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1课沁园春 长沙 教案(系列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1课沁园春 长沙 教案(系列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解析 ‎1、内容:《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毛泽东再游长沙,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 ‎2、解析: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的革命心路历程。本文反映了作者游经长沙,看到壮阔秋景抒发了革命志士主宰祖国命运的豪情。‎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 ‎(1)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解析:‎ ‎(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沁园春·长沙》中众多意象的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渲染等表现手法,学生在鉴赏是容易遇到赏析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鉴赏全诗。‎ 四、教学条件支持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步骤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掌握下片情感抒发 分析上片景物描写 ‎(二)教学情境 一、问题与例题 导入: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关于“秋”的文学知识,通过比较阅读,感受文章感情基调。 二、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设计意图:掌握词的文学常识。 三、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并掌握字词 1、重点字词。 2、情境朗读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为理解感悟做准备。‎ 四、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问题1: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   (学生开发式地回答问题,小组内同学先交流自己的阅读初感,然后请几位回答,估计学生会说毛泽东很大气,志存高远;有学生会说这首词很豪放,表达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 问题2:‎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关键词(动词)立、看、问、忆、记 由此看来:上阕的“立、看、问”则主要写眼前之景,下阕的“忆、记”则侧重写追忆往事 设计意图:理清思路,帮助记忆。‎ 问题3:词的上阙景物描写很精彩,选出你喜欢的景物分析其妙处。 1、独立寒秋图 a、请学生描述这幅图,并调整开头三句词的语序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b、诗歌的语言高度浓缩、凝练,这首词也不例外。一般的,诗人们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的功夫相对多一些,从而形成了“炼一字而全篇皆活”的艺术效果。 “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湘江秋景图 a、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仰视,有俯视;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b、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思路。 ‎ 问题4:作者面对美景问了什么问题?作者之问和景物有什么联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不是怅惘。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 “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 问题5:下阕对上阕的问题是否做了回答,答案是什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严谨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6:(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请熟读掌握)‎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请熟读掌握)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小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 设计意图: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作者情感。‎ 三、目标检测 ‎1.根据下面图表背诵全词。‎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的思路,帮助背诵。‎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词,感受毛泽东的诗歌风格。‎ 蝶恋花·答李淑一 ‎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鉴赏提示: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而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把中国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巩固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和关系。‎ 七、配餐练习(见学案)‎ ‎ ‎ ‎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