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县2016-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含解析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阳县2016-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含解析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 一、选择题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将正确选项的代号涂黑.本大题共14个小题,共30分.其中1-12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13、14小题为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错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少选得2分.)‎ ‎1.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2.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 m一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 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3.下列说法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1mm B.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C.中学生一拳宽约2dm D.中学生的质量约120kg ‎4.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第29页(共29页)‎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5.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这个实验能探究的是(  )‎ A.决定音调的因素 B.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6.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 D.孕妇作“B超”‎ ‎7.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  )‎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凝固、液化、凝华 ‎8.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9.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特征和信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用了25分钟的时间 C.该物质的熔点是80℃‎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是放热的 ‎10.如图,这是我县2016年12月中旬的一张照片,当时日近正午,红日当头,红旗飘扬,近处的楼房模模糊糊,远处的景物踪影全无.关于此情此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第29页(共29页)‎ A.当时雾很大 B.风把别处的雾吹到了我县 C.日照不会使雾消失 D.每个人都应该减少污染 ‎11.下列有关凸透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C.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12.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将一块铁矿石由地球运到太空 B.砍树的斧头被磨锋利以后 C.铁块熔化成铁水 D.用拔丝机将一根铁丝拉长以后 ‎13.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在下述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的有(  )‎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B.“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多次测量 C.“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的角度,多次测量 D.“探究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多次测量 ‎14.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第29页(共29页)‎ A.蜡烛放在c点比放在b点成的像大 B.正常使用放大镜与蜡烛放在d点时成像情况相同 C.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D.街道上或商店中摄像头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b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 ‎ 二、填空及简答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15分.每空1分.)‎ ‎15.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km/h,合  m/s.‎ ‎16.读出图中各实验仪器的示数 ‎(1)木块的长度是  cm;‎ ‎(2)温度计示数为  ℃‎ ‎17.小明先后两次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鼓面,所发出的声音  不同,小丽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不同.‎ ‎18.小华在一家商场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她看到的其实是吊灯的  ‎ 第29页(共29页)‎ ‎(填“虚”或“实”)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6m,则像到地面的距离为  m.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的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 ‎19.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  m/s.如图所示,我们使用汽枪射击时,要用准星和标尺的缺口瞄准目标,然后轻扣扳机,就能击中目标.其中的根据是利用  .‎ ‎20.如图,凸透镜上半部分在空气中,下半部分在水中,请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1.如图,A′B′是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迹)‎ ‎ ‎ 三、实验探究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2.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相同,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第29页(共29页)‎ ‎23.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 ‎(2)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怎样变化?  ;‎ ‎(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海波的温度达到53℃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2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透明玻璃板竖立在直尺上方,且底边与直尺相互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在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且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当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表明像与物的大小  .这时,若把蜡烛B换成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25.小张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第29页(共29页)‎ ‎(1)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如果此时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小张再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他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4)以上(1)、(2)步骤中,小张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0cm移动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此时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小方和小张设计实验“测量食用油的密度”,请你回答后面的问题:‎ ‎(1)小方的方案: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油=  .‎ ‎(2)小张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食用油取适量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2,即可测得食用油的密度.‎ ‎(3)按  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以减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油的密度值  (填“偏大”或“偏小”).‎ 第29页(共29页)‎ ‎(4)按小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已测得烧杯和食用油总质量为36.4g.他将烧杯内的食用油取适量倒入量筒后,倒出油的体积如图(甲)所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小张测得食用油的密度为  kg/m3.‎ ‎ ‎ 四、计算应用题:(本题5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7.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25%.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不仅直接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还造成了水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水污染的存在和人们对洁净的生活饮用水的需求使各品牌瓶装水、桶装水应运而生. 如图所示,‎ ‎(1)此品牌桶装水桶按商品说明装水多少千克?‎ ‎(2)若用该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按商品说明装了酱油4.4kg,请问酱油的密度是多少?(ρ水=1.0×103kg/m3)‎ ‎ ‎ 第29页(共29页)‎ ‎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将正确选项的代号涂黑.本大题共14个小题,共30分.其中1-12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13、14小题为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错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少选得2分.)‎ ‎1.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解答】解:A、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度相同的意思,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漂流而下的小船,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故B错误.‎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故C错误.‎ D、月亮在云中穿行时,月亮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 ‎ 第29页(共29页)‎ ‎2.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 m一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 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解答】解:‎ 由题意可知,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s=100m,所用时间t=1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8m/s,因此C说法正确,D说法不正确;‎ 小明在整个百米比赛中做到是变速直线运动,因此A、B说法都不正确.‎ 故选C.‎ ‎ ‎ ‎3.下列说法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1mm B.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C.中学生一拳宽约2dm D.中学生的质量约120kg ‎【考点】长度的估测;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初中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75μm,远远小于1mm,故A错误;‎ B、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B正确;‎ C、中学生一拳宽约1dm,故C错误;‎ 第29页(共29页)‎ D、中学生的质量约60kg=120斤,故D错误.‎ 故选B.‎ ‎ ‎ ‎4.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不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 故选A.‎ ‎ ‎ ‎5.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这个实验能探究的是(  )‎ A.决定音调的因素 B.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它的传播需要考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解答】解: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振动停止,发声相应的停止.所以鼓声消失了,此实验是想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所以选项C正确;‎ 故选C.‎ 第29页(共29页)‎ ‎ ‎ ‎6.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 D.孕妇作“B超”‎ ‎【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 ‎(2)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解答】解:A、超声波可以钟表精细器件中的灰尘振动,达到清洗钟表的目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要求;‎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对工件进行加工,故B不符合要求;‎ C、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C不符合要求;‎ D、孕妇做“B超”使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不是用来传递能量的,故D符合要求.‎ 故选D.‎ ‎ ‎ ‎7.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  )‎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凝固、液化、凝华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在物态变化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来改变原来比较稳定的结构;而由气态变为液态或固态时,则需要放出热量.所以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 第29页(共29页)‎ ‎【解答】解:A、选项中的液化过程是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放热的,与题意不符.‎ B、选项中的液化是放热过程,与题意不符.‎ C、选项中的三种物态变化都是吸热过程,和题意相符.‎ D、选项中的三种物态变化都是放热过程,与题意不符.‎ 故选C.‎ ‎ ‎ ‎8.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解决本题要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在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 C、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 D、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故选D.‎ ‎ ‎ 第29页(共29页)‎ ‎9.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特征和信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用了25分钟的时间 C.该物质的熔点是80℃‎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是放热的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进而可以判断出对应的熔点温度.‎ ‎【解答】解:A、分析图象可知,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故A错误;‎ B、熔化的过程从第10分钟开始,大约到第27分钟结束,约进行了17分钟,故B错误;‎ C、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故C正确;‎ D、在整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的,故D错误.‎ 故选C.‎ ‎ ‎ ‎10.如图,这是我县2016年12月中旬的一张照片,当时日近正午,红日当头,红旗飘扬,近处的楼房模模糊糊,远处的景物踪影全无.关于此情此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时雾很大 B.风把别处的雾吹到了我县 C.日照不会使雾消失 D.每个人都应该减少污染 第29页(共29页)‎ ‎【考点】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危害.‎ ‎【分析】(1)雾主要是大量悬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霾主要是悬在空气中的灰尘等小颗粒;‎ ‎(2)日照使得小水珠汽化为水蒸气;‎ ‎(3)每个人都应该减少污染,减弱雾霾.‎ ‎【解答】解:‎ A、当时日近正午,红日当头,红旗飘扬,近处的楼房模模糊糊,远处的景物踪影全无说明当时雾霾很大,不是雾,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不是风把别处的雾吹到了我县,故B错误;‎ C、日照使得小水珠汽化为水蒸气,使雾消失,故C错误;‎ D、每个人都应该减少污染,减弱雾霾,故D正确.‎ 故选D.‎ ‎ ‎ ‎11.下列有关凸透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C.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特点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而成虚像时,是放大的.‎ ‎【解答】解:A、说法正确,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B、说法错误,远视眼才用凸透镜来矫正;‎ C、说法正确,当凸透镜成虚像时,一定是放大的,是放大镜的原理;‎ D、说法正确,凸透镜成实像时,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还可以是等大的.‎ 故选B.‎ ‎ ‎ 第29页(共29页)‎ ‎12.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将一块铁矿石由地球运到太空 B.砍树的斧头被磨锋利以后 C.铁块熔化成铁水 D.用拔丝机将一根铁丝拉长以后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变化而变化.随所含物质的多少变化而变化.‎ ‎【解答】解:‎ A、将一块铁矿石由地球运到太空,矿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变.不合题意;‎ B、把斧头表面磨光.所含有的铁物质在减小,质量也会变小.符合题意;‎ C、铁块熔化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质量不变.不合题意;‎ D、铁丝通过拔丝机拉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质量不变.不合题意.‎ 故选B.‎ ‎ ‎ ‎13.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在下述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的有(  )‎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B.“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多次测量 C.“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的角度,多次测量 D.“探究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多次测量 ‎【考点】物理学方法.‎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什么,一是为了求平均值,提高准确度,减小误差;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解答】解:‎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不符合题意;‎ 第29页(共29页)‎ B、“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多次测量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符合题意;‎ C、“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的角度,多次测量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符合题意;‎ D、“探究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多次测量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符合题意.‎ 故选BCD.‎ ‎ ‎ ‎14.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蜡烛放在c点比放在b点成的像大 B.正常使用放大镜与蜡烛放在d点时成像情况相同 C.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D.街道上或商店中摄像头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b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A、蜡烛放在b点比放在c点距离凸透镜远,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蜡烛放在c点比放在b点成的像大,故A正确.‎ B、当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因此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故B正确.‎ C、当将蜡烛放在a点.此时u>‎ 第29页(共29页)‎ ‎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蜡烛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故C正确;‎ D、b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而摄像头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相同,故D错误.‎ 故选ABC.‎ ‎ ‎ 二、填空及简答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15分.每空1分.)‎ ‎15.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90 km/h,合 25 m/s.‎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km/h,读出速度值,再进行单位换算.‎ ‎【解答】解:由汽车的速度计算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v=90km/h=90×m/s=25m/s.‎ 故答案为:90;25.‎ ‎ ‎ ‎16.读出图中各实验仪器的示数 ‎(1)木块的长度是 2.80 cm;‎ ‎(2)温度计示数为 ﹣6 ℃‎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 第29页(共29页)‎ ‎(1)使用刻度尺之前,需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完好、量程和分度值,如果零刻度线已经发生磨损,可以从某一个完整刻度开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温度计的读数关键是区分零上多少摄氏度还是零下多少摄氏度,要点是看数值的变化情况,数值自下而上变大时是零上多少摄氏度,反之是零下多少摄氏度.‎ ‎【解答】解:‎ ‎(1)图中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该木块左边对应的刻度是2.00cm,右边对应的刻度是4.80cm,该木块长度=4.80cm﹣2.00cm=2.80cm;‎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液柱在0℃下面,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6℃.‎ 故答案为:(1)2.80;(2)﹣6.‎ ‎ ‎ ‎17.小明先后两次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鼓面,所发出的声音 响度 不同,小丽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音色 不同.‎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抓住以上知识,并深入体味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解题.‎ ‎【解答】解:小明先后两次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鼓面,鼓面的振动幅度不同,即所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小丽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主要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声音的音调;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音色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色.‎ ‎ ‎ ‎18.小华在一家商场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她看到的其实是吊灯的 虚 (填“虚”或“实”)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6m,则像到地面的距离为 6 ‎ 第29页(共29页)‎ m.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的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 漫 (填“镜面”或“漫”)反射.‎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漫反射.‎ ‎【分析】(1)光亮的瓷砖相当于平面镜,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表面光滑的反射是镜面反射,表面粗糙的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解:光亮的瓷砖相当于平面镜,它能成天花板上的吊灯的像,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即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所以是虚像;‎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吊灯离瓷砖6m,吊灯的像离地面上的瓷砖也应是6m;‎ 地毯的表面是粗糙的,不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通过地毯看不到吊灯的像.‎ 故答案为:虚;6;漫.‎ ‎ ‎ ‎19.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 3×108 m/s.如图所示,我们使用汽枪射击时,要用准星和标尺的缺口瞄准目标,然后轻扣扳机,就能击中目标.其中的根据是利用 光的直线传播 .‎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三点一线就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解答】解: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三点成一线,就是射击者从缺口看出去,准星、缺口、目标三者重合时,说明此时它们成一条直线,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的.‎ 故本题答案为:3×108;光的直线传播.‎ ‎ ‎ ‎20.如图,凸透镜上半部分在空气中,下半部分在水中,请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第29页(共29页)‎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1)根据折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2)折射与入射的关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由此可以确定该条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2)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 ‎ ‎21.如图,A′B′是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迹)‎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解答】解: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以镜面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连接AA′,BB′,做这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N,即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 第29页(共29页)‎ ‎ ‎ 三、实验探究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2.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时间 相同,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a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路程 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分析】比较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控制时间不变比较路程长短,路程越长速度越大;二是控制路程不变比较时间长短,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解答】解:图甲中,时间相同,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图中a运动路程最长,所以a最快;‎ 图乙中,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图中b运动时间最短,所以b速度最大.‎ 故答案为:时间;a;路程.‎ ‎ ‎ ‎23.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第29页(共29页)‎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温度计 ;‎ ‎(2)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怎样变化? 上升 ;‎ ‎(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海波的温度达到53℃时,其状态是 液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 ‎(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3)根据海波的状态分析.‎ ‎【解答】解:(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 ‎(2)由由表格数据知,石蜡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 ‎(3)海波的温度达到53℃时,已经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故答案为:(1)温度计;(2)上升(或“不断升高”,或“逐渐上升”均可);(3)液态.‎ ‎ ‎ ‎2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透明玻璃板竖立在直尺上方,且底边与直尺相互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在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暗 (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且应在 A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当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表明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这时,若把蜡烛B换成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第29页(共29页)‎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①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②实验时,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物体所成的虚像;‎ ‎(2)蜡烛A与B大小相同,B又与A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所以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2))实验中,将蜡烛B放置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并使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物、像的大小相等;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还可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较暗;A;(2)相等;不能.‎ ‎ ‎ ‎25.小张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缩小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如果此时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 ‎(2)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幻灯机 ‎ 第29页(共29页)‎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小张再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他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正立 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4)以上(1)、(2)步骤中,小张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0cm移动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此时所成像的大小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特点进行判断,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3)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特点进行判断;‎ ‎(4)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解答】解:‎ 由题意知:f=15cm,所以2f=30cm.‎ ‎(1)当物体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40cm,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此时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光线会推迟会聚,则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2)当物体在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20cm,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3)当物体在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10cm,小于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4)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0cm移动时,物距减小,则像和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大些.‎ 故答案为:(1)缩小;右;(2)幻灯机;(3)正立;(4)远离;变大.‎ ‎ ‎ ‎26.小方和小张设计实验“测量食用油的密度”,请你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29页(共29页)‎ ‎(1)小方的方案: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油=  .‎ ‎(2)小张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食用油取适量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2,即可测得食用油的密度.‎ ‎(3)按 小张 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以减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油的密度值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4)按小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已测得烧杯和食用油总质量为36.4g.他将烧杯内的食用油取适量倒入量筒后,倒出油的体积如图(甲)所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小张测得食用油的密度为 0.9×103 kg/m3.‎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与天平;密度的计算.‎ ‎【分析】(1)求出油的质量,应用密度公式可以求出油的密度;‎ ‎(3)小方的实验方案中,油在烧杯壁上有残留,所测油的体积偏小,实验误差较大;‎ ‎(4)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质量之和是所测物体的质量,即剩余油和烧杯的质量,求出倒出油的质量,由密度公式可以求出油的密度.‎ ‎【解答】解:(1)所测油的质量为m2﹣m1,油的密度ρ油=;‎ ‎(3)小张的实验方案中所测油的质量与体积时准确的,小张的实验方案误差小;‎ 在小方的实验方案中,油在烧杯壁上有残留,所测油的体积偏小,根据ρ=‎ 第29页(共29页)‎ ‎,所测油的密度偏大.‎ ‎(4)由图甲可知,油的体积V=20ml=20cm3,由图乙所示可知,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1.4g,‎ 烧杯与剩余油的质量为10g+5g+2g+1.4g=18.4g,‎ 倒出油的质量m=36.4g﹣18.4g=18g,油的密度ρ===0.9g/cm3=0.9×103kg/m3.‎ 故答案为:(1);‎ ‎(3)小张;偏大;‎ ‎(4)0.9×103.‎ ‎ ‎ 四、计算应用题:(本题5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7.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25%.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不仅直接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还造成了水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水污染的存在和人们对洁净的生活饮用水的需求使各品牌瓶装水、桶装水应运而生. 如图所示,‎ ‎(1)此品牌桶装水桶按商品说明装水多少千克?‎ ‎(2)若用该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按商品说明装了酱油4.4kg,请问酱油的密度是多少?(ρ水=1.0×103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2)知道按商品说明装水的体积,利用m=ρV求水的质量.‎ 第29页(共29页)‎ ‎(3)知道按商品说明装了酱油的质量,体积等于装水的体积,根据公式ρ=可求酱油的密度.‎ ‎【解答】解:‎ ‎(1)由图知,桶装水的体积:‎ V水=4L=4dm3=4×10﹣3m3,‎ 由ρ=可得,装水的质量:‎ m水=ρ水V水=1.0×103kg/m3×4×10﹣3m3=4kg;‎ ‎(2)桶装酱油的体积:‎ V酱油=V水=4×10﹣3m3,‎ 酱油的密度:‎ ρ酱油===1.1×103kg/m3.‎ 答:(1)此品牌桶装水桶按商品说明装水4kg;‎ ‎(2)若用该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按商品说明装了酱油4.4kg,请问酱油的密度是1.1×103kg/m3.‎ ‎ ‎ 第29页(共29页)‎ ‎2017年1月22日 第29页(共29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