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上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克己复礼上课

ID:1181679

大小:3.18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克己复礼 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何为仁? 12.1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敏:聪明请:希望事:做要义:要约束自己(克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什么?仁和礼存在怎样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礼束己,内心归仁欲令智昏,利令智昏思考:实践“仁”的内容有哪些? “非礼勿视”——是说违反礼的东西就不要去看。否则它会激起人不良欲望,控制不住就会违法犯罪。主要包括一些文章、书籍和图片,以及音相制品,如VCD、DVD和视频等。“非礼勿听”——是讲违反礼的东西就不要去听。否则它会使人丧失理智,掉入陷阱里,不能自拔。这主要是指一些异端邪说,比如说当今的邪教、传销等。“非礼勿言”——是指违反礼的话题就不要去讨论。这主要是指那些敏感话题,小到个人隐私,大到时政等,以及一些无聊的话题。“非礼勿动”——即是违反礼的行为就不要行动。这主要是指那些非法的行为,就不要去做。比如说直接造成伤害的烧杀抢偷,间接的坑蒙拐骗,以及走私贩毒,贪污受贿等。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   可见,“礼”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明人何良俊评道:“孔子答群弟子问仁,皆因病而药,独颜渊问仁,则真有切实力行之意,故孔子亦以切实力行告之。”孔颜之乐(孔颜气象)孔子及其弟子颜渊所代表的人格境界,安贫乐道,胸次悠然,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 礼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礼法,典章制度,行为规范,传统习惯等。司马光《资治通鉴》:“何谓礼?纪纲是也。”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仁,亲也。——《说文》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复礼,复的是什么礼通“监”,借鉴文采丰富的样子依从主谓倒装再要义:推崇周礼1.圣者孤独与悲凉2.孔子的保守思想和崇古心理礼之用,能够借古鉴今 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什么名词,一种饮酒器动词,像个觚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礼崩乐坏的表现 西周时期,每当国家有重大礼仪活动时,天子必然安排“八佾之舞”,——也就是一个八列纵队,每队八人的舞蹈方阵——这是天子所特有的舞蹈,列国诸侯不能进行。八佾舞于天子之庭,是西周社会秩序稳定的象征。补充资料 礼是制度,是次序。破坏了礼,相当于破坏了国家秩序,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其后果相当严重。孔子在此处,痛责季氏,同时也不满鲁君不能制裁其大夫的僭肆。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祭毕撤馔之时,也命乐工唱雍之诗。先生说:“雍诗中说:‘口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那样穆穆地敬而美。’这在三家堂上唱来,有何意义呀!”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觚,行礼酒器,上圆下方,可容二升。取名觚者,寡少义,戒人贪饮。 几种礼的介绍座位以南为尊东面为尊交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称谓鄙人不肖不佞不敏 克己复礼为仁 自:从出:发出,发布盖:大概,大约执:执掌命:政令庶:平民要义:主张为政有道。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④不议。” 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古礼:非天子不得变礼乐,专征伐天下有道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庶人不议制作礼乐发令征伐的权力控制在天子手中,这是中央集权统治时代的最佳状态。 ①待:等待②奚:什么③正名:纠正名分④迂:不切实际⑤野:粗鲁⑥阙:缺,空缺⑦中:适当⑧名:命名,名作动⑨苟:马虎要义:为政之道首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子将奚先?有是哉,子之迂也!宾语前置(子将先奚?)主谓倒装(子之迂也,有是哉)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背景补充:卫灵公夫人南子专权淫乱,私通宋朝,太子蒯(kuǎi)聩因欲杀其母南子,长期出亡于外,灵公怒,然亦未废。灵公死,蒯聩被晋国赵鞅(简子)武力送回戚地,欲回卫即位。蒯聩奔丧有名分,卫人不可拒。然其子辄居于内,迫于其祖母南子和叔父公子郢的压力,已援“无适子而立适孙”之义而继立,因而无法予其父以世子之名分。孔子认为辄之不当立,不当与其父蒯聩争国。然既奉王父命立,至少应恢复其父以往的世子之名。然此说不为卫君所采纳。于是孔子去卫。 君君:按君主的要求去做。臣臣:按臣子的要求去做。父父:按父亲的要求去做。子子:按子女的要求去做。信:诚然,表假设。诸:之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要义:要各守本分。12.11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背景一:齐景公杵臼,齐庄公的异母弟,在位时有名相晏婴辅政。史书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史记•齐世家》。喜欢打猎,箭法却不高明,晏子劝谏他,齐景公能纳谏,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 背景二:孔子与齐景公孔子之所以说出这个话来,恐怕也是他的切肤之痛。他之所以能到齐景公面前说话,是因为他流亡到了齐国。而他之所以流亡,就是因为鲁国君不君,臣不臣。鲁国历史上发生了“斗鸡之变”。鲁昭公因为国政被三桓所控制,所以思图改变,于是策划了一次讨伐季氏的军事行动,结果大败,被迫逃亡齐国。而孔子也离开了鲁国,来到齐国。景公一听,便称“善哉”,并且还重复了一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话。如果真的这样,别说君位,我连饭都吃不上了呢。“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因为景公的体会也是挺深的。因为齐国的历史也可以证明这点。齐桓公死了之后,马上出现了臣子和几个公子勾结,互相争斗,杀个不亦乐乎,而齐桓公的尸体放了几个月都没人理会,最后尸虫都爬出门口来。是齐国历史上悲惨的一页。 思考与探究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齐景公关心生活中的“吾”,言下之意是纲常混乱,王位不保。孔子关注的是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因此他们的理解有天壤之别。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本分双向关系正名理论名实相符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正名理论”,所谓正名,也就是名实相符。思考:联系现实,这句话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人都应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各守本分。 探究: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要义:孝悌是仁之本礼与孝悌的关系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做人的原则大概,表揣测语气助词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以是为孝)要义:敬爱、顺从为孝。孝在内不在外,内心的仁爱大于外在的形式 17.21为礼:修习崩:崩溃期:一周年衣:穿,名作动女:同“汝”为之:做处:居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宰我的见解:孔子的观点:孔子和宰我关于丧礼的讨论儒家将道德制度化,“孝”成为道德的思想基础。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子也当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服丧三年,为时太久需要改制服丧是一种形式服丧三年是一种制度,服丧三年也是报恩,为仁的根本 补充资料:钻燧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或敲燧石取火。改火只与钻木有关,燧系连带提到。钻木改火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 乐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古代一种记载国家方针政策、重大事件的形式。由政策内容和相应的乐曲组成,由乐官演奏,以提示为政者对之铭记在心。《史记·晋世家》:“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礼与乐的关系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行礼用的玉器及束帛要义:礼乐不能只重视形式。如果要义:礼乐的根本在仁。礼主敬,乐主和,“仁”是“礼”的内核。 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3.3)(17.11);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