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遂宁市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遂宁市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射洪中学高2015级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满分48分)‎ 注意事项:‎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下面是北宋时期赋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当时:( )‎ A.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导致农业税收减少 B.非农业税的逐年增加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C.政府降低农业赋税减轻了农民负担 D.非农业税主要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 C.工商业城镇大量兴起 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4.明成化二十一年(148年),因各地至京的轮班匠逃役者多,乃令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九钱,北匠六钱,免赴京当班。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规定一律纳银,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不许私自赴京当班。材料反映出明朝中期以后( )‎ A.出现了“计工受值”的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纳银代役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商业繁荣使纳银代役成为主流 ‎5.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 进口数量(担)‎ 进口价值(两)‎ 出口数量(担)‎ 出口价值(两)‎ ‎1876一1881(平均)‎ ‎154,148‎ ‎596,571‎ ‎1,007,572‎ ‎2,662,237‎ ‎1882一1891(平均)‎ ‎155,029‎ ‎748,712‎ ‎1,000,667‎ ‎2,617,646‎ ‎1892一1901(平均)‎ ‎1,706,981‎ ‎8,312,830‎ ‎722,566‎ ‎2,403,042‎ ‎1902一1911(平均)‎ ‎4,658,185‎ ‎22,538,554‎ ‎307,256‎ ‎1,200,921‎ ‎ 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 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 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徐润、郑观应等买办,参与了许多洋务企业的创建和经营。据此可知( )‎ A近代买办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帮凶 B郑观应等提出了近代早期维新思想 C买办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建设者 D买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 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 A.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C.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D.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8.骆晓会在《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中说:“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是( )‎ ‎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 ②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 ‎③西方经济大危机,经济陷入混乱 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政治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新时期。下列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 ‎②设立沿海经济特区 ‎③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④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0. 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交 ‎11.17世纪,经历三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和在北美的殖民地。十几年后,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调集两万大军,四百艘运输船只和五十三艘军舰,横渡英伦海峡。这一行动( )‎ A.打败并征服了英国 B.扩大了荷兰的领土 C.扭转了英国的政局 D.确立了英国代议制 ‎12.“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3.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 A.带来了新的疾病 B.文化遭到巨大冲击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 ‎14、“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丛1768年开始就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中最准确的是( )‎ A、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 C、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15.“你很难想象这样的旅行有多么奇异:你看不到任何前进的原因,除了这个神奇的发动机及其飞似的白烟和节奏匀称、不变的步速……走完这段多石的窄路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已高出河岸10-12英尺”这样“奇异的旅行”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8世纪末 B.19世纪二十年代 C. 19世纪八十年代 D.20世纪初 ‎16.1624年《垄断法》问世,标志着英国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后来,晚年的瓦特非常富庶,他的主要财富来源不是制造蒸汽机的工厂,而是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材料主要表明( )‎ A.《垄断法》问世奠定了工业革命基础 B.专利制度阻碍了工业革命向世界拓展 C.专利制度诱导瓦特逐步改良了蒸汽机 D.技术创新得到制度保障方能放大效益 ‎17、“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提示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18、“不断扩大商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品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对这段话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生产中原料的成本大大提高 B.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资产阶级致力于开拓商品市场 ‎19、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员们搜集了“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卢米埃尔兄弟与电影”、“美孚石油公司的兴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素材。综合上述素材分析,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21. 俄国(苏联)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从 1913 年的 2.6% 上升到 1937‎ 年的 13.7%,主要得益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C. 在二战中获得胜利 D. 在欧洲工业产值中居第一 ‎22.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 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俄(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23. “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余粮收集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建立集体农庄 D.固定粮食税 ‎24.一位西方史学家对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评价道:“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西方人认为苏联的剧变是一件“大事”是因为苏联( )‎ A.延续旧俄国的集权专制 B.显示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C.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 D.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25.《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中说:戈尔巴乔夫所说的“改革”,在俄文中的原意为“改造”“重建”等,其竭力推行的改革与中国新时期所进行的改革有着本质和方向上的不同。这里的“不同”是指 ( )‎ A.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是否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C.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是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6.“俄国近发生铲除中农阶级运动,雷厉风行,各地骚然,至少有五百万人将失其生活之途,以是反抗之势甚炽,流血之事颇多。”“在北高加索,去年秋天反抗谷量征收最力的地方,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放逐到远荒的地方去了。这样整村子的放逐人民,近年来在苏联是不罕见的事情,而且至今这种手段,对于凡是直言无忌的反抗集团化和谷量征收的富农或是农人,随时仍在准备实行。”(《俄国铲除中农阶级运动》,天津《大公报》)材料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的强力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巨大困难 C.农业集体化的过激行为 D.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27.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 ) ‎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28.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29. 1653年查理一世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时间长,反复性 B.确立了虚君的君主立宪制 ‎ C.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方向 D.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 30.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 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31.“众议院议员人数和直接税税额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对美国 1787年宪法的上述记叙解读最为合理的一项:( )‎ A.重视各州权力平衡 B.兼具历史进步性与时代局限性 C.存在种族歧视倾向 D.体现了对人权平等的制度保障 ‎32.“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性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与此内容相关的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大宪章》‎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2分)‎ ‎33.(22分)各国在分析评价经济发展的贡献时,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对外贸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一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 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 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8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10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4分)‎ ‎3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北京同仁堂历经了几代兴衰,是中国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是浙江宁波人,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几代人都是以行医卖药为业。到了清初,乐家的后代乐尊育进人太医院,当过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 1907年以后乐家人实行公司制管理方式,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如乐仁堂、沛仁堂等30多家。1954年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1955年老板乐松生曾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药提炼厂。1997年由集团公司6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2000年10月在香港上市。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请回答:‎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与企业性质的角度”叙述同仁堂的历史发展阶段。(20分)‎ ‎35.(10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 国家 时间 机构 法律文献 英国 ‎1689年 议会 ‎《权利法案》‎ 美国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 ‎1787年 国会 ‎1787年宪法 法国 ‎1789年 制宪会议 ‎《人权宣言》‎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也都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他国政治制度中的某些作法,吸收着其他国家政治制度中的某些优点,但是,这种吸收、学习和借鉴是基于本民族自身的认识,并结合本民族自身的特点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序》‎ (1) 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归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的共同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提取主要观点,并结合近代美国对英国制度的借鉴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200字左右)(6)‎ ‎ ‎ 射洪中学高2015级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5 DBDCD 6--10 DAABD ‎ ‎11--15 CDDCB 16--20 DDADC ‎ ‎21--25 BADBC 26--30 CBBCD 31--32 BB ‎33. (22分)(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6分)‎ 目的:推动经济发展;掌握世界霸权。(2分)‎ ‎(2)主要措施: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4分)‎ 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6分)‎ ‎(3)认识: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当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4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4.(1)1669~1907(1分);封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同仁堂采取作坊式经营(2分);属于私营手工业(2分) (2)1907~1954(1分);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发展,同仁堂采取公司制管理经营方式(2分);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分) (3)1954~1997年(1分);新中国成立,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分);由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成国营(有)企业(2分) (4)1997年至今(1分);随着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任答一点,2分);建立社会主义国有股份制企业(2分) 35.(10分)【答案】‎ ‎(1)共同特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旧制度;颁布法律文件,以立法形式确立;突出议会拥有立法权并逐步健全议会民主制度。(任答2点,4分)‎ ‎(2)观点:制度建设要基于本民族的特点进行借鉴和创新。(2分)论证:借鉴,议会制、选举制、政党制;(2分)创新:确立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2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