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试卷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试卷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评估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B )‎ 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 B.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C.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解析: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因此A、C、D三项都与化学有关。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故选B。‎ ‎2.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C )‎ A.加热使石蜡熔化 B.用木材制家具 ‎ C.用粮食酿酒 D.用玉石雕刻印章 解析:化学变化的特点是有其他物质生成,所谓的其他物质就是与原来不一样的物质。石蜡熔化仅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木材制成家具、玉石雕刻印章只是物质形状发生改变,均属于物理变化;粮食酿酒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3.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挥发性 B.溶解性 C.稳定性 D.导电性 解析:挥发性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溶解性是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稳定性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导电性是指物质能导电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C。‎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解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蜡烛燃烧产生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胆矾研碎只是形态改变,“哈气”冷凝是状态改变,冲开胶塞是因为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这些变化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5.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解析:“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的缘故”只是小明的猜测。故选B。‎ ‎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B )‎ 解析: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故选B。‎ ‎7.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分的一组物质是( B )‎ A.石灰石和胆矾 B.氧气和空气 C.铁粉和木炭粉 D.酒精和白醋 解析:选项A中物质可以根据颜色区分;选项C中物质可以用磁铁加以区分;选项D中物质可以根据气味区分;而氧气和空气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不易溶于水,不宜用物理性质加以区分。故选B。‎ ‎8.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下列仪器口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 B )‎ 解析:广口瓶瓶口内侧、集气瓶瓶口上面都进行了磨砂处理,滴瓶瓶口内侧也进行了磨砂处理;锥形瓶不是保存药品的容器,不需要密封,即不需进行磨砂处理。故选B。‎ ‎9.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有如下操作: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俯视读数为19 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仰视读数为11 mL,这个同学取出的液体的体积( C )‎ A.等于8 mL B.大于8 mL C.小于8 mL D.无法判断 解析:如下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读出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所以取出的液体体积小。故选C。‎ ‎10.下列仪器在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D )‎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解析: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于配制溶液或盛放较热的液体。故选D。‎ ‎11.国家卫生部证实:某些品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可导致婴幼儿患肾结石。下列各种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D )‎ A.纯白色晶体 B.密度为‎1.573 g/cm3‎ C.能溶于热水 D.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 解析: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等,显然A、B、C属于物理性质;而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三聚氰胺分解生成氰化物和氮气是化学变化,因此D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12.实验室加热约150 mL液体,可能用到的仪器是( A )‎ ‎ A.①③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⑥‎ 解析:烧杯、试管都可以用于液体的加热,但试管的容积较小,给150 mL液体加热,要选烧杯。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石棉网可放在铁圈上。加热仪器用酒精灯。故选A。‎ ‎13.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2‎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解析: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A错;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不应放回原瓶,防止污染试剂,故B错;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故D错。故选C。‎ ‎14.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 )‎ 解析: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于试管的正上方,不可伸入试管内,A项错误。故选A。‎ ‎15.下列实验(如下图),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的是( A )‎ 解析:A中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滴入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木条熄灭;D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故选A。‎ 二、填空题(共40分)‎ ‎16.(5分)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小明同学查阅到的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料如下:‎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 以上叙述中:①是物理性质;②是化学性质;③是化学变化;④是现象;⑥是用途。‎ 解析:现象是变化过程中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结论是由实验现象经过推理得出的;用途是指该物质有何应用。‎ ‎17.(6分)在下列空格里填上适当概念的序号:‎ ‎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③,把块状硫研成粉末①,将少量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硫慢慢熔化①,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②,生成的气体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③,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④。‎ 解析:硫的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把块状硫粉碎和硫粉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学变化;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18.(3分)酒精灯使用时,灯内酒精的量最多不能超过容积的2/3;使用试管做实验时,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用液体药品的量应是1~2_mL ‎;如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内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1/3。‎ ‎19.(3分)‎ 如图是给固体物质加热的示意图,指出如图所示中的操作错误及可能引起的后果,并加以改正。‎ 错误:试管口向上;‎ 后果: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改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0.(4分)用下列序号填空:‎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胶头滴管 ④燃烧匙 ⑤蒸发 ⑥过滤 ⑦搅拌 ⑧量取 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②;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③;由食盐水制得食盐晶体的操作是⑤;取用6.8 mL某溶液的操作是⑧。‎ ‎21.(10分)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绿色粉末,受热易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某同学想验证其分解的产物的确有二氧化碳,于是将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并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将试管口塞紧后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1)根据上述描述,该实验所用到的主要仪器有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酒精灯。‎ ‎(2)估计可能产生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炸裂,可能的原因有(写三条)试管外壁有水;加热前没有预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了。‎ ‎22.(9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选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关闭。‎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除去吸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三、实验探究题(共30分)‎ ‎23.(7分)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如图①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填字母)。‎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产生淡淡的黑烟 e.火焰分层 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②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高。‎ ‎(2)如图③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如图④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 ‎(3)如图⑤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水、二氧化碳。‎ ‎24.(13分)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实验步骤 验证依据 ‎①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另取两个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②取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各一瓶,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根据澄清石灰水浑浊的程度判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③另取空气和呼出气体各一瓶,分别向两瓶中伸入燃着的小木条 根据燃着的小木条的燃烧情况判断氧气含量不同 ‎④向一片干燥玻璃片上呼气,另一片放在空中 根据玻璃片上水雾的情况判断水蒸气含量不同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也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现请你就上述实验概括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与石灰水反应等。‎ ‎25.(10分)(2016·贵州模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如图回答以下问题:‎ ‎(1)将仪器a与d连接时,使a较容易插入d的措施是用水润湿长颈漏斗玻璃管的下端;‎ ‎(2)图乙所示实验中的错误是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称取氯化钠的实验质量为‎12 g。‎ ‎(3)利用装置丙能进行的实验是A(填写序号)。‎ A.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能溶于水的二氧化碳 C.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4)图丙的气体发生装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要使装置能控制反应速率,可选用图丁中的分液漏斗(填写仪器名称)代替图丙中的长颈漏斗。‎ 解析:(1)在连接玻璃仪器与橡皮塞时,为了增强润滑性,常常用水润湿,故答案为:用水润湿长颈漏斗的颈,使其更加容易插入到单孔塞中;(2)根据图示可知:图乙所示实验中的错误是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15 g-‎3 g=‎12 g;(3)装置丙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液固常温反应型装置,适用此装置的气体制取药品必须是液体和固体,且反应条件是常温,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故答案为A;(4)不同的漏斗使用范围不一样,使用长颈漏斗可以便于添加液体,但是不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和液体的用量,因而存在一定的不足,要使装置更加完善,可以使用分液漏斗,故答案为f,分液漏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