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东区2016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天津河东区2016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津市河东区2016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 1 至 2 页,第II卷 3 至 4 页,共1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 第I卷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 ‎ ①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 ‎ ‎ ②相权被分化,君权加强 ‎ ‎ ③门下省官员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 ‎ ‎ ④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 ‎ ‎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近代“分权制衡”指的是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最终避免专制,因此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不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④错误,但三省之间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表述正确,①正确,故选B。‎ ‎【答案】B ‎2.据史书记载:“……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中对“渠”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渠”指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洪、灌溉 B.“渠”指汉朝的龙首渠,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 C.“渠”指曹魏时期的翻车,它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D.“渠”指宋朝的高转筒车,有利于丘陵山地的灌溉 ‎【知识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成都”,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即在此,故选A。B出现在北方。C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水利工程不是灌溉工具。‎ ‎【答案】A 3. ‎《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B.是否民主和强盛 ‎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普罗泰戈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D与此相关,故选D。AB都没有突出个体的独立性,C恰恰是他所反对的。‎ ‎【答案】D ‎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批企业大王:铁路大王范·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大王摩根及汽车大王福特等,与这种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 B.大垄断企业的出现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重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企业大王都属于各个领域的垄断资本家,它的出现与垄断组织的形成直接相关,故选B。ACD与此无关。‎ ‎【答案】B 5. 下表为《五口通商时期中国丝茶出口情况表》,影响丝、茶出口总值变化的因素有 年份 茶(磅)‎ 丝(包)‎ ‎1843‎ ‎17727750‎ ‎1787‎ ‎1849‎ ‎82980500‎ ‎16298‎ ‎ 1854‎ ‎109369000‎ ‎54233‎ ‎1858‎ ‎103564400‎ ‎85970‎ ‎ ‎ ‎ ①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 ‎②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 ‎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完全解体。在近代中国,小农经济虽然在不断瓦解,但仍然占主导地位。故本题选C。‎ ‎【答案】C ‎6.‎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注意材料的时间,陈独秀是中共的代表,在此时强调资产阶级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与国民党合作,故选B。A错误,新三民主义是两党合作的基础。C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D错误,陈独秀并没有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答案】B 7. ‎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辛亥革命 ‎【试题解析】注意关键词“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出现于辛亥革命之后,故选C。AB时期,民主共和观念只局限于革命派。D时期,辛亥革命已经爆发,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答案】C ‎8.“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试题解析】注意关键词“迅速和激进方式”。D符合此特点,故选D。AB都立足了国情,不具备此特点。C也不符合此特点。‎ ‎【答案】D ‎9.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 A.《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 C.“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A错误,《权利法案》出现于1689年,不符合“英国世纪”的内容。B错误,殖民帝国建立于18世纪,且罗斯福新政并非标志“美国世纪”的到来。D错误,垄断组织形成于19世纪后期,“冷战”开始与“美国世纪”无关。而C符合两阶段的内容,故选C。‎ ‎【答案】C 10.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了 ‎ A.城市中心革命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试题解析】注意材料的著作。此外,“他们这种理论”指的是城市中心论,因为他们没有立足中国国情,没有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特点,因此才提出了错误的主张。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D。A明显错误,C出现于建国时期,B出现于抗战时期。‎ ‎【答案】D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可以断定,同质化的确正在发生,虽然它带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的区域性变化”。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A.全球化增进了各个地区的联系 B.“冷战”结束促进欧洲开始联合 C.全球化使文化呈现统一性 D.区域经济组织的大量出现 ‎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试题解析】同质化指的是趋同性,A符合此特点。B错误,材料并没有突出欧洲。C表述 错误。D错误,因为区域经济组织仅仅是经济合作,不一定能够促成“同质化”。‎ ‎【答案】A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2题18分,13题20分,14题18分,共56分)‎ ‎12.(18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   ——何怀宏《世袭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5分) ‎ ‎ ‎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5分)‎ ‎(4)综上,谈谈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何共同作用?(2分)你能从中得出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 (2分)‎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维新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生可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2)梁启超的法治思想需要结合材料来总结归纳。而时代背景,学生可以把它转换成维新变法思想出现的背景,具体可以从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几方面来回答。‎ ‎(3)“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说明了加强法制建设维护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具体措施,可以结合新时期的法制建设相关内容来回答。‎ ‎(4)法治的作用,可从社会的稳定、调节矛盾等方面来回答。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古代的法治主要是为了维护专治,而近现代则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 ‎【答案】‎ ‎(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2)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4)作用: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节 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认识:民主政治制度由“人治”到“法治”逐步完善;“民权”更多地得到法律保障。‎ ‎13.(20分)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 ——白寿彝《中国通史》‎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6分)‎ 材料三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0亿元 ‎5.78倍 ‎48.5倍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6分)‎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萌芽 ‎【试题解析】(1)材料一的第一则材料反映了西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第二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而二者的影响,可从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分析。‎ ‎(2)本问主要考查工业化的特征。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突出国家的干预。在原因方面,可从中国的工业基础、国际形势、对苏联的借鉴等方面去分析。‎ ‎(3)综合生产总值和总收入可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而原因,注意时间信息,从1978—1992,此阶段中国对内有经济体制改革,对外有加大对外开放。‎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西欧国家、新中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立足了国情和社会形势,因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答案】‎ ‎(1)西欧:鼓励扶植工商业。影响: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国:重农抑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2)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严峻国际环境;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特点:‎ 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加快提升)。成因: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上海浦东);加入区域性经济组织(APEC),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4)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发展方针;立足国内外形势,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适应时代需要(因时而变);借鉴先进经验,善于学习和创新。‎ ‎14.(18分)国际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1500年,……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的移居到了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在一体的世界。 ——《全球通史》‎ ‎(1)大约1500年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使得“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这一事件对世界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美结成战时盟友。受美国政策影响,1942年10月英国决定就在华治外法权和有关其他特权问题与中国政府重开谈判,以求签订公平合理的新条约。但在英国提交的草案中未涉及九龙新界租借地问题。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认为,英国如开归还殖民先河,将失去大部分土地,对英帝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因而主张英国拒绝放弃,此建议获得战时内阁和丘吉尔首相的支持,英国政府表示将持强硬立场,甚至不惜牺牲新约。……在美国的干预下中国政府最终未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收回香港。‎ ‎ ——陈晋文《论中英香港问题的交涉(1927—1945)》‎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未能收回香港的主要原因。(4分)‎ ‎ 材料三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1949到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当今的国际关系。(4分)‎ ‎【知识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解析】(1)1500年,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 ‎(2)本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如“英国政府表示将持强硬立场”、“在美国的干预下”。‎ ‎(3)1949年,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在于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即反苏。在影响方面,它有利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此外,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区域的和平、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4)本题为主观开放题。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另外,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国力,以改变弱国外交的局面。此外,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中国的实力与英国仍有差距;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英国拒绝交还;美国的干涉。(3)变化:由对抗到缓和。最主要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影响: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和转机);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对矛盾加强对话、沟通;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河东区2016 年4月高三二模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B 5.C 6.B 7.C 8.D 9.C 10.D 11.A 二、非选择题 ‎12.(18分)‎ ‎(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2分)‎ ‎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2分)‎ ‎(2)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2分) ‎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3分)‎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1分)‎ ‎ 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4分) ‎ ‎(4)作用: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2分)‎ 认识:民主政治制度由“人治”到“法治”逐步完善;“民权”更多地得到法律保障。(2分)‎ ‎13.(20分)‎ ‎(1)西欧:鼓励扶植工商业。(1分)影响: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2分)中国:重农抑商。(1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2分)‎ ‎(2)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2分;若答实行单一公有制或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得1分);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严峻国际环境;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分,任答三点得3分)‎ ‎(3)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加快提升)。(2分)成因: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上海浦东);加入区域性经济组织(APEC),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2分,任答两点得4分)‎ ‎(4)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发展方针;立足国内外形势,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适应时代需要(因时而变);借鉴先进经验,善于学习和创新。(2分,任答两点得2分)‎ ‎14.(18分)‎ ‎(1)新航路的开辟(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分)‎ ‎(2)中国的实力与英国仍有差距;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英国拒绝交还;美国的干涉。(4分)‎ ‎(3)变化:由对抗到缓和。(2分)最主要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2分)影响: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和转机);(2分)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4)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对矛盾加强对话、沟通;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任答两点得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