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祸兮福兮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祸兮福兮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

ID:1167494

大小:281.0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3课祸兮福兮本课话题——毅力一、从课本中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果。二、从自然中积累雄鹰一次又一次地落入山谷,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伸展双翅,翱翔蓝天;梅花一天又一天地忍受寒风,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傲立冰雪,散发清香;河蚌一回又一回地吞吐巨浪,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练就珍珠,闪耀光芒。三、从历史中积累1.明朝时期,浙江海宁人谈迁,是个穷秀才。29岁开始编史,因为买不起书,就四处求人,借书抄写。有时为了查阅一点材料,自带干粮行走一百多里。他努力了27年,六易其稿,终于写成一部巨著。此时谈迁已经56岁了。可是有一天夜里,这部书稿却被人偷走了。谈迁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别人都以为他这下将一蹶不振,不料他第二天便挽起袖子重新干了起来,他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光景,终于写成第二遍书稿,就是后来问世的《国榷》。此时的谈迁已经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高兴地对人说:“虽死而瞑目矣。”2.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生下来就口吃。由于口吃,吐字发音不清,虽然有满腹的见解,却表达不出来。为了克服这个生理缺陷,德摩斯梯尼常把石子放在嘴里,跑到海边,面对大海练习讲话,天天如此,居然把口吃矫正了。为了专心练习演说,德摩斯梯尼一边登山,一边吟诗,有时站在镜子前比画着练习手势。为了一心一意练口才,他在家里建了一个地下室,整天在那里练习,一连两三个月不出来。他还狠下心,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这样一来,想出去玩的念头就彻底打消了。尽管当众演说遭到过无数次失败,但他从不灰心。经过顽强的努力,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为著名的大演说家。一、作者简介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1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主张“无为”。“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应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善为”。作品:《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二、背景回放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的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老子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相关知识《老子》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遂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道德经》被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美《纽约时报》列老子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条。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2 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通假字1.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通“呈”,译为呈现2.不自见.,故明通“现”,译为表现3.建.德若偷,质真若渝通“健”,译为刚健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通“蔂”,译为装土的筐子5.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通“诟”,译为耻辱.二、古今异义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古义:在古代一般指有知识、有技艺的人,老子把这些人分为上、中、下三等今义:一种军衔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古义:最方正的今义:不吝啬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义:大的形象__今义:动物的一种4.民之从.事.古义:行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三、一词多义1.伐①不自伐.夸耀②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砍伐③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2.是①不自是.,故彰认为正确②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指示代词,这,此③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代词,代“受国之垢”者3.恶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形容词,丑②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名词,坏事.3 ③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动词,憎恨.④彼且恶乎待哉?(《神游物外》)疑问代词,何.4.亡①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动词,失去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_动词,逃亡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动词,灭亡④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死亡,饿死⑤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5.于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介词,从②为之于.未有副词,在……时③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比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1)道隐无名.命名(2)光.而不耀有光芒(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受国不.祥.灾祸2.形容词作动词(1)曲则全.,枉则直.保全;伸直(2)洼则盈,敝则新.出新(3)不自是.,故彰认为正确(4)不自见,故明看得分明.(5)其无正_准则.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无判断词的判断句)2.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谓”表判断)(二)被动句不笑不足以为道(“为”表被动)(三)状语后置句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4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3.天下莫柔弱于水(正常语序为“天下莫于水柔弱”)(四)宾语前置句1.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应为“故天下莫能与争之”)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应为“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明大意]本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通过“有”与“无”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揭示了“道”的内涵与认识上的关系;通过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明确了圣人的处世态度。老子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揭示出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和互相补充的关系,鲜明地显示出对立统一这一永恒的、普遍的法则。[理脉络]一、阅读课文内容第1~4章,回答下面的问题。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老子思想中事物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一组是()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②曲则全,枉则直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⑤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⑥明道若昧,进道若退A.①⑤⑥B.①②④C.③④⑥D.②③⑤解析:选B③说明世人的认识和万物的表象是相反的;⑤说明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反5 的方面,体现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以动”;⑥说明“道”不易认识。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矛盾是主观认识的产物,而“道”是绝对的,没有美丑、善恶之分。B.老子笔下的“圣人”是“执一”,就是说他是坚守自身的统一和圆满的,不想在任何方面显示出偏向和棱角,无所现反而更能显示自己,不自我吹嘘反而更能显出自己的功德。C.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直接说明事物深藏不露,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D.老子认为,真正的“得道”之士,并不是直接表现高尚、纯洁,也不是不与凡人一样。恰恰相反,真正的有道之士,却甘于居下,是不避尘污的。解析:选CC项,“这三种境界直接说明事物深藏不露,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错,应为“侧面说明”。二、阅读课文内容第5~7章,回答下面的问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片面性、保守性和不彻底性的一组是()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③天之道,其犹张弓与④损有余而补不足⑤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选B①说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③用比喻的方法说明自然规律的平衡状态;⑤用作比的方法说明真正的强者要有甘居下流的勇气。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六十四章中“其安”“其未兆”“其脆”“其微”构成排比,反复强调事物初始阶段的重要性,所以凡事要从点滴积累,从小事起。B.第六十四章中老子通过“民之从事”和“慎终如始”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了做事要有毅力,持之以恒;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C.第七十七章中老子将“天道”和“人道”作对比,并说明“天之道”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而“人之道”违反了自然规律,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由此看来,老子的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D.第七十八章中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解析:选BB项“通过‘民之从事’和‘慎终如始’正反两个方面对比”错,对比的内容应该是做事情的两种情况,有始无终和善始善终。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诞生了;当知道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呈现,音和声相和,前后相随。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追随。已:表确定语气。形:这里指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通“呈”,呈现。音声:乐器奏出来的声音和人唱出来的声音。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委曲就能保全,弯曲就能伸直,低凹就能蓄满,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陈旧就能出新,少取就能有得,贪多就会迷惑。因此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圣人遵守“道”的原则行事,成为天下的典范。不自我显露,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所以才能自得;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夸耀,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所以才能见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长进。正因为与人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所以天下才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就能够保全”岂虚言哉?诚全怎么会是虚话呢?如果能够按照古语去做,那么,保全自身的而归之。曲则全:委曲就能保全。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枉则直:弯曲就能伸直。敝:破旧,坏。执一:固守其道。一,指道。式:标准,表率。不自,故明:不自我表现,反而更能显出自己。不自是:是,正确。不认为自己正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上士听了道,努力地执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道,哈哈大笑。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因此古书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直的道好像不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高尚的德行好像低谷,洁净的白色好像污垢,广大的德行好像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不足,刚健的德行好像很懈怠,纯真的德行好像败坏,最方正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的却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却很迟才生成,最高的声音听不见,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最大的形象看不见。大道隐藏起来,无法给它命名。只有道,7 善贷且成。士:在先秦原为最低级的贵族阶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层,后来游离出来成为有知识有技艺的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老子把这些人按照对“道”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分为上中下三等。勤:努力,尽心尽力若存若亡:指将信将疑,迷惑不解。建言:立言,也就是著书立说。:丝线上的疙瘩。这里是不平的意思。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像凹下的山谷。辱:污垢。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质真:纯真的德质,纯真。真,即“德”。渝: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却没有棱角。隅,角。大器:指大用之才,全才。器,才能。大音希声: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希,少,这里指声音很小。大象无形:大象是没有形迹的。象,形象。善贷且成: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贷,施与。成,成就,成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灾祸,是幸福的依身之处;幸福,是灾祸的藏身之所。谁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知道它们的界限呢?似乎没有定准。正会还原为邪,善会还原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恶。人们对正邪、善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惑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方正但不会伤害人,有棱角却不会划伤人,正直却不冒犯别人,光而不耀。倚:依靠。伏:隐伏。极:终极,究竟。无正:光明而不耀眼。:邪。妖:不善,恶。方而不割:方正而不会伤害人。割,伤。廉而不刿:有棱角而不会划伤人。廉,棱角。刿,刺伤,划伤。直而不肆: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耀:炫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事物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物没有露出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筹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瓦解,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消除。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因此要在事物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处理它,要在国家还没有乱。合抱之木,生于毫发生动乱的时候就治理它。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如针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幼芽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迈出来的。民众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做事最终还能像最初一样谨慎,那么无败事。pàn:破散,分解。就不会坏事了。累土:一筐土。累,通“蔂”,装土的筐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压低些,8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低了就抬高些,多余了就减少些,不够了就补足些。自然的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规律,就是减少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世间的规律却不是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这样,是削减不足的而供给多余的。谁能够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奉天下?唯有道者。奉献给天下呢?只有能够遵循自然界规律的人才能做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普天之下没有哪一样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在攻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强者的东西中没有什么能够超过水的,因为它是任何东西都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无法替代的。水之弱之所以能够胜过强,柔之所以能够胜过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普天之下没有哪个人不知道,但是没有哪个人能够照此实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所以圣人说:“在国家遭受屈辱时承担责任,这才配称国家的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君主;在国家遭受灾难时承担责任,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言若反。胜:超过。受:承受。垢:通正面的话听着就像反话一样。“诟”,耻辱。不祥:灾祸。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1.寓哲理于朴素的辩证思维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讲述了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和对立面相互依存,可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述了祸福相依、相互转化;“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讲述了柔弱胜坚强的人生哲理。2.善于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老子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思维具象化。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运用排比、对比手法,写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听到道的反应,从而引出下文对现象和本质的辩证思维。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连用八个比喻,形象地说明现象和本质两者互为矛盾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3.语言优美,讲究对偶和押韵9 老子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文字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两相对,揭示祸福的辩证关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则层层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老子》全用韵文写成,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用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考点对接文言文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印证](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①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10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解析:选DA项,答题区间在原文第1自然段,“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B项,答题区间在原文第2自然段,“嗣昌、起潜主和议……决策议战”。C项,答题区间在原文第3自然段,“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这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D项,答题区间在原文第4自然段,其中“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意思是巡抚王梦尹向朝廷报告(侯弘文)扰乱驿站。卢象昇上疏营救侯弘文,没有成功。故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来护卫京师。赐予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这个时候,嗣昌、起潜主张和议。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起潜指挥。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清兵南下,兵分三路……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昇11 进兵到了贾庄。当时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接应。象昇的军队行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象昇带领中路部队,大威率左路,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第二天,(清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象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边,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整个部队都覆灭了。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重用他们。任用了,有时又从左右牵制他们而把他们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确实是人为的,但总的说来也是天意啊。[技法汇总](一)筛选文中信息题解题的5个思考角度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的要求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3.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4.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二)综合分析题解题的3个常用方法1.文中筛选法12 首先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说要看清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人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然后将选项中列出的“观点态度”与原文中筛选出的相应“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的选项,则选出两者不相符合的。2.排出干扰法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夸大事实,导致谬误;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夹杂,真真假假;时空错位,牵强附会。3.逐一对照法在具体解题时,要逐项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逐一比较判断。老子讲的无为实在是深刻极了,美妙极了。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大贡献大创造大德行大智慧,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尽量少做那种连常识都违背了的坏事与蠢事。[美文评点]第一,不要反科学、反常识、违反客观规律地一厢情愿地为,即蛮本文作者用质朴干地“为”。如企图用群众运动来破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的语言,形象地为第二,不要为了表白自身的需要而乱为。我写过一篇微型小说,说我们讲述了应该是一个老人病了,他的几个孩子纷纷为了表达孝心而找一些江湖术士给如何守住人生的老爷子治病,结果把老爷子吓跑了,即此意。底线。从构思上来第三,不要过度地为。为办成一件事也许你需要找15个人帮忙,看,本文独具匠但结果你找了1500人呢?只能引起大反感、大麻烦,反而办不成了。心:作者先从老子第四,不要斤斤计较地为,不要得不偿失地为。你为了一点蝇头小的“无为”说起,利而大动干戈,徒徒贻笑大方,至于造成的后遗症更是不堪设想。进而从七个方面第五,不要为那些丢人现眼的事,如钻营、吹嘘、卖弄、装疯卖傻……对老子的“无为”第六,不要张张扬扬、咋咋呼呼地为。如一般写作人都是愿意自己赋予了更新的含13 的东西发在大报大刊上,更愿意发在头版头条上。但我对自己的探索性义,为“有为”者的东西,都特意寻找小报小刊发,并特别关照不得发头条。我对于获得画像,可谓入木三三等奖或不获奖也特别心安理得,无他,有利于平衡,有利于你过别人分。最后总结全也要好好过也。文,使观点水到渠第七,可以树立远大目标,以求自己有所作为,但也可以调整与修成:人生的底线就改目标,不“为”那种已经被多次证明“为”也“为”不成的事。如发是“无为”,不仅明永动机之类。指应该从正面要其他属于“无为”范畴里的注意事项还多着呢,如不投机取巧,不感求自己达到这个,情用事,不忽冷忽热,不滥发脾气,不标榜自己,不整人害人,不算计做到那个,得到这得过于精明,不预报自己即将取得惊人成就。总之,也许我们无法为众个,感到那个等人设计规定出谁谁应该为什么做什么的蓝图,因为各种人条件、处境、等,更重要的是树志趣、价值选择是太不同了,正常情况下应该允许这种不同、这种多样立反面的界限,即性。我们不可能建议人人成为炸碉堡的烈士,就像不能建议人人成为赚不可这样,不得那大钱的企业家;我们无法建议人人都去搞发明创造,就像无法建议人人样,摆脱这样,脱都去当一辈子老黄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议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不要离那样。从语言上去做蠢事坏事,不要去做愚而诈的事,不要去做逞一己之私愤而置后果看,本文体现出王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事等等。蒙独特的语言风人生苦短,百年一瞬,我们无法要求大家都有一样的成就,却可以格,运用类似杂文希望人人都不把生命和精力,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最不应该有的行为上。的口吻,寓深刻的没有这些本应该没有的行为,没有这些劣迹和笑柄,没有这些罪过和低哲理于风趣幽默级下作,即使你的成就极有限,起码你还是正直地正确地正常地从而是的阐述之中。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你回忆起自己的一切的时候至少不必那样惭愧那样羞耻那样懊悔。一个人的一生,应该从正面要求自己达到这个,做到那个,得到这个,感到那个等等。同时,也许更重要的是树立反面的界限,即不可这样,不得那样,摆脱这样,脱离那样。如此这般,也许你的人生反而更清晰更明朗了,你将得到更多的光明与智慧,离开黑暗与愚蠢的苦海。那有多么好!(摘自《文化名家静思录——独语》,京华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时间:40分钟满分:52分)一、基础知识专练(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共25分)14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洼则盈,敝则新敝:破旧,坏.B.直而不肆.肆:放肆C.大白若辱.辱:污垢D.正复为奇.奇:邪解析:选BB项,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长得难看B.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努力,尽心尽力C.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式:式样D.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胜:超过解析:选C式:标准,表率。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天下莫柔弱于水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D.若夫霪雨霏霏解析:选CC项,都是不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A项,句末语气词,表确定语气/副词,已经;B项,介词,比/介词,从;D项,动词,好像/连词,如果,假如。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大.方.无隅,大器晚成B.大音希声,大.象.无形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解析:选DA项,“大方”,古义:最方正的东西;今义:①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②(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B项,“大象”,古义:大的形象;今义:动物的一种。C项,“从事”,古义:行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5.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之于未有B.攻坚强者莫之能胜C.天下莫柔弱于水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析:选BA、C、D三项都为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6.翻译下列句子。(10分)15 (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一个人能与他相争。(关键点:“唯”“故”各1分,宾语前置句式1分,共3分)(2)合抱粗的树木,是从细如针毫的幼芽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迈出来的。(关键点:“之”“毫末”“累土”及句式各1分,共4分)(3)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替代它。(关键点:“于”“胜”“易”各1分,共4分)二、阅读能力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16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7.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B.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C.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D.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解析:选B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令尹是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职,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C.太傅,周代设置的官职,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春秋时期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皇室暗弱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齐国和楚国设太傅。D.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字,如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解析:选B“令尹是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错,属国别错,应是“楚国”。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17 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解析:选A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了。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3)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了。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18 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三、语言表达专练(8分)11.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写一句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15字)(4分)《老子》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中说:“无求备于一人。”《书经》中说:“有容德乃大。”《晋书》中说:“人有不及,可以情恕。”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可以分析几句话的具体意思,比如老子的话的意思是江海为百谷之王的原因是善于容纳,《论语》语句的意思是不对人求全责备,《晋书》的话的意思是可以宽恕做的不够好的人。结合三句话表达的意思,可以得出结论。参考答案:胸怀博大者方能成就大事。(或:宽容他人,包容一切。)12.根据句子内容,在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4分)《道德经》是世界经典中最短的一本书,它文约辞要,五千至言取之不尽;它又是经典中最长的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又是经典中最厚的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它深邃浩渺两千多年传之不衰它博大精深几十亿人思之不透1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