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件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件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ID:1262426

大小:1.8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2-1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九单元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中共八大(1956年)(1)主要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影响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3.探索中的失误(1)表现①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不适应(2)原因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③自然灾害。(3)影响: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政策调整(1)目的: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2)概况①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这一方针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何影响?提示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历史概念判一判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2.目的: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过程(1)发动:1966年夏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2)夺权: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4)全面调整①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5)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6)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4.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这些“错误”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实质是什么?提示表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实质:属于“左”倾错误,经济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政治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结论要语辨一辨(1)“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方面工作陷入严重混乱状态,未取得任何成就。(×)提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领域的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2)周恩来、邓小平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动乱的抵制和抗争,减轻了动乱的破坏程度,并最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3)“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工农业遭受巨大损失,使中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主要成就(1)工业①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5)外交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根本原因是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 2.历史意义(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我国坚持实施“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国际局势严峻,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 结论要语辨一辨(1)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示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3)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情境探究]视角1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材料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有何意义?提示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意义: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视角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与调整材料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时段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0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提示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方法突破]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应用体验]【例1】我国1957年、1960年经济发展概况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A.中苏关系破裂B.经济建设急于求成C.自然灾害严重D.“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项目1957年1960年减少(百分比)粮食3901亿斤2870亿斤26.4%棉花3280万担2126万担35.2%油料419.6万吨194.1万吨53.7% 解析1960年我国的农业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是因为当时在经济建设中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故选B项;中苏关系破裂并不会直接影响农业产量,排除A项;自然灾害是导致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指标下降的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到1966年才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这里的“大会”是指(C)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1961年,我国政府将全国基本建设项目由1960年的8万多个调整为3万多个。调整的目的是(B)A.优先发展重工业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进三大改造D.彻底纠正“左”倾错误解析材料反映八字方针的调整,调整的目的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主题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情境探究]视角1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材料1952年、1978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年份1952年1978年原煤产量0.66亿吨4.18亿吨钢产量135万吨3178万吨粮食产量16392万吨30477万吨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9.1万人85.6万人货物周转量762亿吨公里9829亿吨公里 思考分析上表中从1952年到1978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提示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外交环境的改善。(中共八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抵制和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亦可)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改善了民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视角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新局面材料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的影响。提示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影响: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对抗苏联;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方法突破]中美关系的改善 [应用体验]【例2】1969年7月,陈毅等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研究报告送交中央。在报告中指出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这一报告结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D)A.中苏关系的恶化B.中美关系的缓和C.多极化趋势出现D.国际形势的变动解析报告认为苏联威胁我国的安全,故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开始积极谋求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故以上结论的得出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动,故选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1964年开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大量涌向中西部地区,这一历史现象(C)①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②推动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③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④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潮,其中促成1972年建交高潮的因素包括(B)①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②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④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本课结束

资料: 8813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