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与练习(4)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与练习(4)

ID:310707

大小:9.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B)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7.  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A.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C. 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 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8.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 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C. 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 D. 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9.  下列名著、作者、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是 A.《儒林外史》——龚自珍——清代——小说? B.《长恨歌》——白居易——唐代——诗歌? C.《九歌》——屈原——春秋——诗歌? 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苏联——小说? 10.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B. 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 C. 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 D. 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 [解析]7.D(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从全文看”。从全文看,首段谈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第二段说“名著需要重读”,第三段说怎样“重读”。再从首段看,首句是领起句,以下列举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可见正确答案是D项)8.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读”是领起句,第2句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号前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说明“需要反复阅读”,分号后从读者的“需要”出发,说明应当重读。以下“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说明应当重读。A、B、D三项据此编拟,是正确的。原文说“……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误解,而C项故意删掉了其中“鲜活”二字,语意大变。“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还“重读”什么呢?)9.B  10.D(仔细对照第三段的相关文句可知本题前三项正确。与D项相关的原文是“培养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人格”,丝毫未论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该项还故意删去“建设性”这一限制语,使语义有所改变,因而D项不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7. 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 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 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 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8. 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A. 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 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 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 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9. 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B. 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C. 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 D. 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10. 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D.小议读书艺术 [解析] 7. D(D为灵魂发生剧烈震撼后的读者,A、B、C三项为“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或“思想相近之作家”) 8.B(扣住“完全认同”和“泯灭自我的心智”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理解) 9. C(“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讲的是“其他人”面对一本书时的偏重点) 10. C(这几段文字讲的是读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C项扣住读者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之作家后的新体验说,较为恰当。A、B、D三项均说得太大太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