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一中2015年高一历史上学期二诊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文登一中2015年高一历史上学期二诊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登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适应性练习一 高一历史试题 ‎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3、《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4、“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 ‎5、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6、‎ - 16 -‎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分封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7、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 ‎8、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9、“秦以前,民皆以金银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人们以金银为印 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10、2012年7月23日,胡总书记在十八大筹备会议上讲话强调:“体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事情,应坚持将体制创新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历史上秦始皇在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A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统一度量衡标准 D 首创郡县制度 ‎11、毛泽东说过:“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这里的“不搞国中之国”意思是 A、秦始皇不支持地方官吏 B、秦始皇不赞赏儒家思想 C、秦始皇不主张分封诸侯 D、秦始皇不实行严刑苛法 ‎1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13、“(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 - 16 -‎ ‎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14、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15、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16、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C平定七国之乱 D颁布“附益之法”‎ ‎17、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18、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    B.地方行省 ‎ 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大都 ‎19、唐朝时有一读书人贾六进士及第后,被分配到审议军国大政场所的部门工作,他应就职于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 16 -‎ ‎20、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 ‎ 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1、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 ‎2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3、这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范围之中的制度,它保证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这一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内阁制 ‎24、“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25、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 ‎26、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27、皇帝云:“夫宰相之名,自前朝时已废而不设,其后置大学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职仅票拟承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政之宰相也。”这位皇帝所处的朝代应该是 A 西汉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28、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A.丞相 B.宰相 C.军机大臣 D. 内阁大学士 ‎29、‎ - 16 -‎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上述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是 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了雍正帝的统治               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0、“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一定会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1、加拿大著名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摧毁了权威的根基。这一论断是基于梭伦   ‎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设立十个地区部落 ‎32、克里斯提尼民主改革中有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确立了“—— ”,它使公民大会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这就把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划线部分应为 A.债务奴隶制 B.民众法庭 C.陶片放逐法 D.抽签选举 ‎33、“梭伦和伯里克利所进行的改革,不仅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的建立,而且还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文中“新的统治形式”指 A.君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民主制        D.联邦制 ‎34、总的说来,经过改革,旧日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不再成为—支政治力量,贵族特权也烟消云散, 这就是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这意味着 A.奴隶主贵族被赶出政治舞台 B.雅典国家性质发生变化 C.官职向全体国民开放 D.公民享有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35、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合适的大小是所有公民能集中到一个中心广场并且能听到演讲者在说什么。依据材料推断雅典城邦不能太大的原因是 A.便于实行直接民主制 B.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C.有利于抵抗外敌入侵 D.城市建筑规模局限 - 16 -‎ ‎36、公元前432年的一天,雅典公民伯克帕德的妻子米尼娜兴高采烈地和丈夫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她却被拒绝入会场。其主要原因是 A.会议采用“陶片放逐法”,妇女无表决权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规定女人不得干预男人事务 ‎ C.会议内容与女人无关 D.在当时妇女无政治权利 ‎37、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是广大奴隶积极斗争的结果               D.是外来文化渗透的结果 ‎38、有位专家这样评价罗马法中的一部法律:“……(它)超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超出了民族国家或其它政治单位的界限。”这部法律是 ‎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39、《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主要维护了 A.法律的权威 B.私有财产权 C.平民的利益 D.债务人权益 ‎40、《民法大全》中记载“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下列对此规定理解不准确的是 A.此规定注意规范审讯制度 B.此规定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C.此规定包含的原则影响深远 D.此规定注重保护奴隶制度 ‎41、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这里的“保护人”实际上是今天那种角色的雏形 A 法官 B 陪审员 C 律师 D 公诉人 ‎4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 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 罗马法歧视妇女,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C 说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D 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16 -‎ ‎43、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称体现的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4、古代希腊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创立了多种形式的民主政治。其中为17世纪的英国所继承的是 A.定期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公民人会 B.各级官职实行差额选举 ‎ C.所有公民具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 D.集体管理、依法行政 ‎45、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46、“听秘书郎读完宣言后,威廉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是指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人权宣言》‎ ‎47、据2008年7月1日《广州日报》报道:6月27日,英国王室官员“哭穷”,王室缺乏资金维持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的日常维护。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英国王室要解决经费问题的正常途径是 A 向全国直接征税 B 向议会申请拨款 C 向英联邦国家募集 D 向联合国要求援助 ‎4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降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强调的原则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49、‎ - 16 -‎ ‎ “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50、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三 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是什么制度?(1分) 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1分)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1分)该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 16 -‎ ‎(3)材料三所反映的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1分)?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3分)‎ ‎52、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2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图2所示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分)‎ ‎(3)材料一中图1→图2→图3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对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明太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3分)‎ - 16 -‎ ‎(4)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还存在哪一对矛盾?宋太祖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黑格尔《历史哲学》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众多蕞(zuì)尔小国纷纷建立。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 ‎(1)材料一中提到的“小国”有何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2)依据材料二,苏格拉底所评论的是雅典怎样的民主形式?他对此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5分)‎ 材料三 罗马在其政治原则方面最伟大的建树是认真地制定法典。罗马法提供了对于帝国任何地区的公民都适用的普遍法律系统,这便利了商业的发展。罗马的法学家们仔细地构筑了通用的法律准则……这为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这是历史上最普遍适用的法律系统之一。罗马法律主要集中于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它也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 ‎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马法的历史作用。(5分)‎ - 16 -‎ ‎ ‎ ‎54、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体现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6分)‎ 材料二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 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 (2)材判二 中的“它”’指的是哪选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4分)‎ 材料三 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进入民主化之路的。当欧洲封建专制王义普通加强时.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正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完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 ‎ ——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3)材料三中“全新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这种体制是如何确立的。(3分)‎ ‎◆◆◆(本大题不是考试必做题,考试时间内最好不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6 -‎ ‎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1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分)‎ 材料二 “李斯以闾阎(平民)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可乘之机),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史记·李斯列传》‎ ‎(2)材料二中的“三公”的职权分别是什么?(3分)‎ 材料三: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3) 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 16 -‎ ‎(4)据材料四回答,图二与图一相比,古代对山东地区的管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 ‎ ‎ 材料五: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全国军政大权独揽自己手中。为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命令解缙等人并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材料六:(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5)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五、材料六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2分) ‎ - 16 -‎ 高一历史适应性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BCABC ADBBD 11—20 CCDAB BBABD 21—30 BCCBB BDDDA ‎31—40 ACCDA DBCBD 41—50 CBCDA BBBCD 材料解析题 ‎51、(1)制度:分封制。(1分) ‎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1分)‎ 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1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 ‎ 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 ‎(3)制度:行省制度。(1分)‎ 影响: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3分)‎ ‎52、(1)制度:图1:三公九卿制度;图2:三省六部制。‎ ‎(2)职能: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3分)‎ ‎(3)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分)‎ 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2分)‎ ‎(4)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1分)‎ 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分)‎ ‎(5)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 ‎53、(1)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2分)‎ 主要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或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多山少平原等)(1分)‎ ‎(2)形式:直接民主形式。(1分)‎ 态度:批判态度(1分)‎ 理由: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分)‎ - 16 -‎ ‎(3)历史作用:便利了商业的发展;为处理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提供了统一标准;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增强法律观念;促进社会公平。(5分)‎ ‎54、(1)“他”:秦始皇(1分) ‎ 制度:郡县制。(1分)‎ 特点:①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2分)‎ 意义:①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分)‎ ‎(2)制度:科举制。(1分)‎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或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3分,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3)体制:君主立宪制度。(1分)‎ 确立:发动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2分)   ‎ ‎◆◆◆‎ ‎(1)指分封制(1分);‎ 特征: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职权: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分)‎ ‎(3)公元前221年。(1分)理由: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1分)郡县制有利于集权。(1分)‎ ‎(4) 措施: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修驰道。(3分)意义:加强了对山东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 ‎ ‎(5)材料五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材料六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 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 16 -‎ ‎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 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2分)‎ ‎  (3)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1分)阁权地位“经常受到挑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 (4)清朝设立军机处有什么影响和作用?(3分)‎ ‎ (5)以上材料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特征是什么?(2分)‎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失误。(3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1分)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2分)‎ ‎(4)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5)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 16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