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

ID:306000

大小:199.9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试范围:所学全部内容)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弄堂(nòng)          悄然(qiǎo)                星宿(xiù)                  牝鸡司晨(pìn)       B.侪辈(chái)           歼灭(jiān)                 冯河(píng)         饮鸩止渴(zhèn)       C.倥偬(zǒng)          舌苔(tái)                   巨擘(bò)            强人所难(qiǎng)       D.觊觎(jì)              靓妆(liàng)               皴裂(cūn)           不容置喙(huì)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文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边缘化趋势仍然让真正的文学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       B.“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我厂出口劳改产品,”李厂长义愤填膺地对大家说,“对于这种无耻谰言,对于他们的攻击,我们要同 仇敌忾,粉碎他们的阴谋。”       C.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疾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D.有时候,把自己合盘托m,让别人透彻地了解自己,反而使自己的安全更有保障。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你能力我身临其境的想一想,你就不会对我求全责备了。       B.是深入了解一个单位的全面生活好呢,还是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生活好呢?       C.经营者应怀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并以正义为前提。       D.有些国家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老师是前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还不认识。       B.10月12日21时32分开始,妻子王洁和儿子费迪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与在“神舟六号”上的父亲费俊龙分别进行了天地通话,互致问候。       C.血液是运送生命物质的长河,一旦病毒、细菌等侵入我们的身体,它也是保护我们身体的卫士。       D.与其他节日一样,今年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无论家电还是服装,减价促销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这让许多消费者怦然心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____;     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          ,是不可能 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②才有兴趣去喝它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我曾经到邓尉山中小住,贞甫也来同住,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围的山上游玩,观赏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界于昆山、嘉定之间,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现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家人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讥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而内心有所改变,(一直)与我共历沉浮进退。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瞧不起我。唉!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 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贞甫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刚正凌厉,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性格耿直,(能)自我克制。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别喜欢读古书,一定要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书),每到一处就扫地焚香,书籍满桌。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这几百卷。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人们)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当初我在安亭时,闲来无事,经常去他的学舍拜访他,边喝茶边讨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等到贞甫病逝了我再到那里去.又刚刚经过战乱,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产生荒凉寂寞的感慨。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病逝,时年四十二 岁.真令人悲伤啊!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铭文: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啊,他求学之志如此勤勉却英年早逝!                                              (节选自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予屏居江海之滨                                 屏:隐退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视       D.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                              胜:美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①天乎命乎不可知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    ①及贞甫没而予复往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D.         ①而竟以病死,悲夫                 ②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白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B.归有光和沈贞甫是娴亲,两人志趣相投,常常用文字书信往来,交游甚欢。       C.作者写自己困顿不得志,又经历死丧忧患,狼狈不堪,世人嗤笑,但贞甫却不因世俗之风而改变对作者的态度,他与世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3分) 译文:                                                                     (2)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3分) 译文: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竞日。(3分) 译文:                                                                    10.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沈贞甫去世,作者如此悲痛?(4分) 答:                                                                      [NextPage]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春闺思       东栏梨花 张仲素        苏轼 袅袅城边柳,    梨花淡白柳深青, 青青陌上桑。    柳絮飞时花满城。 提笼忘采叶,    惆怅东栏一株雪, 昨夜梦渔阳①。    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 (1)缪钺《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的描写中,试分析张诗之韵、苏诗之意是如何表现的。(4分) 张诗之韵                                                                           苏诗之意                                                                           (2)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的表达作用是                                               。(3分)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            ,                。             ,                 。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          ,               。(杜牧《阿房宫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 16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邢佰英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调查显示,82. 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 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 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 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品学兼优者占52. 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 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调查中,62. 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 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 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 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 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 6%。 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 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 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3.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3分)    答:                                                                                14.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3分)    答:                                                                         15.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3分) 答:                                                                         16.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3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就是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 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债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 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7.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8.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的感情中“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 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19.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0.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 (1)特征:                                                                       (2)作用:                                                                       六、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6分) (一)《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与自然的搏斗是胜利还是失败?为什么?小说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衡量?(6分)     答:                                                                           (二)请思考,针对下面叙述的事件发表简短的议论,不同报刊的编辑会怎么写?(6分) 事件:在上海,一刘姓女硕士生因为“顶风撞红灯”且拒受处罚,破天荒被行政拘留 10天。     1.《法制报》编辑:                                                   (2分)     2.《教育报》编辑:                                                   (2分)     3.《市民晚报》编辑:                                                 (2分) 七、写作(60分)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 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致推崇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就在“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NextPage] 语文答案 1.B(A.弄堂lòng,C.舌苔tāi,D.靓妆jìng。) 2.D(“合盘托出”中的“合”应为“和”。) 3.A(A.不合情理而致误。别人不可能对“你”的事情“身临其境”,应换成“设身处地”;B.浮光掠影,指水面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刻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C. 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悯人们的痛苦。D.讳莫如深,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说。) 4.C(A.有歧义。B.搭配不当,应当删除“父亲”。D.语序不当,应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5.B(第一空选②与下文的句式一致,第二空选③与开头强调的“有”还是“没有”相吻合,这段话并不是强调“浓”还是“不浓”。) 6.D(D.名词,美景。) 7.C(两个都表顺承关系。A.第一个与“以”连用,译为“用什么,怎么”;第二个与“者”连用,译为“为什么”。B.第一个作助词,表停顿;第二个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表结果,以致、因而。) 8.A(“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错。文章重点介绍贞甫的为人和为学态度,身世基本没有介绍。) 9.(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 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2)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 (3)(我)经常去他的学舍拜访他,边喝茶边讨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 10.第一,因为作者和沈贞甫是姻亲,他因痛失亲人而悲。第二,因为作者潦倒困顿时,沈仍然信任敬重自己,他因痛失知音而悲。第三,沈贞甫勤奋好学但因病而死,作者因贞甫志未遂而悲。 11.(1)(张诗之韵)作者以春意盎然的城郊景象,不仅为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而且以乐景衬哀情,有力地衬托了她深切的思夫之情。(苏诗之意)作者借东栏梨花盛开、柳絮飞花的美景,抒发出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无限感慨,含蕴甚深。     (2)不仅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 12.(1)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2)①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②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3.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14.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政府要更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完善 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 15.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的情况,这样便于直观看出每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某一问题的普遍程度。 16.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途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社会救助要规范化,它不是随意施舍,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 17.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8.(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 19.因为两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意思答对即可) 20.(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六 (一)可以说桑地亚哥是最后的胜利者,或者说是个失败的英雄(硬汉)。(1分,仅答失败不给分)老人用自己的技巧和智慧战胜了一条很难捕获的大鱼,而且他继续做着狮子的梦;他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被打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引述材料1分,分析材料1分。)小说通过描写老人的形象,歌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1分)对如何衡量成败,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允许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     (1)如何营造好的遵纪守法环境,需要市民自觉配合,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城市如何保持一贯的严格管理。(2分)(2)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和法治观教育。(2分)(3)为了创建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每一个市民都应从自己做起,从文明行路、文明骑车做起。(2分) 诗歌鉴赏:     此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和孔密州五绝》之一。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含蕴甚深,有弦外之音,题外之旨。     首句以“淡白”写梨花,“深青”状柳叶,以暗含伤春之感。第二句是前句的回复,首句写“梨花”“柳叶”之色,次句写梨花盛开、柳絮纷飞之景,加重伤春之色彩。第三句点明“梨花淡白”的主旨。末句补足前句,正是“惆怅”的内容,诗意化用唐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但比之杜诗感慨更深沉。     春闺思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一种篮状竹器),斜倚在树旁,神情恍惚若有所忆……从这凝思的顷刻,借助作品标题(可命名为“梦渔阳”),观众会悟到很多画外之意。当然,诗毕竟是诗,终究有许多画图难足而只有文字可以传达的东西。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 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 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 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闰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