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作业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作业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基础夯实 ‎                    ‎ ‎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 B.报刊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解析A、C两项与时间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故选D项。‎ 答案D ‎2.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 答案B ‎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解析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4.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中,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解析A项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的淡化,是历史进步的体现;B项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C项体现了对先进交通工具的排斥,D项描述了城市马车的主要用途是游览观光,B、C、D三项都不能说明交通工具的进步或思想的进步。故选A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A ‎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因而在大清国境内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也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故选D项。‎ 答案D ‎6.《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哩(英里的旧称,下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哩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  )‎ A.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 ‎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C.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 ‎ D.压制了国内民族工业复苏 解析铁路和现代化公路的增加体现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取消国内关税关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C ‎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解析材料显示铁路运载的主要物资为矿产品,且比例有所增长,而矿产品的主要用途为工业生产,可知铁路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B项。‎ 答案B ‎8.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尽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鄙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解析注意时间1876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材料“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B项表述错误;当时国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绝大部分对火车等西方先进事物持抵制态度,只有少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先进事物,故D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9.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当时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振聩发聋”的作用,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D ‎1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 A.铁路运输 ‎ B.航运 C.航空 ‎ D.电报通讯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注意对诗词的理解。根据“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的信息,可知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 答案D 能力提升 ‎11.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各种运输方式运费之比较(单位:分)‎ 运输方式 运费(吨/千米)‎ 运输方式 运费(吨/千米)‎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由表格可知,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式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 答案A ‎12.下图为民国时期的一幅广告,从中可以看出 (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中国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 B.民族工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C.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世界领先 ‎ D.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解析图片中广告涉及的是永生无线电厂,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 答案D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反对之声遍布朝野。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有:(1)扰民;(2)夺民生计;(3)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4)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 材料二 据史书载,旧时沿江沿海主要靠沙船承运。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但是在旧中国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这一理想难以实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第一条铁路是何时何地修建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行业的情况?它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3)依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1)1881年,从唐山开平至胥各庄。‎ ‎(2)航运业。它产生的标志是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3)原因: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排挤;旧中国经济实力的落后;战争频繁,政局混乱。‎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材料二 凡事穷则变,变则通。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行,总做不到。……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材料三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  计 英国 ‎2 800英里 ‎6 420英里 俄国 ‎1 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材料四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修建的铁路占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本、英国、法国等列强所控制。‎ 请完成:‎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回答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 ‎(3)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理由: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铁路修筑权。实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2)目的: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 ‎(3)特征: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