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放“北大荒”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放“北大荒”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 ‎⒈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⒉“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⒊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 ‎⒈“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⒉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通过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分析。‎ ‎⒉“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江平原自然特点的分析及其历史的的演变过程: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心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江平原开发前的录像片或展示三江平原的景观图片、地图等。请大家在地图上找一找三江平原的位置,找出三江平原中的“三江”是哪三江?这里的人口密度状况,并分析开发前后状况比较。‎ 推进新课:‎ 师: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面积10.8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板书: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知识拓展:阅读三江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形成一个完整认识三江平原的思路。‎ 区内由北东走向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两部分。完达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个大面积沉降区,盆地内堆积千米以上的沉积地层。我们驱车行进至三江平原时,看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中,耸立着一些小山丘,犹如云海中的孤岛。这里的河流多无明显的河横,发源于山区的八条河流进入平原后温功在平原中,形成无尾河。这些现象说明全新世以来许多地方沉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为60~80米,坡降较大,地表组成物质较粗,黏土、亚黏土层较薄,或是亚沙土、沙、沙砾层直接出露地面,沼泽及沼泽化土地面积小;东半部,渊源高度一般为45~60米,坡降多为1/5000~1/10000,各种洼地星罗棋布,地表覆盖有3~17米厚的亚黏土和黏土层,渗透性差,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分布。‎ 完达山以南的平原,称为穆棱—兴凯平原,也为一个沉陷区,海拔高度一般为55~95米,自西向倾斜,坡降较小,表层一般覆盖有1~4米的亚黏土、亚沙土,沼泽率也较高。‎ 由于平原区地势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网密度小。除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外,有些河流发源于完达山或小兴安岭而穿行于平原沼泽之中,而有些河流则发源于沼 泽洼地又流经于沼泽之中。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泽性河流的特点,即河流纵比降小,河道弯曲,枯水河槽狭窄,河漫滩宽广,排水之畅。每年汛期,主要河流还农牧黑龙江、乌苏里江洪水顶托,回水距离一般为20~30千米,最长达‎70千米。洪水顶托高了这些浦流的承泄水位,使两岸低平地排水更为困难,促进了沼泽的形成和发展。‎ 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400~2500小时,年总辐射量11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于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陆面可能蒸发量为550~650毫米。‎ ‎(学生探究讨论):三江平原沼泽广泛颁的自然原因。‎ 生:略。‎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主要是由三江平原地势低、多雨,排水不畅造成的。三江平原平原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河漫滩、阶地和各类洼地上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还有季节性的沼泽化土地。根据调查和统计,本区沼泽面积达110多万公倾,此外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草甸130多万公倾。‎ 板书: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师:三江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我国开发较晚和未充分开发的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目前国务院已将该区列为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要求建成称道高产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以大豆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基地。‎ 板书: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师: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并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脚印,冒起了第一缕炊烟,他们是拓荒者,把“北大荒”‎ 变成了“北大仓”,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创造力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知识拓展:通过材料的阅读,了解“北大荒”在不同年代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头号难题。当时,许多中国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国外敌对势力断言,中国共产党将无法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前线需要粮食,建设需要粮食,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发出向“北大荒”进军的口令。‎ 从此,沉睡在三江平原、松嫩来源和完达山山麓的千里里沃野召唤着一批又一批英雄风拓荒群体。‎ ‎1947年开始,一批批人民解放军官兵带着征战风尘开进荒原,雪亮的铧犁翻开千古的沉寂,黑土上升起了军垦的红旗。在解放济南战役中活捉王耀武的英雄群体农建二师8万名官兵挥师北上,出密山、越宝清、奔铁力、拓绥滨,创办了三大农场;王震将军带着当年开发南泥湾的战将,率十多万转复官司兵成建制地布点开荒。踏着英雄的足迹,数十万大专院校毕业生、地方干部、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等,同样投身“北大荒”开发,将青春热血倾洒在这里。‎ 历经50个春秋,100万人在5.5万平方千米的荒原上开垦出了3000多万亩良田,打下了1000亿千万粮食,支撑了年轻的共和国大厦。有人算过一笔帐,这些粮食以每人每天一斤粮食,足够5.5亿吃上一年。‎ ‎“北大荒”是国家手中的一袋米,更是市场的平衡器,它始终发挥着确保粮食供应与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1960年国家处于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人把口粮一减再减,向国家硬是上缡了1.‎8亿千克粮食,完成了3000万千豆大豆出口任务。1988年全国粮食生产出现波动,国家决定垦区上缴粮食增加到10.‎9亿千克,用来平抑粮价。他们把所有的余粮一抠再抠,一斤不少地完成了任务,如果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有的农场管理局一次就损失2000万元。‎ 进入90年代,全国的粮食生产调出省份在减少,调入省份在增多,谁来应急生产粮食?北大荒人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分忧,提出建设占全国新增定购任务1/10的50亿千克商品粮基地。到1998年,全垦区已实现年产85亿千克粮食,可提供65亿千克商品粮。‎ 师:(根据材料,让同学们分析)‎ 三江平原垦荒需要重点改造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生:略。‎ 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根据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来看,过度地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手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正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同时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列入世界公约名录,所以保护湿地是关键。‎ 师:(根据材料,让同学们叙述)‎ 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生:略。‎ 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地多人少,人境外耕地0.66~2公顷,提供余粮多,土地平坦,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条件好,机械化水平高,宜农荒地多,开发潜力大。若水利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可望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 板书:(一)转变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地位 师: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按照世界《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湿地储存了大量的水土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生态旅游的价值也很大。湿地在促进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积极循环与转化,在维持水均衡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强大的功能。湿地有其湿润半湿润的气候条件,并构造了一个独特的水循环系统。湿地号称“自然之肾”,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有关专家已经建议尽快制定《湿地法》,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改革完善管理机构,实施以自然湿地单元(系统)为单位的统一曹规划管理;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使用。‎ 知识拓展 湿地的环境功能 湿地蕴涵丰富的水资源,具有极高的生产力,调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湿地平均可生产‎2千克 左右的有机物质,仅次于热带雨林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还有独特的环境功能。它能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息场所。‎ 师: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2001年果断停止开荒。全垦区坚决禁止占用林地、草原、湿地开垦耕地,不准破坏一亩原始沼泽,以保护好现有的1000余万亩荒原和1475万亩湿地。‎ 板书:三、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一)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师: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这些重要功能和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 湿地的生态效益表现在: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二是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三是固定二氧气碳和调节区域气候,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五是防浪固岸。‎ 通过材料分析,思考分为什么我国把“北大仓”演化为过去的“北大荒”?‎ 知识拓展:‎ 黑龙江垦区是在昔日闻名于世的“北大荒”上开发起来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总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主要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50年前,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嫩江流域广大区域保存原始面貌,天然森林摹茂密,低湿地覆盖平原大地,一片荒凉,人迹罕见,故称“北大荒”。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决定开发它。50年来,经过十几万部队复转官兵和数十万知识青年的开发建设,开臂了同江、密江、黑河等垦区,成为拥有耕地3000万亩,年产粮食85亿千万以上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然而,大面积的开荒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湿地消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天然的森林、草原、低湿地覆盖面积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出现危机。过去“棒打狗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不见了,不少鸟兽无法在此栖息,被迫迁徙他乡;昔日“黑土地肥得流油,插根筷子都发芽”,召集却越种越瘦,灾害越来越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科学使得垦区决策人变得聪明了。除了果断停止开荒、保护好现有的荒原和湿地外,还规划在近三年内完成退耕270万亩,因地制宜种树种草还林还牧;拨出专款扩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日本合资建设湿地生态监测与培训项目。‎ 生:略。‎ 师:(依照材料,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湿地的合理利用是一种与维护生态自然性并不相悖并造福于人类的可持续利用方式。当前,在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湿地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据土地资源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未利用土地中的宜农荒地有70%在三江平原,而且集中颁在湿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对三江平原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垦,今后,按照湿地保护的要求,再大面积开发,已不现实。二是湿地保护也防洪、排水的矛盾。20世纪80‎ 年代为了解决三江平原洪涝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为解除当地防洪除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修建的堤防工程,切断了大部分沼泽湿地与河流的联系。例如在浓江上游修建了浓鸭排干渠,把上游水大部分排入黑龙江,导致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退化。三是湿地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矛盾。三江平原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宜农土地资源,在湿地的保护中不仅仅是划定湿地保护区的单一保护。应该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作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四是湿地保护与管理体制的矛盾。多部门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体制,破坏了湿地的水、土、动植物等重要资源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分散的管理体制,造成各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利于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持续利用。‎ 课堂小结:‎ 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应在湿地生态结构上下功夫,以环境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保护湿地生态平衡条件的满足。通过退耕还湿(还林还草)、刹住毁湿(草、林)开荒之风、划入或组建保护区(区)、新建一批蓄水坝和平沟等措施,保持、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探索适合该区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是防止农业生产对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的有效途径。从资源水利和环境生态水利的战略高度,配置水利工程设施,在满足农田用水的同时,确保湿地生态用水安全,确保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尾。‎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