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古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古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ID:317150

大小:36.6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你在公共场合输入短信或敏感的电子邮件时,设想一下如下情形:某个人或许正从60米开外的地方阅读你输入的每一个字母。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进而毛骨悚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计算机视觉研究员简•迈克尔•弗拉姆说:“我们从一栋楼的二层就能看到一层手机上的文字。”弗拉姆和也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费边•蒙罗斯建立了一个被称为“iSpy”的项目。它可以从屏幕的视频,甚至从其反射在窗户或太阳镜上的映像中识别在触摸屏上输入的文字。普通手机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可被用来监视3米外的人,而携带可拍摄高清视频的数字SLR摄像头的窥视者可以看清60米外的屏幕上的文字。研究人员想知道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否会威胁到手机的隐私。所以他们设计了一个远程窃取文本的项目,用的只是已知技术。他们利用了一个旨在有助于小触摸屏输入文字的功能:放大的键盘。安卓或iPhone虚拟键盘上的字母在按下时会弹出较大泡泡。该项目通过对视频的分析,依据屏幕上泡泡的位置来识别字母。E和R之类相邻字母弹出的泡泡会有部分重叠,因此该项目算出了每个被检测字母的精确概率。弗拉姆说,该项目能正确识别90%以上的字母。这个软件随后识别出单个文字或正在被发出信息中的文字。弗拉姆说,在一次测试中,该小组对在他们楼外某公交车站的一个同事进行了监视,他周边的其他人也在用手机输入文字。“此次攻击非常逼真”。为了找准密码,软件只收集字母,而不直接对文字进行辨认。弗拉姆在谈到该软件时说:“我们对它的上乘表现感到吃惊。”弗拉姆所在的小组在芝加哥召开的计算机和通信安全大会上展示了该软件。映像更难解码,因为屏幕图像更小。不过,该项目仍能在12米远的地方从数字SLR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中识别出文字。弗拉姆打算继续用他的iPhone,不过,他会更注意他在非私密空间输入的东西。他说:“从这一点来看,手机带来的好处大于它受到的威胁。”为阻挡鬼鬼祟祟的窥视者,弗拉姆小组建议取消字母扩大功能,或开发很像塑料屏蔽板的保密屏幕。(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1.下列有关“iSpy”项目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该项目研究是否可以利用已知技术来窃取手机信息。B.该项目研究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能不能对手机隐私构成威胁。C.该项目获取的信息是从对屏幕上的视频、窗户或太阳镜上的映像拍摄而来。D.该项目获取的信息包括手机屏幕上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解析:A.“是否可以利用已知技术来窃取手机信息”不是该项目的研究内容。C.“对屏幕上的视频”进行“拍摄”而获取信息,于文无据。D.“获取的信息”不包括“图像信息”。答案:B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iSpy项目研究者开发了一款软件让已知技术有了新的应用。B.利用手机触摸屏上的字母扩大功能可以远距离窃取手机信息。C.通过手机屏幕上泡泡的位置识别输入的字母是iSpy项目的关键技术。D.手机一旦处于开机状态,iSpy项目的研究者就能窃取其中的信息。解析:由文意可知,手机开机,如果不处于输入文字状态,信息不会失窃。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隐私信息失窃的原因。B.将手机的输入方式设为手写模式可以使信息免遭窃取。C.选择人少的地方使用手机是降低手机信息泄露风险的好方法。D.为保证手机信息免遭泄露必须在手机的硬件设计方面加以改进。解析:B.该项说法于文无据。C.“选择人少的地方”不能避免被拍摄的可能。D.“必须……”说法太绝对。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程原迩稿序张鼐南京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京峰下,松梢乱云    乱:扰乱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  耦:结伴C.交不奇不王也  王:盛大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沫:水珠解析:根据语境的意思,“沫”不能是名词,应为动词,解释为“在水中嬉戏”。答案:D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3分)(  )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②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③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④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③饶于韵而远于 趣,入于正而出于奇⑥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A.①③⑤   B.②④⑤C.①④⑥   D.②③⑥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②是说世间“浓艳之物”,④是说文章与山水之间的关系,⑥是写九座山峰给作者的感受。答案:A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作铺垫。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 “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解析:B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不当,原文是“出文章数篇读之”,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各有侧重点。第(1)句是否定判断句;第(2)句是比喻句,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翻译出这些语句的特点。答案:(1)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2)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参考译文:南京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剖开竹子,接引泉水,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啼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似与山中行人唱和。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我的朋友程原迩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我偶然间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灵活现。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让别人争抢的,我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到神魂飞腾,手舞足蹈。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则灵气不能旺盛吧。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间。那些拿古人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呢?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超迈,开始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怀。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了几大杯酒,因为他的文章展现了山水的清妙。(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问题。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注:①床敷:安置坐具。②杖屦:扶杖漫步。8.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应着重抓能表现“春晚”的特点的词句。像“花去”“路静”“幽寻”等关键词语。答案: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所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前三联着重表现“半山”静谧的环境,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留下一片“好音”。由此可以得出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从诗句本身出发,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①以动衬静。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段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从“唯有”“好音”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组)(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俯察品类之盛(3)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1)—(4)题。生命中的土地黄安详 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药可救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 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焉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不仅给诗人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从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峻冷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 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却完成了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这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引用陆游的《入蜀记》是为了交代“东坡”的来历;引用《东坡》一诗则是为了说明这块土地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引用“此心安处是吾乡”则是为了说明苏轼豁达放旷的心胸。B.第3段中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前者如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后者如杜甫、林逋等。C.“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表现的境界,我们在苏轼的诗词中还可以见到。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又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D.文章提到的“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应是唐代的柳宗元。他因被贬永州而心境压抑,并最终英年早逝。韩愈为了祭奠他,写作了《柳子厚墓志铭》一文。E.本文作者一面将笔触深入到过去,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东坡”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轼真切的理解与同情。解析:B项杜甫、林逋在当世并没有成名成家;C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出自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的清冷意境和矛盾心理与前者旷达乐观的特征不相符;E项“同情”的说法不妥,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AD(2)首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我们浪漫的想象指的是什么?说它“遥远”的原因又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明确了相关背景,扣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准确理解文意,回答相关问题。解答此题,需要考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所以,在做此类题时,一定要注意透视文章的隐含信息,把握好作者的思想脉搏。答案:第一问:“我们浪漫的想象”指的是:东坡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第二问:东坡的本来面目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与“诗人”的形象差距很大,所以说它“遥远”。(3)理解下面语句的含意。(6分)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揣摩并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是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的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我们如果能够抓住并理解这些句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感情,有助于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句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认识与情感,是一段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语句,且直接联系着文章的中心主旨,需要考生反复品味,仔细推敲。答案:①东坡最终成为苏轼生命中的一块土地。②东坡与苏轼一起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块土地。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思想,也有着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4)请探究“东坡”对苏轼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是针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设计的题目,回答时要从整体上把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这一考点包含两层内容,一是筛选,二是整合。如果说筛选信息侧重要求从整体上阅读并把握材料,那么整合信息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一些具体环节的操作要求。这一考点不仅在表达上更突出了清晰、严密的要求,同时更突出了对考生提取概括、转换组合能力的要求。就本题而言,考生若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还是能够抓住“生活上”“思想上”“文学上”三方面对苏轼的影响的。答案:①生活上,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不合时宜”的肚皮。②思想上,躬耕东坡的困苦生活使苏轼更为成熟,从而成为一位思想家。③文学上,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一则通讯,完成(1)—(4)题。高崧墓志与《兰亭序》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 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 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为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B.郭沫若认为 《兰亭序》应属伪作,其实,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C.文中引述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作为书法家的毛泽东很关注这场争论。D.上世纪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E.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2)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出两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3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的内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场“笔墨官司”有意义吗?(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整体把握内容,抓住题目选项与原文相关的内容的比照。A项前一分句错,请注意原文第2段的表述和“但”的作用;B项错,这一观点就是根据当时的出土作推断的;C项错,“批示”的内容及引用意图都表明毛泽东对压制不同观点的不满。(2)抓住文章“写什么”是答题的核心,围绕文章的主题,从服务于主题的材料中归纳内容,答案要分条陈述。(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同时考查概括提炼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两个考点是阅读理解现代文的重点目的,历来被命题人所关注。(4)注意从文本出发,联系文本内容谈自己的看法,要做到有理有据,表达方法是先总说观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给予分析,或有文章内容予以佐证。答案:(1)DE(2)①证明东晋已出现楷书这一字体;②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提供了旁证。(3)①“史载”说明《兰亭序》的由来;②“传说”说明《兰亭序》及其摹本的去向。(4)观点依据有两点,一是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二是流传至今的碑帖摹本。这场“笔墨官司”如果在正常的学术氛围下,有助于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的提高。可是这场“笔墨官司”是在政治氛围很浓烈的情况下,这就压制了不同观点,使真理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之中。 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8名路人看到遭受碾轧的小悦悦后,居然义无反顾地离去,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道德”的热烈讨论。B.中国高铁自开通以来,不断出现安全方面的负面新闻,老百姓对此噤若寒蝉,纷纷对高铁建设的质量问题提出质疑。C.近年来,“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兴未艾,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D.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各地以各种形式缅怀革命先驱,颂扬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溢美之词不绝于耳。解析:“方兴未艾”的意思是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A项,“义无反顾”的意思是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含褒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B项,“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与下文“提出质疑”相矛盾。D项,“溢美之词” 指过分赞美的话语,后多指吹捧的话。用在此处不合语境。答案:C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美国苹果公司前任总裁乔布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所以缔造了自己的企业,不断开发出最先进的电子产品。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D.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解析:A.用“所以”联系上下句,强加因果。C.结构混乱,前面的主语为“美国民众”,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暗换成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搭配不当,“抗议……问题”动宾搭配不当。D.表意不明,前面提出的是具有两面性的两个问题,最后一个分句中的代词“此”指代不明确。答案:B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失落。①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②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③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④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⑤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⑥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A.⑤②③①⑥④   B.⑤②①③④⑥C.②③④⑥①⑤   D.②③⑤④⑥①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这六句话,不难发现,②③应为一组,④⑥也应为一组,由此可排除A项和B项。然后,由所给最后一句“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失落”可知前面排⑤较为恰当,由此排除D项。所以选C。答案:C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连报考都有严格限制的英国伊顿公学,凭借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首选的学府和与公众不同的高贵气质而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转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时,可以先将句子主干“……英国伊顿公学……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抽取出来,组成一个新单句,再将修饰成分“连报考都有严格限制”“凭借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首选的学府和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分别写成三个单句,注意语言通顺即可。答案:英国伊顿公学是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它的报考有严格限制,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的首选,它拥有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晶莹的露水,即使是一滴,也会感激草尖的柔嫩,拥抱朝霞的艳丽,向往蓝天的广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仿写的能力。所选的描写对象当为自然景物,主要表达感恩的理念,句式采用假设复句:“……,即使是……,也……,……,……。”答案:枯萎的落花,即使是一瓣,也会怀念春风的和煦,牢记细雨的叮嘱,承载花根的希望。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良心”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请以“良心”为题,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答案:本题属于词语型命题作文题。审题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良心”即“善心”,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良心”就是“道德”,根据对“良心”含义的准确把握,确立诸如“做人要有良心”“做事要凭良心”“良心,我们的立身之本”之类的立意并不太难。如果根据词义再进行发散性思考,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说真话、做善事、心灵美,都是有良心的表现;良心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美德;良心就是竭忠尽智、泽被百姓;良心就是劝人行善、知恩图报;良心就是对社会的诚信、对国家的 忠诚等。例文:良心小孩儿说:良心就是把马路边捡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诚信。老人说:良心就是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医生说:良心就是手术台前一丝不苟的精神……良心是诚信之花扎根的土壤。人无信不立。诚信,就是良心的重要表现。朱镕 基总理对全国会计的唯一要求就是“不做假账”,就是要他们做的每一笔账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否则就会给他人和国家带来无穷的烦恼。试想,谁愿意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尔虞我诈惶惶不可终日呢?谁不想生活在人人坦诚相待、诚信成风的社会中呢?我们期盼诚信之花灿烂地绽放,就必须把它的种子植在良心的土壤里,让它扎根,发芽……良心是感恩之果成熟的养分。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良心,促成了感恩之果的成熟。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始终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唐山十三兄弟。他们说,唐山大地震后,是国家把他们救了回来,现在同胞有难,该是他们报答国家拯救灾民的时候了。朴实的话语,闪耀着感恩的光辉。是良心,令他们记起三十年前的痛苦和重生;是良心,令他们有今天的奉献;是良心,令他们的言行感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们想要感恩之果顺利地成熟,就必须给它提供良心的养分,让它由青转黄,再由黄变红……良心是责任之树生长的阳光。没有责任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是良心,使责任之树不断长高,于是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便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心,便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胆识。多少骄傲的华夏子女,抱着为国家为民族的良心,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从此,中华民族又增添了许多光辉的脊梁!我们想要责任之树茁壮成长,就必须把它置在良心的阳光下,让它长高,再长高……漫漫人生路上总有无尽的坎坷,但只要我们拥有良心,无悔地面对过去,乐观地看待未来,就总能看到枝头欢歌的小鸟、天边美丽的彩虹。抖落身上的浮尘,拭去心中的污秽,拥有良心,我们就能拥抱美好纯洁的生活。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良心就是美德。带着良心上路,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越走越远。点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考场作文,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结构思路清晰明了,易于模仿,本文采用了分论点并列的形式,思路清晰,一目了然;二是开篇的排比段落,形式整齐,形象地解释了“良心”这个抽象的词语,易于理解;三是事例精当,以一当十,增强了说服力;四是结尾处以苏格拉底的名言收束全文,余味无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