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ID:324016

大小:37.1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省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版)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6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它对教育或课程改革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诚然,全球化加速了其蕴涵的主导价值观或“文化霸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教育政策或改革措施方面的相互借鉴也日益增加。因此,全球化会带来同质性,会让各国的教育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都似曾相识。  但是,教育政策与改革措施是无法被借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改革脱离了本国的文化生态都无法长久立足。然而,值得提醒的是,人们在引述这个道理时,往往关注的都是改革要符合国情,而忽视了国情,也会“调适改革”。正因为如此,各国即使遵循的是同样的改革理念,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也会出现差异。在一项同样是针对全球化时代课程分权改革进行的大型研究计划中,学者们先对美、法、西班牙、哥伦比亚四国作了个案描述,然后又对39个国家的课程分权改革状况作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全球化已使课程分权成为当今一个全球性的改革项目,但各国在实施这项改革时所选择的重点、采取的策略及其效果仍然各有差异。其中,基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脉络、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治氛围进行的地方调适是造成这些国与国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同质性,同样蕴涵着创造多样性的可能,尤其是在我们能够主动调适外来的改革理念和措施的时候。如果说发现同质性意味着我们要警惕全球化外衣下的文化霸权的话,那么创造多样性则意味着我们应具有足够的信心,依托本土文化传统,主动调适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用我们的话来说,和而不同,才是中国的课程改革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应然追求。  这也不只是理论假设,而是有其现实依据。早在十年前,当中国两岸三地启动课程改革时,人们已经发现三地的改革无论在理念还是措施上都颇为相像,均折射出课程改革的全球化时代特征。在这种市场导向的氛围中实施改革,人们不得不面临着质量与公平、竞争与合作、标准与多元、控制与自主的困境。在大陆,这种困境则集中表现为改革中期外来的改革理念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磨合。  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在面临汹涌而至的全球化改革浪潮时,完全可以做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我们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传统与文化价值观,如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式决策体系、重视学生基础训练的传统、完备的教研体系甚至饱受抨击的应试文化。它们都会对那些“外来的”改革理念与措施产生压力、作出调适,而对改革实施来说,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双刃剑。重点在于,我们是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的?我们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系统各个层级上出现的地方调适的?  1.下列不属于“课程改革调适”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任何改革脱离了本国的文化生态都无法长久立足。  B.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同质性,也蕴涵着创造多样性的可能。  C. 具有足够的信心,依托本土文化传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D. 许多国家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传统与文化价值观。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球化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相互影响与借鉴,教育政策与教改措施也是如此。  B. 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及政治氛围等是造成国家之间在实施课程分权改革时存在着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C. 中国的课程改革面临的诸多困境体现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磨合。  D.中国的课程改革做到了“和而不同”,既适应全球化挑战,更具有本国特色。  3.根据文意,从文中举例说明划线处“双刃剑”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37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4-7题。(19分)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资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官,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阳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①,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②,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帅③,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馀,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④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②西僰:(xī 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③他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  ④所忠:人名,姓所,名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从者谢吉        谢:告诉       B.故空藉此三人为辞  藉:借助  C.可往从悉取其书   悉:全部      D.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奏:进献  5.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才华令人叹服的一组是(   )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②自往迎相如       ③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④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⑤与卓氏婚,饶于财   ⑥时时著书,人又取去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孝王到京城朝见景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并喜欢上了跟梁孝王前来的几个游说之士,于是借口生病辞掉官职,旅居梁国。  B.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相如到临邛县后,他每天前去拜访相如。卓王孙、程郑请相如吃饭时,他甚至亲自去迎接。  C.司马相如在景帝及武帝朝分别任职,两位皇帝对他的辞赋的态度不同。他为武帝写作的游猎之赋,假托三个虚构的人物,来阐明做天子的大义。  D.司马相如不追慕官爵名位,不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常借病在家闲居。可是,却曾因有人上书说他出使时接受贿赂而失去过官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5分)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8、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请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                        ,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悦亲戚之情话,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                        ,辞不赴命。(李密《陈情表》)  (5)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6)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7)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8)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9)                      ,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                             ,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  三、(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纯真”好                             子敏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  有的人不喜欢“纯真”,觉得那是无知幼稚的意思,希望能“成熟”一些。而“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我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我在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  她是我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我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  “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  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  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在“请教一首诗”以前,我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她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我听了也心烦。  可是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她一边和我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请我到客厅去坐。  她用无法形容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  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严冷的表情。  我有一个当主管的朋友,天天在发威,说是可以震慑部下,结果眼中布满凶光,毁掉自己美好的容颜,也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其实一个好主管,应该对部下亲切。因为替部下解决困难,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才是他应负的责任。也许“凶光”真能帮助他击败自己的部下,但是一头怒狮率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  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能毁掉自己的纯真。我对天天上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怀着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祷:菜市场里讲价杀价的活动,不要毁坏他的面容,使他脸上凝聚锱铢必较、淡漠无情的冷霜。  我觉得有几种“天真”是可以受责备的。天真得认为自己可以不尊重别人,天真得认为别人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天真得以为自己永远比别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尽义务,天真得把团体的成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些“天真”,是应该受责备的。  以真诚待人的那种天真,为了助人不怕吃亏的那种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恶人的那种天真,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慈爱的那种天真,喜欢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种天真,热心而被人拒绝却不生气的那种天真,为了尽责任而吃苦的那种天真,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些“天真”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那么可爱亲切。  我怜悯一个有了成就,却失去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实在少的可怜。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部分。                                (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A.本文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兼具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既能启发智慧,又能让人获得艺术享受。B.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娓娓叙说生活哲理,达到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让人不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纯真”真的很好。C.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善于将概念化为可感的艺术意境,避免了说教文章的空洞乏味,不但让人信服,而且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效果。D.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抛弃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E.本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苦涩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乐趣,保持纯真心灵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含意隽永,耐人寻味。12.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2)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13.作者在文中用较大篇幅叙述自己与国文老师的交往经历,有何作用?(6分)14.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揭示“‘纯真’好”这一主旨的。(6分)                      第II卷(表达题 共81分)四、(21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广袤(mào)  玷(diàn)污  偏袒(tǎn)   殴打(ōu)   怏(yàng)怏不乐 瞠(chēng)目结舌 B.  眩(xuàn)晕  渣滓(zǐ)   寒伧(chuàng)  聒(guō)躁  戮(lù)力同心  拈(zhān)轻怕重 C.  反馈(kuì)  讥诮(xiào)  懵(měng)懂  发怔(zhèng)  天崩地坼(chì)  殚(dān)精竭虑 D.  簇(cù)拥   吞噬(shì)  焦灼(zhuó)  坍(dān)缩   桀(jié)骜不驯  撒手人寰(huán)  16、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寒冬蜡月,买一些水仙,用小陶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放在窗头或案上,由你着意欣赏一番。  B. 中国汽车总评榜是由中国主流媒体汽车连盟打造的国内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汽车价值评判体系,作为成员媒体,新安晚报担纲主办了总评榜安徽分榜的评选活动。  C、在灿若星辰的作家中,我尤其尊崇鲁迅先生,因为他的作品针砭时弊,震聋发聩,唤醒了麻木的灵魂。  D、近年来,有不少海外学子相继学成归来,报效桑梓,他们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已经崭露头角。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煤窑发生瓦斯爆炸,少数不法之徒不事救援,却趁火打劫,火中取栗,大发灾难之财。B.繁华的街市上,一名乞丐衣衫褴褛,捉襟见肘,在寒风中发抖着行进。C.从筹备到制作完成,《赵氏孤儿》历时整整三年方才出炉,导演陈凯歌为了本片的成功可谓处心积虑。  D.眼下,高消费群体渐渐扩大到了高校的学生,他们对奢侈品的追求正悄然改变着大学校园应有的质朴风气,甚至有的学生公开宣称自己物欲横流,拜金至上。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B. 实验数据显示,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PM2.5浓度是正常空气浓度的5.4倍,最高可以达到66倍。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制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法律。C.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不止是一个汽车类专业人才齐聚的盛会,更是一个单纯的竞技类赛事。D.安徽首届“美食TOP10”评选活动的新闻宣传,采用了平面媒体、网络、电视立体式报道模式,加快了新闻报道的组合力度,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 1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最近几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地膜、农药污染。农村大力推广地膜技术,废旧地膜不能及时清除,散落田间,导致白色污染。农民喷施农药后,农药瓶随手乱扔到水沟、机井里,导致水体污染。二是粮食、蔬果污染。现在农村白血病、心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病症增加,除了与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外,粮食、蔬菜里化肥、农药残留多也是重要原因。三是工厂废水的污染,一些工厂建在农村,排污不达标,直接把污水排放到水源里或者田地边,容易造成重度污染。四是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户日益增多,一些人把畜禽粪便随便堆放在村口路旁,滋生大量蚊蝇,污染环境。五是焚烧秸杆造成污染。一到夏秋收获季节,留在地里的麦茬、玉米秸都被一把火烧掉,浓烟四散,造成大气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关键词:                                                            20、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顾问所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5分)  有位资深管理顾问听到有人称赞一位在职多年的领导,说他是企业不可缺少的杰出领导。这位顾问感到不可思议,就问道:“你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不可缺少的领导呢?  称赞他的人说道:“如果没有他,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转。  这位顾问说: “                                   ”   五、21、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废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读这则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   2、D  4、A   5、B  6、B  15、A   16、D  17、B  18、B一、1. C(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结尾处,选项内容应是正确做法,而不是原因。)2.D(“做到”与“应然”不合,“应然”是应该的样子;另外,“更具有本国特色”没有依据。)3.  “双刃剑”用来形容事情既有利也有弊的双重影响性。如我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造成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答题速度快,准确率高,但联系生活不够,自主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二、4.A(原文中王吉来拜访“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如果“谢”是“告诉”的意思,那后文“吉愈益谨肃”就讲不通,所以“谢”应该是“谢绝”的意思。)5.B(第①②⑤句都没有涉及到他的才华,排除A、C、D项。)6.B(原文中第二段“临邛令阳为恭敬,日往朝相如。”一句表明王吉是假装的尊敬,所以B选项中“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说法错误。)7.(1)、(司马相如)一向与临邛县令王吉互相交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外出任官,不太顺心,可以到我里看看。” (善,交好;宦游,外出做官;遂,顺心、称心、如意;过,造访、拜访)(2)、皇上听说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此机会把这(唐蒙所为)并不是皇上的本意告知巴蜀百姓。(“责”译为责备,责罚,“喻告”译为告知,晓示,句式“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状语后置为“以非上意喻告巴蜀民”,译时要调整语序。)【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梁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梁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这时家境变穷,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人多,像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过了较长一段时间,蜀郡人杨得意担任狗监,侍奉汉武帝。一天,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说:“我偏偏不能与这个作者同时。”杨得意说:“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是他写了这篇赋。”武帝很惊喜,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他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自那以后,有人上书告相如出使时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因而,他失掉了官职。他在家呆了一年多,又被召到朝廷当了郎官。相如口吃,却善于写文章。他经常患消渴病(糖尿病)。他同卓文君结婚后,很有钱。他担任官职,不曾愿意同公卿们一起参与商讨国家大事,而借病在家闲呆着,不追慕官爵。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对之感到惊异。 8、上片叙写与友人在大好春光中游览,欢畅愉悦;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9、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10、(1)策扶老以流憩(2)乐琴书以消忧(3)落霞与孤鹜齐飞(4)臣以供养无主(5)聊逍遥兮容与(6)吞声踯躅不敢言(7)三顾频烦天下计(8)惟有幽人自来去(9)忽魂悸以魄动(10)野哭千家闻战伐三、11、CD ( 解析 C项所指夸张手法在文中没有根据;D项说“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错误,本文表述中饱含同情、怜悯、理性的情感。)12、(1)成熟不是刻薄、猜疑、狭隘、自私,而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智慧培植本色的纯真。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了具体鲜明的形象。(2)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飞出绳索吟唱的天使凸显出国文老师在艰难生活中保持诗意、乐观的纯真心灵,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人生智慧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13、作者通过叙述国文老师在艰难的生活下依旧保持耐心、平静,刻画出一位具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成熟智者形象,印证了前文“成熟是一种智慧培植的纯真”的观点;从行文上看,又与下文当主管的朋友失去内心纯真的表现形成对比,鲜明地揭示出智慧与纯真的关系。14、首先,作者将“成熟”区别于刻薄、猜疑、自私,将它与智慧联系起来。用国文老师的快乐和当主管的朋友失去人生快乐两个事例正反比较,说明拥有智慧的纯真才不会在生活的艰难面前一击而碎;其次,作者将纯真区别于任性狂妄,赋予纯真以道德内涵。说明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才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可爱亲切,获得快乐;最后,水到渠成地将纯真与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点明“失去纯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部分”。四15、 A (B伧chen ,拈niān  C 诮qiào 坼chè  D坍tān)16、D (A 蜡改为腊,B 连改为联 , C 震改为振)17、B(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 现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物欲横流,用于形容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热烈追求物质利益的浓厚社会氛围。)18、B. ( A. 缺少介词,“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C. “一个汽车类专业人才齐聚的盛会”和“一个单纯的竞技类赛事”位置不当。D.“加快”和“力度”搭配不当,可以把“加快”改为“加强”。) 19、农村  污染  突出  治理   (一空一分)20、一个企业出现不可缺少的人物是企业的危机,一个长期处于不可或缺角色的领导绝不是真正的好领导。五、21、【构思指导】  本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瓷器”“废纸破布”“店员”“买主”。总体倾向是对“买主”对废纸破布”的轻视持否定态度。据此,可以分别确立下面一些话题:  瓷器:如果没有了保护……  废纸破布: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螺丝钉的精彩,天生我材必有用,累赘真的多余吗?别小看任何事物……  二者综合:普通与高贵,有用与无用,主角与配角……  店员:交流、沟通……  买主:不能凭主观臆断,认识事物的实质,眼前利益与长远眼光,学会放弃……  二者综合:专业与业余,愚与智,细节决定成败……  总体来说,最好的切入角度是从“废纸破布”与“瓷器”两者的关系入手,能够谈到看似没有用的“废纸破布”对“瓷器”的完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最佳的立意。同时,从“废纸破布”和“买主”引申出来的话题也都算符合题意。而从“瓷器”“店员”角度立意,则显然等而下之。   实际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失误:一、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把握、理解材料的本质,而是被局部所迷惑,断章取义,乃至揪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不放。二、把握不住材料的侧重点,甚至完全脱离材料的限制,另起炉灶,泛泛而谈,不明白给材料自行概括出话题的作文和无材料直接给出话题的单命题作文毕竟是不同的。另外,个别同学立意不够明朗清晰,没有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在表述上前后不一。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