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课堂实录完美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克己复礼》课堂实录完美版

ID:1181601

大小:17.2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克己复礼》课堂实录浙江省黄孟轲“克己复礼”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孔子?一、导入:国学热中说《论语》师:近来国学正热,儒学尤其热,《论语》与孔子更是一派火热。大家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一个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有一个是……生(齐声):于丹。师:于丹她讲得最红的是……生(齐声):《论语心得》,还有《庄子心得》师:2500多年的那个孔子,居然会热得如此。在这当中,既有实在的,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可有些则是炒作,有的更是盲目的复古。那么我们作为高中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读读《论语》,能够同两千多年的孔子,同他的灵魂、他的人生,他的思想、他的博大精深的儒家的学说做些交流和接触,那是非常必要的。我给大家提个问题:你觉得怎样的人来上《论语》最好?其实我觉得我来上最好。(生大笑)大家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我的名字叫孟轲。生:哟,孟子。师:孟子又是谁?生:是儒家学说的代表者之一。师:对,只我是伪托的,我姓黄。当年我的父母大概也是望子成龙啦,想让我成为像孟子这样的人。生:(大笑)孟子当然是老了。师:所以,我说我上这个文章最适宜,孟子教孔子。大家说说,你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但很有学问。师:对,还可以再进一步说说。生:是一个大教育家,有弟子八千。师:应该是三千,有七十二贤人。被封建帝王称为“万世先圣师表”。了解他的思想学说吗?生:主张仁政,很崇拜周礼。师:这你们从哪里了解?生:文章中说,“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等等,还说,“吾从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师:大家都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这是大家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的。我想,我们通过《克己复礼》这篇选文的学习,去了解一个更具体更人性化的孔子。二、孔子坚守仁政的意义:一个人的悲剧与时代师:孔子为什么要主张克己复礼呢?他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生: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理想。师:可以这么理解,按照《论语》的观点主要是为“仁”。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造字法看,“仁”是一个怎样的字?生:同“人”有关,是两个“人”。师:孟子说过:“仁”一曰人,人为一个外壳,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所以,孟子又说:二曰心。“曰人、曰心”,这是孟子对“仁”的理解。“克己复礼,为仁。”大家看这个“礼”字,从我们中国造字法来看,它的繁体字应怎么写?“橙”。这个字大家看看,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它同什么有关呢?首先,同祭祀宗教及艺术有关,在孔子儒家的学说中主要是指道 德与思想有关。纲常人的伦理及规范秩序有关。所以后来宋代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等都是同此有主要关系。我们后人往往把把它理解成政治。我想,《论语》首先是一部关于人的书。那么“克己”的“己”怎么理解?生:应该是指人自己。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己”在文章中不仅仅是指自己,是指个体的生命。那么,克制自己个体生命当中什么样的情感?生:……师:大家知道,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生:(齐声)春秋末年。师:对,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被大大削弱了,而诸侯纷纷兴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制度,就是……生:礼崩乐坏生:所以孔子提出要“克己”,克制自己的一种浮躁的欲望的东西,从而达到“礼”。师:这个“礼”实际上就是周天子的思想的权威的法令的制度的核心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什么?生:仁,仁政。师:是呀,生命个体情感欲望.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人在动荡的世事面前,常常会不能自已呀;所以孟子是看得很深的,从人的角度,从人心的高度来思考。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人的伦理修养。至于礼,我们刚才已经谈到……生:同祭祀宗教及艺术有关,主要是指道伦理及规范秩序等。师:《左传》里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矣。”师:我们了解《左传》吗?生:《左传》是解读《春秋》的著作。《春秋》传说是孔子编订的,也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师:“经国家”的“经”,是治理的意思。儒家学说关于为人处世有一句重要的话,叫修身……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师:这四个词语实际上就贯穿在这个“经”字上。后面的“定”,安定,平定;序,有秩序、有规范;利,有利于后代。对于理解“礼”的理解,我认为这个注解非常重要。师:对于仁与礼我们大体了解了。那么这里谁在发问“仁”的问题?生:颜回。师:大家知道,孔子弟子有三千,有七十七贤人,为什么是颜回提出这个问题来呢?在这么多弟子当中,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他思想比较好,心胸比较开阔。生:他忠诚于孔子的学说。师:《论语》孔子怎么表扬他的吗?生:好象是一碗饭,一碗汤师:不错,虽然还不完整,但你已经转化为今天的语言了。《论语.雍也第六》里写颜回道: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粗菜淡饭住在简陋的巷子中,人家是不能忍受,而他却乐呵呵。记得我以前读《庄子》,庄子经常调侃孔子,因为庄子属道家思想。但一提到颜回时,庄子马上就严肃起来不再玩世不恭了。因为颜渊是一个庄重的安贫乐道的人,庄子对他很敬重。所以只有颜回才有资格问这个“仁”。如果下文出现的子夏、子路、宰我等可以吗?生:不行。因为子夏、子路等人没有这个资格,在孔子眼里常常有不仁之言行。师:只有他最有资格问仁。颜渊被后人称为“复圣”。可以这样说颜回更是孔子的精神弟子,他沉静、内敛,有自觉的牺牲精神。 三、克己复礼的背后:指向人心师:他问仁是什么呢,孔子解答道:“克己复礼,为仁”,就要回归到人心,人这个本体,去思考。“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共有109次。那么,克己以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生:“天下归仁”。师:这“归”字,怎么理解?生:课本里的注解说“赞许”,而译文里是回归的意思。师:两种理解都可以,权威的解释是“赞许”。颜回问到底怎么做呢?生:孔子回答,对于非礼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师:颜回怎么说呢?他很谦虚。哪里表现了他的谦虚?生:不敏。师:对,“不敏”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聪明”。但他会怎么样?生:照着做。师:哪个字表明他会照着做。生:“请事”。师:“请”是一个谦敬词。“事”就是“执行”。师:那么仁也好,礼也好,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呢?下面第二、三两则中,从哪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是非常崇敬的?生:“郁郁乎”。师:什么叫“郁郁乎”?生:文采丰富的样子。师:或者可以说“文明昌盛的样子”。这个还不能说明他对礼的崇敬,更特别的是哪个词?生:从。师:什么叫做“从”?生:依从。生:尊重师:对,依照、遵从、尊重。大家看,这篇文些篇章中反反复复地围绕“礼”“仁”,来做文章。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这个核心实际又是规范了中国2500多年来文化的纲。(在黑板随手画一个圆圈)我们用这个大圈代表儒家文化和思想,大家看看第一章关键是抓住哪个字?生:“克己”。师:第二则呢?生:从周。师:为什么要从周,从什么呢?生:周礼。师:为什么要从周礼呢?生:我们历史中也学到过,因为周礼是当时是西周时期,周天子所制定的一套制度。生: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是文化的代表。所以他要从周礼。四、轴心时代的道统思想的失落师:代表了这一个轴心时代的道统思想,下面,他不但要从周,而且还有更强烈的。生:文章的第三则讲到梦周。师:归纳得恰当,他不但“从”周,而且还“梦”周。请大家默读几边第三章。(生读)师:好,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请试把“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这个句子用另外一种断句方法断句,可以吗?断句后意思有何变化?生A: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生B: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师:就这两句看大家觉得哪个同学合理一点?(大多数同学认为A的好一些)师:A同学,你为什么这样断句呢?生:A:甚矣,是感叹词,那时的孔子大概五六十岁,所以他说他衰老得已经很久了;最后说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我这样断句,这样更突出孔子他的衰老。师:感叹词提到前面来,这种句式叫什么?我们初中学过《愚公移山》,里面有“甚矣,汝之不慧!”你太不聪明了。这种句式叫什么?生:倒装句。 师:很好,为了强调,把谓语提前了叫主谓倒装句。那刚才两位同学的两种断句,你们觉得他们这样断句断得好,还是文章中这样断法好?生B:虽然A与我这样也可以,但我现在又仔细体会了一下,总觉得还是是文章中这样好嘛。师:为什么?生B:因为他把感叹词提到前头,既强调自己的衰老,但更加强调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生:原句中我读出久不梦见周公后一种重重的失落感,而两位同学的断法这种感觉很少。师:只是一种对自己的衰老的哀叹,变为“甚矣,吾衰也久矣”,仅强调的是我衰老已经很久了,与整个孔子的时代的悲剧感不是很吻合。我觉得也是文章中这样好。课文中的断句则不但写了我的衰老,更强调后面的久不梦见周公,如果从文意文势来看,重心也应该还是落在梦周公上。所以,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弄懂语言,更要注重文意,那是作者的思想核心所在。归结:孔子在讲这这两章时,他的言外之意,体现了对周代政治文化礼制的神往,体现了对礼崩乐坏的天下时局的担忧与不满,但无可奈何。孔子一直在推销他的“仁”的理论,55岁开始带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这句话的背后大家有没有读出孔子的一种无奈,因为现实让他失望礼崩乐坏,所以他要从周梦周。请大家进一步考虑,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在下面哪几章哪些内容中出现了?五、孔子的忧患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生:第四则和第五则。生:“八佾”与“觚”。师:“八佾”简单说是一种跳舞的情景,那这与“礼崩乐坏”有什么联系?生:跳舞当中有音乐,大概是一种不健康的音乐。生:当时每个不同等级的人跳舞也分等级。只有天子用八佾。师:对,“佾”什么意思?人。季氏是一个大夫,我打个比方,他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级的大户人家,大老板。也要开奔驰车,这不符合礼,因为按礼制这车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他是僭位,无视周天子呀,当然也就不符合仁。所以……生: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师:这里的是,这;孰,哪里。这表现了孔子很敏锐的察微知著的政治眼光。他在“八佾”的现象中很精细地发现到时代的混乱。这种现象还在继续。第四章里写到“觚”,也就是“老酒杯”。我以前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过这种酒器,形状大概是这样。原来这种只有这么大,现在有的像碗大,有的像缸大,这不是乱了套了嘛。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一节。生:(感情一般的朗读)师:你可否试用“酒杯”来读一下。生E:酒杯不像个酒杯,这还是酒杯吗?这还是酒杯吗?(笑)师:这里不应该笑,这个句子不是一般的叹息,应该是孔子的浩叹、牢骚呀。前文讲到,人要克己,才能达到礼,所以他要梦周,他要从周。但礼崩乐坏的现状还在加剧,有政治眼光的孔子从细微处看到社会制度的文明的衰败。所以,我说这是“浩叹”。能不能再读一读?生E:(富有感情地朗读)觚不觚,觚哉?觚哉?师:好,从写作手法来看,“觚不觚”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生:象征。师:象征什么呢?文化、文明。这里是抓住细节作为切入口,到第六章,孔子从大的背景去思考,去担忧。为什么说是从大的背景思考呢?刚才讲老酒杯,这一章讲到四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礼乐征伐”。师:“礼乐征伐”,按照孔子观点,是掌握在谁手里?生:周天子。师:对,礼乐征伐,这是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威,必须得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比如我国要同美国作战了,必须由全国人大开会商讨决定,而不是下面某个省的省长就能决定。这才是“有道”。我刚才所讲的作战,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生:征。师:古汉语用词讲究,“征”一般用于国与国间,譬如齐国打魏国;“平”,一般针对叛乱;荡,针对贼、盗,“荡寇”;伐,一般词;取,同智取有关;下,轻松;扫,快速。所以,“征”不能乱用。这是有道的情况。那无道时,发生的结果会怎么样?掌握在诸侯手里,则“盖十世西不失矣”。盖,大概,推测性语气,用在句子前面;希,稀少;“陪臣执国命”,陪臣,家臣;执,掌握。“庶人不议”,“庶人”,平民百姓。有人对孔子这段话评论为孔夫子拼命维护他那套死板的礼与仁。拼命是拼命,但值得维护;另有人评论他是要钳制老百姓的舆论。大家看“庶人不议”如何理解?庶人为什么不议?天下太平了,这实际是对“天下无道”的反证。所以这种说法可能也不妥当。六、悲壮与自信:礼崩乐坏中复礼之信念师:孔子在维护着他的礼的说法。请大家看第七章,他是围绕哪个字在谈?生:正名。师:孔子为什么要正名?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对应句子读,不要读错。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师:这是理论论据。如果名不正的话,会带来一连串的后果,所以要正名。我们再从事实来证明一下,现状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形。大家找到了吧?生:第八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师:这里后一个字是动词,“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这反映了当时应该维护的社会等级制度。大家看看,你赞成孔子这个说法吧?我们从现代中学生的角度怎么看?生F:我不赞成。父亲长辈说得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不对的我们应坚持自己的看法。师:这是作为今天青年学生的看法。这里,我想孔子是否侧重于对当时不正当的社会秩序的批评?当然,我们可以用自己青年人的眼光批判性地去看。好,请坐。师:如果不这样呢?“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用现代的话就是饭也吃不到。“诸”是个兼词,“之乎”。上面讲了正名,实际是正礼而正仁。师:大家看第九章开始到第十一章,都在围绕一个关键词讨论,什么关键词?生:孝。师:还有呢?生:悌。师:对,都围绕“孝悌”展开。什么叫“悌”?善事兄长为悌,善事父母为孝。现在看第九章,他把“孝悌”当作人生的什么?关键词“本”。如果能做到孝悌的话,这样的人还会冒犯长官吗?这里的“鲜”怎么读?第三声,很少有。这样的话就不会作乱。“未之有也”,不会犯上作乱。这里又回归到“仁”,这是仁道的根本呀!“与”,语气词。七、克己复礼:蕴涵“立人”“达人”思想师:第十章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如果把这种情况放到今天的社会里,会是什么情况? “馔”,原名词。生:这里动词吃喝。“色难”,不仅是脸色,更指孝敬父母的真心。师:第十一章谈到宰我问“三年之丧”。这个“三年”,孔子是怎样理解的?是哪句话哪个字?“免”。儿女在父母翼下生活十几年,何止三年?所以孔子批评宰我:“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于你父母也有三年的孝吗?八、儒学文明源头不能阻断,人要找到精神栖居地。师:到最后两节,这里讲的玉帛和钟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守礼。最后一章归结了整个内容,归结得非常好,请大家齐读。(生读)大家说,人如果不仁,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无法实现礼。人如果缺乏人的状态,缺乏人心,结果会怎么样?怎么样对待乐呢?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反反复复讲“礼”和“仁”,实际是讲“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一直都把《论语》当成治国的书,实际上我觉得《论语》是讲怎么写好“人”字和做人的一本书,这就是“克己”,这就是“复礼”,这就是“为仁”。希望我们,黄老师与你们都好好做人,做一个好人,再见。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店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