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适应性试卷(二)(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适应性试卷(二)(Word版附解析)

ID:425874

大小:163.3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商周早期,礼器和兵器是青铜器的主要应用形式,其纹饰图案多具 有庄严、厚重、神秘、威严的特征。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纹饰方面则开始发 展写实的特点。到东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应用,纹饰特点更多体现了社 会生活的场景。”据此最能说明 A.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日益提高 B. 商周时期青铜器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C. 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D. 商周文化的人本主义色彩日渐浓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主要表现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形式和纹饰特点 变迁,反映青铜器的铸造由“神” 的艺术开始向“人”的艺术过渡,更多满足人的需要。商周青铜文化变迁体现人本主义色彩 逐渐加强。故答案为 D 项。AC 项,青铜器铸造技艺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表 述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B 项,青铜器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表述不能准确体现题意,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 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 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 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 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 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 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 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 A.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B.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 的D. 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研究表明春秋霸主重视以德、义、信、礼来作为称霸诸侯的指导思想,折射出政治 理性精神对建立霸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 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由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B 项,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 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 成为主流正统思想,排除。 3.历史上由外国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如下表。材料表明 A. 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 B. 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 C. 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 D. 中外文明交流双向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表格中文字表明外来瓜果蔬菜名称因传入历史时代不同呈现“胡”“番”“洋” 等系列。随着社会进步,名称去外来化,融入本土饮食文化系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体 现中华饮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不固守传统,兼收并蓄的特征。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中外饮食 结构已趋同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题干未明确体现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排除;D 项,题干主要反映历史上外来瓜果蔬菜传入中国的问题,没有体现文明交流的双向多元性, 排除。 4.公元 56 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吕后神位从高祖刘邦神位旁移走,生前并不受高祖刘邦太多宠爱 薄太后神位被放在高祖神位旁,接受后人高规格的祭拜,史称“退吕进薄”。光武帝此 举意在 A. 改变皇室祭拜习俗 B. 震慑外戚加强皇权 C. 清除吕氏残余势力 D. 匡正薄氏太后名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汉外戚干政的现象频繁发生。光武帝“退吕进薄”的举措,意在告诫当时的皇后 阴氏外戚,不要效仿汉初吕后外戚专擅朝政,从而为太子顺利接班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故 答案为 B 项。A 项,西汉时,封建皇室祭拜先帝先祖的习俗并未改变,排除;CD 项,清除吕 氏残余势力、匡正薄氏太后名分发生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 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 5 房 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 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 宰相专权趋势出现 B. 三省六部制被废除 C. 专制皇权有所削弱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主要表明唐玄宗调整中央权力机构,将中书省与门下省进行职权合并,中书门 下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职权扩大,成为独揽大权的宰相,而门下省 及官员权力减弱。因此,相权由分散走向集中,宰相专权趋势出现。故答案为 A 项。B 项,题 干只涉及中书省与门下省职事调整,并未涉及尚书省,据题干无法判断三省六部制度是否被 的废除,且该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中央权力机构调整由皇帝主事,且减弱门下 省封驳审核之权,反映出专制皇权加强,排除;D 项,题干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 除。 6.元朝王祯是著名的农学家,编写了《农书》。但因《农书》字数多,难于刻印,他就准备采 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活字三万多个,约两年完工。最为可贵的是,王祯把这些经 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之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农书》是一部科技著作 B. 元朝以前出现雕刻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技术由王祯发明 D. 木活字印刷术提高了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不是元代王祯。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但符合设问。故答案为 C 项。ABD 项,《农书》是王祯编写的科技著作;唐朝的时候已经有雕 版印刷术;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术提高了效率。此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设问,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 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 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 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7.正德四年,有一艘暹罗(今泰国)船遭遇风暴漂到广东境内,因不属朝贡船只,所以按规 定不准进行贸易。但广东地方官以作军需之用为借口,征收其货物税,并同意进行贸易,开 创了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的先例,并在第二年得到朝廷的肯定。这表明 A. 民间自由外贸恢复 B. 海禁政策已被废除 C. 吏治腐败破坏传统政策 D. 朝贡贸易体系打开缺口 【答案】D 【解析】【详解】题干表明明朝正德年间海外贸易形势变化,由“不准进行贸易”到“统一进行贸 易”“得到朝廷的肯定”,表明朝贡贸易受冲击打开了缺口。故答案为 D 项。A 项,根据所学 可知,明朝厉行“海禁”政策时期,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始终受官府监控,恢复自由说法有误, 排除;B 项,“海禁政策已被废除”说法绝对化,排除;C 项,吏治腐败破坏传统政策的表述 题干无法体现,排除。 8.嘉庆十三年,皇帝命大学士董诰根据乾隆《御题棉花图》编成《授衣广训》,颁行天下。光 绪年间,反映某地先进农耕和蚕桑技术的图谱相继出现,如光绪石刻《耕织图》、木刻《桑织 图》、《桑蚕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政府税源发生改变 B. 商品经济出现繁荣 C. 农业被视为立国之本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表明清廷为推广先进的耕织技术而刻印图谱颁行天下,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由 此反映农业被视为立国之本。故答案为 C 项。A 项,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政府主要税源,并未 改变,排除;B 项,商品经济出现繁荣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 项,棉花和蚕桑属于农作物 之中的经济作物种植,有一定经济效益,但题干无法反映农作物是自给化生产还是商品化生 产,排除。 9.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 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 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 A. 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 B. 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 C. 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 D. 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详解】题干表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开眼看世界”,但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究 其原因,他在用“天朝上国”的传统思维方法分析西方国家。故答案为 A 项。B 项,林则徐对 西方工业国家的野蛮掠夺性认识不足,并没有客观分析战前形势,排除;C 项,林则徐的这一 错误认识判断并不能延缓战争爆发,排除;D 项,清廷的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 10.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绝对不能回避“当事人”康有为的《戊戌奏稿》、《康南海自编年谱》 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可以说,这些史料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材料”。遗憾的是, 经学者研究发现,康、梁人均在以上史料中有作伪的痕迹,和史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此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原始材料”是事发时留下 材料 B. “原始材料”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C. 历史研究只能借用“原始材料” D. “非原始材料”更有利用价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可知《戊戌奏稿》《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戊戌政变记》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 始材料”,是变法“当事人”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事发时留下的手稿资料。故答案为 A 项。B 项, 题干表明“原始材料”在使用时需考订内容真伪,该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 项,题干强调历 史研究不能回避“原始材料”,并非只能使用,该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史料价值 在于其真实性、有效性,并非在于“原始”与“非原始”区别,排除。 11.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亚洲同盟”“日中提携”的议论便不绝于耳,以至发展为“大亚 洲主义”思潮。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主张以“亚洲精神” 联合各国与各民族,恢复亚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据此可知 A. 中日两国“大亚洲主义”思想一脉相承 B. 孙中山具有传统“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 C. 日本人具有复兴亚洲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D. 中日两国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挥共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的【详解】辛亥革命后,随着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萌发了强烈的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在扬弃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大亚洲主义思潮的基础上,提出亚洲国家联 合起来共同抵御欧美列强侵略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主张发挥中国文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的精神与作为,扶助亚洲弱小民族,摒弃欧洲强权影响,体现了孙中山具有传统“仁民爱物” 的道德情怀。故答案为 B 项。ACD 项,日本“大亚洲主义”思想实质是想领导亚洲,不会与中 国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建立以日本为霸主的新殖民体系,并非追求发展平等自主的 和谐关系,不具有复兴亚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会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挥作用,相反 可能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更加困难。此三项说法都有误,排除。 12.1917 年,金鸿翔在上海开设“鸿翔女子时装店”,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宋 庆龄曾称赞其“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粹、经济干城”,蔡元培称赞“国货津梁”等, 这一时装店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标杆。这反映出 A. 历史名人引领时尚潮流 B. 西式时装成为主流服饰 C. 民族企业重视广告宣传 D. 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问题。鸿翔时装店利用历史名人树立企业形象,屡被称 赞产品新颖、品质优良,重视品牌塑造和企业形象设计传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鸿 翔民族服装企业在当时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的业界领袖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 D 项。AB 项,历史名人引领时尚潮流、西式时装成为主流服饰的表述都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民族 企业重视广告宣传只是题干的表象,不是反映的问题,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 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 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 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美关系不仅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也是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双边关系。对中 美关系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 20 年代,最初目光聚集在对华航海贸易上。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棉布和茶叶早已吸引着北美十三州的人民,特别是茶叶贸 易,更激发了十三州人民的反英独立运动。……1784 年,美国在建国后派出第一艘开往东方 的商船“阿特莱”号,目的是用它满载的人参去换取双倍价值的中国新鲜茶叶。同年,美国 商人罗伯特·莫理斯和丹涅尔·巴驾联合打造了一艘名叫“中国皇后”号的 360 吨的木帆船, 从纽约启程,横渡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经过 188 天航行,最终驶进了珠江,停靠在广州南 郊黄埔港。美国商人在广州将带来的人参、羽纱、毛皮、铅和棉花抛售一空,然后收购茶叶、 丝绸、瓷器、南京土布和无数惹人喜爱的商品。“中国皇后”号从广州装载的中国货共有 4498 担,其中红茶 2460 担,绿茶 562 担,占了全部货物的三分之二。其余的货物有土布 24 匹, 瓷器 96 担,丝绸 490 匹,肉桂 21 担,还有黑胡椒、银器、漆器、牙雕、丝手套和服装,总 共值银 71767 两。这些中国商品对美国人展现了一个新夭地,预示了将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一 股比欧洲大陆已经晚了许多的中国热。航行进行顺利,商业上更是十分成功,为投资者获取 了相当于总投资额四分之一的利润,获取净利 30727 美元。新英格兰商人从此喜出望外,賽 伦、波士顿、普罗维登斯、纽约、费城的商船相继开赴广州,迎来了美国商船开展中国贸易 的热潮。……到 1803 年,美国对华贸易总值不但凌驾于英国之上,而且超过了欧陆国家对华 贸易的总和。 ——摘编自《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于独立后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农业国,没有工业品可供出口,因 此中国在早期的中美贸易中一直享有顺差,美商主要用白银支付逆差,从而使中国得到相当 多的硬通货。为缩小贸易逆差,美商从 19 世纪初开始,也紧随英国鸦片商向中国走私鸦片。 第二次美英战争后,美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对华商品贸易中的本国 工业品逐渐增加。1826 年,美国开始对华输出自产棉布,约值 1.5 万元;1835 年,输往中国 的美国棉布已价值 17 万元;1838 年更增至 50 万元,该年度美商在华贩卖的英国和欧洲的棉 布价值只有 2.5 万元。 ——摘编自金卫星著《中美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贸易初期发展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初美国对华贸易呈现的新变化,简析产生变化的 历史原因和影响。【答案】(1)特点:美国具有外贸主动性;以茶叶为主、商品具有互补性;平等互利原则; 后来居上、发展迅速。 (2)新变化:走私鸦片;对华贸易逐渐从土特产转 工业品。 历史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资本原始积累需要;美国开展工业革命,倾销工业产品。 历史影响:鸦片走私为美商带去高额利润,为工业化发展积累大量原始资本;导致中美贸易 格局开始扭转,中国白银外流,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极大危害;美国工业品在华销售对传统自 然经济产生冲击;使美国加快商业资本转化成工业资本的速度,促进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美国在建国后派出第一艘开往东方 商船‘阿特莱’号,目的是用 它满载的人参去换取双倍价值的中国新鲜茶叶”得出:美国具有外贸主动性;根据材料“从 广州装载的中国货共有 4498 担,其中红茶 2460 担,绿茶 562 担,占了全部货物的三分之二。 其余的货物有土布 24 匹,瓷器 96 担,丝绸 490 匹,肉桂 21 担,还有黑胡椒、银器、漆器、 牙雕、丝手套和服装,总共值银 71767 两”得出:以茶叶为主、商品具有互补性;根据所学 得出:平等互利原则;根据材料“到 1803 年,美国对华贸易总值不但凌驾于英国之上,而且 超过了欧陆国家对华贸易的总和”得出:后来居上、发展迅速。 (2)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为缩小贸易逆差,美商从 19 世纪初开始,也紧随英国 鸦片商向中国走私鸦片”得出:走私鸦片;根据材料“对华商品贸易中的本国工业品逐渐增 加”得出:对华贸易逐渐从土特产转为工业品。第二小问“历史原因”,根据材料“美商主要 用白银支付逆差”得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据所学得出:资本原始积累需要;根据材料“美 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得出:美国开展工业革命,倾销工业产品。第三小 问“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为缩小贸易逆差,美商从 19 世纪初开始,也紧随英国鸦片商向 中国走私鸦片”得出:鸦片走私为美商带去高额利润,为工业化发展积累大量原始资本;根 据所学得出:导致中美贸易格局开始扭转,中国白银外流,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极大危害;根 据材料“美国开始对华输出自产棉布,约值 1.5 万元”“17 万元”“增至 50 万元”得出:美 国工业品在华销售对传统自然经济产生冲击;根据所学得出:使美国加快商业资本转化成工 业资本的速度,促进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14.材料 唐代科举取士名额很少,而且考中的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核 才能做官。到宋代,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但可以立即做官,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笫者。 宋初每届取士人数与唐代大体相同,不过二三十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 为 的颕。此后,每届大体维持在三四百名的录取规模。鉴于唐代科举帖经、墨义完全是考死记硬 背儒经,而诗赋考试与治国关系不大,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 改试经义。唐代科举考试主考官基本由礼部侍郎担任,这不仅造成了礼部权力的专擅,还易 于营私舞弊。宋代实行杈知制度,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考官在受 命之后,要立即进驻贡院,隔绝与外间的联系,称为锁院,防止串通作弊。除主考官之外, 还要另行委派若干副考官,称为同知,以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考生交卷后,先后 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录出来,交给阅卷人 评阅。武则天时期一度实行殿试制度,到宋代开宝六年(973 年)正式实行,并作为一项制度 确定下来。 ——摘编自刘玉梅、吕志茹《中国近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实施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科举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提高科举地位、扩大取士规模、改革考试内容、实行权知制度(改 革考官任用制度)、创造弥封誊录制度、将殿试制常态化。 (2)历史意义: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渐形成 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限制了权贵子弟徇私舞弊、朝中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加强了统治者 对科举考试的控制;为宋代政治和文化教育注入强大生机。但使得以后的教育完全服务于科 举制度。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但可以立即做官,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 第者”得出:提高科举地位;根据材料“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额”得出:扩大取士规模; 根据材料“废除怗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得出:改革考试内容;根据材料“实 行权知制度”得出:实行权知制度(改革考官任用制度);根据材料“考生交卷后,先后弥封 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录出来,交给阅卷人评阅” 得出:创造弥封誊录制度、将殿试制常态化。 (2)根据第(1)问“扩大取士规模”并结合所学得出: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 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根据第(1)问“创造弥封誊 录制度”并结合所学得出:限制了权贵子弟徇私舞弊、朝中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根据材料“防 止串通作弊”“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以及第(1)问“将殿试常态化”得出:加强了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控制;根据所学得出:为宋代政治和文化教育注入强大生机。最后综合 分析得出:使得以后的教育完全服务于科举制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