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市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攀枝花市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415016

大小:1.08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度(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 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囤积知识”只是学习第一步 ①日子好过,囤积生活用品的人变少,但“囤积信息”的人增多,理由也更充分。看过 的电影、照过的相片如同“备忘录”,记录着美好的记忆,弃之可惜;没读的书、没看的帖, 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马上保存,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囤积信息几乎不占用物理空 间,不会和生活起居“抢地盘”。存储介质由1.44Mb的3.5英寸软盘扩大到空间以Gb、Tb计的 硬盘、网盘,信息获取渠道从实体书报到群组网站,我们赶上了“攒资料”最便捷的时代。 ②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量大、信息迭代快。所幸,信息的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但 除了“量变”的视角外,人们更关注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是否带来了“质变”。有人说:信 息囤积,使人们从知识的生产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有人说:只存不看,人变懒,大脑也退 化了。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当集纳成为一种影响生活工作的习惯以及放弃无用的物 品成为一种障碍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可能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 ③但从学习的角度看,信息积累是现代社会的一门必修课。在学科分工细化、知识快速 迭代的当下,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几无可能。即便专攻一门,也没有谁能掌握必备的所有 专业技能和知识。老一辈学者常常通过成千上万张手写卡片积累知识;在电脑辅助人脑“记 忆”的时下,“知道信息在哪里”与“知道信息是什么”同样重要。所以,把信息囤积到手 机、电脑中的“私人图书馆”,利用技术编码入库、检索查询、精准定位所需知识,日益成 为公认的学习方式。尤其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而言,在“把书读薄”之前,先要下一番占有资 料、“把书读厚”的功夫。④然而,囤积信息不应是搬运,而应是对知识的第一道加工。在知识的位阶中,比具体 信息、学问更重要的是思维、智慧。这种更重要的知识,被中国先贤刻画为“闻见之知”以 外的“德性之知”;在一些外国哲学家心中,则是比归纳总结更重要的“强调新细节的新模 式”。如果说知识的记忆与检索可以委托给电脑和网络,但学习却不能完全依靠机器代劳。 看待世界的方式,修身养性的智慧,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态提升的思维,都要靠日复一日的 磨练,非囤积之力所能获得,学思互鉴、知行合一的深度学习方法也未曾改变。 ⑤人们提防信息“囤积癖”,一方面是担心信息过剩,不复有几十年前借书、租书的学 习热情,甚至由只存不用演变出拖延症,由随性而学发展成压根儿不学;另一方面,则是害 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只会粘贴不会创作,只会“捡到筐里都是菜”不会“挑选整理断舍 离”,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学习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囤 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莫要为将来的积累而错过当下,否则,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 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9月2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进步,日子好过后,囤积生活用品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开始囤积信息的人越来越 多。 B.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大,迭代快,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所幸囤积信息不占用物理空 间。 C.如果人们满足于信息囤积的“量变”而不去关注其“质变”,就有可能变成知识的搬运工。 D.信息“囤积癖”是一种以获得占有资料的满足感为目的,不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疾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现实问题,从学习的角度论述了“囤积信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 法。 B.文章②③④段论证严密,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分论点,再按照总分的思路进行论述。 C.文章最后一段从两方面论证了人们担心“囤积癖”的理由,警示人们合理利用信息。 D.文章用引证法来说理,适当引用日常俗语和古语,语言既生动形象又不失严谨典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信息爆炸,人们在享受“攒资料”的便捷的同时,也要警惕只满足于信息搬运而失去 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 B.当下学科分工细化,知识快速迭代,要掌握必备的所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几无可能,所以需要囤积信息,占有资料。 C.“把书读厚”固然重要,但有些知识无法靠囤积获取,所以学思互鉴、知行合一的深度学 习方法不可或缺。 D.中国先贤倡导的“闻见之知”和外国哲学家心中的“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都强调了思 维和智慧的重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那么, 高铁究竟为何如此受旅客们的青睐呢? 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快速列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旅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对于高 铁,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在这个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时代,跟时间赛跑 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坐过高铁的都知道,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细节也是追求尽善尽美。 不仅提供无线wifi、充电插座、沙发床、平板电脑等用品,而且商务座还有乘务员贴心服务。 说到服务,就要谈一谈价格了。众所周知,同里程的高铁价格是低于航空价格的,出行千里 仅百元。近期铁路集团投入的“高铁快运”服务,货运价格也低于其他快递行业,而且朝发 夕至,效率可见一斑。 材料二: 图表一:高速公路、高铁、民航优势比拼 图表二:中国高铁提速扩容,催生民航与高铁竞争走向材料三: 11月20日,复兴号系列动车组、智能京张高铁模型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十五届 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上精彩亮相,这不仅是对新时代下中国高铁建设成果的展示, 更前瞻性的预示着我国着力打造的1.0版智能京张高铁和1.1版智能京雄城际两条客运智能高 铁线正在按计划全力推进,建成之日,势必将掀开中国智能高铁建设的新篇章。 万众瞩目的京张高铁的智能化体现在其实现了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投入运营后 的京张智能高铁将实现在时速350公里运行下的自动驾驶,并可实现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 运行,车站精准自动对标停车,自动开门防护等功能。同时,整体动车组还可以抵抗零下40 的严寒,并运用5G技术实现列车上奥运赛事的直播。与此同时,京张高铁将实现一证通行、 刷脸进站,旅客进站乘车无需身份证、车票,只要在12306客户端进行了实名刷脸认证,在京 张乘坐高铁时即可直接刷脸进站,快速智能乘车。京张高铁的智能化程度的确令人惊艳。 材料四: 《爱尔兰时报》:在很久以前,中国人从北京去往上海最少需要21天,但是现在坐高铁 只需要4小时48分。一路上你见证的不仅是高铁的快速,还有中国大地的飞速发展,想想这是 什么劲头!可以说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又一个缩影。世界上没有一个国 家能反驳!可怕的是中国人已经握紧了这把钥匙! 英国《每日电讯报》:那些曾得益于大规模修建铁路和公路而领先世界的西方国家,现 在正在被中国一步步赶超,中国人更加乐于基础建设,他们似乎找到了追赶我们的方式。在 中国几乎每天都可以见证奇迹,这是相当的可怕。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基础建设的发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比的,你能想象 的到吗?在40年前中国还是以蒸汽机车来输送人员,但是现在呢?在发展快速列车方面,美国已经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50多年前美国正是靠修建公路让现代商业在全国变得更加 可行,现在中国正在通过高铁技术带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经济一体化并提升综合国力,并 且中国的速度要快得多。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和航空航运相比,同等旅程下高铁因其舒适的环境、高质量的服务、尽可能完善的细节以 及相对较低的价格受到人们的青睐。 B.复兴号系列动车组、智能京张高铁模型的亮相,展示新时代下中国高铁建设的新成果,掀 开了中国智能高铁建设的新篇章。 C.在中短途运输方面,高速公路和高铁较航空优势明显,因而时长和距离是决定旅客选择哪 一种出行方式的参照因素之一。 D.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快速,几乎没有国家能和中国相提并论。中国高铁 技术的成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图表二可见,中国高铁提速扩容后,在高铁线路和民航航段重合度较高情况下,运距越 短,民航被高铁分流旅客越多。 B.针对高铁的优势,民航只要增开班次,缩短运行里程,降低票价,就完全可以扬长避短, 吸引旅客转而选择民航。 C.京张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增加了智能化服务功能,预示中国高铁建设在服 务方面进入到新的里程碑。 D.我们紧握住成熟的高铁技术这把钥匙,可以带动经济一体化,提升综合国力,中国的发展 将让西方国家无法赶超。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使中国高铁建设继续稳步地向前发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体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成人礼 林特特 孩子两岁,她有三次情绪失控。 头一次发生在刚出院时,回到家,她只见母亲,不见父亲。 临进产房,她还接到父母的短信:“已出发,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 她原以为,他们已在家中等候,鸡汤在慢熬,酒酿正发酵,专为下奶的黑鱼在瓦罐里飘香——父亲听到敲门声,应当急匆匆奔出来,说:“来看看我的小外孙”,再急匆匆跑回厨 房,“哎呀!我的汤!” 但是没有。 她抿一口鸡汤,问:“我爸呢?”母亲支支吾吾,说父亲单位有事,过段时间再来。 她勃然大怒,“什么事比我还重要!” 月嫂从房间跑出来,把食指竖在嘴唇中间,她收声,而母亲哭了。 原来,父亲在登车前忽然发现半边嘴、胳膊、腿麻,继而不能动,母亲把他托付给前来 送行的叔叔,“现在,检查结果是脑梗”。 她呆若木鸡,嘴张成O型,天好像塌下来。她在心里飞速计算着,是的,父亲脑梗时正是 她被推进产房的那一刻。原有的计划全部被打乱。孕期照顾她的公婆本打算撤退,由她的父 母照顾月子,现在又被留了下来,公公、婆婆、月嫂、一家三口,和不放心她坚决不走的妈 妈,房子里的人空前的多,而父亲一个人在家乡,虽说有至亲照顾着……月子里,她常睡不 着觉。 更重要的是,一个家的平衡从此被打破。 从前,父亲是天,所有麻烦汇聚到他那里解决;现在,他是受照顾的——夫妻三十多年, 母亲还不太会做饭,她直到上大学才会自己洗头,在父亲的呵护下,她们都没有经验呵护别 人。 月子将完,父亲终于来了一趟北京。 他说,恢复得很好,“我在脑梗中算很轻很轻的”;但第二天,因眼睛剧痛,就近住了 院。 “我真的算很轻很轻的。”父亲坚持着,他和母亲拎着行李与她作别,仍这么说。 此后,他们在网上交流,时间长了,最初的崩溃便慢慢变淡。 等到一段时间后,父亲重新上班,她天真地以为,生活又恢复了清明、有序的旧模样—— 视频中父亲笑呵呵。电话里,母亲解释:“他在家总唉声叹气,说自己没用,还不如上班”。 一年后的一天,她蓬头垢面出现在办公室。前一夜根本没睡。 “深夜两点在医院,挂完号发现前面排着136个人,怀里抱着滚烫的孩子,心里想着明天 还有多少事要做,你知道什么感觉吗?万念俱灰!” 她手动,嘴也动,父亲和同事同时收到她的信息。 同事附和着,父亲则在电脑那头应:“我怎么不知道?”“你小时候发烧,大雪天,下 夜班,我用大衣裹着你,骑车去医院。下了车,冻得话都说不出来。”“工作、家庭、孩子、保姆、自己想做的……没有哪一件我能搞定,随时都想大哭一场, 每次哭,我都感到羞耻——是我无能。”她打着字,又觉得自己无能,眼泪啪嗒啪嗒掉在键 盘上。 “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父亲和同事说了差不多的话。 她去卫生间擦把脸。回办公室,QQ上头像还在闪烁,“有一年,你妈低血糖晕在床上, 你也生病,我照顾你们两个,不也过来了吗?”父亲还在安慰。 她出了会神。她总想:同样的年纪,遇到同样的事,她不会比她的父母处理得更好。 几天后,她在地铁上无聊,打开手机,看到一条未读短信:“以后有什么事都跟我说, 别跟你爸说。你爸爸已经不是过去顶天立地的爸爸了。” 是妈妈。 她又看了一遍:“你爸爸已经不是过去顶天立地的爸爸了。” 雪地里抱着她的爸爸,给她洗头洗到高中毕业的爸爸,任由她发火、抱怨、撒娇的爸 爸……俱往矣。半边嘴、胳膊、腿不能动的爸爸,坚持说“很轻很轻”的爸爸,安慰她、转 而睡不着觉的爸爸,在家里转来转去说自己没用的爸爸…… 她双手捂着脸,哭了。 “中年后的每次哭,我都感到羞耻,因为我哭,说明我无能。”她回短信给妈妈,“除 了今天。我哭,因为我发现,我再没有撒娇的资格,不能向任何人求助,我是家里的顶梁柱。 三十多岁的人了,是孩子的妈,今天才知道,我必须长大。” (摘编自《视野》)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孩子两岁,她有三次情绪失控”开头,既总领后文内容,又设置悬念,引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B.“母亲还不太会做饭,她直到上大学才会自己洗头”这既是对以往生活的描绘,也让她意 识到生活能力不强必须长大。 C.小说以她的三次情绪失控为明线,父亲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为暗线,明暗线索交织,贯穿全 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D.她从母亲那里了解到有关父亲的一些事,从而真正认识了父亲,意识到自己应成为家里的 顶梁柱。 8.小说中的父亲是众多普通父亲的缩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6分) 9.小说以“成人礼”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乙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 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 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0.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12.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 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 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 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分)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 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原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这里指唐使节。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莽莽”写出山岭的绵延和莽苍,“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孤城”显出秦州 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 B.“风”“月”与“关”“塞”联结在一起,不仅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气氛,还表达了诗 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C.颈联用苏武出使匈奴和汉朝傅介子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的典故,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及诗人 对国家衰弱局势的忧虑。 D.“楼兰斩未还”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感情一样,都表现出了作 者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15.诗歌尾联“烟尘独长望”有的版本作“烟尘一长望”,你认为“独”和“一”哪个字用得 更妙,请结合诗歌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与思需要紧密结合;在《劝学》中,荀子用“ , ” 两句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观点。 (2)《蜀道难》中“ , ”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水石 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韩愈在《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除了年龄和学问,更重要的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 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 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迷 人的故事、神奇的想象,更具有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格调。像《天龙八部》通过萧峰之死所 揭示的民族斗争尖锐年代造成的悲剧,包含多么巨大丰富、 的内容,艺术力量又 是多么震撼人心!《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碧血剑》又以多么生动感人的小说笔墨,塑 造或赞美了郭靖、袁崇焕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中华民族的 凛然正气! 金庸小说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 ),做到互为启发, 。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 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 精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使 也 发人深省 珠联璧合 B.虽然 却 引人深思 相得益彰 C.即使 也 引人深思 珠联璧合 D.虽然 却 发人深省 相得益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有迷人的故事、神奇的想象,更具有高尚的格调、深邃的思想。 B.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 C.不仅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更具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 D.不仅有高尚的格调、深邃的思想,更具有神奇的故事、迷人的想象。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学理又借武功修养来阐释人生哲理 B.武功修养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人生哲理 C.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 D.又借武功修养来阐释传统文化学理乃至人生哲理 20.在下面这则访谈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记者:(1) ? 姚喜双:一些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并已逐 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汉语 语言的表现形式。 当然,伴随着网络语言井喷式的增长,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用语,如“人 艰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涩的词,“屌丝”“绿茶婊”等低俗的词。这不仅对网络语 言自身,更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记者:语言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那么网络语 言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 姚喜双: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应首先考虑网络语言不同层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其使用应得到支持。二是表义晦涩,缺乏规范的词语,不提倡在公共场合、 大众媒体中使用。三是(2) ,会对汉语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应予禁 用。 总之,网络语言使用(3) ,而且要健康向上,不低俗。 21.春节快到了,请你给你的老师发个祝福短信,需要引用一句古诗词,使用比喻或排比的修 辞手法,语句通顺,表意准确,不超过100字。(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与中学生相关的两项调查,一项是名为“偶像崇拜”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崇拜的偶 像有:政治家(7.4%)、企业家(6.5%)、体育明星(14.2%)、科学家(10.1%)、娱乐明星(含 网红)、其他(包括老师、亲人等)。 另一项名为“人生赢家”的调查显示,中学生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实现价值、赢得尊 重、人格健全、心态平衡、永葆活力、家庭和睦、拥有财富、地位显贵、主宰自我、改变世 界。 请从两项调查中至少选择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偶像或者人生赢家。 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准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文 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