上腺的活动减弱,导致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 减少,代谢减弱,从而使动物体内消耗的能量。 (2)①据图分析,各组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的变化依次为:甲组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基础值;乙组先降后 升最终稳定在基础值;丙组围绕基础血糖值上下波动;丁组一直高于基础血糖值.综上分析,丁组为用药 物 S 创建的较为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能用于研究新药 T 疗效。 ②据图分析,T 组大鼠空腹血糖浓度明显低于 M 组大鼠,肝糖原含量明显高于 M 组大鼠,即服用新药 T 后使 87 得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和肝糖原含量增加,因此,新药 T 可通过将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的方式降 低血糖水平.与此同时,T 组大鼠总胆固醇含量低于 M 组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量高于 M 组大鼠, 即新药 T 致使糖尿病大鼠的总胆固醇含量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量增加,因此,新药 T 通过增加 组织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进而与更多低密度脂蛋白结合,使其进入组织细胞内,从而降低 血脂水平。 158.(2013•全国卷大纲版•T32)用某种降血糖物质 X 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 X 溶液)。回答下 列问题: (1)某同学要验证 X 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测定____________,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 适 量 的 ________ , 对 照 组 注 射 等 量 的 _________ , 一 段 时 间 后 , 测 定 两 组 小 鼠 的 ________ , 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 X 有降血糖的作用。 (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 X 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的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用__________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 1,用______小鼠作为对照组 2;实验组注射 ______________,对照组 1、2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若实验组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均在正 常范围内,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 X 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 到正常范围。 【答案】 (1) 血糖浓度 X 溶液 生理盐水 血糖浓度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 (2)患糖尿病 正常 一定量的 X 溶液(或 X 溶液) 2 1 【解析】 (1)实验目的是验证 X 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 X,而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基本思路 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和等量的 X,一 段时间之后测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 X 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定量的 X 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 无一定量的 X,而因变量是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基本思路是建立两个对照组:患病小鼠组和正常小鼠 组,注射生理盐水;一个实验组,注射一定量的 X;观察注射 X 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哪个对照组的值更近。 159.(2013•新课标卷Ⅰ•T30))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 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 B 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88 (3)脂肪细胞(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 应变化是。 【答案】(1)胞吐 协助扩散(运输) (2) 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 降低血糖浓度。 (3) 是 (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解析】(1)题干已经说明“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故为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发挥作用的机理 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促进转化为糖原。 (3)“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 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糖会上升,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 浓度下降,刺激减弱,分泌的胰岛素量也减少,随着胰岛素的不断被分解,胰岛素含量下降,并逐渐趋于 稳定。 160.(2013•新课标卷 II•T30)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液测定正常人和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__和_。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 过程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 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原因是_________。 (3)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_____和_____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答案】:(1)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胰岛 B 细胞功能 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 (3)内质网 高尔基体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1)空腹时,血糖来源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2)由于 饮入葡萄糖水,吸收后血糖浓度升高,正常人体内胰岛素随着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能 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血糖下降较快。胰岛 B 细胞功能不足的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 下降较慢。(3)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161.(2013•江苏卷•T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 40 名健康 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 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 1、2、3 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 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89 (1)不进早餐组 2 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2)在 4 组实验中,早餐后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4)若餐后 1 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 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