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梳理: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地理考点梳理: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

ID:429297

大小:1.33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地理考点梳理: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 1: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1.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一般的分析思路 (2)具体的分析内容 主要分析方面 分析角度 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 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 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开发的有利条件 和不利条件 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产品成本、市场需求、设备、环境等 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2.资源型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经济结构单一。 ②资源枯竭。 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④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2)应对措施 ①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科技: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③交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环境: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3.新能源资源的开发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与传统能源类似,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集群状况)。 ②与市场(发达地区)的距离。 ③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占地面积大,需要广阔的土地条件;生物能的开发,需要考虑靠近原料地; 水能的开发,需要考虑建坝条件(地质、地形、聚落分布等)。 ④科学技术水平。 (2)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不利影响:新能源往往开发难度较大,且不太稳定,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生物能源的开发抢 占了耕地,影响区域粮食安全。 考点 2: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异同 能源消 费结构 中国 世界 不同点 我国能源消费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核能,以煤炭为主 世界能源消费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水电,以石油 为主 相同点 煤炭利用比重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 (1)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 (2)高能耗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状况。 (3)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5)石油储备体系还不够完备。 3.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紧张的措施 (1)采取多元化石油进口战略。 (2)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3)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勘探力度,提高能源产量。 (4)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川气东输等工程建设。(5)稳妥发展核电(我国已在常规能源资源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且能源需求量大的东南沿海 地区建设了大亚湾、岭澳、秦山、田湾和阳江、台山等核电站)。 (6)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 考点 3: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资源优势转变成 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方面分析 调入区 调出区 经济 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 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 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社会 效益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 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3.具体案例剖析 (1)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   地区 影响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资源开 发与经 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 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短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 发展 产业结 构调整 促进当地天然气产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对社会经 济的影响 基础设 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 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条新的 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将极大带动东 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 影响 促进西部能源结构的改善,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 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 环境压力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不利 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 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破 坏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 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2)西电东送工程 ) ①原因:西部能源资源(水电、煤炭等)丰富;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②线路及其影响 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A.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 (水电)→环渤海地区 B.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C.南线: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 洲地区 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改变能源消费 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稳定起重 要作用 考点 4:非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比较及其产生的积极意义 (1)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工程比较(2)南水北调产生的积极意义 社会 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 效益 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 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问题答题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原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资源多少 气候特征、 资源分布 位于××气候区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少 (多);××资源贫乏(丰富) 需求量大 小,利用的 合理性 工农业、 人口、污 染、浪费 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稀 少),资源需求量大(小);污染、浪费严重 (2)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 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 的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关键词 答题思路开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 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调出地、沿线地区、调入地、有利、不利 经济角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资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角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 生态角度: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生态效益 考点 5:流域的综合开发 1.河流的水能开发条件 条件 具体分析 水量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落差 河流落差大 地形、地质 良好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水电站建设 2.河流的航运条件 条件 具体分析 地形 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径流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 结冰期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自然 条件 通航里程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经济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社会 经济 条件 人口、城市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3.河流的治理原则与措施 (1)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具体分析 治理方向 治理措施 上游 调洪 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分洪、蓄洪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泄洪、束水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2)流域环境问题的治理原则 上游水源地 一般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湿地等生态保护为主 中游河段 以防洪为主 下游河段 一般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等为主 4.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考点 6: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评价 1.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 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 沙量;改善水质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 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 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2.评价水利工程影响的典型案例 三峡工程 阿斯旺大坝 有利影响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 区人们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 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 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①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发电、养殖、 航运等效益。②利用水电产生环境效益,主要是减少了“三废” 的排放。废渣的少排放可少占土地;废水的少排放,不仅节约了 水资源,而且减少了水污染;废气的少排放,减少了大气中温室 气体和酸雨的危害 不利影响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 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③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发 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④库区和库尾(远离大坝的水库末端)泥沙淤 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⑥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 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导致蚊虫滋生,给人体 健康带来影响等 ①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 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 部;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 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 考点 7: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上海市为例 1.上海市的地位 上海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 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1)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 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3)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强度受距离、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考点 8: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 年 1990 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 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 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 之首 2.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 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 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 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 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3.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与存在的问题(1)抓优势区位,分析发展条件。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 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抓资源分布、供应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资源问题。 (3)抓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4)抓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5)抓环境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4.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 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 业园区。 考点 9: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主要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区 优势 劣势 优势产业 发展引擎 长江 三角洲 沿海、沿江交汇处;工业基 础好;交通发达,腹地广阔; 科技发达 能源、矿产短缺;产业结构 趋同;缺核心技术 服务、金融、IT 制造、石化、 钢铁、轻纺 浦东开发区、上海自由贸易 区 珠江 三角洲 邻近港澳,毗邻东南亚;著 名侨乡;改革开放前沿,外 向型经济发达 能源、原材料短缺,用地紧 张,生态环境严峻 IT 制造、电子、轻工制造、 农业、轻纺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 经贸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 角洲合作 环渤海 经济区 资源丰富,统一电网,交通 便利,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农业基础好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水源 紧张,环境污染 IT 技术、信息产业、农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滨海 新区 东北 经济区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重工 业基础好 能源、水源供应不足,设备 落后,观念滞后 重工业、制造业、农业 东北振兴战略 2.长江经济带规划(1)总体概况: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11 个省区,面积约 20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 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 40%,生态地位重要, 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存在问题: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 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3)发展新格局 ①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②两翼:南翼以沪瑞(云南瑞丽)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③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④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产业转型升级 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服 务业等)。 ②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通道支撑、协同发展 ①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和优 化配置。 ②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6)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护和修复水生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 源;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考点 10: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1.产业转移的规律(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如下图: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如下图: 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 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 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出区和产业转入区在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 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考点 11:“一带一路”和区域协同发展 1.“一带一路” (1)基本概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 贯穿亚、欧、非大陆,东面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的经济 发展潜力巨大。(2)合作方向 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方向:一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中国经中亚、西 亚至地中海。 ②“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 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3)共建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 ①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 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②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4)合作重点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 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①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 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 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②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 ③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 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④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 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⑤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 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 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2.京津冀协同发展(1)核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 极。 (2)功能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 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①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②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③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 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3)空间布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①“一核”即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 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象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 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和企业总部四类非首都功能。 ②“双城”是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 ③“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主体框架。 ④“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⑤“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 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4)重点领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