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五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ID:40495

大小:181.8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本课导言部分提出了本课的探究内容和需要重点理解的三个概念。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 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② 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③ 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④ 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周恩来于1953 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新中国为了彻底改变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封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员共同探究问题,由“课题组长”指挥,准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准备的题目:第一,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扭转屈辱外交局面的?第二,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第三,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并可以将大量知识用最迅捷的方式体现出来。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六、教学思路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建国初制定外交方针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创设情景 准备5组材料,依次播放: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 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 信息交流   请学生将课前所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报出来,并适当进行补充说明。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所搜集到的有关新中国“新”外交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讲       授       新       课             新   中   国   初   期   外   交   方   针   的   制   定 学习探究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②设问: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包括哪些具体方针?   ①研读课本,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②然后回答: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最基本内容。 ③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具体分析 这是建国初期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它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政策,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①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自己归纳答案。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提问思考   设问: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思之窗 ① 指导学生分析投影仪上的学思之窗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解题关键和答题思路并提供正确答案给学生。 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①学生回答问题: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②学生讨论后作答。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理解问题。   学思之窗② 引导学生看投影仪上的学思之窗②, 回答问题:你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理解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意思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习探究 ①教师设问:新中国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外交方针? ②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国内背景。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搞清楚新中国外交政策提出和实施的国际背景。向学生强调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风云变幻,作为一个大国和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是相当艰难的。 ③在此基础上,介绍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或外交生涯。并将答案投放到屏幕上。     ①学生分析,畅所欲言,说出答案。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国内背景,教师进行指导纠正。 ②通过学习探究,了解这些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承转过渡 由于新中国的领导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坚决抵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各种孤立、封锁等反动政策,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由此导入下一个问题。       讲   授   新     课                       新   中   国   初   期   取   得   的   重   大   外   交   成   就           第 一 次 建 交 高 潮   学习探究 ①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②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学生看教材后回答:主要表现在:第一次建交高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提问 思考   ①师问:新中国初期的建交高潮体现在哪儿? ②播放“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等图片。 ①学生回答:《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②学生通过学习后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拓展延伸 ①教师播放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在哪儿?从中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②教师进行总结: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国家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回答: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阅读教材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有关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措辞修改完善的过程。 ②教师进行补充。 学生回答:在“一边倒”的同时,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的时候,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   习   探   究 ①结合二战后的历史,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答题思路并提供正确答案给学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包括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问题的基本准则,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①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答案,积极发言 ②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历史意义 日 内 瓦 会议 看书思考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参加两次会议的背景。 ②教师指出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①学生看书分析参加两次会议的背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②掌握这两次会议的背景。     亚 非 会 议     讨   论   回   答 ①提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 ②教师进行总结: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毅然接受邀请,出席会议。       ①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 ②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给出答案。     拓展延伸 ①出示案例进行分析: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②教师强调: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②掌握这个方针及其作用。   讲授新课     取得如此大成就的 原因   学   习   探   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国际原因: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 b、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c、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国内原因:a、卓越的外交家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讨论: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 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总结推理得出自己的认识。   探 究 学 习 总 结 以知识结构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学 习 延 伸 ①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探究活动 ②教师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 1、学生探究活动: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学生在课外阅读《周恩来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等书籍。 【板书设计】 【其他教法建议】 由于本节教材现实性较强,而且涉及到新旧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我建议也可采用情境设置、设题辩论、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辩论主题可设为: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一律平等。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1(必修)》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 新教材新学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5、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6、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