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台湾版教材讲义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荀子《劝学》台湾版教材讲义

ID:1162796

大小:9.65 MB

页数:113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劝学荀子 教学导览题解探求作者尚友范文教学内容欣赏段落大意问题讨论基础测验进阶练习学无止境 题解探求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篇》。旨在强调为学的功用,在陶冶才能,变化气质,修养身心。荀子认为学习必须持久专一,透过长期积累、终身学习,才能变化性情,提升品格。文中对于学习的环境、方向及态度等,都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学的内涵以诵经为始,以读礼为终;其目标则由士而逐步向上提升,以达圣人的境域。 由于荀子主张「性恶说」,特别重视后天的修为工夫,因此强调学习的重要。〈劝学篇〉为《荀子》开宗明义第一篇,本文旨在劝「学」,而学习的目标则是「积善成德」。全文即围绕此一中心观点,从多方面强调学习的必要与重要。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就文艺方面说,这篇文章辞藻丰盛,譬喻繁多,句法骈俪,文字简鍊,声韵有抑扬顿挫之美,表现出荀子文学的典型风格,是全书中最美丽的一篇文章。 「伪」指与自然天性相对的社会人为;更深一层推究,这里的社会人为又主要指体现了儒家道德理想(「善」)的人文规范、价值导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对人类由恶转善,亦即道德行为之可能的著名解释。从性恶论到劝学篇 「伪」于荀子,主要是一个道德概念,指一种社会的道德规范、伦理秩序的运作。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依荀子性恶说,人的自然天性是恶的,那么这种恶的自然天性怎样才能接受道德规范、伦理秩序的社会约制呢?这便引出了荀学道德工夫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学」。 在荀子看来,「学」是达到「伪」,从而区别君子小人的不二法门,荀子特别注意区别「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篇〉) 参之「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能够达致「伪」的,自然只能是「君子之学」。那么「君子之学」都学些什么呢?对此,荀子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劝学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儒效篇〉)从「学」的顺序、意义、目的、科目,一直到学风,荀子都作了具体明确的阐释规定。从这些阐释规定中可以见出,荀子所谓「学」,完全围绕着儒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践履,以臻于「道德之极」为最高目的。 由上述可见,「学」的过程就是「伪」的过程,「学」的内容就是「伪」的内容。由「学」而至「伪」,便改造了人性之恶,成就了道德君子、理想社会,并进而升华到宇宙存在的本体高度。这种由工夫到本体的道德践履,又是典型的儒学「修身」历程。荀子所谓「学」,所谓「伪」,就基本宗旨来说,就是要人修养自身,改恶从善,因此与孔孟一脉相承。性→欲→恶→伪→礼 所以人性虽恶,但人人均可以为善,如从事道德学问的学习、修养,积善而日进,就可以成为圣人,故荀子重视为学。 作者尚友荀子,名况,战国赵人。时人尊称为荀卿,也作孙卿。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至三世纪末之间,时代稍后于孟子。图片来源http://cathay.ce.cn/pieces/200612/04/t20061204_9663050.shtml 有人认为是古音通假,古代同音字很多,都可以互相通用,「荀」与「孙」声音近似,相互通用,才有「荀子」与「孙子」两种记载。荆轲在卫国,卫人称他庆卿,而到了燕国,燕人称他荆卿。孟卯也称芒卯,司徒也称申徒等。也有人认为战国的末期,宗法废绝,姓氏混一,所以有两姓并称。「荀」与「孙」本来是一家,荀氏有一个别支为孙氏。荀卿、孙卿大家说个清楚 荀姓本出于郇国,以国为氏。郇伯的公孙之后,又以孙为氏。孙姓的本原很多,其中有一种是列国诸侯的孙子,或从孙,以孙为氏,以后就形成了孙姓。荀子的孙姓就是由郇伯的公孙后代而来的。郇与孙都是氏,所以并用。孙氏各国皆有,为了将荀子的孙姓与其他的孙姓区别开来,表明所出,司马迁才在《史记》中称荀子,而荀子的弟子和荀子自己的文章中仍然还称孙子或孙卿。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荀子五十岁时游学齐国,当时齐国稷下(今山东淄博东北)多文学游说之士,其因年长德高,曾三次为祭酒。后遭小人谗毁,离齐入楚,楚国春申君任为兰陵(治所在今山东苍山西南)令。春申君死后,荀子免官去职,从此定居兰陵,授徒讲学,并从事著述。弟子以韩非、李斯最为著名。图片来源http://naruhodo-keyword.com/doc/1002.html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学问渊博,思辨精深,继承春秋以来的儒家学说,并汲取各家精华,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之学以「人性本恶」为说,主张「化性起伪」,并提出「劝学」、「隆礼」等主张,强调教育和礼法的重要性。 其文大都长篇大论,一篇一主题,与论语、孟子的语录体不同。所着数万言,汉刘向校订为孙卿新书三十二篇,至唐杨倞始为作注,并改称荀子。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荀子的出现,意味着论辩体散文趋向成熟,对韩非子、汉代的政论文,皆有所影响。 《荀子》议论散文的特色与成就(一)绵密、严谨,具逻辑性《荀子》的每一篇议论散文,都有明确的论旨、突出的中心,而且用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显示出作者预先已有自觉的写作目的。特别是「自有乐论、礼论之类,文遂有论。」正式以「论」为题,成为后世「论」体的鼻祖。⊙在《荀子》以前,《老子》没有标题,《论语》、《孟子》往往撷取首章首句数字为题,与全章内容并无联系。 《荀子》的议论散文是立意统一,体制宏伟的长篇巨制;不但结构完整,全面系统,而且气势磅,议论严密。有的文章,往往开宗明义,就提出最主要的观点,然后从各个角度,反复推详,步步深入,显示出综合性、总结性的气派。 (二)文彩、修辞,具艺术性荀子特别重视「譬喻」修辞,他不仅随时随地拈取个别事例作比喻,而且往往引类连篇,据以说理,寓议于喻,生动具体,使读者既在思想上得到启发,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如〈劝学篇〉使用譬喻竟达四十多个,有的整段都是比喻。从正反事例对比,言简意赅,凝聚着精湛的哲理,饶有意趣,发人深省。 《荀子》的语言,颇异于《论语》、《孟子》、墨子,已经脱离了单纯记录口语阶段,开始有意识讲究修辞。全书到处都有整齐对称的排比和骈偶,其运用之频繁,方式之多样,手法之娴熟,在先秦散文中无出其右。荀卿在楚国多年,曾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他的议论散文,每每夹有韵语,有的句子和诗赋几乎难以区别。 荀子有意追求散文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感,以及句子整齐匀称等形式美。这正是他所要求的「语言之美,穆穆皇皇」(大略篇)的具体体现。《荀子》的议论散文,从体制上看,代表议论散文的成熟;从技巧上看,为说理艺术增添了新的经验。正是从《荀子》开始,才使得议论散文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构成文学散文中的一个部类。 《荀子》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了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汉之赋」(〈宋元戏曲史序〉)的诞生。《荀子》的诗赋作品虽不多,但却因其较大的影响而在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荀子》对古代文学文体的贡献 荀子的哲学特色荀子哲学特色的有三:科学方面的天论、人性方面的性恶论,和哲学方面的非十二子。1科学方面的研究:制天论荀子眼中的天,却是自然的天。荀子否定了天的意志与威权,更进一步积极的作为。天不会为我们的农作物降下甘霖,但我们却能使农作物有充足的水分,这就是制天,也就是荀子特别强调的「人为」。 2人性方面的探索:性恶说生的自然本质就是性。性的好恶喜怒哀乐,是情。情产生后,由心来抉择,就是虑。心经过思虑后,再由意志付诸实践,就是伪。化性起伪,也就是由思虑而制欲。荀子思想在「化性起伪」,这个「伪」就是「人为」,是意志的实践和后天的努力。要让「伪」落实,必须透过礼的作用:一方面疏导人类的欲念,满足人的需要;一方面制定彼此的界限,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别。因此,荀子的哲学就从「化性起伪」延伸到「尊君隆礼」的政治理念。 3哲学方面的批评:非十二子从另一个角度发扬儒学,而与传统思想激荡冲突。为了保持儒家本色,又不得不大刀阔斧,向所有的异端邪说挑战,这个执干戈以捍卫学说的角色,也成了荀子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荀子的其他名篇篇名所破所立非十二子对先秦墨名道法诸家及儒家思孟学派进行批判与总结。解蔽针对「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造成的「心术之公患」进行剖析。提出「虚壹而静」的养「心」功夫来解百家之「蔽」,以认可礼教,进而「化性起伪」的认识论。 篇名所破所立富国否定「天命神权」的国家论。以「名分使群」解释国家起源。天论批判儒家「天命」、墨家「天志」等人格化的天及道家否定人为的消极态度。倡导「制天命而用之」、「以人胜天」的积极进取精神。正名师纳出诸家「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等「三惑」。提出「制名以指实」等逻辑思想。 范文教学〈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蓝蓼ㄌㄧㄠˇ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可提炼染料。 中绳 合于墨线取直的标准。中ㄓㄨㄥˋ,合。绳,指墨线。木匠用以标出直线的工具。輮ㄖㄡˊ 加工使之弯曲。图片来源http://www.antique-chinese-furnitures.com/chinese/gallary-chinese-furniture/qing/gallary-qing-103.htm 规 圆规。画圆的工具。槁暴 晒干。槁,枯干。暴ㄆㄨˋ,通「曝」。曝晒。挺 伸直。金就砺则利 刀剑经过磨刀石磨过就会锋利。金,金属。此指刀剑之类。砺,磨刀石。砺石照片拍摄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日参省乎己 每天以所学验证言行,检讨自己。参ㄘㄢ,验证。先王之遗言 前代圣王留下的言论。此指儒家经典。干、越、夷、貉 泛指四方种族。干、越,即吴、越。干,一作「邗」。春秋时小国名。鲁哀公九年(公元前四八六年)被吴吞并,故吴亦称干。夷,古代东方各族的泛称。貉ㄇㄛˋ,也作「貊」。古代北方部族名。同声 啼哭声相同。 课文语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这种染料,是蓼蓝制成的,色泽却比蓼蓝还青;冰块,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冷。木材形状笔直得合于墨线取直的标准,加工使之弯曲后做成车轮,此时的曲度合于木匠圆规的要求,即使太阳再怎么晒,也不可能再变直,这全是人为加工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木材靠墨线一打便能锯直,刀剑拿到磨石上一磨就锋利了;君子只要多方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所知所学进行验证、检讨,自然就能思虑清明且言行无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这么高;不接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是这么厚;不接触前代圣王留下的言论,就不知道做人的学问是这么大。南方的吴、越和东方的夷人及北方的貉族的小孩,生下来哭声相同,长大后生活习惯却不一样,这全是教育造成的结果。 范文教学〈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跂ㄑㄧˋ 通「企」。提起脚跟。假ㄐㄧㄚˇ 凭借;利用。利足 健步;善于走路。能水 善于游泳。绝 横渡。生 通「性」。天性。 课文语译我曾经整天都用来思考,结果还不如片刻学习得到的多;我曾经踮起脚尖远望,结果远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登上高处向人招手,胳臂并没有加长,但很远的人也看得见;顺着风呼喊,音量并没有提高,但被叫唤的人听得很清楚。驾驶车马的人,并非本身跑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乘坐船只的人,并非本身很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并没有不同,而是能善用他后天所学。 范文教学〈三〉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图片来源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r_bird_index.asp?bird_id=B0386蒙鸠 鸟名。一名鹪ㄐㄧㄠ鹩ㄌㄧㄠˊ。似黄雀而体型较小,善于筑巢。 苕ㄊㄧㄠˊ 芦苇的花穗。完 完善;坚固。 射ㄧㄝˋ干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涅ㄋㄧㄝˋ 水中黑泥。 兰槐ㄏㄨㄞˊ 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有香气。图片来源http://www2.epcc.ed.ac.uk/~kavousan/Orchid.jpg 渐 浸泡。滫ㄒㄧㄡˇ 久置而发臭的淘米水。服 佩带。 课文语译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筑巢,而用发丝把羽毛编起来,然后将整个巢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过来,芦穗折断,鸟蛋摔破了,小鸟也死了。蒙鸠的巢并非不坚固,是因为系在脆弱的芦穗上的缘故。西方有一种植物,名叫「射干」,茎长才四寸,但由于生长在高山上,便能俯瞰几百尺的深谷。射干的茎并没有加长,是它所在的地方使它变成这样高。 蓬草生长在麻丛里,不必扶直就能向上直长;白沙混在黑泥里面,会跟着一起变黑。兰槐的根部称作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那么不管是有地位的君子或寻常百姓,都将弃而远之,不肯佩带。兰槐的本质并非不好,而是所浸泡的东西造成的。所以君子定居一定挑选好的乡里,出游一定要结交贤士,这是为了远离邪僻来趋向中正。 范文教学〈四〉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象 符合;反映。蠹ㄉㄨˋ 蛀虫。怠慢忘身 懈怠轻忽,不顾念修身。柱 通「祝」。断折。束 束缚。构 聚集。 施 放置;安放。畴生 同类聚集而生。畴ㄔㄡˊ,通「俦」。同类。质的 目标。质,箭靶。的ㄉㄧˋ,靶心。酰ㄒㄧ 醋。 召 招致;引起。所立 指所学。蜹ㄖㄨㄟˋ 昆虫名。同「蚋」。形略似蜂,以吮人、畜血液为食。 课文语译一切现象的发生,一定有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反映各人的德行。肉腐烂了就会长虫,鱼枯干了就会生出蛀虫。人懈怠轻忽、不好好修养身心,就会招致灾祸。东西太刚硬会导致断折,太柔软会招来束缚。邪恶的言行和污秽的心灵,就会招来怨恨。 把薪柴平均放置在地上,火总是烧向干柴;把地面整得一样平,水一定流向潮溼的地方。植物总是同类聚生在一起,动物总是同类群居在一起。可见万物都是各自向同类靠拢的。因此箭靶一挂起来,大大小小的箭便射了过来;林子树木一多,砍柴的斧头便来砍伐了;大树枝叶繁盛,各种鸟就飞来栖息;醋一发酸,蚊蚋便成群聚集。因此言谈有失,便会招来祸害;行事不正,便会引来耻辱。君子对于所学不能不谨慎啊! 范文教学〈五〉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神明 清明的智慧。蹞步 古代计算里程的单位。蹞ㄎㄨㄟˇ,单脚迈进一次的距离。步,双脚各迈进一次的距离。周制一步八尺,三百步为一里。 骐骥 千里马。十驾 十天的行程。驾,将车轭套在马颈上。清晨加轭于马颈,使马拉车,到了晚上脱轭休息,叫做一驾。图片来源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119/2238244832_6516641973.jpg 锲ㄑㄧㄝˋ 刻凿。镂ㄌㄡˋ 雕饰。螾ㄧㄣˇ 同「蚓」。即蚯蚓。照片来源http://www.ict.ne.jp/~bakusyu/haiku33.html 黄泉 地下水。六跪 应是「八跪」之误。跪,蟹脚。螯 节肢动物的钳形大脚。 虵ㄕㄜˊ蟺ㄕㄢˋ蛇和鳝。虵,同「蛇」。蟺,同「鳝」。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精神不专注,心智就不开通。冥冥,专心诚一。昭昭,明晓通达。明,智慧。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做事不专心,成效就不显著。惛ㄏㄨㄣ惛,沉静专注。赫赫,显明的样子。黄鳝图片来源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fishquer.asp 衢道 歧路。衢ㄑㄩˊ,分歧的。螣ㄊㄥˊ蛇 传说中的飞蛇。梧鼠五技而穷 梧鼠有五种本事,但没有一样派得上用场。后比喻技能虽多却不专精。五技,指能飞行,但不能上屋;能攀援,但不能上树;能游水,但不能过河;能挖洞,但所挖不能蔽体;能走路,但不快。图片来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yfk/2158303280/ 尸鸠 布谷鸟。淑人 善人。仪 仪度;态度。如结 形容坚定专一。结于一 集中专一。图片来源http://www.torizuki.com/toritate2005/toritate208n.html 课文语译土石聚成高山,风雨便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便在这里产生;人的善行积成品德,就能拥有清明的智慧,具备成圣的内在条件。所以如果不一步一步地累积,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一点一滴的累积,就无法汇聚成大江大海。骏马一跳,无法跳出十步远;驽马只要走个十天,也能走到千里之远,这关键全在于能不放弃。凿一下就放下,就算朽木也凿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就算再坚硬的金属、石头都可以刻出美丽的图案。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在地底下吃尘土、饮地下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八只脚和一对大螯,却只会寄身在蛇和鳝鱼的洞穴里面,这是由于用心不专的缘故。所以说精神不专注,心智就不开通;做事不专心,成效就不显著。走岔路的人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不可能被接受。眼睛无法同时看清楚两个目标,耳朵无法同时听明白两种声音。 螣蛇没有脚却能飞来飞去,梧鼠有五样本事却没有一样派得上用场。《诗经》里说:「栖息在桑树上的布谷鸟,始终如一地平均喂食七只小鸟。善人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应做到专一。做到专一,心志就能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要能精诚专一。 范文教学〈六〉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瓠ㄏㄨˋ巴 人名。春秋楚人,善于弹瑟。流鱼 游鱼。流,通「游」。伯牙 人名。春秋时人,善于弹琴。六马仰秣 正在吃草的马,也抬起头来倾听。六马,古代天子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泛指马。秣,饲马的草料。此处作动词用。吃草。 邪ㄧㄝˊ 同「耶」。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白话「吧」。恶ㄨ 何处;哪里。数 通「术」。方法。此指「学」的具体内容及其进程。形 显现。 义 宗旨;目标。此指「学」的人生目标及其进程。真积力久则入 诚心力行,积累到相当程度,自然能有所得,到达某一种人格境界。真,真诚。力,力行。没ㄇㄛˋ 通「殁」。死亡。 课文语译从前瓠巴弹瑟,水中游动的鱼儿都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低头吃草的马群纷纷抬起头来欣赏。可见声音再怎么小都能传出去,只要有表现,行为怎么私密都会显现在外。山里蕴藏玉石,草木就长得特别青翠;深渊里有珍珠,两岸的崖壁就不会枯干。大概是因为善行累积得还不够吧,否则哪有声名建立不起来的呢? 求学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认为:就方法而言,应从广泛阅读经书起步,最后集中在礼的深入探讨;就目标而言,应先从学做士人开始,而以成圣为终极目标。只要诚心力行,久而久之,自然能深入而有所得,而学习要直到死才停止。 内容欣赏〈劝学篇〉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篇章,同时也是一篇先秦哲理散文的佳作。全文以逻辑缜密、极富哲理的笔调,紧扣「学」字议论,见解卓绝;以劝勉、鼓励的方式,阐述学习的重要,是一篇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说理性文章。全文分为七段,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环境与方向、学习应持的态度与学习的内容。这些对于学的观点,直到今日依旧极具参考价值。 其中文章开始说「学不可以已」,最后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这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意思。而最后一段强调为学的目标在「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正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主要特色在于通篇「设喻说理」,且并非简单的一理一喻,而是采用一理多喻的「博喻」修辞。例如,以蒙鸠系苇而坠、射干生山而高、蓬生麻中而直、白沙在涅而黑、兰芷渐滫而臭五个比喻,说明应慎选学习环境与对象。 譬喻的运用,原本就有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的效果,而博喻更可增加文章的气势,强化说服力。此外,每一个譬喻的内容和结构,若非自然现象,便是生活经验的具体展现,内容生动,形式优美,创造出多重的文学修辞效果。 段落大意全篇可分为四部分:(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起至「君子慎其所立乎」说明为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才可以修身免祸。1为学可以提高人的才能,改变人的本质2人之所以有才能,由于善利用外物以为己用3为学要选择环境 (二)「积土成山」起至「安有不闻者乎」说明为学要积累,为学态度应持恒、专一。一个人如果肯下工夫,在道德学问上有成就,就会被人认识。这部分的重要论点如下:1为学要重视积累2为学坚持专一 (三)「学恶乎始?恶乎终」起至「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说明为学的步骤、意义及为学的途径,兼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区别,接待求教者所应持之态度。1为学的步骤要先学经籍然后学礼法2为学途径在于亲贤、隆礼3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区别4接待求教者的态度 (四)本篇最末部分,作者说为学要求全求尽不能触类旁通,不能专一于仁义之人,不能算是善于为学。所以为学最终目的是成为全德之君子。学者通过对学术的融会并加以思索贯通,效法贤人行为得其处世的方法,除去有害的事物而小心培养品学,达到极其爱好的境界,就能不为权力所倾,不为世俗所移,有坚定意志,这样就是有德操。有德操就能有定见,有定见就能应变,有定见、能应变就谓之成人。 问题讨论一、荀子〈劝学〉全从修身立论。他为什么这么做?你赞同吗?答:1儒家哲学是生命的学问,论学往往着重修身,孔、孟、荀皆然。而荀子主张性恶,认为只有靠后天的工夫、人为的努力才能「化性起伪」、「积善成德」,故特别强调修身,也因此建立起一套有异于孔、孟的学习理论。 答:2(1)修身并无问题,但过分凸显礼的重要,并客观化为外在力量,就变成了冷冰冰的「法」。这样的教育与学习,则压缩了学习者的创意空间。(2)目前的教育环境,智育挂帅。荀子强调修身的教育理论,倒不失为一帖济时良方。 (二)本文所谓的「学」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学习」,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读了本文之后,你对于学习有没有新的体认?答:1本文所谓「学」在内容上全从「修身」立论,透过「真积力久」的实践,以达到积善成德,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目标。2今日教育所谓「学」,往往侧重在知识或技术层面,带有功利色彩、利己倾向。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具有理想色彩、利他倾向,准此而论,我们在学习生活、升学、工作所需知识时,也可思考如何从知识进而为智慧,由技入道。 基础测验()1字形相似的汉字常可从文字结构上的差异一窥其意,如:「瓣」本意为瓜类的种子;「辩」为用言语争论是非;「辫」是分股编成长条状的头发。若据此种方式判断,下列「 」中文字的字形,何者错误?(A)「ㄊㄥˊ」蛇无足而飞:螣(B)万马奔「ㄊㄥˊ」:腾(C)「ㄊㄥˊ」写笔记:誊(D)鞭打用的「ㄊㄥˊ」条:縢D1(A)「螣蛇」是传说中的飞蛇。和虫蛇类有关。(B)「腾」是奔驰、跳跃的意思。和马的动作有关。(C)「誊」是复写、抄写的意思。和语言有关。(D)藤条。藤的茎条。有弹性,常被用来作为处罚鞭打的工具。「縢」指绳索。 ()2下列「 」中文字的注音,何者两两相同?(A)「酰」酸/「硫」酸(B)虵「蟺」/神「坛」(C)苇「苕」/「迢」递(D)夷「貉」/「铬」钢C2(A)ㄒㄧ/ㄌㄧㄡˊ。(B)ㄕㄢˋ/ㄊㄢˊ。(C)ㄊㄧㄠˊ/ㄊㄧㄠˊ。(D)ㄇㄛˋ/ㄍㄜˋ。()3下列「 」中的文字,何者作名词用?(A)六马仰「秣」(B)蟹六「跪」而二螯(C)其「渐」之滫(D)瓠巴「鼓」瑟B3(A)动词。吃草。(B)名词。蟹脚。(C)动词。浸泡。(D)动词。弹奏。 ()4下列「 」中词语的解释,何者正确?(A)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多次(C)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坚挺不摇(D)淑人君子,其「仪」一兮:礼节A4(B)验证。(C)断折。(D)仪度;态度。 ()5〈劝学〉一文中引用许多事例,正反交错说明「学」的功用,如:(甲)苇苕系巢;(乙)蓬生麻中;(丙)梧鼠五技;(丁)登高望远;(戊)驽马十驾。以上属于正面说明的有哪些?(A)(甲)(乙)(丙)(B)(甲)(丙)(丁)(C)(乙)(丁)(戊)(D)(丙)(丁)(戊)C5(甲)学的环境不当;(乙)受好的外在环境影响,自然能成就正道;(丙)未能专心致志;(丁)借助他物,更能精进;(戊)强调恒心的重要。 ()6〈劝学〉为先秦哲理散文佳作,极具特色。下列有关其写作方式的说明,何者正确?(A)以众多物例埋下伏笔,再以「学」收尾,画龙点睛(B)善用排偶句法,不仅形式优美,更增加文章气势(C)通篇设喻,一理一喻,交织出玄妙的说理气氛(D)多采疑问句式,再三反诘,激发读者深入思考B6(A)开门见山提出「学」,再以「学」收尾,前后呼应。(C)通篇设喻说理,采用一理多喻的「博喻」修辞,使得抽象的事理具体易懂。(D)仅结尾处使用设问强调学之终始的概念。 ()7下列关于〈劝学〉文中各句涵义的说明,何者正确?(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应慎选环境与对象(B)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习重在积累,久则见其成效(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学应专心一志(D)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可见「学」的效用C7(A)可见「学」的效用。(B)为学当慎选环境与对象。(D)活到老,学到老。 ()8下列文句,何者可以看出荀子思想中具有「终身学习」的概念?(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C)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D)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D8(A)比喻学则才过其本性。(B)积渐方能有成。(C)比喻德成而名立。 ()9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群起,衍生的思潮影响后世深远。下列何者与荀子无关?(A)创办稷下学宫(B)汉赋的形式风格(C)法家思想(D)性恶论A9(A)稷下学宫设于齐桓公时,其设立与荀子无关。 ()10下列有关荀子的叙述,何者正确?(A)是战国晚期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B)晚年定居兰陵,授徒讲学,弟子以苏秦、孙膑最为著名(C)提出劝学、隆礼等主张,强调教育和礼法的重要性(D)在孟子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建立自己的儒学思想体系C10(A)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B)弟子以韩非、李斯最为著名。(D)继承春秋以来的儒家学说,并汲取各家精华,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儒学分裂时期与孟子分庭抗礼的一代宗师。 进阶练习一、〈劝学〉文中所使用的譬喻,因形象生动,有些成为众人习用的成语。如「青出于蓝」原指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则可超越禀赋;而今日则转为比喻学生超越老师或后人成就胜过前人。下表中的成语均有意义转变的现象,请试着写出其原义或今日使用义。 成 语原 义今日使用义1锲而不舍不停地凿刻金石。2峰回路转形容山路曲折复杂。3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能坚持不懈。比喻情节发展曲折离奇或事情有转机。原形容冬天的自然景色。 成 语原 义今日使用义4牛山濯濯形容人头秃无发。5出尔反尔你怎样对待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6走马看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泛称山无树木。指人反覆无常,前后矛盾。比喻大略地观察,未能仔细、深入。 二、下为荀子思想及与其有关人物的简要关系图。请依据提示,写出空格内的答案。 (齐名的儒学宗师)孟子荀子人性论人性本恶礼法教育李斯(重要门生)(名篇)〈谏逐客书〉辅佐秦始皇集法家大成韩非(因应之道)(著作)《韩非子》 学无止境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国子先生早上来到太学,把学生集合在馆下,教诲他们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学业的荒废由于嬉戏。德行的修成在于慎思,德行的败坏由于放任。当今朝庭君圣臣贤,治国的措施都已完备。剔除凶恶奸邪的人,举用杰出贤良之士。只要有一点点美德的都已被录用,拥有一技之长的没有不被任用。多方网罗选拔人才,加以培养造就。大抵只有侥幸而入选的人,哪有优秀而不能显扬的呢?诸位应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用怕在位的人不明察;应担心德行不能修成,不必怕在位的人不公平。」语译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话还没说完,行列里有人笑着说:「先生骗我们哪!我们跟着先生学习,到现在已有好多年了。先生口不停地吟诵六经的文章,手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书。凡是记事的书一定摘录纲要,凡是立言的书必定探求精意。力求广泛而有心得,不论大小都不舍弃。夜以继日,终年勤奋息。先生在学业方面,可说是够勤勉的了。语译 抵制异端邪说,排斥佛、老;弥补儒家的缺漏,发扬隐微的圣道,探求中衰将绝的儒家学术,独自多方搜求以远接道统。障阻横决的河川,使它就正道而东流,挽回已溃决的大浪,使它平静。先生在儒学方面,可说是有相当功劳的了。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飢。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涵泳在典籍的浓郁里,品味文章的精华,写成的著作,堆满屋子。向上取法〈虞书〉、〈夏书〉的广大深远,〈周书〉诰文和〈商书‧盘庚〉的艰涩深澳;学《春秋》的严谨,《左传》的夸张;《易经》的变化神奇而有规律,诗经的义理中正而词藻华美。下至《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先生都能汲取他们风格各异、巧妙相同之处。先生在写作方面,可说是义理闳富、文辞豪放的了!自小就知道努力向学,又敢于有所作为。长大后,通达人情世故,言谈举止无不合宜。先生在做人方面,可说是修养有成的了!语译 然而在公的方面不被人所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失据,往往获罪。升任御史没多久,就被贬到南蛮荒远之地。担任三年博士,职位闲散,没有机会一展长才。命运不济,随时可能遭遇挫折。在温暖的冬日,儿子还直哭冷;在丰收的年岁,妻子还直叫饿。而先生头秃齿落,就这样一直到老死,又有什么好处呢?先生不知道忧虑这些,却反而教我们努力!」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先生说:「哎!你到前面来。用粗大的木材做栋梁,细小的木材做方椽,斗拱、短柱、门臼、门槛、门闩、门柱,各选适当的材料,运用这些来造房子,这是工匠的技艺。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破败的鼓皮,一一收藏备用,没有缺漏,这是医师的高明。用人明察,选才公平,巧拙并用,从容舒缓的是美材,卓绝出众的是俊杰,考量长短优劣,因才任用,这是宰相的方略。语译 从前孟轲好雄辩,孔子学说因而发扬光大。他周游列国,奔走到老。荀卿坚守正道,弘扬儒学。为了避谗,逃到楚国,后来还是被免官,老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言谈即为经典,举止便是楷模。超群出众,已达圣人的境界,他们在人世的际遇又如何呢?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糜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而今我虽然勤学却没有遵循道统,议论虽多却不合中道。文章虽奇特却不适用于世,德行虽修美却很少人知道。尚且每月白领公家的薪俸,每年耗费官仓的米粟。儿子不会耕作,妻子不懂织布。出门时骑着马、带着随从,安逸地享受衣食。随波逐流,平平凡凡,抄袭旧书而没有创见。语译 然而圣主并不加以责罚,宰相大臣也都没有排斥,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虽然往往遭受毁谤,声名却也跟着大起来。处在闲散的职位,正是理所当然。至于计算财物的有无,计较官位的高低,忘了自己有多少才干,指责前辈的缺失,这正如责备木匠的不用小木桩做梁柱,而埋怨医生教人用白菖来滋补延年,自己却想要教人吃猪苓哩!」 深究鉴赏本篇选自《韩昌黎集》,是属于辞赋类(散赋)的古文。《新唐书‧韩愈传》里说:「(韩愈)操行坚正,鲠直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六年)为职方员外郎。(七年)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阎济美)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八年)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韩愈作这篇文章时,年纪是四十五岁。 他当国子先生,虽有其事,而且不止一次,但本文所说的,完全是「设言托讽」,不是事实。他只不过是借别人的嘴,说自己「业精有修」,可是得到的却是「投闲置散」,来发发牢骚而已。这种假设问答,托词寄讽的文章,导源于《楚辞》。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说:「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赋类耳。太史公、刘子政不辨,而以事载之,盖非是。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汉人这类的赋,以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与班固的〈答宾戏〉最有名。 本文的主旨,是哀伤自己才华很好,可是几度被贬黜,因此假设师生问答的话,来自我解嘲,发泄自己的怨愤,讥讽执政者不能重用他。全文共分三大段:首段假设国子先生向学生训话,勉励学生努力进德修业,不必担心执政者的不明不公。次段是假设学生诘问先生的话,又可分为五小段:(一)说他对于学业的勤勉。(二)说他弘扬儒术的功劳。(三)说他文章写得很好。(四)说他德行的成就。(五)说他成就这样高,而所得到的待遇,却是那样坏。这样就是执政者不明不公,而先生的话,也就不能相信了。 末段是国子先生向学生解释的话,表示自己谁也不埋怨,这话又可分为三小段:(一)说才能大或小的人,都有适当的用途。怎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这是宰相的职责,暗示宰相不能赏识他。(二)用孟子荀子来自况,说他们成就很高,可是也并不得意。(三)故意说些谦虚的话,替自己不能被重用解嘲。 这篇文章,林西仲曾有这样的评语:「首段以进学校发端,中段句句是驳,末段句句是解。前呼后应,最为绵密。其格调虽本答客难、解嘲、答宾戏诸篇,都是自疏己长。此则把自己许多技俩、许多抑郁,尽数借他人的口中说出,而自家却以平心和气处之,看来无叹老嗟卑之迹,其实叹老嗟卑之心,无有甚于此者,乃送穷之变体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