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共生交融和经济区域的拓展--魏晋南北朝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民族文化共生交融和经济区域的拓展--魏晋南北朝

ID:298685

大小:6.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民族文化共生交融和经济区域的拓展--魏晋南北朝 一、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高考在本单元的命题较为集中,重点突出"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块内容,但复习时,要注意结合课本历史地图,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替和民族交往的时序和空间关系,这是复习的基础。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破坏并迅速恢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从东汉末年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分裂割据战乱,民族大流动大迁徙,汉族活动区域扩大,民族杂居普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北方出现民族融合。孝文帝进行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加速民族融合,促进社会发展。南方六朝建都南京,北方人民南迁,与江南各族人民杂居相处,劳力和技术南传,也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减弱。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有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门阀地主在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享有政治特权、家庭土地私有、剥削依附农民,建立起士族门阀制度,确立了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思想文化方面,儒学独尊局面被打破,玄学兴起,佛道发展,"三教同源"、"三教合流"趋势出现。先秦诸子学说不同程度的复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 尽管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贫困、流离失所等,并不意味着社会没有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局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间融合和交流增多、中华民族生活区域的扩展、科技和思想文化的进步、局部统一的完成使统一趋势明显等,这些因素为隋唐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习时,紧紧扣住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异彩纷呈的文化这两点,与秦汉及隋唐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认清这一时期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经济部分要把握北方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文化史要注意运用"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理论分析和认识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重点掌握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和思想文学艺术成果这两大重点。以江南经济发展的材料、文学艺术方面的杰作为情景,考查这一时代的特征和内涵,是考试命题较常出现的形式。 二、重点精析 1、民族文明共生与融合。 第一,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有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民族发展具有多元性和一体性,多个民族不断混融互化,以炎黄二帝为始祖,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逐渐认同"同根"、"同文"。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华民族构成的变动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居民与蛮、夷、戎、狄融合,华夏族形成;秦汉时期,国家安定,政治统一,"秦人"易称为"汉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大量涌入,打破民族居住空间限制,杂居混处,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唐人。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即使在同一政权下,各民族间关系也相当紧张。元代以后,民族构成相对固定下来,基本形成今天的民族格局。 第二,多角度复习民族融合的历史。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混融互化的过程,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融合中友好交往是主流,各民族优点最终汇入中华文明。这一时期融合的途径和方式有:民族战争、友好交往、人口迁移、政府改革或加强管理等。表现为民族经济和谐发展、民族文化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复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整理各民族自身发展历史,掌握少数民族发展有历史阶段特征,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关系的阶段特征;②运用历史地图,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空间地域和中原政权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情况;③从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冲突与交融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各族人民及其杰出领袖为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④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和文化部分的内容(如《齐民要术》)。2002年文科综合第40题第3小题,就是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考查的。 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一些先进工具和技术为少数民族接受,接近农耕文明的区域融入农耕文明,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丰富了中原的农耕文明。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和发展。 2、经济区域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从空间上讲突出表现为经济区域的扩展,以中原为中心向江南和边远地区拓展。 第一,北方农业区仍是中国经济的中心。 汉代,中国形成了几大农业区。华北平原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从战国时到安史之乱前,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关中地区,战国时普遍使用铁农具,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农垦的政策,郑国渠使关中成为沃野千里,"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成都平原自李冰主持兴修都江堰,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二千年来中国农业保持稳产高产的主要农业区。 魏晋时期北方生产遭到破坏,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明,但恢复也很快,生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北方仍是全国经济中心。 第二,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东南地区是最古老的稻产区之一。自东汉末,中原人民"避地江南甚众",江南政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开辟农田,到南朝末一片富庶,这为安史之乱后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朝时,江南相对于北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有:①政治环境比北方相对安定;②人口南迁,造成劳动力和技术的优势;③南方统治者"保境安民",谋求经济发展;④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江南农业发展加快,是北方的优势逐渐衰落、江南优势充分发挥两种趋势同时发展的结果。复习江南农业开发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关系:①江南开发与战乱;②江南开发与水利工程建设;③江南开发与我国作物品种;④江南开发与我国农业商品化;⑤江南开发与江南城镇的发展;⑥江南开发与人口的迁移;⑦江南开发在中国近现代的延续及与世界历史的联系。 3、中国农耕文明与佛教文明的碰撞交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 要把这一问题放在儒学、佛教和道(家)教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理解。 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自西汉末佛教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佛教广为传播,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品格、社会心态、文学艺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分为三大时期:汉魏六朝为"传入期"--佛道融合和佛玄融合、隋唐为"鼎盛期"--三教鼎立、宋元明清为"衰微期"--三教会同。 魏晋时儒学衰微,道教融汇佛儒。儒道佛在宣传的教义、观念上相互吸收借鉴,同为统治阶级服务,适应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三教合流的趋势明显。南朝梁武帝提出"三教同源"说,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并称"三圣"。隋唐皇帝崇佛。宋代佛道发展靠近儒学,理学产生。佛教在西藏地区传播形成有特色的藏传佛教(喇嘛教),清朝注重宗教领袖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魏晋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成就突出,受佛教影响大,多元化特征明显。要牢固记忆,注意与其它历史时期进行比较,理解历史阶段特征,能用史实分析论证"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三教会同"留下的印痕,高考也常涉及。2004年上海高考试题的第28题就是这样考查的。2004年北京卷第12题考查了佛教文化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2005全国(三)第12题考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了佛教教义。 三、巩固演练 拓展思考1 材料一 历代游牧民族疆域南界纬度变化表(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P55) 时代 政权界线(北/南) 纬度(N) 相当于今地名 秦朝 匈奴/上谷郡 41o4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炮台营子 西汉 乌桓/幽州上谷郡 41o18′ 张家口市二东台 东汉 鲜卑/幽州上谷郡 40o56′ 张家口市东北 三国 鲜卑/魏·幽州上谷郡 40o56′ 张家口市东北 西晋 鲜卑/幽州上谷郡 40o56′ 张家口市东北 东晋 前秦/豫州弋阳郡 32o18′ 河南息县临河镇 南北朝 北朝·北齐/南朝·陈 30o24′ 湖北浠水县下巴河镇 (1)从上表可以看出游牧民族疆域南界有什么变化? 答:从秦朝到南北朝,不断南移。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佛教盛行。北魏时开凿的著名石窟有 和 。 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3)魏主是孝文帝。他的这一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答: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4)北魏统治开始了我国北朝的历史。简述北朝对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答:北魏相州制造军刀有名;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留下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郦道元著《水经注》;北方出现著名民歌《敕勒川》等;留下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材料三 读图回答问题。 ① ② ③ ④ (5)上列工具中北魏时不可能在黄河流域应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①这种生产方式出现在嘉峪关地区是在 时期。 答:曹魏。 (7)下列文化成就反映了南北朝民族融合这一历史特征的包括 ①《齐民要求》 ②云冈和龙门石窟 ③《敕勒歌》④《归园田居》⑤《洛阳赋图》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这组题意在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中原后,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并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情况。要求能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准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思考2 材料一 《晋书》卷62《祖逖传》记载:"祖逖字士稚,范阳遒(河北涞水县)人也。……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交情浓厚),共被同寝。中效闻荒鸡鸣,蹴(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这就是讲立志北伐的英雄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至于元嘉末(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五世纪中期),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作物成就),则数郡忘饥。 --《宋书》卷54《传论》 (1)祖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迁移出祖居之地的人之一。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两大走向,分析两大走向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一是北农南迁;二是五胡内迁。北农南迁,加速了江南的开发,使江南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是五胡内迁,扩展了封建生产方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农耕化,实际上就是封建化,同时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重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反映了南朝刘宋王朝怎样的景象? 答:统治者清静无为,社会安定,农业生产发展。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没有扩展到 A.长江流域 B.岭南地区 C.闽江流域 D.云贵高原 材料三下图是"我国自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个过程与农耕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5)上图中所示A地区和C地区使用铁器分别是在 时期和 时期。为加强与上图中所示B地区的联系,秦始皇派人开凿的水利工程是 。 答:春秋;西汉;灵渠。 (6)东晋南朝时,D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开垦出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较多的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7)概括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答: 主要特征:①南方开发,南北方经济的差距缩小。由于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②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③各民族生产方式的相互影响和接近。北方游牧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相互影响和借鉴,北方民族封建化。 材料四 读下图回答问题。 (8)左图中从左至右第三列的字体是曹魏时 创立的楷书。从左至右第四列的字体是在 时产生的。右图是东晋书法家 的代表作《 》(摹本局部)。 答:钟繇;秦朝。王羲之,兰亭序。 材料五 《南齐书o祖冲之传》记载:"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太祖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焚之。" (9)材料五介绍了祖冲之的什么科技成果?你能简要说明这种科技成果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的原因吗? 答:制造指南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因为战乱;科技成果不注重理论总结,停留在技术层面等)。 (10)东晋南朝在科技和文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南方相对安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民族融合,多民族共同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的需要;思想活跃,也促进科技发展;在继承秦汉时期的成就基础上发展进步。 这组题是按照北方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发展--南方科技文艺发展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来命题的。目的是要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巩固基础知识记忆,提高解析材料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牢固构建知识结构,弄清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还要注意,高考考查"调动和运用能力",命题时给出的材料是可以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