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点1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112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教材补遗]__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诸侯国各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这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改革币制,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但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阶段 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宋朝以前 ‎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 ‎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 ‎①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轻巧识记] 图示法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时: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有: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2)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3)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提示]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提示] 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史料一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史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史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2)史料二中“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3)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二分别描述了汉代长安和宋代都城的城市经济布局,结合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出现的新现象。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提示] 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时期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汕头高三模拟)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  )‎ A.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B.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 C.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D.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 B [材料中“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说明当时私自铸币是违法行为,不能体现当时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故A项错误;当时甲、乙去告发私自铸币的行为说明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铸币问题,不是强调地方官僚体系的完备与否,故C项错误;当时民间有私自铸币行为,因此不能得出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故D项错误。]‎ ‎2.(2017·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唐代诗人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曾谈到江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以获悉(  )‎ A.突破政府对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 B.促进了江河沿岸富家大户的形成 C.草市交通便利政府往往任其发展 D.唐朝后期草市已获得了一定发展 D [根据材料可得出草市突破了商品交易的地域限制,不是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江淮草市设在临近富室大户居住地,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政府政策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唐后期已有草市,并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 ‎3.(2017·衡阳高三调研)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 ‎ ‎【导学号:02990060】‎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C [材料是对东京等城市中商人经营地点的描述,未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故A项错误;材料与城市治安问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太宗时开始临街开店,宋仁宗时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店”说明,“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正确;材料与商业税的征收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4.(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C [胡开文墨庄拥有各类雇工百余人,说明此时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已经存在,但不能说明“开始”,故A项错误;“胡开文墨庄”采用的是传统的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不能体现受西方的影响,故B项错误;“胡开文墨庄”为制墨作坊,其资本属于手工业资本,故C项正确;“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打破了坊市界限,故D项错误。]‎ 考点2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对应学生用书第115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出现。‎ ‎(2)形成 ‎①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土地兼并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易误辨析]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现象。‎ ‎(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1)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清朝“闭关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片板下海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误辨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史料二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读史料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次。“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转向科举”说明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引发人们……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说明了商业发展受阻的原因。‎ ‎(2)史料二反映了“海禁”政策产生的危害。注意省略号在研读史料中的作用:省略号前内容→“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后内容→“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史料运用]‎ ‎(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提示] 现象:商人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2)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不仅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史论归纳]‎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不同点 时间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目的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同点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影响 史料一 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研究》‎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史料二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信息“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说明政府设关卡,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社会动荡。‎ ‎(2)史料二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史料运用]‎ ‎(1)史料一论述了明清时期政府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 ‎[提示]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设关卡,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 (2)史料二描述了明清商帮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概况。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缓慢发展的原因 ‎(3)历史地位 ‎①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衡水中学高三摸底)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zi,钱财)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上述做法(  ) ‎ ‎【导学号:02990061】‎ A.表现出政权对权贵的依仗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创建 C.是其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D.无益于封建经济的恢复 C [材料不是在讲政权对权贵的依仗而是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针对富豪、商人,而不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迁徙富豪体现了其重农抑商的思想,故C项正确;这个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D项错误。]‎ ‎2.(2017·天津河西区高三质检)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 A.不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C.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 D.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B [材料本身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故A项错误;将盐铁经营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将盐铁经营纳入国家管理体制与为皇帝贵族特权阶层服务无关,故C项错误;盐铁经营被大富商垄断破坏了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但仅依靠这个措施无法保障百姓生产和生活稳定,还有很多其他的破坏因素,故D项错误。]‎ ‎3.(2017·衡阳高中三联考)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D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始终未高度发达,故A项错误;腐朽的生活观念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要小于获利丰厚的工商业,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收益尽管少于工商业,但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投资田产的收益较稳定,而经营工商业则属于政府限制打击的对象,因而商人与官僚均把资本投资于田产,故D项正确。]‎ ‎4.(2017·湖南长望浏宁高三模拟)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 C [根据材料“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可知,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夷人有事……必须……申报”反映了政府闭关锁国是为了严格控制中外接触,故C项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第117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全国卷Ⅰ ‎2017·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201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2013·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政策;2014·清代海禁政策 全国卷Ⅱ ‎2013·明朝长途贸易;2014·宋代商品经济;2015·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2017·唐代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经济重心南移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2012·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考情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古代商业政策上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从考查方式来看,每次都有创新突破,以不同形式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入史学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审视热点话题,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A [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跨区域商贸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D项错误。]‎ ‎2.(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 名师点拨 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国内贸易的发展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高考命题并没有回避这些主干知识,而是通过创新情境,通过特定的时空,考查教材知识。‎ 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3.(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4.(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选B项;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排除A项;C、D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名师点拨 本讲的高考试题素养立意趋向明显,如第3题,从政治中心转移角度考查政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阶层变动角度考查经济的影响;第4题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明朝社会结构变动的原因,要求理解明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5.(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6.(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正确。]‎ 名师点拨 唐宋商品流通的活跃,市场关系的扩大及其影响力的加强、商人资本的崛起、货币制度的飞跃等种种迹象表明,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同时,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7.(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材料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或清廷的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名师点拨 198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城市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窗口与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社会热点渗透于高考之中,通过考查古代的对外政策,为今天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 ‎8.(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B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第8题要求以唯物史观认识明朝等级秩序受到的冲击,说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A [材料为春秋战国时期内容,诸侯之间争霸战争频繁,需借助商人的财力,说明诸侯国君重视商业,这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2.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C [材料中“无用银之例”到“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白银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3.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B [结合题干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这主要取决于“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据此可知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中的“征税”“鼓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从宋代直到20世纪,尽管有了长途贸易和意义重大的城市化过程,却不存在政治上活跃的商人阶级。”造成这一状况的政策原因在于(  ) ‎ ‎【导学号:02990062】‎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C.士人阶层对商业的鄙视和排斥 ‎ D.历代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D [通过阅读题干材料可知,宋代以来商业发展已达到一定高度,‎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而商人却没有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权中。A、B两项与此无直接联系,排除;C、D两项都属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但题干设问的是政策原因,排除C项,答案为D项。]‎ ‎5.据史书载,明朝中后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清朝时,苏州则出现了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斗争意识萌生 ‎ C.政府实行消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B [材料只能说明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清朝时,苏州则出现了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现象”可知,当时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抑商政策,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19页)‎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15世纪至19世纪前期。‎ ‎[运用点拨]‎ ‎1.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 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 ‎(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3.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4.(对接高考)高考试题一般以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这一背景为出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 ‎[针对训练]‎ ‎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 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 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社会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B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植根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与“西学东渐”无关,也对当时的社会转型没有起到大的作用,故B项正确。]‎ ‎2.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强干涉。‎ ‎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不要只列观点,不说理由)‎ ‎【解析】 本题要求说明1750~1850年中西方差距扩大的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阐述中国落后、西方突飞猛进的原因。‎ ‎【答案】 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