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单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 出现。‎ ‎(3)政治上:‎ ‎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统治。‎ ‎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 特殊的社会环境使法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上升,也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理论支柱,管仲、商鞅都是这一时期应时而起的改革家。‎ ‎                                ‎ 清单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  ‎ ‎ 时期 春秋 战国 国别 ‎ 齐 鲁 魏 ‎ 楚 主持者 管仲 李悝 吴起 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目的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阶级改革 地主阶级改革 ‎ 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仅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且影响也更加深刻。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                                 ‎ 清单三 秦国改革的与挑战机遇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条件 ‎(1)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但秦国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 ‎(1)力量对比: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思想基础: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社会风气: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 ‎(1)三家分晋:公元前4世纪,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招揽贤能: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主观因素: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 ‎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                                 ‎ 探究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材料二 《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改革与“战胜”有什么关系?‎ ‎[答案]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变法改革,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结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 ‎4‎ ‎.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探究点二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答案] 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材料二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 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要评述。‎ ‎[答案] 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 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 ‎(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 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向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七雄”出现 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 D.周王室更加衰微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末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A、B、D三项均是社会变革的表面现象,不涉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所以都没有体现“质变”,故选C项。‎ ‎2.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李悝、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改革的再认和把握能力。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D两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李悝、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初税亩”“相地而衰征”等制度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化。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的进步 B.争霸战争需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战乱 解析:选A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所有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都是生产力的发展。‎ ‎4.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课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  )‎ A.吴起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商鞅变法 解析:选B 由图片中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可以判断出,这反映的是李悝变法,故答案为B项。‎ ‎5.吴起变法对楚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韩非子·和氏》云:“吴起教楚悼王……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两则材料表明吴起变法(  )‎ A.严重打击了贵族政治 B.改变了楚国的社会风俗 C.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之风 D.改变了楚国的经济结构 解析:选A 从材料中的“禄臣再世而收地”和“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可以看出,贵族的土地和爵禄不再像过去那样世代继承,这表明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严重打击了贵族政治。B、D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6.《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 ‎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 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 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其政严,其赏罚信”可以判断出②正确;由“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可判断④正确;①③不能由材料得出。‎ 二、非选择题(第7题16分,第8题10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诚焉。‎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4分)‎ ‎(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回答。第(2)、(3)问考查“初税亩”实施的背景、含义、目的、后果,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二分析作答。‎ 答案:(1)制度: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态度:反对按田亩多少征收田赋的方法。‎ ‎(2)含义:“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原因:周王室衰微,吏治败坏;私田大量出现;为增强鲁国的实力。‎ ‎(3)地方:鲁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制)”。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 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解析:第(1)问,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和社会大变革的背景角度分析。第(2)问,从改革对农业发展、国家实力提升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为战国其它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