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8周而不比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8周而不比2

ID:1182061

大小:23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在国外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论语》里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就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世纪60年代,孔子学说走出学术圈走向大众。一时在大众文化中形成了“东方文化热”,“Confuciussays”(“子曰”)这个《论语》词语也半认真半开玩笑地不时出自西方百姓之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争鸣:怎么区分合作和勾结呢?争鸣:是不是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呢?说说“周而不比” 能够保持独立见解的合作是更加有力量的合作,没有独立见解的盲目的合作只是乌合之众,是不能长久的,也是没有力量的。 诸葛亮和刘备的合作,可以说是君子合作,而刘关张的合作,就有点小人合作的味道。尤其是在最后的时候,刘备为了报私仇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明明知道当时不是和吴国交战最适当时机,却还是为了兄弟义气,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劝阻,勉强出征报仇,结果仇没报成,自己含恨后亡,实在让人叹息。 根据这个标准,比较容易区分出哪些网友属于君子,哪些属于小人。那些只看人不看文章不看是非不看观点,只要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赞同,只要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攻击的,就属于网上小人。而那些不管只对事不对人,只根据文章好坏,观点是非对错进行评价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君子。争鸣:怎么区分合作和勾结呢? 孔子似乎是想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自己首先是一个好人,才有资格去评价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就算是一个坏人也有能力判定好人或坏人,也有能力爱人或恨人,不可能只有好人才有能力爱人或恨人。孔子这话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的观点在今天来看,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很可能导致一切以我的不公正判定。   孔子这话要想成立,首先必须确认谁是有仁德的人,怎样的人才算是有仁德的人。那么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标准,就像一个基督教徒心目中的有仁德的人与伊斯兰教徒心目中有仁德的人肯定是不一样,那么谁才能真正有资格判定呢?只能是“各说各话”了。其次,就算是被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他就没有资格评论其他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了吗?他就没有爱人或恨人的能力或资格了吗?显然不是。争鸣:是不是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争鸣:根据一个人经常犯的错误能全面判定一个人吗?如何了解别人?争鸣:怎么理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争鸣:根据一个人经常犯的错误能全面判定一个人吗?根据一个人经常犯的错误确实可以判定出这个人的一个方面,但还是不能全面地判定一个人,毕竟,人是一个由多方面素质构成的综合体,除了犯错误之外,他还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现他的其他方面的特性。因此还是不要因为人们某一方面的错误,就把一个人看死。通过观察一个人犯的错误和做出的成绩这两方面的情况,才能真正比较全貌地考察一个人。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淮南子》中有个寓言,叫“宓子论过”。有位老朋友介绍一位新朋友去见宓子。新朋友离开后,宓子对老朋友说:“你的朋友有三处过失:与我初次见面就笑,显得轻浮、不严肃;交谈时不以老师相称,是不尊师道;彼此并无深交却无所不谈,是不懂得基本的社交礼节。”老朋友反驳说:“他与你笑脸相迎笑,是正直友好热情的表现;交谈不以师相称,是见多识广、不拘泥门户之见;彼此并无深交却无所不谈,是心胸坦荡对人诚恳的表现。"所以一个人同样的言谈举止在不同人的眼里,有时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争鸣:根据一个人经常犯的错误能全面判定一个人吗? 我们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聚在娱乐消闲场所一坐就是半天,言不及义也罢,无所用心也罢,都还只是无聊而已。可偏偏就是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点子整人,今天攻击张三,明天攻击李四,说的没有一句话是上得台盘,见得世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现象。明末清初,顾亭林就曾经批评当时南方的读书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北方的读书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所以,我们切不可轻视了这种小聪明的危害。争鸣:怎么理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如何选友?争鸣:如何理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争鸣:从别人是否尊敬一个人的角度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善于交往可取吗? 孔子认为还存在“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首先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往往不能劝你悬崖勒马,会造成很难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友善柔,是指优柔寡断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往往会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最后是友便佞,这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这种人心怀鬼胎,不择手段地去谋取个人利益。如何选择朋友,要靠我们自己的眼光,靠我们自己去看清。——于丹《心得》争鸣:如何理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孔子在这里从别人是否尊敬一个人的角度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善于交往,也就是以他人的感受结果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标准在古代是否行得通,但在今天这个标准是不科学的。我们是否尊敬一个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是习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判定。因此将对一个人的判定基准放在别人的感觉上,是靠不住的。争鸣:从别人是否尊敬一个人的角度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善于交往可取吗?英国著名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伯纳在一次访问苏联的时候,漫步在莫斯科街头,见到一位聪明伶俐的苏联小女孩,便与她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肖伯纳”。小姑娘望了肖伯纳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安妮娜”。这使肖伯纳大吃一惊,立刻意识到自己太傲慢了。以后,他经常想起这件事,并感慨万分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这就是苏联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 如何待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争鸣:为什么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争鸣:面对别人的错误怎么办? 在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会加重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们家有什么私事,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们真的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孔子的这一交友之道,不但体现了对朋友的爱,要善意地提醒朋友,也体现了对朋友的尊重,人各有志,不能勉强。   范蠡在和文种帮助越王夺得江山之后,劝文种离开越王勾践,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但是文种不相信。于是范蠡独自离开越王去隐居了,结果继续留在越王身边的文种果然被越王杀害。近代的故事:曾国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绮(壬秋),当时他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来有名的大儒。他著有《湘军志》,对曾国藩有褒贬之处。曾国藩所领的湘军,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开始露败象的时候,王湘绮就要请假回家。曾国藩知道他读书人胆小,如果这仗败下来就不得了。所以也想让他回去。不过事情很忙,没有立即批这件公文。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因为有事去找他。看见他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就站在后面不打扰他。差不多半个时辰,王湘绮还不知道,曾国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诚恳地安慰一番,让王湘绮立刻回家。有人问曾国藩,争鸣:为什么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 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曾国藩说,王先生去志已坚,无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强。尤其打仗的时候,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曾国藩说,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他正在看书,并不知道曾国藩就站在他身后。而且有半个时辰,王湘绮没有翻过书。可见他不在看书,在想心思,也就是想回去,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这个故事就说明长官对部下或者朋友相处,都要恰到好处。如果过分,那么朋友都变成冤家了。人生交一个朋友是很难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交朋友适可而止,不是滑头。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许多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是好朋友,只要是亲人,自己劝的又是对的,总认这样好心的劝说不会有问题。其实许多时候正是这样的好心劝说却已经严重地得罪了朋友,得罪了亲人。因为许多人是并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好意劝说的。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每个人的人生属于自己,怎样选择人生的决定权也在每个人自己。 让人保住面子——宽容争鸣:面对别人的错误怎么办?“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古时候有个名叫晏婴的人做了齐国的宰相,所以国君给他配备了专门的华丽马车和威武的车夫。有一次他坐车外出,恰巧从车夫的家门经过。车夫的妻子从门内暗中打量驾车的丈夫和坐车的晏婴。只见为宰相驾车的丈夫,一副踌躇满志、趾高气扬的样子,心中安自叹息不止。晚上车夫刚回到家,他的妻子就请求离去。车夫奇怪地问是为什么,她回答说:“晏子身长不足六尺,却做了宰相。作为一个声名远扬的宰相,他坐在车上却是那么坦然自若、卑躬谦虚。而你身长八尺,却为他人驾车,更可悲的是你还自以为志得意满。所以我才想离你而去。”车夫被妻子教育后,顿时翻然悔悟,坚决要求妻子留下,并决心从此以后要从新做人。于是妻子留下了,车夫也从第二天开始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克制,努力向晏婴学习,一改过去对人的傲慢,处处表现的非常恭谦有礼。让人改正错误——劝戒争鸣:面对别人的错误怎么办? 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在菜园里锄草,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照样继续锄草,视金子与泥土;华歆却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两人共在一间书房里读书,并且同坐在一张草席上。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有权势的高官乘着漂亮的车子,车声隆隆地从门前经过,管宁听到就像没听到似的,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成两半,对华歆说:“您不是我的朋友!”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热衷权势和钱财的内心活动,“割席”以示决裂。“割席”或“割席分坐”这个典故被后人经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间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决裂。让人远离自己——割席 拓展1、如何看待网络交往?2、儒家人际观对中国人思想观念有什么影响?3、比较中西方人际交往观。 人生在世,美丽的青春年华都会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唯有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不会枯萎,可以天长地久——真挚的友谊经得起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恩格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有的人出于私利以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的势利眼光来择人交友,这只不过是庸俗卑劣的“人情交易”。——培根观点赏析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