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楼区延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州鼓楼区延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22209

大小:89.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 3 月测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 1.按要求填空。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五月渔郎相忆否 (4). 小楫轻舟 (5). 梦入芙蓉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 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霭”“受”“否”“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 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本题还涉及诗词标题等,需要注意。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 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 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 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1)(2)(3)(4) B. (1)(3)(2)(4) C. (1)(3)(4)(2) D. (3)(4)(2)(1) 【答案】C【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题中(1)是元宵节,(2)是重阳节,(3)是端午节,(4)是中秋节。故选 C。 3.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 70 岁寿辰的一联是( )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关于对联的文化常识。做该题时要考虑对联所表现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特点,所写内 容要能与之协调对应。另外还要考虑对联的特点,即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同或相近。第三 是上下联尾字的压韵是仄起平收。本题要求选出最适合祝贺老师 70 岁寿辰的对联。A 项,花甲,是指六十 岁。B 项,古稀,是指七十岁。C 项,体现不出年年龄。D 项,七十载,是说教了七十年的书。年龄早超过 七十岁。故选 B 项。 【点睛】对联的特点,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即:两行文字,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相对,结构 相应,平仄相谐。具体来说:1. 字数相等:上联是几个字,下联也必须是几个字。2.意义相关:对联要求 上联和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互相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3.词性相对:一幅对联,上下联各由许多组合而 成,这些词必须两两相对,即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名词要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 词,等等。4.结构相应:对联的上下句不仅要词性相对,而且要结构相应。一般来说,上下联如果词性都相 对,结构也必然相应。5.平仄相谐:就是要求上下联中的字要平对仄,仄对平,音调和谐。当然,不能要求 每幅对联上下联中的每一字都平仄相对,但音步的节奏点上的字却必须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配置。而且对 联通常是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是仄音,下联尾字是平声。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 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 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 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 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 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 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 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 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 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 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 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 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 办时间定在“8 月 8 日 8 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 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 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 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 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⑤□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 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 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⑥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 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 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 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 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⑦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 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 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 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 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 4. 第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5. 第②、③两段从□□和□□两方面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6. 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的□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 ②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 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 ④在当今 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 ⑤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A. ③⑤④②① B. ④③②①⑤ C. ④③②⑤① D. ③④②①⑤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普及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 B. 两个重要因素共同导致了“科学失败,迷信胜利” C. 科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资源。 D. 科普能够让公众理解科学,所以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 8. 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答案】4. 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5. 原因和表现(或“现象”) 6. C 7. C 8. 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并由此进一步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分析说理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极具说服力(号召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 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要到第一段找到“危言”这一词语,然后结合前后 的语境分析其所指的内容。第一段说“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可见考生要到前面找到伯纳姆的话,“起 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 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的话是一个转折复句,作为 转折复句,其重点应在“但”后,由此可知,“危言”应是指“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 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这句话,考生根据这句话进行概括即可。 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采用 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第②、③两段内容的理解,问的是“第②、③两段从……和……两方面阐释当 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考生应回到文中,浏览这两段文字,然后进行概括。第二段说“这样一 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由“因 为”可知,这是从原因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第三段说“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 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由“譬如”可知,这一段是从现象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 环境不容乐观。 【6 题详解】 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 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 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 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 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 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 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题干要求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的□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本题其 实是从第⑤段中抽出几句话,然后打乱顺序让考生进行排序。从文中来看,第四段结尾说“这两个问题在 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由此可知,第五段应是说明“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 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科 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者在中国的表现, 第④句,“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 销”,句中“这种”指代的内容在第四段,故第④句应放在开头,这就排除AD 两项;③“一个典型的例子 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这是针对第④句举出例子,应紧跟其后;②是说“媒体”报道的情况,放在③后; ①“媒体对飞船搭载……”与后面“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这一句相连,排除 B 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 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 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 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 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 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项,混淆概念,曲解文意。错在“科学普及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这个地方。原文是“科 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 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 学普及史图景”。即科学的历史和科普的历史是两个概念。 B 项,选项中两个重要因素共同导致了“科学失败,迷信胜利”,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有一个修饰成分“在 大众层面上”的两个重要因素。 D 项,混淆概念。错在“科普能够让公众理解科学,所以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原文是现在有一种说 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说的是“科学”而不是“科普”。另外,从前面作者关 于“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分析看出,作者强调科学家对科普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情况是科普 中缺失的恰巧是科学家,充斥于眼耳的是媒体和初级从业人员,这显然是不利于科普的。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要求“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 答。先看第七段在内容上写了哪些内容,这一段主要写了科学对现代社会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如“科学毕 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 ‘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并且进一步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通 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 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再看结构上 的作用,第七段是文章的结尾段,且开头第一句话说“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 点启示……”,由此可知,第七段是对上文的总结,故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结尾的内容很具有号召力。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 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 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 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 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 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 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松 熊召政 ①今天,我又想去泰山极顶,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 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②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 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 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 吼。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 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③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 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 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 ④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 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它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 坤伟大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峰万壑上的那千顷万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地摄人心魄! ⑤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 淡忘了童年的耳中的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⑥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峨眉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他似乎 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筒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⑦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的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⑧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⑨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 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 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拔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⑩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 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 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⑪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 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 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⑫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 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9. 请简析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0. 请对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 11. 文章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9. 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应;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 的城市生活做铺垫。 10. (1)对比(或衬托),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突出对青松的赞美之情。 (2)夸张,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 11. 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了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 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 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 用。首句(段)的作用通常是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 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题干要求简析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所起的作 用。首先明确第一段的相关语句,“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次混混沌沌、 莽莽苍苍的松涛”,尤其是最末一句: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正呼应了标题《听松》,在结构 上又与尾段“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 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遥相呼应,并升华了主题。在内容上,文章正文主体部分写了两 个片段,童年听松的情景和成年后在城市生活的画面“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 渐渐淡忘了童年的耳中的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开头这样写为后文 这些内容进行了铺垫,也为尾段升华主题起了蓄势的作用。【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关键语句,品味作者精彩语言艺术的能力。赏析文章的关键语句,主要是从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品味语言的美,体味作者蕴藉其中的情感。题干要求对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作 简要赏析。 第一处画线句在原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 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轮穷天极地的呐喊”。这句话将“草木”和独领风骚的青松作 对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松树凌冬不凋,傲人挺立的赞美。第二处画线句是第九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那 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这句话运用了夸 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涛阵阵的雄浑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松涛雄浑气势的赞叹。总之,分析的时候先点 出手法,在指明情感。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 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 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 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 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题干要求回答:文章最后两段人 称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倒数第二段的相关语句是“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 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作者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松涛,赋予了松涛人的气质和人格。而且第二人 称有直抒胸臆的作用,能表达作者对松涛给予他昂扬的生命斗志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最后一段,将“我”改为第三人称,利于拓展文章的主题意义,也就是不仅仅是“我”受到了松涛的启示 和震撼,所有听过松涛、热爱大自然的人,都将从和大自然对话中获得心灵成长的启示和感悟。这正是转 换人称的好处,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 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 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①宜阳:唐代最大行宫之一的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 【乙】 诉衷情 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美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2. 甲诗中押韵的字共有几个?(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13.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 B. 甲诗句句写景,却能让人对历史人事浮想联翩。 C. 乙词上阕首句点明题旨,“喜”字统领了全篇。 D. 乙词下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春的无限留恋。 14. 甲乙两首作品都写到了春景,但用意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C 13. D 14. 甲诗中虽然写 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却用“无人”、“自落”“空啼”抒发了作者 对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的愁绪。 乙诗写一场小小的夜雨刚刚停住,阵阵凉风中,一双燕子上下飞舞,清新而生机盎然的春景意在表现作者 还家途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问的是“甲诗中押韵的字共有几个”,所谓“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 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春行即兴》是一首七言绝句,作为绝句,一般是一、 二、四句的尾字押韵,如本“萋”“西”“啼”,都押i 韵,故一共有三个字押韵。故选 C 项。 【13 题详解】 。 的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 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 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 项,“乙 词下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春的无限留恋”错误,“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 分付杨花”既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对春的无限留恋”。所谓“直抒胸臆”是指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下阕中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且这首词在上阕第一句就已经点明“一鞭清晓喜还家”,“喜还家”奠 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那清脆的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主要抒发了 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故选 D 项。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甲乙两首作品都写到了春景,但用意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就要求考生找出两篇中写春景的内容,明确春景的特点和人物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分析不同的 用意。《春行即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 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 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 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 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是写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 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 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再结合注释可知,应是抒发了作者对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的 愁绪。《诉衷情•送春》中,开头一句就点出“喜还家”这一全篇主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那清脆的 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接着描述客子归程上的情态和周围的景致, 烘托欢乐的气氛。“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晓方停,策马而行,天 朗气清,更有那一双春燕,晨风中上下翻飞,似乎也为他起舞助兴。“双燕”,亦暗示昔日别妻出游,如同 劳燕分飞,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远。过片“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写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 归程。此处,词中欢快的旋律略作顿宕,稍超深沉。游子回一望一路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 中充满了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客子感慨之余,但见漫天杨花,扑面而来,便信手拈来一句妙语:“送春 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蒙蒙杨花,总是报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们伤春的意绪,而今却成为这位 客子往昔愁苦的负载物。他将迈着松快的脚步,去和家人团聚。词最后以幽默、俏皮将欢情再度扬起,结束了全篇。全词围绕着“喜”字落笔,表现作者还家途中的喜悦之情。 【点睛】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 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 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 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鉴赏具体作品的 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 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 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 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②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贺夫人君孺,卫 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五岁,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 出,有功,封南窌侯。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无功,坐酎金,失侯。复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 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 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③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 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 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④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 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 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 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 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然数被谴 (2)从是殆矣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相同的一项。 (1)父子并居公卿位( ) A.居官任职 B.岁月不居 C.后来居上 D.安居乐业 (2)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 ) A.比权量力 B.比肩接踵 C.无与伦比 D.地比震动 17. 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B.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C.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D.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18.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19. 根据第③段判断公孙贺不接受丞相之职的直接原因是( ) A. 公孙贺担心自己出生边远地,见识浅陋,不利管理国家。 B. 公孙贺担心自己靠军功做官,没有全面治理国家的才能。 C. 公孙贺担心自己像前面三位丞相一样被责罚,处危险中。 D. 公孙贺担心自己在英明君主的监管之下,难以施展才能。 20. 概括公孙贺的品格,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5. (1)斥责 (2)危险 16. (1)A (2) D 17. D 18. 答案示例:案子交给有关部门,审讯公孙贺,一一追究他犯的罪过,于是父子都死在狱中,被灭族。 19. C 20. 诏命丞相之职不受,谨小慎微;以朱安世赎敬声罪,假公济私。 【解析】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 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 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然数被谴”,前面的语境是, 从公孙弘以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接连因事获罪而死。石庆虽然因谨慎,能够善终,但是也多 次被皇上斥责。由“谴”的形旁也能推测出和言语有关,结合语境分析,应当是斥责的意思。“从是殆矣” 所在语境是,公孙贺说“主上贤明,我不够称职,恐怕要受到严厉的责罚,从此危险了”。学生还可以依据学过的成语“百战不殆”来推测。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 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 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1)句中的“居”是担任的意 思,与 A 项相同。B 项,居,停留。C 项,居,在(某位置)。D 项,居,居所、居住地。(2)句中的“比” 是接连着,指时间相距较短。与 D 项相同。A 项,比,比较的意思。B 项,比,紧靠、挨着,指空间距离 近。C 项,比,比较。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 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 词 , 宾 语 后 可 以 停 顿 。 同 时 还 要 注 意 结 构 上 的 对 称 , 省 略 、 对 偶 、 反 复 等 修 辞 。 特 别 要 注 意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 西守”是个判断句,主语“贺祖父昆邪”后面断开。“以……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前面省略的 主语都是昆邪”,前面都要断开。因此选 D 项。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 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 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 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 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 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句中,有司,有关部门;案,审查;验,审讯;穷,追究;家 族,被灭族。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理解是否正确。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 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公孙贺不接受丞相之职的直接原因是后文他说的话“主上贤明,臣 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这个危险指的是第二节中的三位丞相接连受处置。因此选 C 项。【20 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 内容方向,然后通读 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用形容词。 第三节讲他怕像前三位丞相一样受处罚而不愿接受丞相之职,表明他谨小慎微。第五节讲他想借抓朱安世 来为他的儿子敬声赎罪,表明他假公济私。 参考译文: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贺的祖父昆邪,景帝时担任陇西太守,因率军平定吴、楚叛乱有功, 被封为平曲侯,著书十多篇。 公孙贺年轻时当骑士,随军出征,多次立功。从武帝当太子时起,贺就是舍人,到武帝即位,贺升任 太仆。公孙贺的夫人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因此受宠幸。元光年间,担任轻骑将军,驻扎马邑。 四年后,出云中。五年后,以车骑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有战功,被封为南纝侯。后来再次以 左将军的身份率兵出襄陵,没有战绩,因宗庙祭祀时献金助祭之事获罪,失去侯位。又以浮沮将军身份出 五原之外二千多里,也没有战绩。八年后,才接替石庆担任丞相,封为葛绎侯。当时朝廷多事,于是督察 大臣。从公孙弘以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接连因事获罪而死。石庆虽然因谨慎,能够善终,但 是也多次被皇上斥责。 起初公孙贺被拜为丞相,不接受丞相官印和绶带,磕头哭泣说:“臣本是边远地方的人,靠骑马射箭 当上官,才能实在当不了丞相。”皇上与身边人看见公孙贺很悲哀,也被影响得落泪,皇上说“:扶起丞 相。”公孙贺不肯起来,皇上竟然起身离去,公孙贺不得已才拜受。出朝廷,身边人问他原因,公孙贺说 “:主上贤明,我不够称职,恐怕要受到严厉的责罚,从此危险了。” 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父亲担任太仆,父子同居公卿职位 。 敬声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骄横奢侈,不守法度,征和年间,擅自挪用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被揭发, 关进监狱。  这时皇上下令追捕阳陵人朱安世,抓不到,皇上想抓到朱安世的心情很急切,公孙贺自动 请求追捕朱安世,用这为公孙敬声赎罪。皇上同意了。后来真的抓到了朱安世。安世是京师大侠,听说公 孙贺想用自己来为儿子赎罪,笑着说:“丞相要祸及祖宗了。南山上的竹子不够用来书写我的揭发文辞, 斜谷中的树木不够用来做束缚我的桎梏。”朱安世于是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让巫师 祭祀诅咒皇上,而且上甘泉宫正对着大路埋下木偶人,祭词中有恶毒的话。 案子交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审讯公孙贺,一一追究他犯的罪过,于是父子都死在狱中,被灭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 的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 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 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 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 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 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 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 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 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⑤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21. 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 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 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 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22. 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 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 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 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2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 无奈心情。 B. 文章第一段多用短句,形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和作者不胜烦扰,疲乏无奈 的心境切合。 C. “嗟夫”一词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 体的思考。 D. 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亦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24. 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答案】21. D 22. C 23. D 24. 表达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在求道过程中的谦逊姿态。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段落中引用例子既能丰富内容,又能用生动的 案例说明抽象的道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题干要求选择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难以苟同”错,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而又急 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故选 D。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 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 子,再进行推敲琢磨。题干要求选择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项,“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错,原文“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等到他按照义理 去追求道义(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 B 项,“是最重要的事”错,原文“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是说他们追求道义(最高理想)时, 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 D 项,“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错,原文“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宜其不可得哉”,作者自知有缺陷,颜回那样应该是自己达不到的境界,作者并没有高姿态。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 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曲解文意,错在“作者抒写了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作者写作此文时并没有“归休田里”,原 文是“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 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这只是作者的梦想和奢望。 故选 D。 【2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语句丰富内蕴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 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 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 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 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第④段画线句的意思是“然 而这不是我现在所敢奢望的”,注意关键词“非所敢望”。本文从洪水的自然为害之景,写东轩的居处破败 之状,从供职的自效、忙碌之姿,写到日夜精疲、哑笑之态,自然、顺理、融情、扣题;再从简陋的东轩 生活,联想到颜回的“箪食瓢饮”,从而追求“颜氏之福”“颜氏之乐”,即“安贫乐道”精神,追求“归 休田里”,走陶渊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旷达的人生道路,这是作者此时此地官场失意、心烦意乱而又欲求摆脱 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写“东轩记”所深蕴的人生哲理内涵。可结合这些分析作答,归纳出作者的情感内 涵。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 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 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 市,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正好在江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 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 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出 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棵竹子,作为我读书和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酒税的以前共 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 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 沉倒下便睡,一觉醒来已大亮。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 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发笑。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私下感到奇怪,颜渊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居住在简陋狭小的 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渊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 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官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困窘贫穷如此自讨苦吃呢?等来到筠州,在 柴米油盐的事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 务,自由放任于道德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 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唉,读书人,当他尚不懂深刻的人生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只要能够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 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会 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 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当然如果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 点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 足,却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作鲁国的 司寇,居下位是作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更是通达的人 的事情,不是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唯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 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里,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再去探求颜 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而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