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六校2016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A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六校2016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A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绝密★启用前 ‎ ‎ 2016届“六校联盟”高考模拟 ‎ 文 科 综 合 试 题 (A卷)‎ ‎ 命题学校:广州二中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祭祀祖宗的场所。西周时期按《周礼》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没资格建,只能路祭。民间正式建立宗庙始于1536年,明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取得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宗法伦理的淡化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5.据记载,桑树种植在西周时还是大田作物,而到春秋战国业已在房前屋后栽种,并可由“匹妇蚕之”。此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铁犁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B.家庭式经济的逐步形成 ‎ 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产生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出现 ‎26.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27.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说明 ‎ A.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 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28.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 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 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 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 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29.“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 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 ‎ 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北伐战争的发动 ‎ ‎30.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这一做法 ‎ A.是迫于全国抗战压力的无奈之举 B.是受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影响 ‎ C.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心态 D.是基于现实状况作出的合理决策 ‎31.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 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 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 B.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 ‎ C.农业和农民为工业化付出太多 D.公有制经济没有活力 ‎32.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引向一个目的,这个唯一的目的就是美德,叫作正义,这个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说明 A.雅典城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 B.雅典城邦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C.雅典民主制应具备理性精神 D.雅典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 ‎33.当时的发明家大多以获得一个奖金就满足了,而阿克莱特与人合作建立了近代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此后又建立了10多个工厂并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1786年被封为爵士,1787年担任德比郡郡长,去世时留下一笔天文数字般的财产。这说明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具备了现代企业家的精神 B.英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C.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制度 D.政治地位物质利益的鼓励 ‎34. 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这表明苏联 A.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 B.决定纠正斯大林体制弊端 C.生产动力不足已显现 D.暂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35.1989年,里根总统在其经济报告中写道:“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怀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能力的人们不再怀疑。·······我们调动了美国人的创造力。”报告中“调动美国人创造力”的主要措施是 ‎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C.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 ‎——摘编自李克强《在上海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 ‎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田赋制度中有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分,就是粮长制度。这是朱明封建政权统治人民、剥削人民的有力工具。明太祖朱元璋设立这一制度的用意,首先是便利明帝国田赋的征收,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通过大地主阶级的协助来巩固帝国政府对农村的统治。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首先在江浙一带建立了粮长制度,规定:凡每纳粮一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每区设粮长一名,由政府指派区内田地最多的大户充当。粮长的主要任务为主持区内田粮的征收和解运事宜。但在其后的五六十年中,粮长更陆续增加了以下各种职权,如:拟定田赋科则,编制鱼鳞图册,申报灾荒蠲免成数,检举逃避赋役人户和劝导农民努力耕种并按期纳粮当差等,后来,在某些地区,粮长往往包揽地方事务,掌握乡村裁判权。粮长犯罪,一般又得援用较之平民远为轻的案例。这说明明初粮长的地位是很特殊的。‎ ‎——选自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粮长的职责,并说明明朝政府设立粮长的目的何在。(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粮长制度的实质并评价该制度的作用。(9分)‎ ‎46.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明清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改良与普及,江南地区文人士大夫私人藏书蔚然成风。清末民国以来,随着新式教育的渐渐普及,知识分子大多以实用为主,在偏重各自从事专业的基础上,大量购买以哲学、历史、政治等现代专业学科为主的“七科之学”的书籍。(七科,即理、工、农、医、文、法、商为主的学科)。不仅如此,这些知识分子还乐于收藏购买大量外文书籍,所涉及范围非常广阔,包括宗教、艺术、文学、社会,哲学,历史,生物,诗歌、教育、心理等等。左翼知识分子则对马克思主义及俄国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贫寒知识分子还成立了读书会这样的组织集体凑钱来买诸如高尔基、绥拉菲摩维支、法捷耶夫、鲁迅等人的书籍。部分年轻的知识分子由于对时局感到彷徨与失望,一度转入故纸堆中,中国著名文学家唐弢在当时就因对时政愤恨不平而埋首古旧书籍的收藏与研究,在其回忆录中多次提到他在二三十年代搜罗国粹丛书的记述。但是,伴随着新学制的日趋发展,以购买“七科之学”为主的知识群体毕竟占据大多数的比例,他们对书籍的购买、借阅是那时书籍阅览中的突出现象。 ‎ ‎——选自《近代史学刊·第13辑》‎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士大夫私人藏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以来知识分子购书藏书发生的变化及背景。(9分)‎ ‎47.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希特勒上台后,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国奉行的扩张政策便一直节节退让,未加抵制。1937年5月28日,尼维尔·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后,更变本加厉,推行向侵略者投降的绥靖政策。在国内,绥靖政策得到了和平主义者的支持。从一次大战期间开始发展,20年代迅速发展,30年代中达到高潮的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盲目反对一切战争。主张用和平手段去说服侵略者放弃武力,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中都有很大影响,对张伯伦推行的投降主义外交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国际上,绥靖政策也得到了法国的附和。法国政府认为,面对德意两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只有和英国联合在一起,共同采取一种安抚侵略者的政策,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便和英国一唱一和,卖力地推行绥靖政策。张伯伦深信他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必将成功,曾多次声称:“只要我们能够同德国人在谈判桌旁边坐下来,把他们所有的不满和要求一笔勾销,整个局势就能大大缓和。”并断言:“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绥靖政策的总计划。”并立刻派遣其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去访问德国,1937年11月19日,哈利法克斯在和希特勒的会晤中,反复吹捧后者“不仅在德国内部亦有很多建树,而且由于消灭本国的共产主义,从而使德国有权被认为是西方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和外长会议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希特勒在会上蛮横地要求“为了欧洲的和平”应立即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张伯伦在旁附和,声称欧洲各大国的职责是要使捷克政府不要“由于轻率或固执”而拒绝出让领土,法国总理达拉第也扬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捷克政府对此事拖延”,几乎在完全无意义的情况下,很快便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二战的阴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 ‎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6分)‎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绥靖政策形成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其影响。(9分)‎ ‎4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 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上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全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9分)‎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A卷)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C A B C D B C A C D ‎40. (25分)‎ ‎(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新变化:采用现代户籍管理方式,将“人籍”“户籍”分立;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8分,每点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 ‎41.(12分)‎ 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 ‎ 一等 ‎(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中外史实。‎ ‎②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外史实。‎ 二等 ‎(8—5分)‎ ‎①能够运用中外史实。‎ ‎②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巾外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 三等 ‎(4—0分)‎ ‎①运用巾外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巾外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示例一 关系: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促进市场活力的倍增。(3分)‎ ‎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向企业放权,市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政府放权,市场活力得到提升;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所以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9分,答出三点史实即可)‎ 示例二 关系:政府适度干预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有序发展。(3分)‎ ‎ 探讨: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无序竞争带来的生产过剩,促成美国渡过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成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提出新经济政策,运用“宏观 调控与微观自主”结合的办法,使美国经济出现难得的增长。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政府不能过多干预经济,应该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否则有适得其反的危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9分,答出三点史实即可)‎ ‎45.(1)主要职责:负责田赋的征收与解运;制定赋税征收的办法;编制鱼鳞图册;灾荒时向政府申请救助和赋税蠲免;举报逃避赋税的居民;劝课农桑;还有承担司法职能;(答出任意四点,给4分)‎ 目的: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小农经济;(2分)‎ ‎(2)实质:受政府委托的民间田赋征收制度;(3分)‎ 评价:一方面,粮长制度的设立保证了封建政府赋税的征收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持明王朝的长久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两一方面,粮长制度的设了也是朱明王朝统治人民、剥削人民的有力工具(6分)‎ ‎46.(1)原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江南工商业者实力上升;市民文化的兴盛,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升;印刷技术的改进与普及(任意三点6分)‎ ‎(2)变化:从经史子集转向自然科学;重视外文书籍的收藏;收藏马列主义著作;(3分)‎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清政府新政的实施,对学制的改革;民族危机的加深,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任意三点给6分)‎ ‎47.(1)原因:德国的强势扩张和咄咄逼人;英法国内和平主义、厌战畏战思潮的助推;外交政策坚持以安抚为上策,通过沟通解决对立;希望祸水东引至苏联(任意三点给6分)‎ ‎(2)过程:一战后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断发展;二战前《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宣告绥靖政策破产;(3分)‎ 影响:纵容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助长了德国进一步侵略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打击了反法西斯力量。(6分)‎ ‎48.(1)材料一认为:袁世凯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办新式教育,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分)‎ 材料二认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阻碍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3分)‎ ‎(2)影响因素:一方面: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进步力量的推动等。(4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封建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个人主观因素;中国社会落后势力的影响;外国的侵略等。(5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