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名校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吉林名校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生物 ‎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B. 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C. 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糖类、胆固醇组成的 D. 动物细胞之间能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物质经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进出细胞膜时,通过改变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空间构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在动物细胞膜上还有少量胆固醇。动物细胞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详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信号天线”,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故A正确;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是载体蛋白,若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会影响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故B正确;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才有胆固醇,故C错误;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故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C。‎ ‎2.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相同 B. 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不再吸水与细胞壁的作用有关 C. 胞吞和胞吐只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D. 无机盐离子的跨膜运输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小分子、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膜运输物质的功能具有选择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具有专一性;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 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详解】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A正确;置于清水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会出现渗透吸水,但受到细胞壁的限制,细胞吸水一段时间后将不再吸水,B正确;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也可能是胞吐和胞吞,如神经递质,C错误;无机盐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也可能是协助扩散,如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C。‎ ‎3.三位美国遗传学家发现了控制生物节律(即生物钟)的分子机制,其核心组件的简化示意图如下(PER蛋白是与生物节律有关的关键蛋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大脑皮层中有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 B. PER/TIM蛋白复合物、mRNA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C. 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翻译水平的调控 D. PER蛋白积累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早晨,PER/TIM蛋白复合物降解,对PER基因的抑制解除,PER基因转录得到相应mRNA,在细胞质中翻译得到PER蛋白,不断积累,在夜间达到最大浓度,PER蛋白和TIM蛋白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转录减弱。据此答题:‎ ‎【详解】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故A错误; PER/TIM蛋白复合物能进入细胞核,而mRNA只能从细胞核出来,且核孔对物质的进出也有选择性,故B错误;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转录水平的调控,故C错误; PER蛋白积累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早晨,PER/TIM蛋白复合物降解,对PER基因的抑制解除,所以属于负反馈调节。‎ 故D正确。‎ ‎4.细胞呼吸是细胞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等一系列代谢活动的总称。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的葡萄糖分子可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过程 B. 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可在线粒体等结构中检测到放射性 C. 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都可叫作酒精发酵 D. 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人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因此在线粒体等结构中可以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对于微生物来讲,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可叫作酒精发酵,高等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不属于发酵,C错误;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是不能在无氧条件下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人不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D错误。‎ ‎5.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放牧方式 无牧 羊单牧 牛单牧 素色异爪蝗多度(%)‎ ‎10‎ ‎15‎ ‎5‎ 羊草盖度(%)‎ ‎45‎ ‎55‎ ‎25‎ 注:1.多度与调查样地上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与羊草的生长状况呈正相关 A. 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 B. 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C. 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可见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层面上的。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比较小的动物,比如昆虫卵的密度、蚜虫及跳蝻等。适度放牧,可调节能量的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群落的空间特征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而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种群的空间结构,A错误;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活动能力小,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与无牧相比,素色异爪蝗多度降低,可见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易错A项,不能区别于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的空间结构指的是一个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群落的空间特征指的是群落内各种群的分布特征。‎ ‎6.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B. 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C. 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狭义的基因重组包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DNA重组技术。‎ ‎【详解】S型菌的DNA能进入R型菌,并与R型菌的DNA重新组合,进而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故A选项正确;控制豌豆圆、皱的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因此,圆粒豌豆只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故B选项错误;AaB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B与b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与B或b、a与B或b自由组合,因此会产生AB、Ab、aB、ab这4种类型的配子,发生了基因重组,故C选项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故D选项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7.人体血糖的平衡可以为细胞正常代谢提供能源物质。下图1表示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糖调节的途径,其中a、b、c、d代表具体的细胞或结构;图2是图1中靶细胞接受激素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刺激b,引起b的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___。由b→a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形式有____________。‎ ‎(2)a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其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体现了激素作用的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结合图1分析,图2中靶细胞膜上可以接受的信息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正电位 (2).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3).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 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 肝细胞 (5).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 胰高血糖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血糖含量降低,将刺激b感受器产生兴奋,沿c传入神经作用与神经中枢下丘脑,下丘脑整合信息,将兴奋经d传出神经作用于a胰岛A细胞,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释放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血糖含量降低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释放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1)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在反射弧之间的传递信息依赖于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2)a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3)图2中激素分子作用于靶细胞,体现了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根据图可知靶细胞膜上可以接受的信息分子有胰高血糖素;‎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及信息分析能力。本题易做错第(2)小题,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而不能识记理解作用原理。‎ ‎8.为了探究低温对云南小粒咖啡和大粒咖啡两种作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科研人员连续三天对这两种咖啡幼苗进行夜间4℃低温处理,原地恢复4天后,测量两种咖啡的光合速率的变化,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夜间低温处理后的幼苗,其叶片会转黄,由此分析,夜间低温处理能降低植物光合速率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中数据可知,夜间低温处理对__________________咖啡的生长影响较大。‎ ‎(2)某同学认为夜间低温处理会使植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影响了植物夜间暗反应的进行,这种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夜间低温处理后,大粒咖啡难以恢复正常生长,为了验证夜间低温处理没有改变大粒咖啡的遗传物质,可取夜间低温处理的大粒咖啡的种子在_______________(填“正常”或“夜间低温处理”)的环境中种植培养,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夜间低温处理只影响了大粒咖啡的性状,而没有改变其遗传物质。‎ ‎【答案】 (1). 低温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 (2). 大粒 (3). 不正确(或“否”) (4). 夜间,植物缺乏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暗反应几乎无法进行 (5). 正常 (6). 培养得到的成熟植株和在夜间低温处理前的原植株的光合速率几乎相同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夜间4℃处理后,大粒咖啡和小粒咖啡光合速率都降低,大粒咖啡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要大于小粒咖啡。可见夜间低温处理对大粒咖啡影响更大。在第4天开始恢复后,光合作用速率均有增高,但小粒咖啡恢复更快,在恢复处理的第三天,恢复到低温处理前的光合速率,大粒咖啡的恢复则要慢得多。‎ ‎【详解】(1)经夜间低温处理后的幼苗,其叶片会转黄,由此分析,夜间低温处理能降低植物光合速率的原因最可能是低温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由图中数据可知,夜间低温处理大粒咖啡光合速率相对小粒咖啡下降得更多,可见夜间低温对大粒咖啡的生长影响较大。‎ ‎(2)某同学认为夜间低温处理会使植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影响了植物夜间暗反应的进行,这种说法不正确。夜间,植物缺乏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暗反应几乎无法进行。‎ ‎(3)经夜间低温处理后,大粒咖啡难以恢复正常生长,为了验证夜间低温处理没有改变大粒咖啡的遗传物质,可取夜间低温处理的大粒咖啡的种子在正常的环境中种植培养,若培养得到的成熟植株和在夜间低温处理前的原植株的光合速率几乎相同,则说明夜间低温处理只影响了大粒咖啡的性状,而没有改变其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因素,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本题难点在于分析曲线变化,分析低温对不同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另一难点就是实验设计,需要理解对照实验的原则。‎ ‎9.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另外两大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利用_______________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这些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分解者同化的能量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流向生产者;生产者不同于分解者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他营养级的生物相比,最高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中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答案】 (1).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 (太阳)光能或(无机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 (3).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 (4). 不能 (5). 流向下一营养级 (6). 流向下一营养级 (7). 大于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等方式,固定太阳能或化学能。对于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来说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其能量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对中间营养级来说,与第一营养级不同的是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对最高营养级来说,不会有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详解】(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生产者绿色植物或其它光合细菌利用(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利用(无机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这些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由于能量流动是不可逆的,分解者同化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由于分解者不会与其它生物构成捕食关系,因此生产者不同于分解者的能量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与其他营养级 的生物相比,最高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中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 ‎(4)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甲和乙)的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水草、藻类)的同化量的百分比,已知乙的同化量/水草、藻类的同化量×100%=×100%=7.6%。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7.6%。‎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查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特点的理解。本题易错点为能量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种群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0.为探究等位基因D(高茎)/d(矮茎)、R(种子圆粒)/r(种子皱粒)、Y(子叶黄色)/y(子叶绿色)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某兴趣小组用纯种豌豆植株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矮茎黄色圆粒×矮茎绿色皱粒→矮茎黄色圆粒矮茎黄色圆粒:矮茎黄色皱粒:矮茎绿色圆粒:矮茎绿色皱粒=9:3:3:1‎ 实验二:高茎黄色皱粒×矮茎绿色皱粒→高茎黄色皱粒高茎黄色皱粒:矮茎黄色皱粒:高茎绿色皱粒:矮茎绿色皱粒=9:3:3:1‎ 实验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一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三组实验的结果,能否得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结论?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进一步探究“三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在实验一、二的基础上,利用纯种高茎绿色皱粒豌豆植株和纯种矮茎绿色圆粒豌豆植株设计实验(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等位基因R/r、Y/y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 等位基因D/d、Y/y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 不能 (4). 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的实验结果与D/d、R/r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Y/y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的相同 ‎ ‎(5). 让纯种高茎绿色皱粒豌豆植株和纯种矮茎绿色圆粒豌豆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6). 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绿色圆粒:高茎绿色皱粒:矮茎绿色圆粒:矮茎绿色皱粒=9:3:3:1,则D/d、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绿色皱粒:高茎绿色圆粒:矮茎绿色圆粒=1:2:1,则D/d、R/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三对等位基因不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一:矮茎黄色圆粒与矮茎绿色皱粒杂交,子一代全部为矮茎黄色圆粒,子二代矮茎黄色圆粒:矮茎黄色皱粒:矮茎绿色圆粒:矮茎绿色皱粒=9:3:3:1,说明R(种子圆粒)/r(种子皱粒)、Y(子叶黄色)/y(子叶绿色)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基因型为ddYyRr,亲本基因型为ddYYRR、ddyyrr;分析实验二:高茎黄色皱粒与矮茎绿色皱粒杂交,子一代全部为高茎黄色皱粒,子二代高茎黄色皱粒:矮茎黄色皱粒:高茎绿色皱粒:矮茎绿色皱粒=9:3:3:1,说明D(高茎)/d(矮茎)、Y(子叶黄色)/y(子叶绿色)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基因型为DdYyrr;分析实验三:子一代基因型为Ddyyrr、ddyyRr,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则D(高茎)/d(矮茎)、R(种子圆粒)/r(种子皱粒)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是等位基因R/r、Y/y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二可得出的结论是等位基因D/d、Y/y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根据实验三不能得出等位基因D/d、R/r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通过以上实验不能得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结论。‎ ‎(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在实验一、二的基础上,利用纯种高茎绿色皱粒豌豆植株(DDyyrr)和纯种矮茎绿色圆粒豌豆植株(ddyyRR)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三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的思路是让纯种高茎绿色皱粒豌豆植株和纯种矮茎绿色圆粒豌豆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绿色圆粒:高茎绿色皱粒:矮茎绿色圆粒:矮茎绿色皱粒=9:3:3:1,则D/d、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绿色皱粒:高茎绿色圆粒:矮茎绿色圆粒=1:2:1,则D/d、R/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三对等位基因不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灵活运用9:3:3:1和1:1:1:1对各组实验进行分析,进而判断不同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1.酸奶和泡菜的制作都离不开乳酸菌,请回答下列有关制作酸奶和泡菜的问题:‎ ‎(1)分离纯化乳酸菌的培养基中含蛋白胨,蛋白胨提供的主要营养有_________;培养基灭菌常采用_________法;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的方法是_________。‎ ‎(2)培养乳酸菌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的pH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庭制作泡菜时,一般需要配制泡菜盐水,但会因其含盐量过高而影响口感。直接接种乳酸菌制作泡菜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能够___________,因此可以采用低盐工艺制作泡菜,从而大幅降低泡菜的含盐量。‎ ‎(4)乳酸菌活菌数是衡量酸奶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检测某酸奶中乳酸菌的含量,取不同稀释度的样品各1 mL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得到106、107、108三个稀释度的培养基上的平均菌落数依次为433个、76个、8个,据此估算,每毫升样品中的乳酸菌数约为_________个,接种乳酸菌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 ‎【答案】 (1). 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2). 高压蒸汽灭菌 (3). 取若干灭菌后未接种的培养基(空白平板)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长 (4). 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了培养基 (5). 抑制杂菌生长 (6). 7.6×108 (7). 涂布器 ‎【解析】‎ ‎【分析】‎ 酸奶和泡菜的制作菌种都是乳酸菌,原理都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乳酸。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为厌氧菌;微生物培养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1)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微生物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可以取若干灭菌后未接种的培养基(空白平板)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长。‎ ‎(2)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培养基,会导致培养基的pH下降。‎ ‎(3)在泡菜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食盐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而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培养基,也能抑制其他杂菌的的生长,因此可以采用低盐工艺制作泡菜,从而大幅降低泡菜的含盐量。‎ ‎(4)微生物计数时,应该采用30-300的菌落,因此符合要求低菌落数为76个,则其稀释的倍数为107,因此每毫升样品中的乳酸菌数约为7.6×108‎ 个;在该稀释涂布平板法中,菌种乳酸菌的工具是涂布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常用的灭菌方法和接种方法等,明确微生物计数的菌落数应该在30到300之间,进而根据题干提供的数据进行正确的计算。‎ ‎12.基因工程疫苗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受体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再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如将乙肝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细菌的基因组,可制成DNA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已知乙肝表面抗原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推测出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但推测出的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唯一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获得目的基因后,常采用____________技术在体外将其扩增,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入一种特殊的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之前需要构建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中需要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之前,需要先用_________________对细菌进行处理,使其成为_____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往往不止一种) (2). PCR (3). 热稳定DNA聚合酶(或Taq酶) (4). 基因表达载体 (5).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6). Ca2+ (7). 感受态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是根据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可以推测其氨基酸排列顺序,进而推测出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最终推测出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因为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往往不止一种),所以推测出的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唯一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该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常采用的方法是Ca2+转化法,先用Ca2+对细菌进行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基因表达载体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详解】(1)如果已知乙肝表面抗原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而推测出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最终推测出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因为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往往不止一种),所以推测出的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唯一的。‎ ‎(2)获得目的基因后,常采用PCR技术在体外将其扩增,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入热稳定DNA聚合酶(或Taq酶)。‎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之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这一过程中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4)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之前,需要先用Ca2+对细菌进行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点睛】熟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