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2015-2016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葫芦岛市2015-2016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用2B铅笔把1—6题答案,13—15题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用黑色签字笔把其余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 17 -‎ 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更用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而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境界。‎ 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已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对“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闲”作为古代文论主体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影响着古人用一种特殊气性修养去处事和审物。  ‎ B.“闲”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指人的气性修养,还影响着古人作品的体调与风格。‎ C.“闲”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D.对“闲”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2.下列对儒、道两家为“闲”提供直接精神资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 17 -‎ B.儒家的隐居以求志,道家的修德以就闲,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内里却有共通的气息相勾连,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 C.道家尤其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所以论道过程中常言及“闲”字,他们否定世俗功利而遵从个性自由。‎ D.无论是“慎独”还是“见独”,儒道两家都不重外部形迹,而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孔子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体现的正是“闲”的处身方式。 ‎ B.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都可从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中获得乐趣。‎ 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道家不但常用“闲”来指称人的闲暇,更用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这种心闲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和熹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七年,后复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八年冬,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帝深嘉爱焉。‎ 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 - 17 -‎ 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诣东观雠校传记。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及新野君薨,后自侍疾病,至乎终尽,忧哀毁损,事加于常。‎ ‎(摘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B. 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C. 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D. 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讳,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生前曰名,死后曰讳。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B.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为“从”。汉代一般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C.“典”是个会意字,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 D.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古代帝王、公卿、王侯之死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熹邓皇后,出身名门望族,祖父为太傅邓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商议。 ‎ B.小的时候,邓皇后精读典籍,甚至不爱学习女工之事,哥哥们读经传,经常向邓皇后提出问题。‎ C.邓皇后德才兼备,品貌出众,入宫之后,对待别人宽厚仁慈,对待自己则非常严格,宫人们都非常喜爱她。‎ - 17 -‎ D.邓皇后从小很爱读书,进入宫廷之后,不仅仅自己坚持学习,而且也让宫中的人们习诵典籍,形成很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2)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注】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为其书房。②籝: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③灵台:此指心。‎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庵主胡逸老的形象。(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由此勾起诗人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乙 选考题 - 17 -‎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春联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①。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教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跟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 17 -‎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的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来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原载1944年7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第23期)‎ ‎【注】①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 - 17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一般劳动者的生活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 B.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以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C.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甚至对生活麻木的状态,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D.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可以当作小说来读。‎ 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做底子,稍有提炼,但不夸饰,十分流畅。‎ ‎(2)“我”为什么要给老俞拟这样一副对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我”对老俞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评论家夏志清对叶圣陶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严肃而有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灵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 - 17 -‎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了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喑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绛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 - 17 -‎ 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地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选自《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丏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名为“悼夏丏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C.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D.“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E.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 ‎①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________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②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____。‎ ‎③“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________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 17 -‎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彼得堡接近北极圈,由于每天晚上十二点钟太阳还在天上,使我们每天游览的时间都能增加好几小时。‎ B.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已经培养锻炼了一支业务素质强、管理水平高、能够适应核电建设和运营的人才队伍,已经具备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和环境。‎ C.有些炎症,西药中药都能治。不但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低。‎ D.北京市总工会表示,企业降低职工薪酬时,经营者“要带头降薪”,裁员时,要按时足额发放被裁减人员的补偿金,在企业形势好转重新招人时,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的权利。‎ ‎15.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中国人对小说的欣赏习惯,讲究的是无巧不成书,         ,也就是不喜欢一般化,而喜欢特殊化。‎ A.爱看新鲜的事情,而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 B.爱看不知道的事情,而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 C.不爱看陈旧的事情,而爱看新鲜的事情 D.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而爱看不知道的事情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仁爱友善思想。在甲骨文中,“友”字的造型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① 。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② ,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③ ,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7.下面是一幅禁毒公益漫画(漫画中的花是生产毒品的罂粟花),请用形象的文字写出其寓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5分)‎ - 17 -‎ 六、作文(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个网络论坛里,某人发了一个帖子,向网友请教。帖子的内容是:对一个事物美的感受,与对这个事物的熟悉程度,二者有什么关系?下面是三个网友的回复。网友甲:对事物越熟悉,感受到的美越深刻、全面。网友乙:对某个事物全然不知,带着无比的神秘去想象,得到的美感最强烈。网友丙:对事物不可不知,也不可全知,在半朦胧半真切的情况下,得到的美感最强烈。三个网友的不同回答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7 -‎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1.C(因果倒置,见原文第一自然段,“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 ‎2.B(张冠李戴,“隐居以求志”是道家思想,“修德以就闲”是儒家思想。)‎ ‎3.D(偷换概念。见原文第四自然段,“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更用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的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不能泛泛地说成是道家。)‎ 二、‎ ‎4.C ‎5.D.帝王、王后死为“崩”‎ ‎6.C.偷换概念。文中只提到皇帝对他的喜爱,没有提到宫人对她的喜爱。‎ ‎7.(1)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工以供服饰之用,却另外致力于学问,难道你要当博士吗?”(“非”、“务”、“宁……邪”各1分,句意2分) ‎ ‎(2)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受宠爱偏袒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诽谤。上下都受到损害,我实在不情愿啊!(“至”、“上、下”、 “幸私”各1分、句意2分)‎ ‎8.(1)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2)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3)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每点2分) ‎ ‎9.庵主胡逸老是一位不慕荣利、有仁爱之心、有山水之趣的高洁之士。(2分)首联赞美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颔联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颈联正面写致虚庵,让读者体会庵主高雅的人格、宽广的胸襟;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4分)‎ ‎10.‎ ‎(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三、11.‎ ‎(1)DE - 17 -‎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A项“社会一般劳动者”“日常生活”表述不准确,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B项“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有误,作者是在平淡和冷峻中蕴涵深沉的情感;C项的“怒其不争”不妥)‎ ‎(2)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我”为老俞这种可贵的精神所感动,因此写了这副对联送给他。(一是车夫“老俞”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4分;二是“我”对“老俞”的情感态度,2分。)‎ ‎(3)同情——关心——赞美 ‎①同情:“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罗唆,就含糊其辞应接道: ‘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2分)‎ ‎②关心:“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2分)‎ ‎③赞美:“我就替他拟了一副……”“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2分)‎ ‎(4)这一评价说明了叶圣陶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动作,并用简练的方法加以表现的写作才能。如文章开头描写老俞招揽顾客的手段,作者用了“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等几个动作描写,将老俞那种急于做生意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和同伴竞争的心理揭示出来。再如对老俞收到大儿子来信后对我絮叨的描写,很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老俞对儿子的想念,为儿子感到光彩。(正确地理解“观察力”的含义得2分,结合文章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四、12.‎ ‎(1)B E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A.文中所叙述的并非都是夏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事情;C.写夏先生告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是为了突出夏先生对国运的担忧而非消极悲观; D. 两处错误,一是“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二是“如果学生的请愿合乎情理,夏先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并非“把学生的请愿全都当作自己的请愿”。)‎ ‎(2)‎ ‎①因为二位先生都博学多能(或同样深解文艺的真谛),同样具有人格魅力。(2分) ‎ ‎②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或他们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2分)‎ ‎③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悲悯之心。(2分)‎ - 17 -‎ ‎(共6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2分) ‎ ‎②对学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2分)‎ ‎③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2分)‎ ‎(4)‎ 答案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 ‎ ‎①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2分)  ‎ ‎②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生对他畏惧又敬爱。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言辞责备,只说“下次再还”。(2分)  ‎ ‎③“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2分) ‎ ‎(共8分。意思对即可。) ‎ 答案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  ‎ ‎①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看见年纪小学生弄狗他也要管。(2分) ‎ ‎②夏先生有话直说,使学生容易亲近,感激而敬爱。如放假时反复嘱咐学生“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少花钱”。(2分)  ‎ ‎③“妈妈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开导,谆谆教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凡有请愿都会告诉他。(2分) ‎ ‎(共8分。意思对即可。)  ‎ 答案示例三: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喜欢。(2分) (理由可参考示例一、实例二。言之成理即可)‎ 五、‎ ‎13.A(“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美妙逼真;“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绘声绘色”指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说描写或描述得形象生动。)‎ ‎14.B A项“由于……使……”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去掉“使”;‎ 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对,“不但”应放在“中药”之后;‎ D项成分残缺,在“享有”前加“被裁减人员”。‎ - 17 -‎ ‎15. D(A 、B项均为“爱看……而不爱看”与原文的“不喜欢……喜欢……”照应错位。 C 项的“陈旧”、 “新鲜”也不能与原文的“一般化”“特殊化”照应,所以,选D。)‎ ‎16.答案(示例)①意为二手协同或以手相助②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理论③应科学继承这些传统优秀道德资源 ‎17.示例:美丽的罂粟花绽放笑容,勾魂摄魄,被诱惑的人陷入了生命的陷阱,一生难以逃脱。(寓意3分,修辞手法2分)‎ 六、‎ ‎18.审题指导:‎ 材料要求我们论述美的感受与熟悉程度的关系。由三个网友的发言分别代表三种观点:①熟悉的认知(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感受美,即熟悉产生美;②未知的事物充满诱惑,充满美感,即想象产生美;③在知与未知之间,适当的距离,充满朦胧的美感,即朦胧产生美。‎ 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的任一角度立意写作。‎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的女儿。邓绥五岁,太傅夫人很爱她,亲自为她剪发。夫人年纪大眼睛昏花,误伤邓绥前额,邓绥忍痛不吭声。左右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绥,邓绥说:“不是不痛,太夫人喜欢我为我剪头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住了。”‎ 邓绥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晓《诗经》、《论语》。她哥哥们每读经传,往往向她谦恭和顺地提出问题。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工以供服饰之用,却另外致力于学问,难道你要当博士吗?”邓绥听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典,家人叫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绥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她身长七尺二寸,姿色十分美丽,出类拔萃,左右近臣都很惊讶。永元八年冬天,邓绥进入掖庭为贵人,当时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奉侍阴皇后日夜战战兢兢。与同列的妃嫔应接抚慰,常常克己体下,即使是宫人仆役,都加恩施惠。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 邓贵人有病的时候,和帝特许她妈妈和兄弟入宫照看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邓贵人对和帝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受宠爱偏袒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诽谤。上下都受到损害,我实在不情愿啊!”和帝说:“别人都以经常能进入禁宫为光荣,而你却反以为忧虑,深深地自我抑制宁愿吃亏 - 17 -‎ ‎,别人实在是难以做到啊!” ‎ 太后(元兴元年,以皇太后身份临朝)自进入宫掖, 跟随班昭学习经书,兼习天文、算数。白天勤理王政,晚上就诵读诗书,只怕发生谬误,违背典章制度,便博引广选很多儒者如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聚到东观校对审核传记。事毕上奏御座,分别赐与葛布各不等。又诏令中官近臣在东观受读经传,从而教授宫人,左右的人学习诵读,早晚济济一堂。到了邓太后母亲阴氏新野君去世之时,邓太后亲自服侍疾病,至于最后一息,忧虑哀愁受损伤,超过一般情况。‎ - 17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