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苏连云港市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24.0分)‎ 1.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首先采取这些措施的是(  )‎ A. 西周 B. 东周 C. 秦朝 D. 西汉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以得出统一文字、度量衡,统一车轨,这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需要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归纳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汉高祖时期 B. 汉文帝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 汉武帝时期 ‎【答案】D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促进了汉族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把握张乾通西域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张骞通西域的主要史实。 ‎ 3.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 得到大规模开发 B. 自然条件优越 C. 人口数量增加 D. 社会环境安定 ‎【答案】A ‎【解析】汉朝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开发,经济比较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由于北方人的南迁等原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发展,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南朝《宋书》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相关史实。 ‎ 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庆祝的节日就是今天的(  )‎ A. 清明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春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元旦可知是今天的春节。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 故选:D。 本题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 9‎ 实。 ‎ 1.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信中说到“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为此他率军(  )‎ A. 抗击倭寇 B. 击败沙俄 C. 收复台湾 D. 平定叛乱 ‎【答案】C ‎【解析】“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是郑成功致荷兰总督的信。郑成功是17世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故选:C。 本题以“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为切入点,考查郑成功的功绩。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 ‎ 2. 如图再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B ‎【解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先后攻占大沽、天津,随后攻占北京,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并放火烧园。结合图中“大沽”“天津”“圆明园”等信息可知图示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入侵路线。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识记相关的历史史实。 本题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 ‎ 3. 如图再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遵义会议 ‎【答案】C 9‎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故选:C。 本题考查井冈山的相关知识。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重点掌握井冈山的相关知识。 ‎ 1. 邓小平认为:“这些东西(原子弹、氢弹等)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为“这些东西”献身的科学家代表有(  )‎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邓稼先 D. 王进喜 ‎【答案】C ‎【解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邓稼先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邓稼先的相关史实。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 2. ‎“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一规定属于罗斯福新政的(  )‎ A. 整顿金融 B. 恢复工业 C. 调整农业 D. 以工代赈 ‎【答案】B ‎【解析】“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一规定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恢复工业。为限制投机倒把、操纵市场,甚至金融家的活动,国会颁布《工业复兴法》以立法形式,从整顿金融人手,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等领域采取一系列挽救危机的改革措施。鼓励全国产业复兴,促进公平竞争,以防止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这实际上是对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这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故选:B。 本题以“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为依托,考查罗斯福新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 ‎ 3. ‎《寂静的春天》的章节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书中警示的是(  )‎ A. 人口问题 B. 环境问题 C. 毒品问题 D. 战争问题 ‎【答案】B ‎【解析】《寂静的春天》的章节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书中警示的是环境问题。21世纪是经济和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人类还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人类还面临着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严重问题。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公共问题,是人类在全球化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因而要注意趋利避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快速发发展的做法不值得提倡。要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机会。 ‎ 9‎ 故选:B。 本题以《寂静的春天》的章节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为依托,考查环境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 1. 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A. 宋夏议和 B. 宋辽议和 C. 宋金议和 D. 辽金议和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以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辽宋之间的关系,掌握澶渊之盟相关知识。 掌握澶渊之盟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 2. ‎“取得战争胜利的英国人则试图建立中外交往的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初期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上。”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取得战争胜利的英国人则试图建立中外交往的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初期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南京条约》。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故选:A。 本题以“取得战争胜利的英国人则试图建立中外交往的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初期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上。”为切入点,考查了《南京条约》相关知识。 考查了《南京条约》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 3. 某学者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史料涉及新文化运动(  )‎ A. 提倡民主 B. 提倡科学 C. 提倡新道德 D. 提倡新文学 ‎【答案】D ‎【解析】据“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可知,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 9‎ 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故选:D。 本题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 1. 图片反映的事件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一事件(  )‎ A. 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B. 标志着中日正式建交 C. 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 D. 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A ‎【解析】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观察题干图片,图片反映的事件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一事件是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尼克松访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尼克松访华的相关史实。 ‎ 2.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 A. 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B. 维护全体人民利益 C. 忽视妇女等参政权 D. 奠定国家强盛基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洽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可知,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故选:A。 本题以“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洽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为切入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 3. 某同学以“科学家与成就”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四个探究题目。其中正确的是(  )‎ A. 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B. 莱特兄弟与火车 C. 达尔文与电的应用 D. 爱迪生与进化论 ‎【答案】A 9‎ ‎【解析】某同学以“科学家与成就”为主题设计了四个探究题目。其中正确的是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牛顿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牛顿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对后来人类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故选:A。 本题以某同学以“科学家与成就”为主题设计了四个探究题目为依托,考查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近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 1. 史料一般分为“史实”与“史论”等类型。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 华盛顿参与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 D. 斯大林在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B、C、D三个都属于对历史当时的某件事件的描述;而A项的表述“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不是描述某件事,表达了一种观点,属于“历史结论”。 故选:A。 本题以“史实”与“史论”的区别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掌握世界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研读经典是走进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概括材料甲中“仁”的含义,孔子倡导“仁”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什么问题? ‎ 体验情怀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概括材料乙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 ‎ 传承传统文化须与现实相结合。归纳上丙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指出其产生的现实背景。‎ ‎【答案】【小题1】(1)由材料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要广泛的是理解和体贴别人。目的是为了救世,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从善如流的执政理念。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 9‎ ‎(3)《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激发了民间兴办实业的热潮。为了维护中国利益,发展中国工商业,获得利益,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吞并,成了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 故答案为: (1)爱人,要广泛的是理解和体贴别人。为了救世,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2)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从善如流。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3)民间兴办实业。《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激发了民间兴办实业的热潮。为了维护中国利益,发展中国工商业,获得利益,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老子、唐太宗、张謇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老子、唐太宗、张謇的相关史实。 ‎ 1. 应对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据材料甲归纳总理衙门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应对大变局的效果。‎ 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变局。概括材料乙中“党”的总任务,结合1956年的相关史实,说明总任务的完成情况。‎ 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摘自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材料丙归纳2005年我国的经济特征,分析这一经济特征出现的主要原因。‎ 丙:全年(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摘自《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自强求富、海防、通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变局。根据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 9‎ 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乙中“党”的总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的圆满完成。 (3)改革开放使我国进人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材料丙“全年(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归纳2005年我国的经济特征为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经济特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邓小平理论;确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加人世贸组织等。 故答案为: (1)自强求富;海防;通讯。洋务运动失败开启现代化历程。 (2)工业化;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邓小平理论;确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加人世贸组织。‎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应对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为切入点,考查了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使我国进人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发展及原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使我国进人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发展及原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 1. 历史在我们的理解中流动,历史解释就是创造性地重新理解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解释须依据史料。归纳材料甲的主张。结合材料乙,判断这些主张是否实现,并说明理由。‎ 甲: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摘自《人权宣言》)‎ 乙: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奴役。(摘自《共产党宣言》)‎ 历史解释须揭示历史事件间因果关系。据下列文字和图片材料,指出日本与印度对待欧洲文明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目的,分析导致两国相同目的主要原因。‎ 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宫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摘自日本《维新政体书》)‎ 9‎ 历史解释须表达自己的见解。据下列材料,概括建立联合国的主要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写出你对世界历史演变的主要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美、苏、英等战胜国继国联之后建立了联合国……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免“再遭战祸”。(摘自刘恩照《维持和平行动的历史考察》)‎ ‎【答案】【小题1】(1)历史解释须依据史料。据材料“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的主张是人生而且始终自由平等;组建政府是为保障财产、安全等权利。据材料“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奴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乙主张没有实现,因为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奴役。 (2)历史解释须揭示历史事件间因果关系。据材料“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宫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学习欧洲文明;印度反对欧洲文明,其共同目的是赢得民族独立,导致两国相同目的主要原因是列强侵略;民族意识觉醒。 (3)历史解释须表达自己的见解。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美、苏、英等战胜国继国联之后建立了联合国……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免‘再遭战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联合国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护自由、安全等权利逐渐成为世界共识;民族独立是保障人权的前提。 故答案为: (1)人生而且始终自由平等;组建政府是为保障财产、安全等权利。没有。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奴役。 (2)学习;反对。赢得民族独立。列强侵略;民族意识觉醒。 (3)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自由、安全等权利逐渐成为世界共识;民族独立是保障人权的前提。(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赋分)‎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史在我们的理解中流动,历史解释就是创造性地重新理解历史为切入点,以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联合国的成立,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重返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联合国的成立的相关知识。 ‎ 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