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鸦片战争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0课 鸦片战争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鸦片战争 ‎1.时代背景。‎ ‎(1)西方:英、美、法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2)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鸦片走私。‎ ‎3.导火线: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 ‎4.战争概况。‎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中国军民的抗争:海龄等爱国将领抗英;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5.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 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 ‎(2)1843年附件内容: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6.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导思1】 有人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说明了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打开中国的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才是其真实目的,英国发动战争具有必然性。‎ ‎                 ‎ ‎【预习检测1】 英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这场战争从根本上就是非正义的,将让这个国家蒙上永久的耻辱……我们的国旗成了海盗的旗帜,她所保护的是可耻的鸦片贸易。”他所说的“这场战争”根本起因是(A)‎ A.打开中国市场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输入鸦片 D.扭转贸易逆差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从材料中的“英国”“鸦片贸易”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鸦片战争。由此可知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A项。‎ ‎【问题导思2】 有人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咎于道光帝撤办林则徐,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因为中国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从中英两国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预习检测2】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应为(B)‎ A.五口通商权 B.领事裁判权 C.最惠国待遇 D.内地传教权 7‎ 解析:领事裁判权指《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法,要由外国领事裁判,与材料“让夷人管夷人”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美、法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主要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 ‎(2)英法联军进逼天津,1858年逼签《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3.主要不平等条约。‎ ‎(1)《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江沿海十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赔偿英、法军费。‎ ‎(2)《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 ‎4.影响。‎ ‎(1)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2)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温馨提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侵略中国的主力和急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调停者”,而沙俄是中国领土的贪婪掠夺者。‎ ‎【问题导思3】 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布局上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 提示:特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了十一处通商口岸遍及整个沿海,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深入。‎ ‎                    ‎ ‎【预习检测3】 英法联军英舰队司令何伯说:“……联军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以下能驳斥其言论的是(C)‎ A.开放通商口岸 B.割占香港岛 C.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D.赔偿军费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英法联军”“掠夺领土”等信息可知选C项。‎ ‎【预习检测4】 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最早应发生在哪一年以后(D)‎ A.1842年 B.1844年 C.1856年 D.1858年 解析:根据“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判断,此事发生于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以后。‎ ‎1.下图中的情景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D)‎ 7‎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B)‎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仍被禁绝 ‎3.(2015·北京会考)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C)‎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4.清政府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曾一度拒绝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1861年3月26日,第一任英国公使普鲁斯抵达北京。他的这一行为主要是依据了(C)‎ A.中英《南京条约》的规定 B.中美《望厦条约》的规定 C.中英《天津条约》的规定 D.中英《北京条约》的规定 ‎5.下列各项内容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所共有的是(D)‎ 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割让领土 D.开放通商口岸 ‎6.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C)‎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君主专制受到强烈冲击 解析: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从而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7.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经济与文明方面的变化成为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 7‎ 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问题:‎ ‎(1)根据材料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简要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两次鸦片战争及影响分析,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第(1)问从材料信息“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归纳答案要点。第(2)问回顾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进行回答。第(3)问列强的渗透从其侵略的方式和对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作答,中国农业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关联主要从为西方工业文明提供原料和市场进行作答。‎ 答案:(1)变化:棉纱和棉布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2)原因:列强获得协定关税等特权,开放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允许外国人到内地通商;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3)文明关联和渗透: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使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1.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A)‎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 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戒毒成为当时的世界共识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C)‎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列强“五口通商”有利于商品输出,这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C项。‎ ‎3.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文中的“好处”是指俄国(C)‎ A.得到大量战争赔款 B.取得很多通商口岸 C.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D.掠夺中国工业原料 解析:俄国作为封建农奴制帝国侵华的目的主要是蚕食中国领土,故选C项。‎ ‎4.(2014·南通调研)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C)‎ 7‎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 解析:左面图片显示通商口岸在沿海,右面图片反映通商口岸在长江沿岸,从而说明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故C项正确。‎ ‎5.(2014·江苏历史卷)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B)‎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判定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A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C项错误。‎ ‎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7‎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中英战争”只说出交战的双方,没有对任一方作评价,故选A项。‎ ‎7.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撰写短文。第(2)问分析观点,分别从殖民主义和全球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第(3)问客观地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答案:(1)写作思路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 ‎(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 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可任选一种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 愚昧的代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苦战不敌英法联军,只好坐到谈判桌前。然而,大清的咸丰皇帝竟突发奇想,扣押对方谈判代表39人,威胁联军撤退。英法的外交官就这样成了阶下囚,‎ 7‎ 可这一“天才”的设想并没有换来帝国的安宁,反而激起了西方人更大的愤怒。这怒火夹杂着贪婪,最终让圆明园化为灰烬。‎ 7‎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