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本节的引入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二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事先布置让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外完成。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体验引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 ‎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解决方法]‎ ‎ ⑴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的轨迹教学。⑵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解决方法] 同上。‎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2、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教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 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提供素材:《光明日报》消息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6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皮,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代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 学生讨论:‎ ‎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 ‎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为多少?‎ ‎4、根据上述素材,估算1869年时,野兔种群数量为多少?(说明计算方法)‎ ‎5、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素材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似的情况。‎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 Nt=N0λt 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呈现高斯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高斯实验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呈现出来)。‎ 提出讨论题:‎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2、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资源(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增长?‎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三)总结 ‎ 从具体的生物现象和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 ‎(四)作业布置 ‎ 教材P69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 ‎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 提出合理的假设 ‎ ↓‎ ‎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 ↓‎ ‎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2、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1、“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 ‎ 2、“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1、“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 ‎ 2、K值 ‎ 3、“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种群增长率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保持稳定 有无K值 有K值 无K值 ‎4、“S”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第2课时 ‎ 1、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的目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而变化的?‎ ‎ 2、作出假设:酵母菌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其种群的增加会受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受影响。‎ ‎ 3、探究材料及用具:酵母菌的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 4、讨论制定计划: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写出探究方案,方法步骤应当具体,并且是可操作的。确定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向老师汇报本小组的探究计划,以求得老师的指导。在制定计划前,需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①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时,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一个小方格范围内的酵母菌数为x,则10mL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总数为y=__________。‎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这是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③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用较大的容器和更多的营养,但接种的酵母菌量要相同,其他的培养条件也要相同。‎ ‎④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获得数据更准确。‎ ‎⑤实验结果的记录,要以天作为单位,计录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⑥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要将其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再重新记数。‎ ‎⑦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 ‎5、实验计划:首选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所做的假设。‎ 探究的结论是:由于种群生长所需要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种群趋于稳定,数量不再上升,呈现“S”型曲线增长。‎ ‎7、表达和交流①将本小组的增长曲线与全部的增长曲线比较,分析误差和相似程度。②解释根据各组平均数据画出的增长曲线的总趋势。③讨论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空间)‎ ‎8、进一步探究:根据自己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总结 探究的过程。‎ ‎(四)作业布置 教材P85 自我检测一1(2)、2(3)‎ ‎(五)板书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讨论制定计划 ‎↓‎ 实施计划 ‎↓‎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表达和交流 ‎↓‎ 进一步探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