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课件

ID:1181436

大小:598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2-07-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司马迁 走近人物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走近人物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欺骗)鲍叔,鲍叔终善遇(待)之,不以为言(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已而(不久)鲍叔事(侍奉)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掌理)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多次)合诸侯,一匡(匡正)天下,管仲之谋也。疏通文意 译文:管夷吾字仲,是颖上人。年轻时常常和鲍叔交往,鲍叔知道他很能干。管仲很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不久,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登上诸侯王的位置,成为齐桓公时,公子纠死了,管仲也被囚禁了。鲍叔就进荐了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联合各方诸侯,匡正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第一部分(1):总写了管仲四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 2、管仲曰:“吾始(当初)困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分财利多自与(给),鲍叔不以我为(看成)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出谋办事)而更穷困(窘迫),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多次)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无能之人),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为……而死)之,吾幽囚(被囚禁)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译文:管仲说:“我起初穷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红利时,大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是贫穷的缘故。我曾经替鲍叔做事,却使境况更困苦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做事常会)遇上不利的时机。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能干,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关押、受辱(却不自杀),鲍叔不认为我不知廉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却以声名不能于天下显扬为羞耻。生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在谈到与鲍叔的友谊时,用了五个排比句,这五个排比句表达了管仲对鲍叔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对鲍叔知己的感激之情。五个排比简单有力地概述了鲍叔对管仲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管仲认为自己虽是父母所生,但最了解自己的还是朋友鲍叔,鲍叔恩同父母在了解自己方面超过父母。这是对鲍叔最高赞美,最大感激。思考 3、鲍叔既进(荐举)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鲍叔进荐了管仲后,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世代代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子孙有十几代,子孙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能,却赞美鲍子能够了解人。 第二部分(2-3):管鲍之交。鲍叔是司马迁心目中理想的知己,他处处为朋友着想,胸襟坦荡,既敬管仲,又以身下之,不仅知人,且知己。 4、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小)之齐在海滨(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粮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则六亲固(紧紧依附)。四维(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浅显)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趁机)而与(给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革除)之。 译文: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的行为做事如果符合礼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趁机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趁机革除它。 5、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恼恨)少姬,南(南去)袭蔡,管仲因(趁机)而伐(讨伐)楚,责(谴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趁机)而令燕修召公之政(行召公的善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因此)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译文:管仲治理国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趁机使桓公建立了信义,诸侯因此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6、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译文: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第三部分:(4-6)叙述管仲的政绩。第4段:管仲在齐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第5段:写其政治外交活动。第6段:从侧面写齐人对他的拥护。 7、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编写)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所以)不论,论其轶事。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 8、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轻视)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过错),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译文: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已经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却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 第四部分(7-8):论赞部分。第7段:揭示其取材的目的。第8段:对孔子的观点提出质疑,赞颂管仲杰出的治国才能。 资料链接:管仲任齐相,鲍叔牙功不可没。鲍叔牙是管仲的老朋友,又是齐桓公的老师。桓公起初想让他做相国,他则极力推荐管仲,说自己和管仲相比有“五不如”:“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zhòu)执枹(fú),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还进一步对桓公说: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傒xī辅佐就足够了;但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就非依靠管仲不可。在他的力荐下,齐桓公放弃了管仲曾射自己一箭的仇恨,不但任其为相,还尊为“仲父”。 【成语】一箭之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之前为了躲避齐国内乱,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扣。小白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就放慢了行程。小白却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想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并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您要是想称霸天下,却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认为鲍叔牙说得有理,不再计较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 1、从本文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明确: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思考。(1)朋友知己之情。(知贤、荐贤、让贤)(2)君臣的知遇之恩。(不计前嫌,知人善用)(3)管仲卓越之才。 主观因素登上政治舞台前:历经坎坷,丰富的人生阅历。(顺民心)非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羞辱观)登上政治舞台后:执政思想执政才能 遗憾管仲有“平天下”之才却未能辅佐齐桓公称王,高度肯定管仲的才干。司马迁对管仲的态度 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目的明确:1、礼赞朋友相知的知己之情。2、希望身边能有个像鲍叔那样的知己(知音)3、对齐桓公任人唯贤的神往(渴望贤主) 古代传记与现代传记的区别内容上:1、古代在写人上、思想内容上多深入儒家道德观,而现代传记会打上现代思想的烙印。2、古代传记不一定对人物行为做动机阐述,现代传记一般要强调对人物的行为作动机的阐述。 写法上:1、古代传记一般篇幅短小,对人物生平不作全面记叙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一般不展开描写。2、古代传记无论篇幅长短,都比较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3、古代传记在写作上还注重人物对话和作者的抒情。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约前686年,齐襄公在位,不仁且淫乱,怀疑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对自己有威胁,欲谋害。管仲辅佐公子纠到附近鲁国避难,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莒国躲藏。后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齐襄公篡位,几十天后因暴虐,被大夫雍廪所杀,齐国无主,等待两个公子回国即位,先到者为王。当时公子小白的行程要快一些,纠的管仲觉得莒离齐近,自己快马赶上一箭射中小白,小白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放慢了奔齐的速度。其实小白只被击中了衣带钩,为怕管仲第二箭,咬破舌头,假装中箭而死,麻痹管仲,并加快了速度,终于先行到达齐国,即了君位,史称齐桓公。到管仲护送公子纠到时,被齐兵拒于城外。鲁国君主不忿,兴兵攻打,两国在齐国国都临淄以西激战,鲁军大败,鲁庄公弃车逃走。齐国乘胜向鲁国施加压力,要求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于是管仲到了齐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