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ID:298771

大小:43.6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 (选择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 60分,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2.在下列甲骨文字(图片)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A.四手共抬一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3.《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 4.公元前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5.史载,“(周)成王与(弟弟)叔虞戏,削桐叶为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你)。’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则故事讲的    A.禅让制        B.君主专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6.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哪一重要特点  A.先民养殖家畜的传统          B.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C.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8.夏商周时期我国农作物品种繁多。《诗经》有关西周农作物的记载:“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禾麻菽麦。”以上记载中的农作物不属于“五谷”的是   ①黍      ②稷   ③枣  ④葵     ⑤菽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③⑤ 9.《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淹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变”体现在   ①由封邦建国向大一统转变    ②由分封世袭向中央集权转变 ③由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④由百家争鸣向独尊儒术转变 A. 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造成分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度的弊端,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少数民族的入侵 C.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经济因素的兴起      D.周王室的衰微 12.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A.春秋时冶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奴隶主的生活日益奢侈 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13.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 ì)》。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14.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创新表现在     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灌钢技术        C.金银错新技术     D.夹纻技术 15.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16.《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7.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8.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19.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一所反应的是我国古代“耜耕”的耕作方式     ②图二所反应的土地所有制形成后来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③图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上已使用铁犁牛耕 A.①的说法正确,②③说法不正确 B.①②说法正确,③的说法不正确 C.①②③的说法都正确                   D.①②③的说法都不正确 20.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22.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3.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24.《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25.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老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孔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墨子——“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④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2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8.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应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30.“夏、商、周、汉封建(封邦建国)而延,秦(朝)郡邑而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             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                 D.没有指出秦的暴政 31.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32.下列对秦王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代)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也” 3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这一政策指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无为而治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划疆分治政策 34.《汉书》记载:“汉因循(秦制)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两汉政治经济制度“颇有所改”表现在   ①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实行刺史监察制度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35.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A.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6.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实质上是       A.民族之间的冲突               B.农牧两种文明的碰撞 C.发展生产的需要              D.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37.秦皇汉武开拓版图的共同做法包括①打击匈奴 ②收服西南夷 ③统一管理越族地区④建立与西域各族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8.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狭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导致楼兰文明衰落的原因有  ①人类活动加剧,破坏生态环境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民族之间战争的破坏            ④两汉中央政府的移民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9.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近代西欧新航路的开辟   A.都改变了世界经济贸易格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都促进了文明区域的扩大                   D.都体现了强烈的传教精神 40.西汉政府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汉朝联系西域各族夹击匈奴                           B.班超出使西域 C.张赛通西域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密切      D.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分 41.造纸术的发明与外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已普遍使用造价低廉的纸   B.造纸术传入朝鲜早于日本约三个世纪 C.阿拉伯人向世界各地传播了造纸术   D.“学富五车”反映了当时纸张已被广泛使用 4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此材料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荀子   B.董仲舒    C.王充  D.范缜 43.下列文物出土于长江流域的是     44.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寻访过很多古迹。他能见到的有      A.赤壁古战场   B.四川的都江堰   C.内蒙古的昭君墓   D.河南的白马寺 45.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并指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这表明   A.司马迁极力倡导发展商品经济       B.司马迁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遭到遏制       D.弃农从商成为社会价值趋向 46.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认为人的精神随肉体死亡而消亡     B.人能够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C特异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人间福祸的征兆D.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47.《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 48.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发展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现了“大一统 ”②由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封建经济全面发展 ③民族间交往加强,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形成 ④科技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完全形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9.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①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程度最高的地 区是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1.促进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与北方趋向于平衡 的最重要的原因 A.稳定的政治局面          B.水利工程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南传 52.这座佛寺不只是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贷给农民并收取高额利息。寺院拥有庞大的地产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长老们正和来到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探讨着深奥的佛理。这是什么时期的现象? A.这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之特征    B.这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的特征 C.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寺院的写照  D.这是明清时期土地财富向寺院集中的表现 53.东晋葛洪对道教的发展表现在    A.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           B.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C.结合儒家经典改造道教                 D.将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道教学说结合 54.下列史实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采用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                ②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④汉字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5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②创制出彩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③张扬个性和对异域文化的认可            ④诗歌完成向七言诗的过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6.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方石碑,碑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 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下列相关信息中,反映了这一趋势的是   ①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②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形成道教 ③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④吸收佛教教义建道教神仙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7.宋代《宣和画谱》称赞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妙造精微”。顾恺之绘画艺术的特点是  A.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         B.布局严密、线条浏畅,人物栩栩如生 C.骨气奇伟,规模宏远               D.善画塔庙,超越群工 58.我国历史上采用多种纪年法。《兰亭序》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文中“永和九年”属于 A.公元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朝代纪年 59.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60.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第II卷 (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61.(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的聚落地方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土地和生产力便逐年衰退,收获年复一年地在递减之中,致使原来的经济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易维持了。根据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实践,知道每当出现这个苗头时,就必须早作长远打算,及时迁到一个新地方去,去重建家园,绝不可以在旧的地方勉强住下去,绝不可以留恋故居,苟且偷安。 ——摘自傅筑夫《殷代的游农及殷人的迁居》 材料二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盘庚迁殷,只不过是都城的迁徙,并不是全民族的大转移。就整个社会来讲,当时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改变其生产环境和居住地区。因此,迁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如果说盘庚迁殷是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已从游牧经济变成农业经济,或者说从粗耕农业变为精耕农业的话,那么,由于这类原因所进行的迁徙都是有规律性的,即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必定迁都一次。                                                            ——摘自孙淼《夏商史稿》 材料三 自中丁(即仲丁)以来,废适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达到)九世乱。于 是诸侯莫朝。                                                ——摘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四 国王名号 都城所在地 定都于该地的延续时间 汤至大戊 毫 约150年 仲丁(即中丁)外壬 敖 19年 河澶  甲 邢 9年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相 46年 南庚 阳甲 奄 10年 盘庚至纣 殷 约250年以上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解释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的?(2分)你认为这种分析有什么缺陷?(2分)   (2)在材料三中还提供了关于商代前期迁都原因的什么解释?(2分)结合有关材料支持或反驳这种解释。(4分)   62. (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的材料是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4分)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4分)   63.(22分)以下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仔细阅读 材料一: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的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边际。这土壤纤细犹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运转,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的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的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材料二: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带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是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就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材料三: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不难想象,当时大国要较小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材料四: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是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的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的原因? (6分) (2)10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示?(6分) (3)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6分) (4)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4分)   河北高三第一次考试   历史答案 第I卷 1-5 CD B C C  6-10 D B C C C  11-15 AD C C D   16-20 B C C C B   21-25 B B B D D 26-30 AA C B C  31-35 B D C D   36-40 B C C C   41-45 B B D B B   46-50 CA C A C 51-55 D B C A B  56-60 CB B D B 第II卷 61.(1)在一个地方定居生产一段时间以后,会造成土地和生产力的衰退,必须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开辟新的土地(2分)因为地力衰退造成的迁移应该是全体居民的迁移,并且在时间上是有规律性的。从材料四可见,商前期的迁都在时间上没有规律。(2分) (2)提出了商朝迁都是因为统治集团的内乱的可能性。(2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2分)对照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内乱历时九代国王,恰好是迁都频繁的九代国王。(2分) 62.(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4分)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4分) 63.(1)关中地区土质纤细、松软,土层深厚,适合于原始工具耕耘;且关中地区水利十分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为古代文明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首先在关中。(6分) (2)原因:经济重心转移;环境恶化启示: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6分) (3)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6分) (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