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中学2015-2016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正定中学2015-2016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 ‎ ‎ ‎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 ‎ ‎ ‎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 ‎ ‎ ‎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 ‎ ‎ ‎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 ‎ ‎ ‎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 ‎ ‎ ‎ ‎7.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分析表格信息。表格中历代王朝的地方政区都存在“县”,而“州”“路”“省”等多有变化,A项正确,故排除;“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高层政区”,到了隋唐及其以后则属于“统县政区”甚至在清朝沦为“县级政区”,B项正确,故排除;从表中信息得不出政区层级的调整是否促进了地方自主性的结论,事实上古代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处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这一目的,通过调整政区层级使地方越来越服从于中央,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C项错误,符合题意。表格中除秦汉和隋唐时期为二级制外,其余都为三级制,D项正确,故排除。故选C项。‎ ‎ ‎ ‎ ‎ ‎8.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宣城行政建制沿革”简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时宣城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B.爰陵首任县令是由秦始皇任命的 C.汉武帝时丹阳郡守可以世袭 D.南宋宣城有可能被江浙行省管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表格中提到春秋时宣城分别属于吴、越、楚等国,故A错误。郡县的长官是不能世袭的,故C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制度,南宋没有,故D项错误。故选B项。‎ ‎ ‎ ‎ ‎ ‎9.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题干的三幅图示分别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反映了文明的多样性,‎ C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图中主要反映的是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秦的三公九卿制是专制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故C、D错误。故选C项。‎ ‎ ‎ ‎ ‎ ‎10.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总揽大权,故选B项。‎ ‎ ‎ ‎ ‎ ‎1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等郡。任嚣任南海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相关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秦朝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郡的长官不再拥有封地,不能世袭,D的说法错误。任嚣是郡尉,由皇帝直接任免,排除A;因“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说明其事实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排除B;县级的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排除C。。故选D。‎ ‎ ‎ ‎ ‎ ‎12.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A.御史大夫 B.通判 C.按察司 D.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之一,其职能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通判为宋代官吏,宋太祖时始设,任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之;而按察司为明朝时的官吏,也有监察的职能;而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为用兵西北而设,后演变为皇帝上传下达的工具,不具备监察职能。故答案选D。‎ ‎ ‎ ‎ ‎ ‎13.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秦朝三公九卿制》 B.《论元代刺史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西汉中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刺史制度是西汉的地方监察制度,不是元代,故选B项。‎ ‎ ‎ ‎ ‎ ‎14.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地方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故本题选A。‎ ‎ ‎ ‎ ‎ ‎15.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实行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地方设郡 ‎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             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联系各选项,结合教材相关所学,可以判断出①②④项说法正确,第③项与史实不符,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本题选C项。‎ ‎ ‎ ‎ ‎ ‎16.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答案】B ‎【解析】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故答案为B。‎ ‎ ‎ ‎ ‎ ‎17.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的。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从中我们可以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A.全面的方法 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 D.史料解读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能力。题干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的方法。‎ ‎ ‎ ‎ ‎ ‎18.下图是一副古代某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答时需要看清地图、抓住有效信息。读图可知,信息有“东莱郡”、“胶东国”、“北海郡”等,便可知道“郡国并存”,继而判断应为汉朝。A项西周实行分封,诸国并立;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D项唐朝前期是道—府(州)—县,后期是道—节度使—府(州)—县制。本题选C。‎ ‎ ‎ ‎ ‎ ‎19.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平等,而以文治国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B项错误;分科考试不符合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C项错误;重视教育,不符合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D项错误。故选A项。‎ ‎ ‎ ‎ ‎ ‎20.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特点。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这使得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故本题选C。‎ ‎ ‎ ‎ ‎ ‎21.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中指出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而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采取的是三省六部制,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A项符合题意。‎ ‎ ‎ ‎ ‎ ‎22.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材料对比了隋朝前后不同选官制度的利弊。隋朝之前,长期沿用两汉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形成九品中正制,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腐朽没落,世家大族把持仕途,隋初仍有严重弊端;隋朝开始把选官权由地方的世家大族收归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笼络了读书人,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后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 ‎ ‎ ‎ ‎2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元朝设立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故A项错误。唐朝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元朝的行省制度下,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的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元朝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故D项错误。‎ ‎ ‎ ‎ ‎ ‎24.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A.三司使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答案】A ‎【解析】北宋设三司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宰相的权力被削弱和分割,从而强化了皇权。‎ ‎ ‎ ‎ ‎ ‎2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更严重 ‎【答案】C ‎【解析】“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受封为列侯,王国辖地仅有数县,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不复存在,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 ‎ ‎ ‎ ‎26.下表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 ‎ ‎ ‎ ‎27.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从汉至元,上述政治机构的设置目的是解决君权和相权、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这两对矛盾,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从所学知识中可知A、B、D三项表述都不正确。‎ ‎ ‎ ‎ ‎ ‎28.《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 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司法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高甑生,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说明唐太宗不念私情,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太宗是以民本思想治国,故D项错误。故选B项。‎ ‎ ‎ ‎ ‎ ‎29.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可知和选官制度有关,根据“自隋罢外选”可知是科举制,只有C项说的是察举制与科举制不符合,故选C项。‎ ‎ ‎ ‎ ‎ ‎30.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可知,九卿管理范围有政府事务和皇家事务,而六部只负责国家事务,因此C项正确;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 二、判断题:共5题 ‎31.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说明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 ‎【答案】错误 ‎【解析】考查分封制。西周分封制下天子没有至高无上的王权,秦以后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利。故错误。‎ ‎ ‎ ‎ ‎ ‎32.郡县的设立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期。‎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始皇时期,故错误。‎ ‎ ‎ ‎ ‎ ‎33.北宋时期,中央机构二府三司中,政事堂是行政机构,三司是军事机构,枢密院是财政机构。‎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中央机构,三司是财政机构,枢密院是军事机构。故错误。‎ ‎ ‎ ‎ ‎ ‎34.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防止宗族势力威胁皇权。‎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反映了汉代禁止王室皇族成员担任离都城近的地区官员,目的防止宗室势力相互勾结,威胁皇权。故正确。‎ ‎ ‎ ‎ ‎ ‎35.《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能根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在实行初期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故正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