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检测(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检测(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检测(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建设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号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首的“吉林黄金玉米带”真正成了仓廪丰实的“天下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吉林省的地位举足轻重。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2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寒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3~4题。‎ 8‎ ‎3.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4.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热量满足率最多只有22%,远低于水分、土壤养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满足率,这是由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造成的。第4题,三种农作物土壤养分满足率都达到了84%,说明土壤养分含量高。‎ 8‎ 右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养羊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生产模式。读图,回答5~6题。‎ ‎5.该生产模式(  )‎ A.主要是依靠降水发展种植业 B.既发展种植业也发展畜牧业 C.农业区夏季向牧区提供牧草 D.畜产品由牧区直接进入市场 ‎6.随着该模式的推广(  )‎ ‎①农牧业形成良性发展 ②草原载畜量极大提高 ‎③城市人口大量迁入 ④牧区抵御灾害能力增强 ‎⑤农业生产更适应市场变化 ⑥吸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草原牧区与灌溉农业区之间,利用各自优势、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灌溉农业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是利用水源灌溉;农业区主要是冬季向牧区供应牧草。第6题,该模式的推广会促进农牧区的良性发展,牧区冬季能得到农业区的牧草供应,雪灾时草料不足带来的损失会减小,故①④正确。该模式使牧区的农畜产品与市场紧密度提高,会更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农畜产品较多会吸引加工企业落户,故⑤⑥正确。草原载畜量也会有所提高,但载畜量根本上还是受草原本身条件影响,故不会极大提高草原的载畜量。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人口不会大量迁入。‎ 读图,完成7~8题。‎ 8‎ ‎7.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①收获期降水量少,光照条件好 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③降水多,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8.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 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东北地区夏季光照充足,水热配合好,因此大米品质上乘;再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使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优势。第8题,图中A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土壤类型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因为纬度较高,生长期较短,所以三江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已较少种植。‎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读下图,回答9~10题。‎ ‎9.B地区鲜花种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是(  )‎ 8‎ ‎①光热充足 ②肥沃的土壤 ③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④先进的保鲜技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 ‎①A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B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增加人均耕地面积 ③C地区要注重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D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9.A 10.D ‎【解析】 第9题,云南发展鲜花种植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气候和劳动力价格两个方面。第10题, A地区缺水严重,不具备扩大灌溉面积的条件;云南地形崎岖,大规模垦荒,会引起水土流失。‎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甲省有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的自然优势是(  )‎ A.水源丰富 B.地形平坦 C.热量充足 D.土壤肥沃 ‎12.近年来,甲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洪涝等灾害的影响 B.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D.投入的科技力度不够 ‎【答案】 11.C 12.B ‎【解析】‎ 8‎ ‎ 第11题,可用转换法思考。东北三省与南方地区相比,其粮食生产的自然劣势是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第12题,四川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退耕还林、营造防护林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其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下降。‎ 下图中,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分别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13~14题。‎ ‎13.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有(  )‎ ‎①地广人稀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④劳动力充足 ⑤耕地面积广大 A.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③⑤‎ ‎14.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土地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次生盐渍化 ④湿地遭破坏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答案】 13.D 14.C ‎【解析】 第13题,甲区域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乙区域为我国东北平原地区。乙区域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所以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①③⑤对;地广人稀,劳动力不充足,④错;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②错;D对。第14题,甲区域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湖泊面积减少(湿地遭破坏)等,乙区域为我国东北平原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遭破坏、水资源短缺等,共同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湿地遭破坏,C对。‎ 二、综合题(共44分)‎ ‎15.下图为近30年来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8‎ ‎(1)分别说明图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解释该地水稻生产面积扩大的原因。‎ ‎(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请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带具有的“保障作用”。‎ ‎(3)大兴安岭东侧山麓分布着若干城镇,分析人们把城镇选择在东侧山麓地带的原因。‎ ‎【答案】 (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业生产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原因:气候变暖;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建;市场需求增大及政策支持;水稻品种改良。‎ ‎(2)长白山区:①地势高,降水丰富,形成庞大的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②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水旱灾害。‎ 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或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或保护农田)。‎ ‎(3)原因:处于冲积扇边缘,地形平坦,利于建城;水源充足;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优越;处于农牧过渡地带,是商贸活动的集散地。‎ ‎【解析】 第(1)题,阅读图例比较其在图中的分布差异,分析生产布局的变化。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种植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气温升高和水稻种植范围扩大。第(2)题,长白山是重要的林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水旱灾害的作用,同时又为土壤补充有机质。西侧的草原和湿地有效地减弱了西北风的影响,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保护农田。第(3)题,山麓地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该位置位于农牧交错带,商品交换多。‎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8‎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乙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丙 旱涝灾害频发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答案】 (1)‎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水源不足 丙 光热、水源不足 ‎(2)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密布 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解析】 (1)要求分析甲、乙、丙三地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2)自然原因应从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社会原因应从当地的人口、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3)主要是分析对当地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8‎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