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树一中2018-2019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吉林榆树一中2018-2019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本试卷共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为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2小题,共64分) ‎ 1.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 生活需要哲学,需要智慧 B、人人都懂哲学 C、哲学思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D、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2、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 )‎ 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自然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 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1)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3)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1)(2(3) B、(2)(3)(4) ‎ C、(1)(4) D、(1)(2)‎ ‎ 4、“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C、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D、是否承认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6、以下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 (1)存在就是被感知 (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3)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 A、(3)—(4)—(2) B、(2)—(3)—(4)‎ C、(3)—(2)—(4) D、(2)—(1)—(3)‎ ‎7、时代呼唤“高鸣报晓的雄鸡”,社会更需要“高鸣报晓的雄鸡”。这是因为它可以( )‎ ‎(1)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全盘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 (2)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 (3)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 (4)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 A、(2) B、(2)(4) C、(1)(2)(3) D、(2)(3)(4)‎ ‎8、中国古代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今天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 )‎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哲学是现实的智慧 ‎9、“绘画中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辩证法的画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这说明( )‎ ‎ A、哲学是“科学之母”‎ B、哲学的发展要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 C、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反思 D、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0、科学的尽头,闪烁着哲学之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的判断,最后都有了哲学的意味。这说明( )‎ ‎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的源泉 (3)具体科学与哲学是密切联系的 (4)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A、(1)(2) B、(1)(4) C、(2)(3) D、(3)(4)‎ ‎11、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生产反季节蔬菜。这说明( )‎ ‎ 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2、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13、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 (1)世界是运动的 (2)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 (3)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 A、(1)(2) B、(1)(3) C、(2)(3) D、(3)(4)‎ ‎14、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从50年代起,政府就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相继攻克了调水工程中的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变成现实。由此可见( )‎ ‎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2)人们能够创造条件摆脱规律的制约,造福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4)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 A、(1)(2) B、(1)(4) C、(2)(3) D、(3)(4)‎ ‎15、《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 ‎ A、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16、成语言简义丰,寥寥数字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 ‎ A、意识的第一性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实践的重要性 D、意识的决定作用 ‎17、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 ‎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 18、“Duang”“也是醉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有人认为,网络热词折射了时代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打破语法常规拼凑出来的网络语言让人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差异的原因是( )‎ ‎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 (3)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总是不同的 (4)认识受人的立场和知识结构的影响 ‎ A、(1)(2) B、(1)(4) C、(2)(3) D、(3)(4)‎ ‎19、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在往黑洞下落的过程中损失掉了,这些损失的气体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 (1)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2)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3)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 A、(1)(2) B、(3)(4) C、(2)(4) D、(1)(3)‎ ‎20、专家介绍,儿童烧烫伤处理的专业技术性很强,在治疗过程中,若处理不当,轻则加重病情给孩子带来更大痛苦,重则可能留下严重疤痕,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说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 )‎ ‎ (1)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遵循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做到主客观具体的统一 (4)坚持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 A、(1)(3) B、(2)(4) C、(2)(3) D、(1)(4)‎ ‎21、“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这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对白,道尽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而且被看作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它让病患者告别打针之苦。这一事例说明( )‎ ‎ (1)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3)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 (4)认识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 A、(1)(2) B、(3)(4) C、(2)(3) D、(1)(3)‎ ‎22、“我很忙。”听到这句话,父母担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朋友心想着哥们事业有成;妻子马上觉得自己家务的担子重了;而女朋友却流泪了:这是不是一个分手的信号呢?这包含的哲理是( )‎ ‎ (1)真理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认识与主体自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 A、(1)(2) B、)(1)(3) C、(2)(3) D、(3)(4)‎ ‎23、提到细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杀!杀!杀!”在我们眼中,它是很多疾病的元凶。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人体内的细菌都会保持 “和平共处”的原则,菌群之间存在生态平衡关系,它们之间也有一条特殊的生物链。如果这个生物链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我们就会生病。由此可见( )‎ ‎ (1)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3)只有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形成对这一事物的正确认识 (4)只有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 A、(1)(2) B、(1)(2)(3) C、(1)(3)(4) D、(1)(2)(3)(4)‎ ‎24.把烟头作为筑巢材料看上去似乎并不健康,但来自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发现,首都墨西哥城的雀鸟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防止寄生虫的滋生。研究人员称,这是鸟类适应城市环境的有趣例子。当然,科学家也提出,烟蒂中含有致癌物或杀虫剂等,可能会危及雀鸟的健康。这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1)要尊重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它也是客观的 (2)要善于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3)要重视局部功能的发挥,部分高于整体 (4)要对具体联系进行选择,联系也有负面功能 ‎ A、(2)(4) B、(3)(4) C、(1)(2) D、(1)(3)‎ ‎25、“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 ‎ (1)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2)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3)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4)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 A、(1)(2) B、(1)(4) C、(2)(3) D、(3)(4)‎ ‎26、某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该企业不仅注重提高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业务素质,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该企业采取的上述做法表明( )‎ ‎ (1)系统内部具有有序性和优化趋向 (2)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3)人们根据主观需要调整原有联系 (4)整体在事物存在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 A、(1)(2) B、(1)(3) C、(2)(4) D、(3)(4)‎ ‎27、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悉。《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的是( )‎ ‎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8.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分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9、下列俗语、成语与有关哲理相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重视量的积累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事物是发展的 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0、“网上祭祖”近年来风行于网络。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经济环保,尤其是为许多远在异乡的游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对这种祭祖方式看法正确的是( )‎ ‎ (1)网上祭祖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2)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网上祭祖作为新出现的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4)网上祭祖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 ‎ A、(1)(2) B、(2)(3) C、(1)(3) D、(1)(4)‎ ‎3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的两句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刘禹锡的两句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的哲理是( )‎ ‎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斗争 ‎ A、(1)(2)(3)(4) B、(1)(2)(3)‎ C、(1)(3)(4) D、(2)(3)(4)‎ ‎32、习近平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下列与上述要求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 ‎ A、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3.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 ‎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一、 主观题(共两道大题,34分)‎ ‎34、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同时,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挑战。适时修改“一孩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满足现实需要的必要举措,也是顺应趋势、顺应民意之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 材料二: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2014年到2015年,经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路逐步清晰并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关键作用。‎ (1) 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8分)‎ (2) 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央扶贫思路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35、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污染的加重,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材料二: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当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高潮,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1997年至2003年,农户收入持续徘徊,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到2014年,中央连续发布了11个一号文件,始终围绕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繁荣稳定”展开。同时根据经济形势和农业状况的变化,具体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有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政策侧重点不同。‎ ‎(1) 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说明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的发展历程。(8分)‎ ‎ 政治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A C A D C B C D D D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B D C B C B C C D D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D A C A C A C D B C D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3小题,66分)‎ 二、主观题(2道大题,34分)‎ ‎ 34、(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修改计划生育法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满足现实需要的必要举措。‚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修改计划生育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ƒ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适时修改“一孩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尊重了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事物发展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修改计划生育法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完善和发展。‎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精准扶贫”思想是解决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的需要。ƒ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近30年的扶贫实践也证明了粗放式扶贫的效率低下,需要实行“精准扶贫”。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起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关键作用。‎ ‎35.(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循环经济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积极加以利用,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循环经济就是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ƒ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在不同条件下事物的联系也不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2)发展具有普遍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上,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三农”问题曾经遭遇的问题和现在的成就就说明这一点。ƒ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中央连续发布了十一个一号文件,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风貌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长就体现了这一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