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开辟新航路测试卷(带解析新人教必修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5课开辟新航路测试卷(带解析新人教必修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新航路的开辟 ‎ ‎ (1) 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 (2)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1)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 (2) 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 (3) 感受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 ‎ 新课导入 ‎  有人说: 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同学们知道这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由此导入新课。‎ 基础达标 ‎ 1.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 ‎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解析 15世纪前后,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所以,假如没有哥伦布、达·伽马,那么也会有人来代替他们,也会出现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壮举。‎ ‎ 2. 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B)‎ A. 哥伦布曾经到达过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 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C. 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 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解析 本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弄清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否是印度。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他只是到达了美洲的一些地区。‎ ‎ 3.‎ - 32 -‎ ‎ (2014年无锡模拟卷)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凸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A)‎ A. 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 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 C. 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 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葡萄牙航海家”、“凸兀的海角”。前者指的是迪亚士,后者指的是好望角。‎ ‎ 4. 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1497年达·伽马航向印度洋,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 (A)‎ A. 地中海时代被大西洋时代所取代 B. 欧亚陆地强国霸权的结束 C. 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D. 欧洲资产阶级开始主宰世界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说“地中海时代被大西洋时代所取代”,A项正确。‎ ‎ 5. (2014年宿迁模拟卷)船队进入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雇了一个阿拉伯水手引航,横渡印度洋,(返回之时)买进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这批货的卖价,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率领这支船队的航海家应是 (B)‎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解析 学习这段历史时头脑中应该有基本的地理概念,记住四次重要远航的基本路线图。材料中提到了他们经过的重要地点“肯尼亚的马林迪”、 “横渡印度洋”,材料中还提到了这次远航的意义“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据此判断应该指的是达·伽马的远航。‎ ‎ 6. 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是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一条航路的示意图,对这一航路表述正确的是 (D)‎ A. 该航路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B. 使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非洲 C. 英国凭借此航路成为日不落帝国 D. 哥伦布首开此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解析 地图上仅有的一条航线是横渡大西洋往返于欧洲和美洲的。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航行到美洲。D项正确。‎ ‎ 7. (2014年连云港模拟卷)到18世纪70年代,非洲和美洲的大西洋世界比欧洲或亚洲消耗了更多的美国出口品,消耗了英国几乎全部棉纺织业和冶铁业的出口品。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D)‎ A. 英国工业革命提高工业化水平 - 32 -‎ B. 英国国内市场狭小依赖出口 C.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缩短世界距离 D.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的商人们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8. 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D)‎ ‎① 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 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史观 ③ 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评论符合历史事实,没有夸大,只是视角不同,排除①③;材料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体现的是文明的交融,立足于文明史观;“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除了体现文明史观外,还体现了现代史观,②正确;对新航路的评价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④正确。故本题选D项。‎ ‎ 9. (判断正误)下图是1992年美国芝加哥为庆祝哥伦布航行到美洲400周年而发行的一枚邮票。 (B)‎ 解析 哥伦布1492年航行到美洲,发现“新大陆”,为纪念其400周年发现邮票应是1892年,到1992年应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本题错误。‎ ‎10. (判断正误)新航路开辟时期,麦哲伦船队的勇士归来后得到的礼物中有一件是地球仪,在地球仪上题着这样一句话——“你首先拥抱了我!” (A)‎ 解析 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环球航行,成功地证明了地圆学说,所以地球仪上题写着“你首先拥抱了我!”本题正确。‎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 1. (冲A)(2014年无锡模拟卷)“14世纪,葡萄牙人对阿拉伯三角帆船索具的改进同样重要,它使船只更适于迎风航行。船体结构和船帆索具方面的这些进步表明,这时的船只综合了北欧、地中海和中东早期船只各自的特点。其结果是船体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灵敏,同时也更经济,因为它减少了100到200个划手及其食物和装备,大大增加了存放货物的空间。(《全球通史》)”与这段材料具有因果关系的史实是 (B)‎ ‎                  ‎ - 32 -‎ A. 造船技术的进步 ‎ B. 新航路开辟 C. 工业革命 ‎ D. 蒸汽机的改良 解析 本题材料讲的是“造船技术的进步”,学生会去选A项。但题目问的是“与这段材料具有因果关系的史实”,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答错。“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二者具有 “因果关系”。B项正确。‎ 亨利王子 ‎ 2.15世纪中叶,有“航海家”之称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人力对西非沿海进行探航。这说明 (A)‎ A. 新航路开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B. 葡萄牙亨利王子喜欢探险 C. 葡萄牙亨利王子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D. 当时的欧洲王室都是航海家出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原因、条件的理解。B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不符合题干内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 3. (2014年南京模拟卷)“麦哲伦十字架” (Magellan􀆳s Cross)位于宿雾岛东方的马克丹岛上。这是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后登陆的第一个地方。现在立于宿雾市政府对面那座小神殿中的“麦哲伦十字架”(见右图)是后来当地教会为纪念麦哲伦而修建的。菲律宾人此举是为了纪念他 (C)‎ ‎                  ‎ A. 完成了环球航行 B. 证明了地圆学说 C. 传播了西方文明 D. 带来了殖民灾难 解析 如果评价麦哲伦船队的航行,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对的。但材料局限于麦哲伦本人,麦哲伦是死于菲律宾的,其本人并没有完成环球航行,因此他也没能证明地圆学说,A、B两项可以排除。C、D两项中,从材料来看,对麦哲伦是赞扬的、纪念的,可以排除D项,C项正确。‎ ‎ 4.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16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汽船的出现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商业革命”,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 32 -‎ ‎ 5. 一知名旅行社宣称:“500年前,欧洲的探险家们凭着过人的毅力和白人的梦想,带着还算足够规模的船队征服了大西洋,触摸另一个‘野蛮’部落。其实你不用崇拜他们,今天你也可以参加‘重走新航路’实现你的航海家梦想。”材料中征服大西洋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结果是 (B)‎ A.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 达·伽马——到达印度 D. 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 解析 仔细解读材料,材料表明船队一直航行在大海中,最终发现了一个“野蛮”部落,说明这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记载。‎ ‎ 6. 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图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图中只有欧洲、北非、南美洲及亚洲的一些地方),它反映出 (C)‎ A. 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 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 D. 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A项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是应注意题干限定词“新航路开辟不久”,‎ 由图中也可以看出有许多地方还未发现,所以谈不上是“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B项形成的时间是在19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当时中国处于明朝统治时期,“海禁”政策阻碍了与西方的经济交流,故D项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做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西班牙、葡萄牙远航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2) 请你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 ‎(4)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的实际含义是指什么?‎ - 32 -‎ 解析 第一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用“概括”的方法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第二问要求用“整体史观”来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此问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全局观念,高屋建瓴,对高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第三问也是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和上一问的影响不同,题目要求的很具体,答具体的某一个影响,不要把什么影响都答上去,人教版课本上可以找到有关表述;第四问课本上没有表述,教师或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介绍扫清障碍,或可以作为课外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答案 (1) 内在动力: 建立高效的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等。 (2) 影响: 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3) 影响: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4) 含义: 掠夺来的财富供本国封建统治阶级挥霍享乐,未能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财富最终流入工业比较发达的英国。‎ 史料研读 殖民者海外探险与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目的 材料一 你应了解有关中国人的情况,他们何时到来?他们来自多远的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前来马六甲或其他地方贸易?他们带来多少商品?他们每年驶来多少艘船?他们船只的形状和大小如何?他们是否当年返航回国?他们在马六甲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设有商栈?他们是否是富有的商人?他们生性懦弱还是尚武好战?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身穿什么样的服装?他们身材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是否很大?他们是否有几个国王?他们国中是否有与他们的法律及信仰不同的摩尔人(穆斯林)或其他的人民?如果他们不是基督徒,那么他们究竟信仰和崇拜什么?他们遵从什么样的社会习俗?他们的国家伸展到何处?与谁为邻?‎ ‎ ——1508年葡萄牙国王给迪亚哥·洛佩斯的敕令 材料二 兹令你们前往堪察加及其以远地区,测定亚、美两洲是否相连。你们不仅要向南北,而且要向东西前进,并在航海图标明所观察到的一切。‎ ‎——1719年沙皇致航海家费奥多·鲁辛和伊凡·耶夫利诺夫的敕令 材料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张廷玉《明史·宦官·郑和传》‎ ‎ 【解读】 上述几条资料是东西方对于外来世界以及海外探险和贸易的典型对比。葡萄牙人在新航路开辟不久,就把触角伸向了中国。1511年,葡萄牙驻印度总督阿方索·德·阿布科克率兵从印度出发,征服了马六甲;1514年,葡萄牙总督派遣乔治·阿尔瓦雷斯前往中国;1530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本来在新航路开辟前后中国的航海力量并不落后,根据李约瑟博士的研究,明朝永乐年间,有3800艘战船,其中有250艘远洋宝船,到公元1431年,每艘船上的人数平均超过690人,最大的船上,成员在1000人以上。郑和首次远航,有大宝船62艘,乘员27800人,这些宝船长约‎136米,宽约‎60米。而达·迦马的船队,仅4艘船,排水量不过100—200吨,乘员100余人。就是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为了到美洲去定居,也才带领了1200人左右。因此,西方殖民主义崛起与中国同近代化擦肩而过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西方殖民者航海力量优于中国。‎ ‎(1) 东西方航海在相似外表下其实隐含着不同的历史内容。西方探险者东来是一种由内在经济力量推动的行为,是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和扩张,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其目的是为了开辟新航路,发展东西贸易。郑和西航虽然规模宏大,却主要是政治因素的驱动而非应经济扩张的内在要求所进行的航行,而且所航行的领域也主要是旧世界的已知海域,没有开辟新的航路,所维持的仍然是过时的朝贡贸易体制,是一种规模越大、赔钱越多的赔本买卖。‎ ‎(2)‎ - 32 -‎ ‎ 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奏响了新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序曲,打开了通向近代的大门,开创了殖民主义和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而郑和下西洋却成为东方封建主义威武雄壮的绝唱,在我国和整个东方航海史上绝无后来者。‎ 资料卡片 一、 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271年,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三人,离开了威尼斯。他们穿过西亚和中亚,到达元朝朝廷。他们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马可·波罗为元朝政府服务了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对热亚那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他的口述由一个叫做罗思蒂谦的人记录下来,成为《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他在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1.2万人。他说,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他还叙述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宫殿和佛塔,特别说到那里富有黄金、珠宝。马可·波罗的叙述中有些荒诞的地方,例如说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弗兰西丝·伍德博士又一次提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但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认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 二、 哥伦布首航的具体经过及结果 ‎1492年8月8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帕洛斯角启航。‎9月6日,远征队驶入烟波浩淼的海洋。很幸运,一路顺风,但是随着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过去,船上的人们烦躁不安起来。为了平息他们的忧虑,哥伦布发布了有关已行航程的假消息。‎10月7日,发现了飞鸟,但在地平线上仍没出现陆地。哥伦布也焦虑起来,这时他已西航很远,按他的计算,应已见到日本。‎10月9日,他许诺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在三天期满前,人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它为圣萨尔瓦多。这是预示着整个人类命运的一个时刻,美洲大陆的发现,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他确信圣萨尔瓦多岛离日本所在的位置非常近,下一步是找到日本。当他向西南航抵美洲大陆时,他相信自己到了马六甲海峡附近某地。哥伦布坚持自己的错觉这一点,带来了重大结果: 它鼓舞人们进一步勘探南北美洲,直到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大笔财富。‎ 三、 关于哥伦布的评价 哥伦布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研究者对于史料的解释千差万别。数百年来,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怀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态,对哥伦布及其事业褒贬毁誉者皆有之。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该将哥伦布的航行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是哥伦布打破了东西两半球的孤立状态,使全球联成一体,永不分离,彼此交往,相互依存,使人类历史开始具有了全球性的规模,从而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的崭新时代,这也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其他先期到达美洲者的最大区别之一。当然,哥伦布在殖民地进行的不义战争和掠卖印第安人为奴隶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必须以事实为根据,把哥伦布死后西班牙对拉美殖民侵略的暴行,同哥伦布本人的活动区别开来。‎ 四、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问题 - 32 -‎ ‎“地理大发现”是学术界长期沿袭下来的术语,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们也多次使用此种提法。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均有学者认为“发现美洲”、“发现新大陆”等提法是错误的,因为美洲本身是个客观存在,怎么能说是被发现呢?为此有国外学者提出用“两个大陆相遇”来取代上述观念。但有的学者认为,“相遇”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不能回避发现者与被发现者的区别。‎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 (1) 了解荷兰、法国、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 (2) 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 (1)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 (2) 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 ‎ 新课导入 ‎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图画《巴达维亚》和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海上马车夫”是什么意思?荷兰为什么会获得这个称号?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 基础达标 ‎ 1.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B)‎ ‎                  ‎ A. 西班牙      B. 荷兰 C. 法国      D. 英国 解析 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海上贸易的头号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其组建的大型商业公司是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工具。‎ ‎ 2. (2014年扬州模拟卷)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 A. 荷兰 B. 西班牙 C. 英国 D. 法国 解析 17世纪的荷兰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造船业十分发达,荷兰的商船航渡在世界各大洋,运载着世界各地的商品,被称为“海上的马车”,荷兰人也有了“海上马车夫”之称。‎ ‎ 3. 一个地名,就是一块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纽约(New York)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占领了这块地方,将“新阿姆斯特丹”改称纽约(即新约克,英国有约克郡)。这一情况应当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B)‎ A. 英西战争 B. 英荷战争 C. 英法战争 D. 北美独立战争 - 32 -‎ 解析 17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 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 ‘    ’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这里的“    ”应填入 (C) ‎ A. 技术传播 B. 市场拓展 C. 殖民扩张 D. 制度渗透 解析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 5. 右图描绘了少年沃尔特·霍利(16世纪英国著名航海家)与经验丰富的老船员交谈的情景,他们谈论的论题不可能涉及 (D)‎ A. 哥伦布的海洋冒险 B. 到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 C. 非洲黑奴的贩卖 D. 蒸汽轮船的航行 解析 16世纪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不可能出现“蒸汽轮船的航行”。‎ ‎ 6.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建立了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是 (D)‎ A. 英国人崇拜太阳 B. 当时英国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世界各地都有其军舰出没 C.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大国,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 D. 当时英国在世界各地占有大片的殖民地,是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 7.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 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D)‎ A. 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 B.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 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 D.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解析 血管往往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脉,“被切开的血管”比喻拉丁美洲的命脉被控制和左右,表明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史实 。‎ ‎ 8. 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这段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A. 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 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C. 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建设性的 D. 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解析 西方列强在殖民扩张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说“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B、C表述错误,殖民活动给殖民地更多的是灾难。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 32 -‎ ‎ 9. (判断正误)(2014年扬州模拟卷)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战争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从而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B)‎ 解析 英国是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之后,最终确立起世界殖民霸权的。‎ ‎10. (判断正误)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情况,它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解析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到19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基本形成。‎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 1. (2014年苏州模拟卷)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A. 荷兰成为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获胜 解析 材料讲的是“公司的力量”,但问的是“公司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可能一下子转不过弯来造成误选误答,但其他选项都与“公司”联系不大,用排除法也可以作出判断。‎ ‎ 2.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展开早期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A)‎ ‎① 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 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没落 ③ 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④ 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关键在于把握“早期”殖民活动,当时确实掳掠了大批黑人,但没有运到欧洲去充当“劳动力”,而是被运到美洲做“黑奴”。‎ ‎ 3. 结合下图漫画,分析对于推动英国提出要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理由,认识不正确的是 (D)‎ A. 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32 -‎ B. 英国殖民者攫取了大量财富并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英国采用血与火的手段征服,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D. 英国对殖民地的侵略完全采用军事占领来完成 解析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并不是“完全采用军事占领手段”来完成的。如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英国完全占有印度,就是通过东印度公司来完成的。‎ ‎ 4. 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就从事黑奴贸易。他把英国的小刀、玻璃球和酒等商品运到非洲。他经常挑动非洲部落间的战争,然后用他带来的东西从战胜者手中换取俘虏;有时候,他也亲自抓捕黑人,然后把这些黑人运往美洲出售。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但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由此可以判断黑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是 (C)‎ A. 印第安人惨遭虐杀,美洲需要大批劳动力 B. 黑人身体健壮, 不易逃跑 C. 黑奴贸易能给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D. 欧洲殖民者对黑人比对印第安人熟悉 解析 这则材料比较长但难度并不大,仔细阅读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 5. 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如下统计(单位: 百万人),他制作如下这张表格主要是为了说明 (A)‎ ‎ ‎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 黑奴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 B. 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 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 D. 非洲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比重下降 解析 从图表数据看,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亚洲的人口都有了数倍的增长,而非洲人口却几乎没有变化,原因就在于近代殖民主义者在非洲掳掠人口,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据统计,长达数百年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高达一亿数量的精壮劳动力,“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A项正确。‎ ‎ 6. 汤姆惊奇地发现: 欧洲地名与其他地区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 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 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对此,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D)‎ A. 地理形势相同 ‎ B. 文化传统相同 C. 关系世代友好 ‎ D. 殖民活动影响 解析 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占领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殖民者将自己母国的地名带到当地,加上一个“新”字,于是就形成了上述现象。类似的还有,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中有新泽西、新罕布什尔等,法属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殖民地称新法兰西,密西西比河入海的城市叫新奥尔良等。‎ 二、 非选择题 ‎ 7. 阅读下列材料: ‎ - 32 -‎ 材料一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年)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有传记作者这样描述她:“这只凶狠 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蹲着, 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个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强大了。”‎ ‎  材料二 16、17世纪,英国拥有武装的商人,都参与了海盗掠夺活动,故英国被称为“海盗之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参与了海盗罪恶活动。英国政府对从事海盗掠夺的商人竟给予荣誉,授予爵士头衔,封官加赏,受英王接见。……英国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7世纪中叶,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发展航海业,颁布了《航海条例》。它规定进出口英国的商品,一律由英国船只运送……‎ 请回答: ‎ ‎(1)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英国和哪一个国家之间爆发了战争?结果如何?‎ ‎(2) 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英国的对外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英国发展的影响。‎ 解析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5年,成就了了不起的事业。她即位之初,英国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岛国,当她去世时,英国已经打败了第一个强大对手——西班牙“无敌舰队”,一跃而成为世界海上强国,为后来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本题难度不大,第一问答战争和结果,比较容易;第二问答政策与影响,“政策”课本上少有表述,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答“影响”可以拓展思维,联系英国工业革命。‎ 答案 (1) 战争: 1588年,西班牙。结果:英国获胜,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2) 政策: 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及法律法规,鼓励、保护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影响: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了“日不落”殖民帝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史料研读 ‎1. “海上马车夫”‎ 到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海军几乎超过英法两国海军总和的一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挂着荷兰国旗的船舰游弋于世界各大海洋。荷兰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这个马车夫在全盛时期曾得意洋洋地宣称: 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岸和加龙河岸是他们的葡萄园;德意志、西班牙和爱尔兰是他们的羊圈;普鲁士和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 ——《海上争霸史话》‎ - 32 -‎ ‎ 【解读】 荷兰在独立以前就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起了对外贸易,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外帝国的建立,荷兰人在塞维利亚和里斯本得到新殖民地出产的货物,运销欧洲各地。尼德兰革命使它摆脱了西班牙的反动统治,大力发展工商业、运输业和金融业,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荷兰人一改过去运输船笨重且架设船炮的模式,冒险建造了一种三桅平底的商船,这种商船的特点是船身宽,船底平,居住舱室有限,但货舱巨大,而且非常节省建船材料,它的造价比同期英国的商船节省了1/3到1/2。欧洲许多国家都订购荷兰的商船。荷兰的造船厂高度机械化,几乎一天就能建造一条船。荷兰的商队早在1600年就拥有了10000艘船只。荷兰人先是插足东印度群岛,1602年荷兰三级会议授权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步步占领印度尼西亚,逐渐取代了葡萄牙人在这里的殖民势力。荷兰在南非建立了开普殖民地,疯狂地压榨当地的黑人,并从事灭绝人性的黑奴贸易。荷兰人1621年在美洲建立荷属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同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还曾经染指我国的台湾和澎湖,后来被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荷兰商船在其盛期占欧洲全部商船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船只,垄断了欧洲同世界各地的贸易。而荷兰海军力量则超过当时英法海军总和的一倍,游弋于世界各地,保护着荷兰的商船和殖民地。‎ ‎(1) “海上马车夫”这个绰号形象地说明了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和殖民掠夺等各方面所拥有的殖民霸权。‎ ‎(2) 荷兰的殖民霸权地位是以雄厚的商业、军事和殖民实力为后盾的。‎ ‎(3) 荷兰人的霸权地位是建立在非常不稳固的基础之上的,它本身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扩张速度所必需的资源,而且受到英法的联合夹击,荷兰人在同英国的三次战争后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航海条例》;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则阴谋吞并荷兰并派私掠船袭击荷兰人。‎ ‎(4) 到18世纪,如同自己先前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样,荷兰人的商业和殖民霸权优势让位于后来居上的英国和法国。‎ ‎2. 《航海条例》‎ 在上帝庇佑和保护之下,航海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特规定: 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洲的任何部分,或属于该三洲的岛屿,或该三洲通用地图或图片所载明或记述的岛屿,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或本共和国所属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属于本共和国的船舶仅指其业主或合法所有人确系本共和国人民,或住在殖民地的本共和国人民,并无假冒等情,其船长及船员大多数又为本共和国人民;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载运该项货物或商品人口的船舶(连同其全部船具、枪炮和附属物件)亦应一并没收。‎ ‎——乔明顺主编《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 【解读】 自从16世纪末叶战胜西班牙后,英国便以新兴海上强国的姿态加入了殖民争夺的行列。而正当英国的海上力量膨胀之时,碰上了另一个强劲的海上对手——荷兰的挑战。荷兰凭借其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处处排挤日益衰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向亚非拉地区扩张。荷兰的航海、殖民优势,尤其是海上贸易的垄断权,对英国的殖民扩张形成直接的威胁。英国东印度公司受到荷兰人的排挤,活动受到限制。为了争夺印度尼西亚,双方的贸易公司经常在海上发生武装冲突。结果在南洋群岛的争夺中,英国人处于下风,被迫把势力转向了印度。另外,荷兰还封闭了英国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贸易,使英国造船业所必需的木材、大麻、树脂等原材料的供应受限。英国为了摧毁荷兰的海上力量,新兴的资产阶级政府一方面大力加强海上力量,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了这项专门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结果从1652年到1674年,英荷双方共爆发了三次战争。在1652—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利用其先进的舰载火炮,对荷兰海军进行封锁,迫使对方在1654年的‎4月14日缔结了威斯特敏斯特和约,实际上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1665—1667年,在英荷双方的第二次战争中,荷兰同法国和丹麦结成同盟,击败英国海军,封锁泰晤士河口,英国被迫议和。根据和约,英国占有了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后改名为纽约),但英军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归还荷兰。1672—1674年,英荷之间进行了第三次战争。英法联合对付荷兰,虽然荷兰舰队在特克塞尔附近击溃了英法联合舰队,但由于英国国会竭力主张同荷兰议和,而不同法国结盟,最终荷兰付给英国80万克仑,承认英国在欧洲以外地区夺得的荷兰领地归英国所有。‎ - 32 -‎ ‎(1) 英荷战争沉重打击了荷兰,削弱了“海上马车夫”的作用,荷兰默认了《航海条例》,从此逐渐衰落下去。‎ ‎(2) 英国从战争中获得很大的利益,由于《航海条例》顺利推行,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增强了它的海上实力。‎ ‎(3) 《航海条例》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一个典型范例,它的颁布和实施,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英国对其殖民地的控制,给殖民地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3. 血与火的历史 材料一 荷兰……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材料二 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所无法比拟的。‎ ‎——威廉·豪伊特《殖民和基督教: 欧洲人对待所有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 材料三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因为这些种植场主买人的时候还付过钱,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文钱都没有花过,它只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机构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一点东西都交纳出来,把最后一点劳力都贡献出来。这样,它就加重了任意妄为的半野蛮政府所造成的祸害,因为它是把政治家的全部实际技巧同商人的全部垄断利己心肠结合在一起进行统治的。‎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四 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 【解读】 商业资本家在东方所推行的“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殖民制度,赤裸裸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野蛮性的一面,它在使西欧获得发展的同时却使东方遭受到了巨大的、难以补偿的损失。无论是西、葡、英、法在拉美的掠夺和拓殖、荷兰在东方的殖民扩张,还是列强所推行的反人性的罪恶的奴隶贸易,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司空见惯的现象。‎ ‎(1) 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建立在对东方和新大陆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的基础之上的。‎ ‎(2) 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严重影响了殖民地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 ‎(3) 上述材料生动地说明了“恶”的历史作用。‎ 资料卡片 ‎1. 东印度公司 印度尼西亚的统治者和商人利用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之间的竞争,提高物价和港务费。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荷兰人采取措施,于1602年将他们的各种私营贸易公司合并成一家国营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公司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早两年即1600年时,英国人建立自己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成为侵略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殖民工具。它垄断了英国在印度乃至亚洲的贸易,把印度的香料、棉织品和纺织品等运往欧洲获取暴利,例如在印度购买‎1磅胡椒仅花2便士,运回欧洲后可卖到20便士,为此他们大发横财。法国也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不但获得了垄断好望角到印度之间的全部贸易特权,还从政府手中得到大量的补助金。‎ ‎2. 殖民扩张前后的英国 英国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大西洋海域,当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际,这里还是英吉利与苏格兰两个独立的小王国,总面积不过2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600来万,可谓蕞尔岛国。但是,随着新航路的繁兴,促使它进行了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一系列社会政策、法律制度上的改革 - 32 -‎ ‎,建立了统一的英国,为其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方面,英国比西班牙和葡萄牙晚大约半个世纪。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充分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向西班牙、荷兰等老牌殖民者发起了挑战。在打败西班牙、荷兰后,英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便是打败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法国。法国力图称雄欧陆,并积极向北美、亚洲和非洲扩张,同英国争夺殖民地和海洋控制权。英国则在欧洲拉拢和利用反法的国家与法国抗衡,而集中自己的海军力量全力夺取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通过奥格斯堡战争(1688—1697)、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夺取了大片的殖民地,登上了“海上霸王”的宝座,成为一个拥有“最大殖民地”的国家。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1876年美国和德国还没有海外殖民地,法国也很少,只有90万平方千米,600万人口。英国却占有2250万平方千米的海外殖民地,人口2亿5190万。(此数据来自潘润涵、林承节等著:《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工业革命 ‎ (1) 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 (2) 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 ‎ (3) 了解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 (4) 认识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 (1) 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 (2) 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 (3)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课导入 ‎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那么,“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爆发的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呢?‎ 基础达标 ‎ 1. “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B)‎ ‎                  ‎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C.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 32 -‎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解析 题干的材料清晰地表达了市场需求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 2. 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C)‎ A. 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 B.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 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 D. 蒸汽机的发明中 解析 本题解题突破口是对“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的理解,其含义指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而需要常在发明前。在棉纺织业中,由于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进而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连锁反应,体现了“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 ‎ 3. 下表是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动情况,这一时期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化的关键在于 (D)‎ 年代 ‎1780‎ ‎1812—1815‎ ‎1860‎ 价格指数 ‎100‎ ‎32‎ ‎13‎ ‎——据《近代文明史》整理 A. 英国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B. 圈地运动对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 C. 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 D. 棉纺织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解析 从图表来看,这一时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及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英国棉布价格指数是在不断下降的,这是由于采用了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棉纺织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带来产品的价格相应发生了变化。‎ ‎ 4. (2014年南京模拟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C)‎ A.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 无产阶级的辛勤劳动 C.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D.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解析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这时正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之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使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蒸汽机,蒸汽机是当时先进生产力代表,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 5. “工厂这种组织形式决不是新出现的。……但是在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只有需求扩大到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 这一观点主要说明了 (A)‎ A. 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B. 市场扩大推动英国开始采用工厂制 C. 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D. 工厂制为垄断组织的产生提供可能 解析 由于手工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的产品有限,不能满足英国广阔的海外市场的需求,这样迫使人们进行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从个体的、分散的手工工场经营走向统一的、现代工厂的经营,建立起规模化、协作化、体系化的机器大生产,工厂制普遍建立起来。‎ ‎ 6.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 - 32 -‎ ‎,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 (D)‎ A. 飞机的发明 B. 汽车的发明 C. 汽船的发明 D. 火车的发明 解析 飞机、汽车的发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个时期还没有到来,汽船的发明者是美国人,排除A、B、C三项;火车的发明者是英国人史蒂芬孙,D项正确。‎ ‎ 7. (2014年徐州模拟卷)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 (A)‎ A. 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B.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解析 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是靠煤炭燃烧产生蒸汽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物质,产生雾霾,伦敦由此而成为“雾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A项正确。‎ ‎ 8. (2014年宿迁模拟卷)自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世界由长期彼此隔绝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同时以一个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下列对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表述错误的是 (D)‎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来说, 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出现于20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 ‎ 9. (判断正误)(2014年无锡模拟卷)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B)‎ 解析 一般认为,揭开第一次工业革命序幕的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0. (判断正误)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蒸汽机车、轮船、汽车。 (B)‎ 解析 1872年,凡尔纳发表《八十天环游地球》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不久,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汽车还没有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发明于1885年。‎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 1. (冲A)几位历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个有关近代英国的话题,以下是他们谈话内容的片段:‎ 甲: 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无情掠夺和奴隶贸易,从海外获取了远超他国的财富。‎ 乙: 在英国避难的加尔文教徒敢于创新,他们中涌现出许多企业家和发明家。‎ - 32 -‎ 丙: 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丁: 被剥夺了土地的劳动者沦为乞丐和流浪者,他们为了糊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 请问他们讨论的话题是 (C)‎ ‎                  ‎ A. 英国殖民帝国地位确立的原因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D.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解析 几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甲同学讲的是资金准备;乙同学讲的是人才因素;丙同学讲的是政治前提;丁同学讲的是劳动力来源。‎ ‎ 2.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写道: 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C)‎ 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时间上把握,17世纪“抢占了先机”指英国首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下两个世纪“傲视全球”,正好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 3. 英国人麦考利在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C)‎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830年”,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英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 4. 观察下图,根据年代与数据推测该图表示的是 (A)‎ A. 英国煤炭产量 B. 世界石油产量 C. 世界钢铁产量 D. 英国棉花产量 ‎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被称为“蒸汽时代”,工厂机器靠煤炭燃烧产生蒸汽动力来带动,这就使英国的煤炭开采量大幅飙升。‎ ‎ 5. (冲A)(2014年宿迁模拟卷)有人认为,中国资本主义是头脚倒立、逆向发展的,是先器物、再制度、后思想。而英、法等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是先思想、再制度、后器物。英法等资本主义发展的“后器物”阶段应开始于 (B)‎ A. 新航路开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工业革命 解析 “器物”指的是物质、技术、机器、军事等。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先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再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器物 - 32 -‎ ‎——两次工业革命。而中国是先器物——洋务运动;再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走了与西方国家历程迥异的现代化道路。‎ ‎ 6. (2014年南通模拟卷)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B)‎ A. 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D.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解析 这幅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的海外贸易情况,当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有足够的商品供应其广阔的海外市场。同时,从图中也可看出,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二、 非选择题 ‎ 7. (冲A)观察下列图片:‎ ‎1500年前后的欧洲战船 ‎1840年前后的欧洲战船 ‎ 请回答: ‎ ‎(1)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幅图中的两类战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简要分析第一类战船对世界市场和当时的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 简要分析第二类战船对世界市场和当时的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本题用图片来说明历史,两幅图片上不同的战船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即“大航海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第二问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题目要求“分别”;第三问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样也要注意题目上的“分别”二字,以免漏答。‎ 答案 (1) 同: 均配有火炮;均不同程度地配置了风帆作为动力。 异: 前者以风帆为动力,后者以蒸汽为主要动力;后者马力更足,速度更快。 (2) 对世界市场: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中国: 推动了传统手工业产品的大量出口 - 32 -‎ ‎,推动了贸易顺差的形成;中国开始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 对世界市场: 西方国家凭借坚船利炮开展商品输出,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扩张。 对中国: 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史料研读 ‎1. 爆发工业革命的历史原因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地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者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经过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贫困的战争以后,英国显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 【解读】 这份材料说明,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首先爆发工业革命,“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其原因是: (1) “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2) “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3) “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4) “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5) “经过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贫困的战争以后,英国显得日渐富强起来。”‎ 这是英国科学家们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角度,认识到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的历史原因。‎ ‎2. 英国的圈地运动 ‎……有如上述,早已停止由公社使用的土地,以及在半年内由公社使用的田地,自‎8月1日起由公社使用的草地、公社牧场与放牧地都交错在一起,使其各所有人均感不便,但若由各土地所有人和一切其他利害有关人等按其对土地不同的权利、份额和利益划分应得地段,将这些土地分割并以栅栏圈围,则对他们均将大为有利。此种分割、划分地段并加圈围虽使一切有关方面均得其利,但必须在国会协助下执行。‎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 【解读】 这是‎1794年2月21日英国国会通过的诺克郡圈地法案的程序中的部分内容。‎ 这份材料说明,18世纪英国已经通过国会立法形式来推动圈地运动发展。英国的牧羊业有悠久的历史,农民大多从事羊毛副业,为国内外呢绒工场提供羊毛,经营羊毛副业在英国农村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在13、14世纪,英国农村出产的羊毛就大量供给欧洲大陆的佛兰德尔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地的呢绒工业。那时,有些领主强占公有土地(如牧场、荒地、森林、沼泽地等),用栅栏或者壕沟把这些土地圈围起来,从事养羊业,这就是英国早期的“圈地运动”,但是那时“圈地运动”还是一种局部现象。自15世纪新航路发现后,随着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呢绒工业得到更大发展,羊毛需求量急剧增加,羊毛价格日益增加,于是养羊业便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这样就掀起了英国的大规模圈地运动。‎ - 32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大批的雇佣劳动者和随之引起的国内市场扩大,二是必须有大量的资本。这两个条件的实现,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完成的。‎ 英国圈地运动,首先,为商人积累了大量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原始积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造成大量无地的贫苦农民被迫到牧场或者农业工场做工,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雇佣劳动者。第三,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英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封建剥削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和经营方式。第四,破坏了英国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总之,圈地运动使英国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造成了英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3.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奥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 【解读】 这份材料是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的言论。他指出在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特殊地位。‎ ‎19世纪50—6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极盛时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已完成,并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用炮舰和商品冲破了与世隔绝和闭关自守的亚洲各国大门。于是,资本主义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卷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的生产与贸易日益具有国际性质,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西方国家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扩张,给上述地区国家与民族带来了空前灾难。资产阶级学者标榜的所谓“文明”,不过是野蛮掠夺、肆意毁灭古老文化和残酷屠杀土著居民的借口。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殖民主义者主要在非洲和印度沿海地带建立据点。他们极其野蛮地从非洲“猎捕黑人”,把他们当做奴隶运往美洲贩卖。他们穷凶极恶地从非洲和印度掠走贵金属、香料和当地手工业品。进入19世纪后,西方国家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落后地区和国家变成他们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方殖民主义者破坏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工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其经济成为西方国家附庸,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片面的、畸形的性质。西方殖民主义者破坏了亚洲国家许多工业部门,使成千上万手工业者破产,沦为乞丐,成为廉价劳动力。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原料,强占土地,使用当地最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和农场,获得巨额的利润。另外,西方殖民主义者还强迫有关国家举借外债、租让铁路权益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及势力范围。所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受西方殖民主义者残酷剥削和压榨的过程。‎ 资料卡片 关于工业革命 ‎(1) 含义: 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 ‎(2) 时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首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美各国。‎ ‎(3) 标志: 开始的标志为发明和使用机器 - 32 -‎ ‎;完成的标志为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建立。‎ ‎(4) 影响: 一是生产力的革命,二是社会变革。‎ ‎①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迈进工业文明,工业逐渐控制经济生活,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② 引起了经济布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改变了原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绝对优势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在大工业的推动下,人们集中在一些城市或城镇中,从事相互配合的社会化大生产,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政治文化关系变得极其密切。‎ ‎③ 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 ‎④ 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适合于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国制度等相继确立,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⑤ 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 ‎⑥ 增强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力量。随着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改变了殖民方式,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标;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又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就 ‎ (2)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 (3) 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 (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 (2) 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 (3)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新课导入 ‎  19世纪下半叶,在英、德、美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在这次技术革新中最突出的成就是电的发明和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是18世纪的蒸汽动力望尘莫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又有哪些新的发明呢?‎ - 32 -‎ 基础达标 ‎ 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两种新能源”是指 (C)‎ ‎                  ‎ A. 蒸汽和电力 B. 蒸汽和石油 C. 石油和电力 D. 电力和核能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水力和煤炭是主要的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石油和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 2. 图片是较为直观的历史素材之一。对下列图片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C)‎ 图一 瓦特发明的 蒸汽机 图二 法拉第的圆 盘发电机 图三 爱迪生的灯泡 ‎ A. 图一使人类获得了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巨大动力 ‎ B. 图二的成功研制运用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 C. 图三的发明表明使用煤气灯的时代已经过去 ‎ D. 图一和图二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解析 本题要求逆向思维,选不正确选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图三的发明比较晚,即使人类已经进入了“电气时代”,煤气灯也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 3. 乔治从美国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开汽车到机场,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伦敦,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您的儿子: 乔治。”乔治发这封电报的时间可能在 (D)‎ A. 18世纪晚期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晚期 D. 20世纪早期 解析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本题材料中的人物乘坐民航飞机最早只能是在20世纪早期。‎ ‎ 4.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下列有关该客轮的背景材料正确的有 (B)‎ - 32 -‎ ‎① 使用电灯照明 ② 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 使用蒸汽动力 ④ 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泰坦尼克”号客轮沉没时间是在1912年,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灯、无线电报已经发明,蒸汽动力也还在使用,但电视还没有出现。电视出现要到1929年。B项正确。‎ ‎ 5.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D)‎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家)‎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 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 B. 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 D.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规模和投资额都在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出现垄断组织。‎ ‎ 6.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C)‎ A. 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 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 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 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和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能源革 新。故选C项。‎ ‎ 7.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 (B)‎ A. 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行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 B.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 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 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解析 解题时注意关键词“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垄断,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8. 下图是1857年至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示意图。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C)‎ - 32 -‎ A. 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德国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B. 国家统一是德国卡特尔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大企业时代到来 D. 半专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德国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 ‎ 9. (判断正误)“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申江百咏》描述的这一发明,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 (A)‎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发明应是电灯。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把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 ‎10. (判断正误)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这个段子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A)‎ 解析 摩根是美国的钢铁大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用换股的形式成功收购了全美3/5的钢铁企业,从而组建了美国钢铁公司,据统计,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在产量上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5%。‎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 1. 从19世纪末开始,如果你在英国居住或者到英国去,那么你可以 (D)‎ ‎                  ‎ ‎① 开着自己的汽车在马路上兜风 ② 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③ 看到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④ 打电话聊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 ‎ 2.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煤炭替代传统生物质能(木材)、石油替代煤炭以及目前的化工能源为主、多种新能源互补三个阶段。导致“石油替代煤炭”的决定性因素是 (C)‎ A. 汽车和飞机研制成功 B. 电力的广泛应用 C. 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D.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解析 内燃机是使用从石油中提炼的柴油作为动力的,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们用内燃机驱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火车和轮船,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 32 -‎ ‎ 3.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C)‎ A.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 B. 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的记忆。‎ ‎ 4.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年)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种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B)‎ A. 世界市场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 B.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 C. 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 D. 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 解析 卡内基也是美国的钢铁大王,1892年他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垄断组织可以通过运用最新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管理能力,把握市场行情等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 5. (2014年盐城模拟卷)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B)‎ 图一 14—15世纪的 手工工场 图二 19世纪中期的 英国工厂 图三 19世纪末的垄断公司 - 32 -‎ ‎ A.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B.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 D. 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蒸汽时代”中,并没有出现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 6. 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A)‎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世界贸易总额 ‎(单位: 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A. 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 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相互依赖程度提高 C.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解析 本题对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等能力要求较高,注意题干中“根本力量”几个字。资本主义具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要以整个世界作为它的活动舞台,没有哪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靠闭关自守搞出来的。资本主义的开放性、扩张性是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 二、 非选择题 ‎ 7. (2014年镇江模拟卷)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通常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留下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追忆似水年华” “沉默的强盗”‎ ‎(右上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1858年)‎ 材料二 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二是河流的污染,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的利益,直接将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业革命中,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我们一个很大的成果是创造了利用市场机制的方法来解决酸雨控制的问题。……在环境执法方面,在美国我们建立了一种处罚的措施,可以处罚剥夺公司由于不进行环保行动而获得的任何经济收益。……在美国,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舒适度。‎ ‎——人民网《美国环保协会主席谈美国环境保护的 - 32 -‎ 经验与教训》‎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主要揭露了什么问题? ‎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造成大气、河流污染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是怎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 ‎ ‎(4) 综合以上材料,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经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 解析 科技是把双刃剑,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第一问看图回答,难度不大;第二问课本上没有表述,学生对环境问题有切身体会,但要根据材料来分析,切忌脱离材料自说自话;第三问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注意条理性;第四问答“启示”要紧扣主题,不要脱离主题答成大话空话。‎ 答案 (1) 环境污染(大气、河流污染)。 (2) 煤炭大量使用;企业主只顾自己利益;新兴工业(化学印染、钢铁)发展;森林被大量砍伐。 (3) 市场机制;严格执法(对破坏环境严厉处罚);采用新技术。 (4)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8.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 ‎(1) 两次工业革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发明分别是什么?‎ ‎(2) 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们各有什么影响?‎ ‎(3)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主要的不同之处?‎ 解析 仔细审题,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 (1) 发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是改良型蒸汽机的制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是电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2) 经济组织及其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工厂制度。它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需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大企业、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型的经济组织。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3) 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进程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规模大,发展迅速。‎ 史料研读 ‎1. 工业革命的基本技术成就 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与赤手空拳相比,这两者都可以使人更为灵巧地进行某些特定的操作。其主要区别在于,工具是依靠人的体力,而机器则是依靠某种天然力。这里机器这个词是按其18世纪的意义使用的,因为在当时和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原动机和其他机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从1875年勒洛给出的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机器是一些人为制造的固体零件的组合,借助于机器能够使自然力产生某些明确的运动。”‎ 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新机器需要新的原动力,因为一些比较旧的原动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风是很廉价,但不大可靠;水则受当地条件的限制。但蒸汽就不会受这两项缺点的制约,它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 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产生蒸汽机动力。这种机动性是机器时代最具特征的优点,使得许多没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国家有可能实现工业化。此外,蒸汽机已经证明能够比早先的原动力产生多得多的动力,因此迟早能把能量输出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 - 32 -‎ 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工厂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之。早期的纺织厂和钢铁厂都是这种类型的工厂,而不是具有中世纪和较早技术特征的作坊。可是在18世纪,工厂这个词并不是按照现在的意义来使用的。那时的工厂只不过是一个店铺、一个货栈或一座库房,只是到18世纪末这个词才被用于表示磨坊或机械工厂。磨坊这个词更为通用,因为在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机器往往是巨大的水车。16世纪的英格兰,不仅面粉厂而且连使用榔头和风箱的钢铁厂和锻造厂,都是依靠水车工作的,首家棉织厂也不例外。在1844年颁布的《纺织工厂法案》中,首次在法律上使用了工厂这个词。到1800年,由蒸汽机驱动的密集的机器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特征,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式。许多制造活动仍然在作坊里进行着,工业革命中部分工厂曾经受到过很大压力。‎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第5章 ‎ 【解读】 这份材料说明,英国科学史家归纳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技术成就是: 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产生以来,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是以工作机的出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这种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是牛顿力学的科学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的结果。不过,这次工业革命中基础理论与生产技术的结合,还不如以后那样紧密,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工人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果,只是在研究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热力学的理论。‎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电力能源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同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也可以说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电力工业的出现使科学技术进入了现代时期。‎ 现代科学技术不同于19世纪以前的近代科学技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到了这个时期已经比较复杂,分科很细很多,靠一个行业已经解决不了生产发展所提出的任务,必须许多行业和科研分科在一起工作;研究和生产设备也需要多种专门力量。而以前,科技工作多采用个体劳动方式,并没有社会化。188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个人投资,在门罗公园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其是美国许多巨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原型。在这里,科研工作从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科学知识同工业技术的结合比以前更加密切、更加直接了。‎ ‎2. 垄断组织的出现 ‎“美孚石油公司”——石油托拉斯①的臭名远扬的历史,可使读者了解自由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在组织托拉斯时敢于干出什么勾当……‎ 美国人所说的石油时代,大约开始于1860年。开掘石油成为美国资产阶级的理想,成千上万的资本家涌往石油区域。宾西法尼亚人开始钻井,汲出并提炼这种高价的液体。美元倾注如雨,事业十分顺利。1872年,正在这项投机狂热的最高峰时,晴天一声霹雳,这个石油王国土崩瓦解了。调查结果揭露,一系列企业的破产是由于“南方开发公司”造成的。该公司在普遍破产声中牺牲别人而繁荣起来,是由约翰·洛克菲勒所领导的十二个冒险家所创立的。这批石油工业家一生一世也没有开掘过一公斤石油,并且只是因点灯才知道煤油;其中有一个新闻记者、几个律师、银行职员、棉花商人、糖厂老板等。1870年,该公司资本额估计为500万法郎。‎ 这批资产阶级海盗,“虽然其中没有一个人住在石油区,没有一个领有一个石油泉,或一块油田”,却支配着石油的开掘与提炼。他们不但对消费者霸占出售的专利权,而且对生产者有规定售价权利。生产者不得不受他们意志支配,因为洛克菲勒公司和宾西法尼亚铁路局签订了合同,依此合同,铁路局对于不愿出售给南方开发公司的石油生产者,必须加倍征收运费,而且为该公司的利益,铁路局又必须进行必要的运费率上的变更,监视该公司的竞争者的一切运输。‎ 因为这买卖既已成为他们从生产方面取得贡物的法术,洛克菲勒公司就显出很多商业的技巧。他们掌握了供输油用的铁路、运河航线,因此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对生产课税……南方开发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这些冒险家,对独立生产者进行凶恶的斗争。在这一方面,他们不择手段: 武装袭击、炸毁工场和工厂、放火焚烧油井 - 32 -‎ ‎,无所不用。结果查明,宾西法尼亚铁路局用特惠的运费帮助该公司。独立生产者则须付加倍的石油运费;而这超额运费的50%又归入石油公司的腰包……不仅如此,铁路局对独立生产者不给予油罐车,所以他们不得不把石油装入桶内;但还是没有办法,因为铁路局拒绝拨发给装油桶的普通车辆……在铺设了输送石油到油车或油船的地下油管后,类似的行径更变本加厉。这种输油管落在石油托拉斯手里;独立石油生产者组成辛迪加②来铺设新油管。这时南方开发公司组织一帮流氓,发给手枪和机枪来对付那些铺管的挖土工人,并把钩子发给这些流氓来掘出埋在地下的管道。甚至使用大炮……‎ 在把石油生产抢到手后,石油托拉斯赶快又把枷锁加在零售商头上。为了迫使零售商只卖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公司压低油价,把油售给他们的竞争者;假如还达不到目的,公司就在这批顽固商人的店旁开设支店,把所有货都按低价出售,直到把对方弄到完全破产为止。‎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 【解读】 这份材料选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系列中,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这份材料是拉法格所著《美国的托拉斯》(1904年)一书的部分内容,其生动地描绘了洛克菲勒及宾西法尼亚石油工业的“美孚石油”托拉斯,采用强盗手段吞并其他中小石油生产者,最后形成垄断石油公司的历史。洛克菲勒家族领导的“美孚石油”公司,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垄断组织,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垄断组织,是最典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注释】 ① 托拉斯: 是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商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参加的企业在生产、商业及法律上都失去独立性,由托拉斯的理事会统一管理一切,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② 辛迪加: 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统一采购原料的协定,参加的企业虽然保留生产上的独立性,但销售和采购则由总办事处统一处理。‎ 资料卡片 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一方面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力高度发展所造成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以及因采用新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的传统工业部门,如炼钢工业等,都要求大量的生产资料,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巨额投资,因而其企业的规模都是很大的,垄断组织在这些工业部门中发展的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竞争的结果。由于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必然是设备精良、经营管理有方的大企业。‎ 主观原因: 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 第二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单元归纳 - 32 -‎ 单元整合 一、 阶段线索 二、 知识整合 ‎1. 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的比较 ‎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行 目  的 ‎1. 寻找建文帝 ‎2. 宣扬国威 ‎3.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4. 获得外国的珍宝特产 ‎1. 掠夺财富 ‎2. 扩张领土,占有市场 ‎3. 传播基督教 性  质 政治行为 贡赐贸易 经济行为 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消极 国力不堪重负 远洋航海业衰落 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 积极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道德 和平使者形象 殖民强盗形象 ‎2. 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 32 -‎ ‎(1) 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2) 17世纪,英国在印度和北美建立殖民地。‎ ‎(3) 17世纪下半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欧洲强国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荷兰从此丧失了海上殖民强国的地位。‎ ‎(4) 17世纪末到18世纪,英法之间爆发了多次争霸战争,英国最终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确立起世界殖民霸权。‎ ‎(5) 18世纪中期,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3.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资本;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前提: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资本;科学技术进步 时间 ‎18世纪60年代以后 ‎1870年以后 成就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火车、轮船 电力的广泛应用;汽车、飞机等 影响 对欧美: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引起社会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 对落后地区: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对欧美: 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 对落后地区: 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欧美工业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32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