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1第五单元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导学及测试(原创)
加入VIP免费下载

修1第五单元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导学及测试(原创)

ID:296939

大小:6.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课程标准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据国内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局势的缓和现实,我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调整。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都是为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且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涵影响和作用。 中国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盟关系,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国际地位、中国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外交政策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一切外交活动都是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学习中国的多边外交,使学生懂得国家开展的外交活动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转移的,一切外交活动都要服务于国家利益。 通过学习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体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说明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四.教材内容概述 1. 邓小平对当代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论断以及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直接影响着我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过去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方面,有许多重大而正确的论断。这些论断使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取得了外交上的主动,其成果也令人瞩目。邓小平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总体特点的科学论断,促成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和“无敌国外交”策略的形成。 2. 我国推行的不结盟政策。不结盟就是不参与以美苏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不以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作为划分“敌我”的标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 在联合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中的权威,并且以联合国为主要政治舞台,展开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斗争。中国积极推动国际裁军进程,积极倡导和实现新安全观,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尤其是反对用战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 4. 在多边经济领域的成就。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了多边贸易合作机制,主动走向了世界市场。 5.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如亚太经合组织、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通过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全面推进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保持与欧盟的友好合作势头,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构建知识网络 六.历史资料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新成就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的外交也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其根本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而历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的外交必须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格局转换、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的形势下,去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国际风浪的考验中,中国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稳固性,证明了它具有足够的应付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危机的政治智慧和能力。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同时,西方对中国实行制裁。中国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以自己一贯的真诚结交了新朋友。一系列周边的亚洲国家、新独立的国家正是在这个时候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制裁被打破了,人为扭曲的关系回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事实证明,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抹煞不了的,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离开了中国是不行的。中国以它公正的立场、合情合理的主张和通情达理的态度,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25年来,尽管天下很不太平,但是中国认为世界总体的和平是可以保持的,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有希望的。中国认为,当代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威胁和平、阻碍发展的因素存在着,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谋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已经汇成强大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和平与发展也正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总趋势的这种科学的基本判断,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突出地强调合作,主张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和平、发展、合作,这是当代中国外交高举的旗帜。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国际形势的一大特点,近两年来又有新的显著表现,国际社会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就是人所共知的例子。有人说,多极化是“争夺的理论”,这个理解是基于旧的观念。现在的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那种列强争霸、瓜分世界的局面。中国所说的多极化趋势在兴起,是指现在世界上除了有一个超级大国之外,还有多种其他的力量在兴起,他们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这种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和协调,避免对抗和冲突,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当今世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是一把双刃剑,对各国的发展既提供机遇,又提出挑战。在现代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这一股巨大的潮流,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现实情况是,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南北差距拉大,不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且归根到底,南方的继续贫困落后,也将是北方的继续发展遇到困难。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引导全球化的趋势朝着有利于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冷战结束后,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关乎各国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中国认为,冷战既然已经结束,冷战思维就应该摒弃;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有新的安全观,其核心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像冷战时期那样互相疑惧、武力威胁、军备竞赛、集团对峙,只能导致紧张、动荡乃至冲突。那样的世界,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安全的。冷战结束了,世界应该变得好一些。中国倡导新的安全观,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国家方面,已经得到积极的回应。遗憾的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安全,还需要国际社会继续做出很大的努力。 “9·11”事件后,人们看到恐怖主义在蔓延,对各国安全的非传统威胁在增加,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新特点。中国一贯反对恐怖主义,我们的同情完全在无辜受害的人民一边。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中国主张反恐要目标明确,证据确凿,标本兼治;同时,中国也指出,反恐不能有双重标准,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挂钩。中国的这种是非分明、考虑周全的立场,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近两年来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主张是正确的、有预见性的。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发动反恐战争,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在反恐中伤及无辜、伤害民族和宗教感情,其后果如何,现在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了。 中国特别重视周边外交。对于中国来说,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首先就是周边的和平环境。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即加强与邻国的双边关系,也加强与周边的区域合作。这些年来,历史遗留的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大部分已经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其余的也在积极努力解决中。为推动有关各方通过对话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发挥了公认的建设性作用。现在,从俄罗斯到中亚,从朝鲜半岛到南亚次大陆,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到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和周边的区域合作都在不断取得进展。地缘政治的纽带作用、优势互补的经济需要和文化交流的悠久传统,使中国缔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具有现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处理国际事务,判断是非曲直,有自己一贯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建国初期提出并与亚洲邻国共同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积极的响应。半个世纪来的国际实践,反复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现在,在冷战结束、国际格局转变的时期里,这个主张更加显示出它的及时性、预见性和正确性。中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双边关系、多边合作领域里提出的主张,无不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都可以看作是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而做出的努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我们深切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25年来,中国外交先后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前进。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久前,胡锦涛主席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那就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七.重要概念 上海合作组织及其六次峰会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在阿拉木图举行首次会晤,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峰会,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2003年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峰会,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被任命为该组织秘书长。2004年1月,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北京正式成立。2004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第四次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六国元首签署了《塔什干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特权和豁免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合作打击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及其前体的协议》等文件。 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成员国在文化、经贸、军事、司法、安全等各领域和各层次的合作相继展开,并得到不断加强。“9·11”事件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加强了以打击本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为中心的反恐合作,进一步增强了成员国间的相互信任。 从2004年开始,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观察员机制,蒙古国随即获得观察员资格。2005年7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等重要文件,并决定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人口14.8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工作语言为汉语和俄语。 第一次峰会-上海峰会: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举行。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第二次峰会-圣彼得堡峰会:2002年6月7日在圣彼得堡举行。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等文件。 第三次峰会-莫斯科峰会:2003年5月29日在莫斯科举行。六国签署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细则等文件,签署上合组织各机构条例、徽标和秘书长人选。 第四次峰会-塔什干峰会:2004年6月17日在塔什干举行。六国元首签署塔什干宣言等文件,给予蒙古上合组织观察员地位。 第五次峰会-阿斯塔纳峰会:2005年7月5日在阿斯塔纳举行。批准上合成员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构想等文件,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上合观察员地位。 第六次峰会──上海峰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5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关于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的建议,立即引起海内外的热烈反响。 上合组织六国元首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APEC)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 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这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1993年6月正式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为官方论坛,秘书处对其活动起辅助作用。其议事采取协商一致的做法,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46%。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到目前为止,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到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号召各成员国共同努力,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改善人民的福利状况。1967年8月28日到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成员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老挝、菲律宾、泰国和越南10个国家。对话国包括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韩国、印度、欧盟。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东盟的观察员国。东盟总部设在印尼首都雅加达。 10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 东南亚国家联盟10个成员国高官会议及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4国高官会议10月4日下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就将提交于7日至8日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和东盟与上述4国领导人会议的全部文件达成一致。这些文件包括:《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东盟分别与日本和印度间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文件》、涉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的《关于三方橡胶公司协定》、以及被称为东盟《巴厘第二协约》的有关文件等。 东盟《巴厘第二协约》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和"东盟社会与文化共同体"。 10月8日,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诞生于1967年。虽然在冷战中诞生,但它并不是一个政治组织,它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合作。 它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军事到非军事 20世纪50年代前后,亚太地区开始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为两大阵营。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属于以美国为首的集团。而苏联方面往往采取支持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组织的方式抵消美国的势力空间。 1954年,美国、法国、英国和菲律宾、泰国等签署了《马尼拉条约》,由此产生了东南亚公约组织,性质类似于北约,是军事组织。60年代开始,东南亚地区的各种非军事区域性国际组织渐渐多起来,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就诞生在这种背景下。 60年代后,美英等国的军事势力逐渐退出东南亚。1976年,应泰国要求,美国驻军从其领土撤出。1977年泰国退出东南亚公约组织,同年,这个组织正式宣告结束。从此,非军事的合作性组织成为这个地区国际组织的主流。 整合区域经济 目前东盟共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 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大东盟”总面积450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生产总值达6300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美元,外贸额达5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八。 冷战结束后,国际间的政治对立逐渐被经济合作所取代,而这正是东盟的用武之地。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张最早由泰国在1992年举行的新加坡峰会上提出。会后,当时的东盟成员国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方案协议》,预定在15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好处是和其他成员国做生意可以少受或不受关税限制,并享受国民待遇。东盟成员国以外的国家是否享受这样的优惠则要由各个成员国自己决定。 中国与东盟:10+1 加强东南亚国家之间合作的同时,东盟国家也在把对话和合作向外延伸。东盟地区论坛,成立于1993年,目的是以多边论坛的方式讨论和解决安全问题。由东盟的10个成员国和13个地区论坛国家和组织(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和欧盟)组成。 90年代起,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有了较大发展。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首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之间举行的会议,通常被称为10+1会议,于1997年举行。 八.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需要,适时调整了外交政策。回答1-6题 1.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是 A.警惕世界大战的爆发            B.国内现代化建设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D.维护联合国的尊严 2.下列外交原则或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来的是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的方针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④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 3.我国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B.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C.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  D.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4.为应对世界多极化和国家多样化发展趋势,我国的外交主张是 A.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尊重各国选择自己道路 C.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D.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人民 5.下列体现完善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是①奉行不结盟政策②强调国与国的关系应当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④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世纪80年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其不结盟的含义是 A.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  B.不与美苏大国结盟 C.奉行光荣孤立政策    D.永远不称霸 我国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回答7-11题 7.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D.加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8.我国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是 A.为了维护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B.应对冷战结束后世界所面临的新形势 C.为了抑制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D.为了提高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 9.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旧秩序,其主要根源是 A.冷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失衡   B.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种族和地区冲突不断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0.中国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始终奉行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裁军政策             D.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11.下列活动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是 A.解决两伊战争问题  B.解决柬埔寨问题 C.解决伊朗核问题    D.积极参与维和行动 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开展的维和与裁军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回答12-16题 12.“我们……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材料集中体现了 A.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        B.重视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用和平应对战争 13.当今世界,一方面出现东西德国合并,另一方面,中东局势十分严峻。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缓和与紧张并存       B.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最大敌人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和平力量的增强 14.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黎以战争等事件的发生,这充分说明 A.国际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B.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C.和平的国际形势发生了逆转       D.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15.朝鲜核危机发生后,我国先后主持了多轮六方会谈,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受到各方好评。中国政府的做法是在行使 A.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 C.捍卫国家主权职能 D.加强国际合作职能 16.联邦德国《波恩评论报》指出:“大家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材料说明了①中国实现了真正的裁军②中国政府言行一致③中国为缓和国际局势作出了真诚的实际努力④中国裁军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回答17-20题 17.1997年底,中国与东盟发表了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这体现了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目标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立足点④我国行使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对外职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18.1998年,中国与欧盟领导人会晤达成的共识是 A.建立面向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             B.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C.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D.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19.为了加强反恐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多次举行,中国政府积极参加了反恐军演。这表明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③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利益冲突④上海合作组织将演变为军事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20.中国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最初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安全,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加强能源合作,应对能源危机 C.加强各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        D.建立长期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根据安理会或大会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没有强制力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一种行动。 维和行动在《联合国宪章》中并未规定,它是在联合国调解和解决地区冲突的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而来的。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制止国际冲突:一是纯外交方式,即通过斡旋、调解来解决争端;二是强制方式,通过封锁、禁运、经济制裁乃至派联合国军等强制措施阻止冲突。但是,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明,由于美苏对抗和两极格局的制约,联合国很难采取上述手段履行其维护和平、保障国际安全的职责,于是,维和行动这样一种介于外交方式和强制方式之间的所谓“第三种方式”便应运而生。 ──《什么是联合国维和行动》 材料二.1992年4月16日,中国首次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赴金边 中国赴柬军事工程大队先遣队启程,1992年4月16日上午, 赴柬军事工程大队先遣队30名官兵,在赴柬军事工程大队大队长的带领下,从北京飞往金边。这次行动是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中国政府决定,派出400人组成的军事工程大队参加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 先遣队官兵身着迷彩服,右臂佩戴蓝色的联合国标志的臂章,左臂佩戴红色的臂章,上面标有英文“中国”的字样,蓝色贝雷帽缀有联合国徽章。装备的机械车辆按联合国的统一要求,全部喷刷成白色,上面标有醒目的联合国标记。 赴柬军事工程大队主要承担柬埔寨首都金边地区的机场、道路、桥梁维修等任务。出发前,总参谋长迟浩田上将和各位副总参谋长看望了这支部队。 派遣部队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的行动,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有利于柬埔寨和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维持世界和平、支持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一贯立场和愿望。 材料三.柬埔寨示意图 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什么是维和行动? (2)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是什么?对此作出评价。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积极参加怎样的国际活动?其目的是什么?分析其原因。 (4)依据材料三,指出柬埔寨地貌特征是什么?纵贯南北的河流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进入20世纪后……成立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来处理世界事务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世界大战则成了推动国际组织建立的催化。” ──摘自刘综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联合国的创立是国际组织历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由此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的新阶段。……国际组织在战后四十多年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与规模急剧增长,其数量爆炸性增长,成为当代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钱平《国际组织法》 材料三.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积极广泛地参与了国际组织的活动。进入90年代后,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已有六百多个,其中政府间组织七十余个。国际组织是世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国际组织的活动又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化发展。 ──梁西《国际组织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世界大战是推动国际组织建立的“催化剂”。这一论断是否正确?试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组织急剧增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广泛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原因。 (4)中国加人了哪些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试举出政治组织、贸易组织和文化体育组织各一个。 (三)问答题 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什么要调整对外政策?做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4.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25.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融入世界。 回答(1)1840年西方列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迫使中国融入世界的?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1949年后,中国步入国际舞台的前提是什么?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3)1978年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A 5A 6B 7B 8A 9D 10B 11C 12C 13A 14A 15B 16A 17B 18C 19D 20A 二.材料题 21.答案要点 (1)介于外交方式与强制手段之间的“第三种方式”,解决地区冲突的一种行动。 (2)联合国安理会。该机构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在决定实质问题时,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 (3)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领域的工作。支持和维护联合国的工作,以缓解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有义务为缓解地区冲突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联系,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声誉。 (4)以平原为主。湄公河。 22.答案要点 (1)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形势发展促进了国际联盟的出现。二战的扩大促进了世界反法斯西同盟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战后联合国诞生。 (2)①“二战”后,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冷战,促使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民间组织的出现。 ②一系列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形成。 ③各国经济贸易交往密切,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趋势日渐增强。 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为国际组织的活动提供了方便。 ⑤和平与发展、环境污染以及贫困、饥饿与防治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国际组织来磋商。 ⑥联合国的作用。 (3)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②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③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④重大的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 (4)联合国、WTO和奥运会。? 三.问答题 23.答案要点 (1)调整的原因:⑴外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内外矛盾加深,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撤军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呈现。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⑵内因: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汲取教训益。 (2)调整及影响:⑴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一方针成为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强调国家之间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进一步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了我国外交局面的发展。⑶对外开放。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 24.答案要点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③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为推动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的公正、合理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地区冲突加剧,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⑤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⑥在多边经济领域,也取得显著成就,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又为恢复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而努力。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⑦冷战结束后,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为建立公正和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中国政府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5.答案要点 (1)战争(或鸦片战争、或坚船利炮)。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结盟政策。 (4)上海合作组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