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评说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评说

ID:169226

大小:8.1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评说  一、精准教学主题,关注学科素养培育  (一)课程标准的指导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理所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起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上对本课作了如下规定:“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本课是较为典型的以“点”带“线”的呈现方式,选取了明朝的对外关系中三个典型的事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完整展现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这一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点”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事实叙述,从而激活历史教学。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及意义、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在深入研究、分析课表的基础上,我还关注学情。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初一年级学生。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初中生严格的来讲还属于儿童,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与认识,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更与专业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初一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烈,思维活跃、好表现,对与本课中的“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在小学阶段已有耳闻,但在认知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认知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本课再借助文字史料、图片,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参与学习的兴趣等能使学生更深入、深刻感知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个重大事件。加上经过将近两学期的初中历史学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等能力都有所提高,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等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渗透历史学科素养培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本课通过对《明史.郑和传》《国史概要》片段的解读帮助学生明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通过赏析《倭寇图卷》理解抗倭的正义性,使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本课呈现给学生丰富史料:《明史.郑和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倭寇图卷》、《抗倭图卷》、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江苏南京浡泥国王墓等,包含史书记载、历史地图、历史绘画、历史建筑、诗歌等多种类型,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获得历史认识,体会实证精神。通过对《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的解析,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帮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感受明朝勇于开放、乐于开放的对外态度,体会中国“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和平友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二、精心教学设计,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一)精心设计,利用教材资源  新统编本教材图文并茂,尤其是各种插图,于学生而言,可以很好激发阅读兴趣;于教师而言,则需在课堂上将图片解读与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已有的教材资源。例如,本课第一幅呈现的《郑和像》,在《史记.郑和传》中则有这样的记载: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鼻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通过解读,仪表堂堂的郑和形象在学生心中立刻鲜明起来。再如,对于郑和宝船的解读:宝船大约全长150米,排水量2万吨以上。长度是哥伦布船队中最大的船的6倍,排水量的100倍,还应用了防水隔舱、平衡舵等技术,还配备有完整的导航系统,比欧洲早了200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通过解读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又有类似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但在祈祷活动中却有道教崇奉的玉皇大帝,寺内还有一间孔子庙,便是郑和远航将中国技术、中华文化带到所到之处,造福一方的有力证据。明代《倭寇图卷》反映了民众遭受倭患的惨状,学生自然能理解抗倭的正义性;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抗倭图卷》则生动形象反映了1555年发生于浙江王江泾的一场大捷。画面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左侧的明军装备头巾,夏天防晒、吸汗、防暑,冬天保暖,另外还有一定的敌我辨识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交战中有倭寇嘴和脑袋中箭,有的已经落水,俨然呈溃败之势。通过解读,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更重要的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识,渗透情感价值态度的培育。  本课还依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了学生活动,突破重点,教育学生。例如根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再畅所欲言,说说为什么觉得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通过绘图与交流,学生理解到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时间长、到达国家地区多、意义重大,自然能理解“壮举”。学生诵读戚继光不同人生阶段所写的诗歌,感受他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二)广泛阅读,开发课外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支撑环境,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教学活动的展开条件。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质赋予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绝不仅是教材,也不仅局限在学校内部。反思本课教学,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乡土史课程资源。例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来,寇3000余登岸,烧杀掳掠,屠戮老幼数千人,通州遭空前惨祸 。曹顶率水兵五百于城外江面,与倭寇战斗二十多天,退至狼山。在援兵到来后,合兵击贼,倭寇乘舟败走,通州城围始解。曹顶虽杀倭百余,战功卓著,却毅然辞赏,解甲还乡,操业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陆,再犯通州。曹顶再次偕官军激战寇于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于单家店(平潮),马蹶壕堑。鼎壮烈殉国,时年44岁。相信家乡人物的事迹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更能达到教育的功能,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当然,对于课外资源的开发,则需要教师有广泛的阅读,包括各类史学著作、人物传记、历史纪录片等等,也包括参观各级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