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医学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消化与吸收医学ppt

ID:1174870

大小:8.85 MB

页数:64页

时间:2022-07-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第二节吸收第三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一、口腔内消化(一)唾液(1.0~1.5L)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pH6.6~7.1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一、口腔内消化(一)唾液2.唾液的作用(1)湿润口腔,溶解食物,利于吞咽和产生味觉(2)清洁和杀菌作用(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3)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4)排泄作用(重金属、氰化物和狂犬病毒) 安静状态下,唾液腺不断分泌少量唾液称为基础分泌。作用:湿润口腔神经反射性调节食物对口腔的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刺激3.唾液分泌的调节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进食环境和与进食相关的语言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 (二)咀嚼和吞咽1.咀嚼:切碎、研磨、搅拌、混合生理作用:(1)带动上下牙咬合和舌的搅拌,形成食团,便于吞咽。(2)使食物与淀粉酶接触便于化学性消化。(3)反射性引起消化道下段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为食物的消化吸收做好准备。 (二)咀嚼和吞咽2.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第一期(口腔期):口腔→咽部第二期(咽期):咽→食管上端 (二)咀嚼和吞咽2.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第三期(食管期):食管→胃蠕动吞咽功能障碍会出现什么情况?吞咽反射的基本中枢在延髓。食管下端存在高压区(食管下括约肌),可阻止胃内容物逆流。 二、胃内消化胃的容量1~2L,食团变为糊状食糜。(一)胃液的成分和作用性质:无色,pH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分泌量:1.5~2.5L/日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HCO3-等无机物 1.盐酸(胃酸)⑴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与其上质子泵有关(奥美拉唑)⑵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结合酸:15~30mmol/L⑶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最大排酸量:20~25mmol/h(食物、药物刺激)⑷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②抑制和杀死细菌③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来源:主细胞分泌作用:胃蛋白酶原最适pH2-3,pH>5.0则失活胃酸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3.内因子来源:壁细胞分泌成分:糖蛋白作用: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粘液和HCO3-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①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②中和胃酸:HCO3-+H+→H2CO3③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 胃粘膜屏障: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侧膜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层。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防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胃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前列腺素,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防治胃溃疡。酒精、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炎和溃疡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3个时期几乎同时开始并互相重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巴氏小胃(左)和海氏小胃(右)假饲实验示意图 ①头期:分泌机制:条件反射:食物的形、色、味、声等刺激感觉器官。非条件反射:咀嚼吞咽食物时,刺激口腔和咽部感受器,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到壁细胞;冲动传到胃窦部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分泌特点:分泌量多、分泌时间长,消化期分泌量30%。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高,消化力强。 ②胃期(食物进入胃后)分泌机制:机械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反射→胃腺分泌机械扩张幽门部→壁内N丛→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泌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胞释放胃泌素→胃腺分泌分泌特点:分泌量大(60%)和酸度高消化力(胃蛋白酶原量)<头期 ③肠期(食糜进入小肠上段)分泌机制:通过机械扩张和化学刺激,使十二指肠黏膜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及肠泌酸素,刺激胃液分泌。分泌特点:分泌量(1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 胆囊收缩素 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⑴盐酸:①胃窦pH1.2~1.5→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②胃窦pH1.2~1.5→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和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③12指肠pH≤2.5→刺激S细胞分泌胰泌素→抑制胃泌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④12指肠pH≤2.5→刺激粘膜细胞分泌球抑胃素→抑制胃泌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⑵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 ⑷其他:恶劣的情绪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激素(胰泌素、抑胃肽、前列腺素等)⑶高张(高渗)溶液:①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②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分泌 (三)胃的运动1.胃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作用: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进食后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利于化学消化;协助食糜移入十二指肠,促进胃排空。 (三)胃的运动1.胃运动的形式(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对口腔、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作用:增加胃容纳、贮存食物,保持胃内压不变。 (三)胃的运动1.胃运动的形式(3)蠕动空腹时不进行。食物入胃后5min开始,起于胃中部,以尾区为主,向幽门推进,逐渐加强。作用:搅拌和磨碎食团,使之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消化,并将食糜逐步推入十二指肠。 2.胃的排空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开始:食物入胃5分钟动力:胃运动(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的速度:稀的、流体食物排空快小颗粒食物排空快等渗溶液排空快糖类>蛋白质>脂类混合型食物排空需要4~6小时。 2.胃的排空胃排空的控制:(1)促进胃排空胃内食物量大(2)抑制胃排空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脂肪、脂肪酸、高张溶液及食糜机械扩张,引起肠-胃反射(pH3.5~4.0)。 3.呕吐将胃和小肠上段内容物从口腔驱出的过程。呕吐前症状:恶心、呼吸急迫、心率加快。 3.呕吐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引起呕吐的刺激:刺激消化系统(舌根、咽、胃、肠、胆总管)刺激泌尿生殖器、视觉器官、内耳前庭刺激呕吐中枢(脑积水、脑瘤)呕吐利弊:保护性反射活动,可以排毒。损失消化液,影响消化吸收,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十二指肠开始,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一)胰液(胰腺,胰腺导管)无色、无嗅,pH7.8~8.4,分泌量1~2L。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侵蚀作用提供酶适宜环境(2)胰酶:由腺泡细胞分泌三、小肠内消化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胰脂肪酶:可分解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共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2.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食物的色、香、味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小肠刺激迷走神经胰腺腺泡细胞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含量较少,酶的含量丰富(2)体液调节:促胰液素:酸性食糜刺激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量大,酶含量不高。缩胆囊素:蛋白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和脂肪刺激小肠粘膜。促进胰腺腺泡分泌消化酶及促胆汁排出。 急性胰腺炎胰液大量分泌导致胰小管、胰腺腺泡破裂,胰蛋白酶原溢入胰管间质而激活。 (二)胆汁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存于胆囊。0.8~1L。1.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胆汁的性质黏稠味苦有色汁液。肝胆汁金黄色、偏碱性胆囊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2)胆汁的成分:水、无机盐、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和卵磷脂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3)胆汁的作用中和胃酸 (二)胆汁2.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自然刺激物是食物高蛋白食物>高脂肪或混合性食物>糖类食物神经调节:进食动作、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肝胆汁↑,胆囊收缩↑体液调节:缩胆囊素、促胰液素、促胃液素引起胆囊壶腹括约肌和胆囊收缩。 胆盐进入小肠后,95%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肝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三)小肠液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1.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1~3L。成分:水、无机盐、黏蛋白、肠激酶。小肠液的作用:(1)稀释消化产物,降低肠腔内容物渗透压,有利于水和营养物质的吸收。(2)碱性粘稠液体可以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3)肠激酶(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促进蛋白质的消化(4)分泌肽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分解寡肽和双糖。 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食糜和消化产物对肠粘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体液调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四)小肠的运动1.小肠运动的形式(1)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运动。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小肠粘膜紧密接触,促吸收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主要作用运动频率:十二指肠11次/分回肠末段8次/分小肠→大肠食糜 (2)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紧张度。保持小肠正常形状和位置作用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3)蠕动: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0.5~2.0cm/s。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特殊方式: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推送到末端,乃至结肠。 2.小肠运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壁内神经丛:食糜对小肠黏膜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减弱-交感神经兴奋(2)体液调节: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促进;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肾上腺素抑制。加强 3.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回盲括约肌: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量功能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四、大肠的功能大肠没有消化作用主要吸收部分营养,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一)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液的主要成分: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大肠液的主要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大便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利用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族和K族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1.大肠的运动形式:食物在结肠内停留10h以上袋状往返运动:不向前推进,促进水的吸收。空腹时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进食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蠕动和集团蠕动:稳定向前。集团蠕动: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始于横结肠,常见于餐后。 2.排便(存于结肠下段,直肠内无。)膈肌、腹肌收缩 消化过程示意总汇 第二节 吸收一、各部位的吸收能力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油、吗啡)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有巨大的吸收面积;食物在小肠已被分解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约3~8h;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吸收形式: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食物中的淀粉麦芽糖单糖吸收机制:逆浓度差、耗能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淀粉酶双糖酶 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的吸收:管腔侧:以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管底侧: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蛋白质的吸收吸收形式:氨基酸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氨基酸转运系统Na+蛋白酶氨基肽酶 (三)脂肪的吸收混合微胶粒脂肪酸甘油一脂甘油三脂乳糜微粒途径:淋巴途径为主甘油载脂胞吐(中、短链脂肪酸)血管淋巴管 (四)胆固醇的吸收来源:食物(酯化)、胆汁(游离)途径:酯化胆固醇经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再通过长链脂肪酸的吸收途径被吸收。胆盐有助于胆固醇吸收。 (五)无机盐的吸收1.钠和水的吸收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胃肠吸收液体约8L。(6~8L,1~2L) 2.铁的吸收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吸收量:约1mg/日,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胃酸、Vc促进吸收 3.钙的吸收钙吸收的部位:小肠,尤其十二指肠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钙钙吸收的影响因素:①维生素D、脂肪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②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则不能被吸收③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钙吸收的机制:主动转运过程 (六)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 一、神经调节1.内在神经系统:包括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2.外来神经系统:口腔、咽、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其它消化器官接受自主神经支配。副交感N:迷走N、盆N交感N胃肠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括约肌松弛胃肠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血流量减少+-第三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二、体液调节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三、社会心理因素瘦身男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