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ID:1260936

大小:2.41 MB

页数:46页

时间:2022-12-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1)通过了解隋唐中枢权力机制和选官制度的创新,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2)通过了解两税法,归纳我国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期,由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官。(2)发展趋势: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评价: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发展隋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启思导学】观察“唐朝三省位置图”,你能发现关于唐朝三省的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官署位置不同,职能分工不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负责草拟、审核皇帝诏令。要随时备皇帝诏问,其位置设在宫城的太极宫内。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位于皇城中心。三省分立,职能明确;相权三分,加强皇权。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确立: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3.演变(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一体化趋势: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租庸调制(1)内容:唐初,赋税征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两税法(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1)税:按土地多少和等级(有时包括财产)交纳(通常是纳谷物);(2)赋或调: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通常是纳纺织品);(3)役:包括徭役(每年一段时间无偿参加国家工程建设)和兵役,一般是按男丁轮派;(4)庸:有时政府允许农民纳物或钱代替徭役,称为“庸”或“免役钱”;(5)租:无地佃农不纳税,但要向地主交地租;均田制下的农民实际也是国家的佃农,要向国家交“租”。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材料一(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情境解读材料一阐述了隋朝将官吏任免权和选举权收归中央,开始推行并发展科举制。材料二讲述了唐朝通过召开百官会议,对军国大事进行集体决策的特点。两段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和中枢权力运作机制逐渐走向成熟。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提示(1)官吏任免权和选举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2)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3)通过制度创新,使选官制度和中枢权力运作机制趋向成熟。 素养史论1.历史价值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唯物史观——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世袭传统,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近代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历史解释——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草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的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唐朝官吏选拔的多元性(2021·安徽江淮名校联考)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B.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D.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 明立意本题以唐代科举科目的具体分类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官吏选拔的多元性特征抓关键依据题干可知,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之下又分若干种,由此可见唐代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故选D项排干扰“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随意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科举制有利于保证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获答案D 2.时空观念——隋唐三省六部制对前朝的承继(2021·吉林松原月考)某学者在研究三省六部制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吏部演变稳定从而发生变化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明立意本题以某学者的研究示意图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隋唐六部制与前朝的承继关系抓关键从示意图来看,隋唐六部职能在南北朝的政府机构中已有雏形,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承继关系,故选D项排干扰南朝的吏部职能与北齐、隋唐不完全相同,排除A项;B项表述与示意图不符,排除;吏部演变最终是集中而非分散,排除C项获答案D 情境体验主题二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悉免课役。——《旧唐书》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旧唐书》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及特点,与之相联系的是均田制;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两税法的有关内容,与之相联系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我国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特点。(2)与材料一反映的税制相比,材料二反映的税制有哪些方面的进步?提示(1)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纳绢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2)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素养史论1.史料实证——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区别项目租庸调制两税法土地产权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征税原则税额一定,人民较有预算税额不定,符合实际征收项目分田赋、力役和贡品,税项分明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课税对象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缴税征税次数每年征收一次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课税形式以实物缴纳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2.唯物史观——对两税法的评价(1)进步性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3.时空观念——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1)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财产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素养达标家国情怀——两税法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021·吉林白山月考)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使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明立意本题以两税法的内容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抓关键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B项排干扰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田亩”,即实际纳税能力与田亩的多少,本身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两税法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大商人纳税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题干不是强调税收的演进历程,故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获答案B 随堂演练1.(2021·安徽滁州月考)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智力不高的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察举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世卿世禄制的推行 答案C解析本题要注意材料的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品行、能力大为下降,这与当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相关,它根据门第选拔官员,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汉朝,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 2.“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D.废除了门阀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即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3.下图所示的制度()A.造成了君主权力旁落B.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可以得出图片所示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也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项错误;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直到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涉及的是君主专制问题,而不是中央集权问题,D项错误。 4.(2021·四川宜宾月考)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材料表明唐代三省制()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了政事堂权力膨胀D.削弱了宰相权力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皇帝发出的命令也要政事堂副署,否则为不合法,下面的机构可不执行,这实际上说明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制约,故选A项。 5.(2021·山西运城月考)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两税法实行三分制,并且地方税收支出仅需由中央对其进行定额管理,说明这一时期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C项;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上,排除A项;两税法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的矛盾,不会加剧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两税法使地方获得了一定的合法的财政收支自主权,利于刺激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D项表述不够准确,排除。 6.(2021·山东潍坊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多万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标题: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实施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本课结束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