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高二上学期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高二上学期语文试卷

ID:312260

大小:92.8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福建省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高二上学期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10分,每题1分,错1字不得分) (1)携幼入室,                    。引壶觞以自酌,                         。 (2)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3)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                       ,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6)                   ,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10分,每题2分,关键字词翻译错一个扣半分,扣完为止)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5)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三)古代诗歌阅读(7分)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10分) 1.简述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情节。(第15回)                                                                                                                                                                                                                                                                                                                                          2.简述宝玉挨打的故事。(第33回)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这两则文字,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2分)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4分)                                                                                                                                                                  三、现代文阅读(论述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气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史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恶的。 或问,难道只有“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包含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1.找出对本文评说不正确的两项(       )  A.“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  B.作者认为:鲁迅先生不赞成《三国演义》作者对刘备形象的处理。  C.塑造美的形象应当注意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  D.作者认为《三国演义》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使人物真实可信。  E.作者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2.第一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什么? (3分)                                                                                                                                                               3.简要地回答:从全文看缺陷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4分)                                                                                                                                                                四.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流泪的滕王阁》,回答问题。(15分)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阁王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 注 ]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金品语文www.zxywzy.cn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2、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分析其中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应用(10分) 1.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 ①情景一: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     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②情景二:某编辑给投稿者的回信: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已进行斧正…… ③情景三:某哀悼会现场:     一位来宾对死者的哥哥说:“对舍弟的过世我深表哀悼,请节哀顺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4月15日,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打倒 万恶的奥数教育》。在文中,杨东平认为,目前奥数教育的泛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更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完全违反教育规 律的。 材料二:第4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金牌获得者王伟认为:奥数教育改变了他的一 生。对奥数的钻研,极大地帮他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这又有利于对其他科目的学习。 他在攻克一道道难题中,不断地积累和享受着愉快的成就感。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请就以上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论述。要求,不少于100字。(5分)                                                                                                                                                                                                                                                    六.作文。 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要求:文体:议论文;字数: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名句名篇默写(5分,每题1分,错1字不得分) (二)文言文 (三)古诗 E项中“东施效颦”实在是极言“缺陷美”的“魅力”。(5分) 2.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3分) 3.一是真实可信,二是使人物形象独特,具有特殊韵致。(举例答案从略)(4分)                  四.现代文(文学类)15分 更好的将来,不得不投资大量的金钱在奥数教育上,这无疑加重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