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凤鸣山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重庆凤鸣山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版带解析)

ID:416517

大小:310.15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大数据时代正在推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思维革命。它将人类思维从有限的因果关系中 解放出来。在大数据 时代,史学家面临的将是如何突破数据无限的难题。一方面,微观史学 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历史 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一旦史学家陷入 史料的无限之境而又无技突出重围,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 描述历史的能力。 作为极其古老的认识活动,史学一直是人类实现自我认知、达致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 原始社会末期,大型 史诗创生并广泛传诵,与神话一道建构群体内部的认同,从而维系了较 大规模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并最终促成文明时代的到来。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史学 更是在促成民族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司马迁在《史记》 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 卑建立北魏,述其远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蒙元和满清,虽为少数民族所建王朝,但都自 觉继承了为前朝修史的文化传统,其动因之一就是为了确立本王朝在这一时间体系中的位置。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而能长盛不衰,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民族共同体,离 不开传统史学在推动群体认同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乔·古尔迪和大卫·阿米蒂奇在《历 史学宣言》中呼吁史学家们摆脱微观史学的狭隘局限,为人类思考现在及建设未来发挥独特 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正在大数据时代走入史料无限之境的史学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及时的提 醒。 大叙事需要宏大的形式和时空,但这两者都非其本质。大叙事之“大”,主要体现在史学 家的人文情怀上。希罗多德撰写《历史》,兼记希腊人和异邦人的丰功伟绩,藉此颂扬乃至炫 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曾经焕发出的勇气和荣光。经典之为经典,除其事实详核外,更在于其 文字之中处处渗透着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和关怀。大数据时代,凡一切能够量化的学术技能, 都有可能由信息技术全部或部分代劳,唯有人文情怀是人类主体性的最后营垒,技术无法染 指。作为一门思考人类自身的人文学科,史学必须警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导致的工具性 话语霸权。唯大情怀者才能驾驭好大数据、利用好大数据,书写出真正关注人类过去、现在 与未来的伟大叙事。 (摘编自许兆昌《大数据时代史学更应有大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大数据时代正在推动一场思维革命,使人类思维不再受制于因果关系。 B. 大数据促进了微观史学研究的发展,但也使历史研究碎片化问题更趋严重。 C. 人们为促成文明时代到来而创造的各种神话与大型史诗都属于史学的范畴。 D. 大数据时代里史学家之间的差别不是能够量化的学术技能,而是人文情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大数据时代史学家将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使命、对策等内容。 B. 文章运用蒙元和满清为前朝修史的例子,证明了史学是促成群体认同的途径。 C. 第二段回溯史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为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D. 文章将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和传统史学进行对比,论述了作者的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在大数据时代的史学家们,只有突破数据带来的无限之境,才有可能避免失去从整体上 描述历史的能力。 B. 如果没有司马迁建构的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就没有历代王朝为前 朝修史的传统。 C. 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之所以成为经典,与他在书中兼记和颂扬希腊人和异邦人的丰功 伟绩有关。 D. 大数据时代的史学研究要想避免工具性话语霸权,就必须坚守人文情怀这个人类主体性的 最后营垒。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 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 别。 A 项,“思维不再受制于因果关系”错,大数据可以使人的思维突破有限的因果关系,但不能 使人的思维突破因果关系,因为人的思维始终在因果关系中; C 项,“人们为促成文明时代到来”错误,促成文明时代到来并非主观意图,而是客观结果; 的 D 项,“不是能够量化的学术技能,而是人文情怀”错误,应为“不仅是……更是……”。 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D 项,“对比论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大数据时代,史学家面临的将是如何突破数据无 限的难题……一旦史学家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又无技突出重围,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 描述历史的能力”分析可知,没有进行对比。 故选 D。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 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 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 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 B 项,“如果……就……”过于绝对,结合文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 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述其远 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分析可知,难以推出结论。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2 月 3 日起,由中央电视台创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 《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在周日 19:30 黄金档首播。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 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家国 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深入挖掘。节目共计 10 期,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 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 3 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 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 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摘编自钟菡《〈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解放日 报》)2017.11.28 材料二: 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 给出了高达 9.0 的评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 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 27 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 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 9 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 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 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 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 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 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 义。 (摘编自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中国青年报》 2017.12.26)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曾阳、刘莹《以统计数据做好博物馆公众服务——沈阳故宫博物院观众调查 报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 年第 01 期) 材料四: 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戏剧研究的高级讲师托尼·杰克森的带领下,研究者们在伦敦帝国 战争博物馆和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进行专项研究,旨在阐明戏剧对学校孩子们理解力和 记忆力的影响。研究报告表明,在博物馆中使用演员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 研究者发现,当某个故事是由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说出的时候,学生们的理解力和 记忆力更强,他们也容易对人物深表同情,容易理解问题消极和困难的方面。“根据学生们 告诉我们的,似乎这种表演容易得到认可,因为演员们仿佛是在与朋友、邻居而不是与小学 生进行交谈。”而在非戏剧组,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均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尽管这些表演鲜活有趣,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想维持这种表演,没有资 金的帮助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戏剧表演日复一日,完全是博物馆自己在硬撑着。如今,编写 和排演一个新的角色可能花掉的费用达 4 000 欧元,这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样看来,在英国博物馆教育中发挥着传统作用的戏剧表演也面临困境。 (摘编自陈成军《戏剧表演与英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国文物报》2005.4.29)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节目为每件宝藏绑定了一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借助明星效应引起观众 对国宝的关注。 B. 在《国家宝藏》中,乾隆皇帝以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展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观, 扭转了世人对各种釉彩大瓶的看法。 C.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调查中,男性和中青年群体是主要观众群体,大部分人渴望通过各种 方式对展品有更多的了解。 D. 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目前观众对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服务尚存在各种不满,该博物院 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 6.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是用哪些全新的方式来介绍文物并获得好评的?请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A 6. ①由民众甄选博物馆推荐的镇馆之宝,增加了民众参与度。②邀请当红明星,并且还绑定 “国宝守护人”,增加明星效应。③以“小剧场”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增加娱乐性趣味 性。④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凸显话题性和专业性。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通过表演”说法错误, 结合材料一内容“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 3 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 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 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分析可知, 所展示文物的点评者是各博物馆馆长。故选 B。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B 项,“扭转了世人对各种釉彩大瓶的看法”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回应了世 人对该瓷瓶的怀疑”。C 项,“大部分人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对展品有更多的了解”错,图表中 的数据只能反映出喜欢哪种服务方式的观众多,但不能反映出大部分人喜欢各种方式。D 项, “目前观众对……存在各种不满,该博物院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错,观众提出对服务的希 望不等于存在不满也不能说明目前的服务不好。故选 A。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注意题 干的要求,然后筛选文本信息,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分析概括。根据文中的重点句 子“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 3 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不同于以往 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 27 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 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 9 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 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 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 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 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 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 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 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 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 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 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 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 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 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 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 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 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 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 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 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 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 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 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 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 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 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 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 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 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 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 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 “虚空”“虚幻”等词语。 B. 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 “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 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 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 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8. 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案】7. B 8. 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 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 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 的心理。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 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 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 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9.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 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 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 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 氛围。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 的抒情性。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B 项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 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人物的心理的能力。要求分析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 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解答此类题目,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分句文中的情节,尤其是 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心理。 本题:根据原文中的“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冯三大 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村 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 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 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等情节,抓住表现人物的言行的关键词, 概括村民的从俗、狭隘自私、封闭、冷漠等心理。 【9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要求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解 答此类题目,注意明确小说的散文的特征,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散文重视意境的创设 和情感的抒发,从此角度切入作答即可。 本题:从情节上看,“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 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所以,淡化情节;从人物上看,“小 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 同。”所以,又虚化了人物;从意境上看,“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 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文章又重视营造意境;从抒情 上看,“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 情意味很浓。但又要分析此文是小说,淡化情节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虚化不是没有人物, 是群像。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 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 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 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股为于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校人物 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 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 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 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 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 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 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 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 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 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 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 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 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 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 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 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 /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 /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 /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 /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古代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名,主要负责纠弹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 外艰,中国古代丧制之名,通常指父丧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祖父之丧。 C. 服阕,指服丧期间 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D. 东厂,即东缉事厂,官署名,中国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 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 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尽发其状; 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 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 不苟且违心,多次遭遇处罚,最终乞归终老。 D. 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 编撰《明伦大典》;在执任中,爱护人才,甚有口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 (2)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①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 ②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许 赞”“吏部尚书”“帝”“禁中”“乩仙台”“浃”“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 除。 BD 项,“代”是动词,意思是“接替”,宾语是“许赞”,故与“许赞”不能断开,排除 BD 两 项; C 项,“用”的宾语是“其言”,即求神问卜得来的话,故“用”与“其言”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A。 。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服阕,指服丧期间”错误,“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最终乞归终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 为民”分析可知,熊浃意欲称病乞休,结果惹怒皇上,革职为民。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举事”,发动叛乱;第一个“卒”通“猝”,突然、仓促,第二个“卒”,最终; “本”,根源、根本;“力”,功劳。(2)中,“法司”,司法官员,主管法律官员;“妄”, 胡乱;“下……诏狱”,把……关进诏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朝廷授予他礼科给事中的官职。宁王朱宸 濠准备发动篡夺皇位的叛乱,熊浃与同乡人御史熊兰一起写好奏章,交给御史萧淮上交皇帝。 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熊浃调出京 城到松潘核查边境上的军饷。副总兵张杰倚仗江彬的势力,赃款累积巨万,张杰诱杀边境地 区的少数民族,然后向朝廷表功,挑起边疆的民族矛盾,打死千户以下的人员达五百人之多。 又曾率自家兵丁拦击副使胡澧。来边境巡查的巡抚、巡按没有人敢说话。熊浃来到边境,把 张杰的 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嘉靖初年,熊浃由右给事中外调任河南参 议。因父亲去世回家。嘉靖六年,服丧期满,熊浃被召回编修《明伦大典》。越级提升为右佥 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御院的政事。第二年四月 提升为大理寺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明 伦大典》编修结束,转任左都御史。嘉靖八年二月就提升为右都 御史,掌管都御院的政事。 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 死刑。 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 样说的。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 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 召当初的判决。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熊浃的官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据理力争,皇帝大 怒,把他两人一起抓进监狱。侍郎许赞等人于是判处张柱死刑,魏应召以及张柱的邻人都被 判处充军,张福的姐姐被处以杖打一百的刑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在当时,皇帝正 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 熊浃被削职后在 家待了十年。直到皇帝到承天与近臣们谈论过去的那些人,于是召回熊浃让 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参与协助军机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召熊浃担任兵部尚书, 掌管都察院的政事。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 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 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熊浃任二品官职六年期满,加封为太子太保,因事获罪而两次受到降 低俸 禄的处罚。熊浃知道皇帝心中对他的怨恨始终没有消除,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请求退休。 皇帝大怒,将他削职为民。 又过了十年,熊浃去世。熊浃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严于律己。 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他从不与朋党勾结,特 别爱护人才。所以他离开吏部,许多正直的 人都思念他。隆庆初年,朝廷恢复他的官职,给他举办了追悼、安葬仪式,谥号恭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黎眉州 苏轼 。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 居士,指欧阳修。④归去: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C.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15.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 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 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 友相聚的温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 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 项, “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错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 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诗的结尾的句意简要翻译一下即可,对 其感情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经历,重点突出思乡之情、归隐之情和友爱之情。最后两句意思: 请你暂且等着我回归家乡田园,到时我们一起趁着美好时光饮酒赋诗。情感:“且待渊明赋 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因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而产生的思乡、归 隐之情;“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 了对黎錞的友爱之情、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 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 象;而“_________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诗人出塞时 惆怅、 抑郁的心情。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征蓬出汉塞 (6). 归雁入胡天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亦、犹、蓬、雁。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在 2019 年开年迎来好时光。以前,面对“科幻”二字,电影投资人总是 ____________。而今《流浪地球》高歌猛进,票房已超 40 亿元,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在这 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中,让我们深切感觉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瞩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流浪地球》看 似异军突起,实则____________,它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神舟一号、天宫 一号……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流浪 地球》为科幻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表达,中国科幻电影终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话,集体主义 取代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带着地球一同流浪展现出的“乡土情怀”、出现在影片里的 朱自清的《春》、春节十二响…… ____________,这是一部好作品,也对得起大多数的赞誉,它让我们在追赶好莱坞大片 的路上“看到了希望”。但是,在矛盾冲突、场景创新上与优秀之作仍有一定差距,弥补差距 不是____________的,需要众多导演、编剧继续努力,追赶状态仍然是进行时。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中,让我们深切感觉到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的魅力。 B. 这部影片的题材是拯救地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影响。 C. 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D. 通过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我们深刻体验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洋兴叹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一挥而就 B. 望而却步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一蹴而就 C. 望洋兴叹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一挥而就 D. 望而却步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一蹴而就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仅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也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B. 一部成熟的电影,既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也要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 C. 一部电影的成熟,需要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D. 一部电影的成熟,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发展,更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A 项,成份残缺,去掉“在……中”;“感觉”与“魅力”不搭配。B 项,表意错误, 主语应为影片。D 项,搭配不当,“体验”应改为“感受”,“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 围的事物。故选 C。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 而感到无能为力。望而却步: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语境说的是“以 前,电影投资人面对‘科幻’二字,总是很害怕,不敢拍”。因此选用“望而却步”。厚积薄 发: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语境说的是《流浪地球》 看似异军突起,实际上是经历了充分的准备,因此选用“厚积薄发”。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 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语境说的是《流浪地球》很明显是一部好作品,因此选用“毋庸置疑”。一挥而就:形容才思 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 就成功。语境说的是中国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虽然不错,但是和好莱坞的优秀作品之间 距离很大,不是一下子能赶上的,因此选用“一蹴而就”。故选 D。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科技发展对科幻电影的影 响,引出下文中科幻电影融入中华文化。依据括号后面《流浪地球》的例子,可推知,括号 内是的主语应当是电影,因此排除 C 项、D 项。比较 A 项、B 项,B 项,后面分句间的关系是“既…… 也……”,是并列关系;而 A 项,后面的是“不仅……也……”是递进关系。语境后面强调的 是文化对电影的影响,因此应选用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也……”,故排除 B 项。故选 A。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 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 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 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 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 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句不超过 15 字。 就现有技术而言,移民火星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能否确保旅途安全, ______。他们会因失 重而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病症,容易因为更多宇宙射线的辐射而引发癌症,可能因长时 间居于狭窄空间而产生心理疾病。此外,即使顺利到达火星,_____,也是巨大的挑战。由于移 民人数有限,大部分劳动要依赖机器人。除了播种作物、发掘水源,最迫切的一个问题是_____ 保证呼吸。 【答案】 (1). 而是能否确保移民者身心的健康 (2). 要想在火星长久居住 (3). 如 何提取氧气解析:语段的中心内容是“移民火星面临的问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句式和内容进 行拟写。浏览语段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分析移民火星面临的问题。 第①处,结合后面的“他们会……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癌症”“心理疾病”等信息可知此 处谈的应该是“而是能否确保移民者的身心健康问题”; 第②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此处可填“要想在火星长久居住”之类的语句; 第③处,结合“保证呼吸”可知,此处应该是讲“如何提取氧气”。 21. 根据下面材料,分条概括人类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原因。 梅里雪山至今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圣地。攀登者需要从海拔 2300 米的澜沧江边开始,攀爬至 高度为 4400 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峰。这个距离对攀山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极限。在这个 路程中,平均每隔 1 公里,地势就上升 400 米,从而形成一道道几近垂直的坡面。山坡上冰 川、冰瀑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彤云 密布,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据记载,卡瓦格博峰曾一日发生上百次雪崩。梅里 雪山方圆上千公里,登山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很难生还。因此梅里雪山至今未被尘世 沾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山”。 【答案】①距离超体能极限;②坡面太陡;③地形复杂;④气候多变,雪崩频发;⑤面积大, 迷路难自救。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要求总结概括人类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 原因,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把文段分成层次,按照层次归纳大意即可。本题可以分出 5 各层次, 分别对应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 5 个原因要点:从“在这个距离对攀山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 破的极限”中归纳出①距离超体能极限;从“在这个路程中,平均每隔 1 公里,地势就上升 400 米,从而形成一道道几近垂直的坡面。山坡上冰川、冰暴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 中总结出②坡面太陡,③地形复杂;从“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彤云密 布,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据记载,卡瓦格博峰曾一日发生上百次雪崩”中,归 纳出④气候多变,雪崩频发;从“梅里雪山方圆上千公里,登山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 很难生还。因此梅里雪山至今未被尘世沾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山’”中归纳出⑤面积大, 迷路难自救。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 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 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 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 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 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 201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惩戒权从来不是问题。《尚书》就 记载了“朴作教刑”的教育理念,“朴”就是鞭打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中也记载,老师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惩戒的,老师是 有惩戒权的。教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国人都不陌生,一 直以来,国人也大体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然而时移世易,教育惩戒一度缺失。 就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 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屡屡爆发矛盾,各种“校闹”事件 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为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山东五莲县杨守梅老师的遭遇就令人触目 惊心,虽然教体局后来撤销了对杨老师追加处理的决定,但对所有老师来讲,这也仅仅是一 个差可告慰的消息。 所以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看,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实有必要。 缺乏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义务。 儿童心理学开创者皮亚杰认为,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 开赏识教育,也离不开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既教给孩子们知识,也教 给他们规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做错了事,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戒,这是所 有社会的基本规则。学校教育没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 育。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 从学生个体成长看,教育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惩戒权不只是在国内愈演愈烈,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 家,惩戒权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小学教室后面的墙上,通常也会悬着一把戒尺来适当惩 罚表现不好的学生。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 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英国伊顿公学甚至拥有 关学生禁闭的权利。 从国外在教育上赋予教师惩戒权的成功实践来看,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是很有必要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 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和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前不久,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 从意见到立法,从立法到实施,路还很漫长,但意见的出台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期 待教育的良性回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 明确——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 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 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 不可偏题。 【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惩戒”这 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 的追问。首先把握材料的内容,本题给了三段材料,材料一简要介绍了教师教育惩戒权,材 料二引述了鲁迅散文中关于老师的“戒尺”的文字,材料三则谈论尊师重教与家国兴亡的关 系。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归纳各则材料大意,还要认真思辨、深入探究,全面把握 和理解材料内容,防止偏题或跑题。然后明确材料的价值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三对教育惩戒 和教育惩戒权有明确的价值肯定,考生不得否定。接着要分析材料的要求,题目要求考生思 考“教育惩戒”问题,并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一己认知。立意方向不仅应包 含对“教育惩戒”的价值判断,更应关注到“教育惩戒”与“学生”“国家”“社会”发展 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文体,“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谈谈你的认识”,这些提示语暗示 考生以写议论文体为宜。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 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 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立意: 1.惩戒也是良药。 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3.无金箍,不成佛。 4.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5.惩戒乃师之担当。 6.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7.从“刑赏忠厚之至论”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 有必要”。然后开篇由国务院印发的文件引出话题。正文主体部分先借助古今对比印证赋予教 育者适当的惩戒权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教育惩戒权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最后结合国外的事例 和荀子的名言进行印证。结尾部分提出期望,回扣开头。 相关素材积累: 用好惩戒权关键要规范“戒尺”尺度 羊城晚报 作者:阅尽 教师惩戒权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相关要求,研 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意味着,教师的惩戒权已不只是于理论理念上的探 讨,而要步入具体规则的制定,从而在法律法规层面为教师用好惩戒权铺平道路。 曾几何时,惩戒权几成敏感话题,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惩戒权与变相体罚有何区别? 诸如此类问题,时常引发舆论的争议。随着赏识教育理念的勃兴,以及人们权益意识的提高, 许多老师都陷入“不愿管,不敢管”的困境。尤其是当老师的严格管教动辄引发与家长的矛 盾冲突,面对一些孩子的违纪违规行为,或公然破坏课堂秩序,老师们深感束手无策。 为此,一些省市近年开始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授予教师惩戒权。如广东省和山东青岛 市均在学校安全条例或管理办法中明确这一权限。在类似地方法规的制定与讨论中,人们对 教师惩戒权的认识渐趋明朗,从抵触、排斥到渐渐形成共识,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理解或支 持。 其实,惩戒权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从未缺席,众所周知的“戒尺”打手心可谓典型场景。 这种惩戒手段的消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恢复惩戒权其实也是回归常理常规。在孩 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 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完全摒弃对孩子的惩戒既不可行,也令不少家庭深 陷迷茫甚而教训沉痛。 过去许多家长一听惩戒权就神经紧张,这是对惩戒权的误解,以为惩戒便是体罚。固然, 惩戒中难免会有体罚内涵,但那只是其中很小部分。从国外的实践看,惩戒包含诸多手段, 如令其离开课堂、罚做某件事、早到校晚离校、停课几日或勒令转学等。 某些家长担忧惩戒权是否会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等,应该说, 类似担忧有其合理性。毕竟,既是惩戒就带有一定强制性,在实施过程中,若遭遇学生的抵 制或反抗,会否引发师生冲突,或学生权益受损有无救济渠道等,都关系到惩戒权的运用合 理及正当与否。 正因为此,未来教师惩戒权实施的成败关键还在于“戒尺”的尺度、标准以及使用规范 等。这就涉及实施的细则制定,包括基本原则、惩戒形式、实施范围、具体程序、相关监督 等。如有些国家禁止教师单独体罚学生,而需有其他教师做证人等。总之,惩戒权细则要有 可操作性,同时,亦让学生懂得其错误行为将受到何种惩戒。只有严密、规范的细则才能确 保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权益。 施行教育惩戒权,信任是基础 钱江晚报 作者:戎国强 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 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一出台,人们就注意到了“意见”第 14 条当中的一句话:“制定实施细 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师惩戒权很自然地成了人们热议话题,其中不乏对教育惩戒 现状的片面认识,对惩戒权的不太恰当的理解。这些议论让人感到,教育惩戒权的制订和使 用,要慎而又慎。使用稍有不当,后果可能是难以预料的。 “意见”出台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惩戒权又回来了!”过去,确实是没有成文 的惩戒权,但惩戒行为一直存在,也没有明文禁止,也就是说,一些教师一直拥有实际上的 惩戒权。没有明文的惩戒细则,教师的惩戒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带有情绪化成分,而理 性不足。这样的惩戒,容易演变成师生纠纷、老师家长之间的纠纷。在法律法规层面规定惩 戒权,制订惩戒细则,有望避免或减少这类纠纷。 很多人认为,明文规定惩戒权,可以解决老师“不敢管”的问题。但是,无论“不敢管” 的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另一个极端却是要警惕的:过度依赖惩戒,以惩戒代替其他教育方 法,把教育简单化。因此,在制订惩戒权细则时,明确惩戒权使用范围特别重要;或者说, 要特别强调:明文规定的惩戒权使用范围之外不能使用惩戒权;明文规定的惩戒方法之外, 教师不能自行发明、使用惩戒方法。要考虑出现这种越界惩戒如何处置,如何挽回过度惩戒、 滥用惩戒造成的后果。 惩戒权一旦形成文字,就具有了统一性,统一性即刚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气质或 心理特点又是各不相同的,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对惩戒的反应会不同,对惩戒的 承受力也不一致。有的学生“心太大”,对惩戒可能无感;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是不可承受之 重。另外,家长对惩戒的理解和反应也会不同;家长的反应很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惩戒的反应。 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还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惩罚也是教)呢?这些既是教育伦 理问题,也是具体操作问题;在实施惩戒权之前,对这些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预见。 在校园内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效果的实现, 都以师生之间的信任为基础,以教师是否得到学生信任为基础。惩戒权的实施更是如此。 对师生关系惩戒权实施细则的制订和出台是在国家层面进行,但是惩戒权的实际使用, 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个体之间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已 有关系,是惩戒权实施的前提。师生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惩戒权容易取得较好的效 果;即使在惩戒权实施过程中,对师生关系形成一定的冲击和考验,而结果则可能是师生信 任的进一步巩固。如果没有师生信任这个基础,惩戒可能扩大师生之间的矛盾与裂痕。不得 不说,目前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比较薄弱。因此,教育惩戒权的实施, 应该慎而又慎。操之过急,可能事与愿违。 教师惩戒学生和教师受罚都应依法依规 北京青年报 作者:艾萍娇 据报道,今年 5 月,山东日照五莲县二中班主任杨某用课本拍打逃课学生,被学校停职 一个月,取消评优并师德考核不及格。日前五莲县教体局下发文件,对杨某追加处罚,要求 学校新学期不再聘用杨某,并将其纳入信用“黑名单”。五莲县教体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责 成学校不再聘用杨某,是指五莲二中不再聘用他,其他学校还是可以聘用。 不少网友对当地教育部门追加处罚颇为不解,认为虽然没有剥夺杨某的教师资格,但如 此处罚对他能否继续从教影响很大,将其纳入“黑名单”,至少令其短期内很难找到工作。舆 论对此事的普遍反应是“处罚过重”。 当前,无论是教师惩戒学生,还是教育部门处罚教师,都很难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有法可 依。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 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但现实中教师惩戒学生面临困境。舆论呼吁加 快制定实施细则,以明确惩戒教育的尺度,把教师从惩戒教育的困惑中解放出来。 要纠正违纪违规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需要进行适当的惩戒,但何谓适当的惩戒,目 前缺乏明确的规定。比如教师罚站学生,是惩戒还是体罚?要落实教师惩戒权,就必须有惩 戒的细则,要根据学生违纪违规的具体情节,明确谁来进行惩戒,进行怎样的惩戒,教师如 果滥用惩戒权,要对教师进行怎样的处罚等等。 对于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为维护课堂秩序,教师应该有直接惩戒权,细则应该明确学 生有哪些违纪行为,教师可以进行怎样的惩戒。比如,学生上课高声喧哗,破坏课堂秩序, 第一次教师可以提出警告;如果警告后学生再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罚站学生 5 分钟;如果 罚站后,学生还不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可把学生请出教室,交给保安处理。教师严格按照这 一细则进行惩戒教育,就不会再陷入是惩戒还是体罚的争议。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违规 违纪行为,那就属于校园公共事务,对这类行为的惩戒权,就不在教师手中,而应该由学校 按校规处理。 如果教师超出细则规定处罚学生,被学生和家长投诉,那教育部门、学校应该成立独立 的调查组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听取当事教师的申辩,调查组要根据调查结果,做出 处罚建议,再由学校、教育部门进行最终的处罚。这就能确保处罚依据事实,公平、公正。 不根据事实,为平息家长的意见而问责教师,会让更多教师在教育学生问题上采取消极的态 度。 五莲县二中教师杨某处罚逃课学生,用书本拍打,算得上体罚学生,超出了惩戒教育的 范畴。如果对于学生逃课行为有明确的惩戒细则,规定这类行为属于违反学校规定(而不是 课堂秩序),要教师把学生逃课情况报告给学校,由学校的学生事务中心(这一中心应由校领 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专业人士共同组成)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 校规对学生进行处罚,那么,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逃课行为时,就会按惩戒细则进行,而学生 因逃课被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当地教育部门在对杨某进行处罚时,也没有按照严肃的程序进行。总体而言,第一次处 罚基本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杨某的惩戒行为过头,涉嫌体罚学生,违反师德规范。之后为何 要追加处罚,还把杨某纳入“黑名单”,教育部门应当给出合理合法的解释,否则就难以令人 信服,会让人觉得处罚过重。 任何对教师和学生的处罚依据都应该公开,而不是遮遮掩掩,这是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 没有清晰尺度的教师惩戒学生,以及不问青红皂白对教师问责,都不是依法治教。 明确“教育惩戒权”并非鼓励体罚 新京报 作者:宋鹏伟 何谓适当的惩戒,关键在度的掌握。所以,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了。 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9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将按照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中央文件首次提出要“明确教师惩戒权”,很多人便认为这是“允许适度体罚”的信号, 其实是一种误读。一者,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都有“禁止体罚”的明文规定, 部门文件不可能与法律相悖;二来,吕玉刚司长也表示,虽然提出惩戒权是针对教师对学生 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过度惩戒的行为,甚至体罚学生,这也是不 合适、不应该的。” 意思不难理解:为了对学生负起责任,教师必须行使自己的教育惩戒权,但体罚仍然是 不允许的。 “教育”本就包含两个方面,除了教授和引领,对行为进行规范亦不可或缺。遗憾的是, 在禁止体罚之后,一味提倡赏识教育,强调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事实上让不少“熊孩子” 对规则缺乏敬畏,无形中增加了管教的难度。教育的形式当然是多样化的,可离开了惩戒这 一手段,难度和效率便会几何级提升,加上缺乏动力,部分老师看似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就不 难理解了。 何谓适当的惩戒,关键在度的掌握。体罚是以故意施加疼痛来逼迫其改正错误,自然很 容易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伤害,所以并不值得提倡。然而,既然是惩戒,一定要让对象感到“不 适”,否则就不会有效,所以,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了。譬如,日本就有类似的规 定:让学生饿肚子不回家是体罚,学生犯错罚扫地是惩戒。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规定中, 即使允许体罚,也要遵守以下规定:家长同意;不在公开场合进行;有第三人在场作证;考 虑学生的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凡此种种,都是在保证惩戒效果的同时,尽可能规避负 面后果。 如此来看,除了口头批评之外,通报批评、写检查、给处分,以及取消部分权利、到指 定教室自习、罚做劳动等方式,都属于教育惩戒可以考虑的范围。此外,教师的惩戒除了要 有法律和文件“撑腰”,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适度惩戒既关系到师道尊严,本质上也有利于 学生,这也是家校合作必须要达成的共识。 而要让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还需明确惩戒权的实施范围、程度和形式究竟是什么。因 此,下一步实施细则的推出,值得期待。 请把惩戒权还给老师 中国妇女报 作者:佟吉清 学生犯了错,老师当然得管,否则就是失职。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该不该有惩 戒权,却成了莎士比亚式难题,反复被提及,却一直无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 表、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建议,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 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应该包含教师在必 要时候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条文。 一时间,惩戒权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 热点。 能否赋予教师惩戒权,先要厘清惩戒的含义。这个词之所以敏感,是因为人们习惯性地 把惩戒和惩罚甚至体罚相混淆,一旦提起,脑回路就会跳转到民国或更久以前的画面——一 位身着长马褂的私塾先生,手里拿着戒尺,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抡起板子打。汪曾祺 在《我的初中》一文中回忆他的初一、初二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时有过这样的描述:高先生 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汪曾祺的堂弟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候极其顽 皮,不用功。后来,这位堂弟发奋读书,成了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旧时代的戒尺是暴力的 代名词,但辞海对惩戒的解释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也指引以为戒,即以过去的失败作 为教训。可见,惩戒重视的是结果,体罚则是规训的过程和手段,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谈惩戒即色变实大可不必。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仅就惩戒的方式而言,有口头提醒、背诵课文、写检讨甚至告知 家长等等,用体罚来管教学生简单粗暴,是最低级最懒惰的选择,会造成儿童的身体伤害, 在其心里留下难以弥合的阴影,还会滋生社会戾气。网上曾疯传一段视频,一位初中老师因 二十年前动手打人,被成年后的学生以暴制暴拦路掌掴,该男子在被抓后承认自己打人有错, 但指称老师也有责任,足见体罚贻害之深。 随着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提升,被误认为体罚的惩戒逐渐远离校园。加上有些家长 对学生进行过度保护,舆论对少数老师不当教育行为的过度渲染,造成老师该管而不敢管。 最极端的案例是“老师罚学生,警察抓老师”所激起的纷扰。只因一名女学生迟到老师让其 罚站几分钟,身为派出所副所长的父亲,就驱警车直入学校,将株洲县育红小学三年级某班 教师带走并关入审讯室 7 小时。当教师因管教学生而要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忧时,惩戒教育 自然就成了禁区。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最完整的方式是奖惩并举,该表扬的表扬,该修正的修正。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惩戒,而在于如何把握惩戒和体罚的边界,怎样获得家长的理 解、认同和支持,以消除误会,减少阻力,赢得信任,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去年底,常州 市局前街小学力排众议,酝酿推出惩戒制度,为此,专门召开了一场由教师、心理学专家、 法律界代表,以及学生和家长参加的听证会,论及的惩戒方式包括批评、加倍劳动、取消部 分特权、没收、静坐、诵读、隔离、陪读等八种,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获得很多家 长的肯定,为家校联合推进惩戒教育回归校园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惩戒没错,体罚不该;赏识可以有,管教不能少。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有教育的权利, 的 学校有处分的权利。惩戒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的“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矛盾。赋予教师惩戒的权利与义务,首先必 须明确其目的是纠正“熊孩子”的不良行为,最终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重点要纠正公众对 惩戒一词的认识偏差,明确惩戒的事由、方式、程序等硬核,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 具体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和家长及时沟通,增进共识。此外,惩戒还要在有效 的监督之下实施,或请家长配合完成,确保其合情、合理、合法,不被滥用。 好 教育集教书和育人于一体,好的老师要做到宽严相济。曾经被一篇题为《希望你能 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的文章彻底感动,作者是一位怀有深爱的母亲,她不 赞同“暴力喂养”的棍棒教育,更反对变态凶残的体罚教育,但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 这位妈妈告诉她刚刚入学的孩子: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 因为,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顶着种种压力和风险,去苦口婆心或大动干戈地管教你。他期待 你成才变好,才如此出力不讨好。这是传道授业的悖论,也是为人师者的深情……如此真诚 的文字,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赢得广泛共鸣。 教不严,师之过。如果教师不敢管,不想管,定会增加家长的忧烦,更是学生的悲哀。 把惩戒权还给老师,是对教师负责,也是对家庭和未来负责。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 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 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 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 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 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 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 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 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 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 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 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 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 的 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