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毕业论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毕业论文

ID:1162287

大小:6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标题】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作者】杨洋【关键词】哈姆莱特 世界观 悲剧【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      言莎士比亚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剧作家,他的作品名震四海,其悲剧作品更是代表了他创作的成就,在其中的《哈姆莱特》又是创作成就上一颗闪亮的钻石,它含义深刻、精美绝伦,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哈姆莱特》(1601)取材于十二世纪初丹麦历史学家“博学者萨克叟”(Saxo 【标题】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作者】杨洋【关键词】哈姆莱特 世界观 悲剧【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      言莎士比亚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剧作家,他的作品名震四海,其悲剧作品更是代表了他创作的成就,在其中的《哈姆莱特》又是创作成就上一颗闪亮的钻石,它含义深刻、精美绝伦,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哈姆莱特》(1601)取材于十二世纪初丹麦历史学家“博学者萨克叟”(Saxo 【标题】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作者】杨洋【关键词】哈姆莱特 世界观 悲剧【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      言莎士比亚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剧作家,他的作品名震四海,其悲剧作品更是代表了他创作的成就,在其中的《哈姆莱特》又是创作成就上一颗闪亮的钻石,它含义深刻、精美绝伦,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哈姆莱特》(1601)取材于十二世纪初丹麦历史学家“博学者萨克叟”(Saxo 【标题】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作者】杨洋【关键词】哈姆莱特 世界观 悲剧【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      言莎士比亚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剧作家,他的作品名震四海,其悲剧作品更是代表了他创作的成就,在其中的《哈姆莱特》又是创作成就上一颗闪亮的钻石,它含义深刻、精美绝伦,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哈姆莱特》(1601)取材于十二世纪初丹麦历史学家“博学者萨克叟”(Saxo 【标题】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作者】杨洋【关键词】哈姆莱特 世界观 悲剧【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      言莎士比亚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剧作家,他的作品名震四海,其悲剧作品更是代表了他创作的成就,在其中的《哈姆莱特》又是创作成就上一颗闪亮的钻石,它含义深刻、精美绝伦,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哈姆莱特》(1601)取材于十二世纪初丹麦历史学家“博学者萨克叟”(Saxo 【标题】从世界观看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作者】杨洋【关键词】哈姆莱特 世界观 悲剧【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      言莎士比亚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剧作家,他的作品名震四海,其悲剧作品更是代表了他创作的成就,在其中的《哈姆莱特》又是创作成就上一颗闪亮的钻石,它含义深刻、精美绝伦,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哈姆莱特》(1601)取材于十二世纪初丹麦历史学家“博学者萨克叟”(Saxo Grammaticus)所著的《丹麦史》中的一段传说(苏格兰学者卡莱尔更是把这个故事上溯到北欧神话)。[1]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加工改写成了享誉世界的名著。全书共五幕,主要讲了丹麦国王突然死去,其弟克劳狄斯接替他的王位并且娶了王后为妻,回国奔丧的王子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死因感到可疑,并对母亲急忙改嫁心怀不满。一天哈姆莱特听城堡上的哨兵报告城垛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先王的幽灵。为了弄清楚先王去世的真正原因哈姆莱特决心去看个究竟。当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父亲被他叔父害死的真相后,决心为父亲报仇。这时克劳狄斯授意哈姆莱特早年的两名好友进行试探,哈姆莱特为了证实鬼魂倾诉的真实性则让演员在宫里演出一场弑兄夺嫂的戏进行反探视。对此叔父克劳狄斯反应异常并且有所察觉,于是指示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也就是王子的爱人奥菲利亚再次去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并且故意表示冷淡。在演出结束后,克劳狄斯再命令波洛涅斯偷听哈姆莱特母子的谈话,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当作克劳狄斯刺死。克劳狄斯趁机把哈姆莱特放逐到外地,并命令他的两个旧日同学在当地处死哈姆莱特。而奥菲利亚在双重打击之下精神崩溃,失足落水而死。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闻讯从国外赶回来为父亲和妹妹报仇。这时哈姆莱特也通过修改克劳狄斯的密令,杀死了奉命押他到英国的那两名旧日朋友,再次返回到了丹麦。当他得知奥菲利亚的死讯后痛不欲生,跳进墓穴和刚回家的雷欧提斯厮打起来。雷欧提斯也想杀死哈姆莱特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克劳狄斯认为可以加以利用,于是安排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比剑决斗,并且在剑头上涂毒。斗剑时雷欧提斯处于下风,于是用暗剑刺伤了对方,但很快也被哈姆莱特刺中身亡。这时克劳狄斯赐饮哈姆莱特毒酒想趁机毒死哈姆莱特,王后抢过喝下,旋即中毒身亡。哈姆莱特凭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将叔父克劳狄斯刺死为父亲报了仇,但是哈姆莱特自己也由于中毒而死了,临死时他嘱托至交好友霍拉旭传达他的遗愿:推举兴兵来犯的挪威王子继任丹麦国王并把他的故事昭告世人。从1601年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以来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研究热潮。专家学者们不惜笔墨纷纷发表观点。尤其是对哈姆莱特悲剧原因这一主题的研究观点众说纷纭,令人眼花缭乱。纵观近四百年的莎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性格悲剧论代表人物歌德,这种观点认为哈姆莱特这位王子最后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原因在于他性格的软弱、忧郁;另一种是社会环境论代表人物卡尔?维尔德,这种观点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成为了一名悲剧英雄不是王子的性格造成的,而是客观环境过于强大阻止了王子的复仇,才最终酿成悲剧。观念指导行动,这两种观点虽然也很合理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世界观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没有从思想这个方面进行剖析。本文将联系哈姆莱特生活的特定时代,从哈姆莱特自身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矛盾以及封建王权观、伦理道德观、宗教哲学观这些方面去探析造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原因。一、 哈姆莱特悲剧原因的基本观点正是这样一部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悲剧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研究热潮。对于哈姆莱特悲剧命运原因的探讨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主要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是1736年托马斯?汉莫提出的,认为《哈姆莱特》一剧的结构缺乏说服力,他认为哈姆莱特在第二幕中就应该立即杀死克劳狄斯,实现为父亲报仇的理想,哈姆莱特之所以未能立即杀死克劳狄斯一再拖延他的复仇行动完全是由于莎士比亚的主观愿望所致,是莎士比亚拖延了剧情,实现了哈姆莱特的悲剧,却使得剧情结构没有了说服力。[2]也就是说汉莫爵士认为《哈姆莱特》的剧情是缺乏依据的,只是作者主观上随心所欲的结果,因此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也是缺乏依据的。第二种观点是由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受到人们支持的观点,他借书中人物之口说:“莎士比亚所要描写的,在我看来很明显,即把一个伟大的行动放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一个禀性优美、纯洁、高尚而最有道德的人物,却没有作为英雄所必备的魄力,垮倒在既不能担当又不能抛弃的重担之下。”[3]哈姆莱特之所以一再拖延复仇的行动,终致酿成悲剧,完全是由于他的性格的软弱、缺乏作为英雄所必须的魄力这样的致命弱点所导致。[4]]第三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相反,是由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批评家卡尔?维尔德提出的,在他的《关于莎士比亚的的演说集》(1875)里,他认为问题不在这位丹麦王子的软弱,而在外在的环境阻止哈姆莱特去报仇。[5]哈姆莱特生活的丹麦王宫里,以克劳狄斯为首的统治阶级过于庞大而哈姆莱特孤身一个人要和庞大的封建阶级斗争困难重重,正是由于他们之间力量悬殊过大,统治阶级的势力太过于强大在客观上延宕了剧情,阻止了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最终导致了哈姆莱特的悲剧。[6]对《哈姆莱特.》悲剧原因的探讨的观点之多之复杂,可见该剧本身留给人们的印象多么深刻,对人的精神震动多么大。这些都是在历史上少有的,所以人们从《哈姆莱特》出版以来就愿意不惜笔墨对其发表见解,但是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种观点的提出时很久远的。汉莫爵士是莎士比亚的编辑者,由此可见,《哈姆莱特》一剧从一面世之初就存在着争论,之后人们一直回避汉莫爵士的这一问题,而围绕主人翁的性格进行分析、比较。[7]也因此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哈姆莱特的悲剧是由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然而这种性格原因说实际上是将哈姆莱特本身的性格强调到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其实是传统关于叙事类戏剧作品文学的主要观点之一,这种观点认为一切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因素,是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动力,作品的情节等一切都必须根据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发展来安排。([8]性格虽然对情节安排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反过来性格也根据情节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完善,这种观点忽视了对性格形成原因的考虑,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性格的形成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性格中往往包含了人物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这种性格悲剧论也是站不住脚的。而认为哈姆莱特的悲剧完全是由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这种社会环境原因造成的,认为哈姆莱特所处的环境阻止了他的复仇计划的展开。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认为任何人对于环境来说都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只能消极的适应环境这显然是片面的。环境虽然对人的行动有影响,但是人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选择,甚至打破环境对人的限制。根据《哈姆莱特》本身的剧情来看,情况相反,环境一次又一次给哈姆莱特提供了实施复仇的机会,但哈姆莱特均未抓住这些机会实施他的复仇计划。由此可见显然不是环境阻止了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从而导致了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止了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呢?是什么原因把他的复仇行动拖延到了最后,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呢?这个众说纷纭的原因还得联系哈姆莱特生活的特定时代从他的世界观这个方面去深究。二、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世界观的悲剧戏剧是时代的影子。自古至今,演戏的目的不过好像是把一面镜子举起来映照人生,使得美德显现他的本相,丑陋现出他的原型,时代的形形色色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9]莎士比亚创作这部剧的时候正是英国统治极其黑暗的时候,当时的英国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下,一方面政治经济非常繁荣,国力比其他欧洲国家强大,通过殖民掠夺,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的海上霸主,另一方面为了积累资本英国大力推行圈地运动,许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民,奴隶主大量贩卖奴隶,英国国内血腥黑暗,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哈姆莱特》剧情发生在丹麦,在剧情一开场,莎士比亚描绘出一幅丹麦宫廷的混乱局面:老国王驾崩不久,新国王就同寡嫂结婚,婚礼紧随着葬礼;敌军押近,宫廷里却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宫廷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群情激愤,一触即发。平日里犯上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里描绘的丹麦王宫里的混乱局面其实正是17世纪初的英国的真实写照。《哈姆莱特》正是对十六世纪伊丽莎白统治末年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哈姆莱特虽然是封建王朝的王子,实质他是一个企图改革社会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克劳狄斯也不仅仅是一个封建暴君,他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哈姆莱特为父报仇,他和克劳狄斯的冲突,其实质也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最终以人文主义代表哈姆莱特的牺牲为结尾。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先进的哈姆莱特最终失掉了生命成为一名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英雄呢?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和现实间的冲突以及作为封建王子在他身上所保留的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权观,封建伦理观和宗教哲学观,这些思想观念才是造成他的悲剧命运的最终原因。(一)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现实的冲突1、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现实的矛盾提起哈姆莱特,人们习惯称呼他“忧郁的王子”。其实丹麦王子在早期的个性并不是这样的,那时的他性格开朗,聪明豁达,具有批判怀疑精神,能看穿别人的内心,事物的本质。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丹麦的现实状况:“丹麦是一座监狱。”([10]同时哈姆莱特又极具天赋,有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都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优点。恋人奥菲利亚曾赞扬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识的辩才。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明尚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11]哈姆莱特对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和人生都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他平等友好的对待朋友和下属,赞美别人的美德与才干。在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对人抱有高尚的评价:“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2]从哈姆莱特这一大段独白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他摆脱了中世纪的偏见与迷信,对人怀着无穷无尽的爱。他尊重人、相信人,坚信人不仅有权享受美好的世俗生活,而且有能力完善并创造奇迹。然而父亲的突然死亡,他的理想母后又在父亲死后不到一个月就改嫁给了父亲的弟弟克劳狄斯,这位叔父不但一帆风顺得到朝廷的一致拥护,还夺走了母亲和他的王位。克劳狄斯做了国王在后宫经常纵酒作乐,丹麦的现实乌七八黑。原先哈姆莱特没有看到的社会阴暗面一下子呈现在了他的面前。这样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所信仰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动摇了他对人本善良的信心。他开始怀疑他的人生观,所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13]道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原本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相信人类是美好的,相信个人的能力可以创造奇迹,可是现在在他看来“这一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14]现实的阴暗面一下子粉碎了他的理想,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哈姆莱特陷入了对人生观的怀疑、彷徨之中,最终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剧。2、哈姆莱特友情观的破灭人们常把友情比作寒冬里的炭火,酷暑里的浓荫。朋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旅伴。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王子身上没有丝毫的等级观念。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和等级差别。[15]他真诚地对待守城的士兵和流浪的艺人,所以拥有不少的朋友,霍拉旭就是其中之一,虽然霍拉旭是一个贫民大学生但哈姆莱特却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城堡上,当霍拉旭称呼哈姆莱特为殿下,并说自己永远是他忠实的仆人时,哈姆莱特急忙纠正:“不,你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还是以朋友相称吧。”[16]由此可见,哈姆莱特对待朋友是非常真诚地也是非常看重友谊的。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另外两个旧同学、童年的好朋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却在奸王克劳狄斯的授意下,来试探他是否真疯。而且还充当国王的帮凶,护送(实际是押解)他去英国,并听克劳狄斯的命令准备在英国置他于死地。哈姆莱特一直看重的友情,就这样被阴谋所利用,忠诚的友谊这么经不起利益的诱惑。本来以为可以依靠的朋友、可以信任的友情在现实利益面前这样的不堪一击。残酷的现实再一次给了哈姆莱特沉重的一击,理想 朋友的出卖、友情的背叛再次让他陷入了迷茫和失望之中。这也是造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一个原因。3、哈姆莱特爱情观的幻灭在《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中哈姆莱特和奥菲利亚的恋情是一条主要线索。在哈姆莱特的理想中,相爱的男女应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很爱奥菲利亚,给他送过礼物,说过很多的甜言蜜语,发下不少的海誓山谋。他用一颗炙热的诚心对奥菲利亚说:“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没有改变。亲爱的奥菲利亚啊,我的诗写得太坏,我不会用诗句来书写我的愁怀:可是相信我,我最好的人儿啊!我最爱的你。”[17]然而从小缺乏母爱,性格单纯柔弱的奥菲利亚却不理解哈姆莱特所做的一切,他把哈姆莱特的一举一动都告诉他的父亲,甚至连哈姆莱特写给他的情书都拿给他父亲看,后来竟然按父亲的要求,假装看书以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因为恋爱而发疯。他们的爱情是那么娇嫩、那么脆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一直认为十全十美、单纯、洁白的女友,自己一直深爱着的女人对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明就里,不但不能替自己保守秘密和自己并肩作战反而帮助奸王来试探自己,成为奸王利用的工具。这样的现实无情摧毁了哈姆莱特的理想爱情,使他一步一步走上了悲剧的道路。友情、爱情本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可是在阴谋与罪恶面前却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周围世界的醉生梦死,无聊乏味,现实的如此丑恶,他的理想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现实是如此的不相称。在现实面前他开始怀疑一切,怀疑他一直相信的世界观。理想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现实的冲突矛盾就这样一步一步使他走上了悲剧的命运。(二)哈姆莱特浓厚的封建主义世界观不可否认哈姆莱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人类当时的进步思想观念。但是哈姆莱特同时又是一位封建王国的王子,在他的身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思想,而这些封建主义的世界观也正是造成他自己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1、王权政治观哈姆莱特虽然是一位进步的人文主义者,但是封建王朝出生的他,论出身、地位,他属于社会统治阶级,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具有追求王权的利己思想。正如剧中雷欧提斯所说的那样:“他这样高的地位,他的意志并并不属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也要被他的血统所支配。”[18]哈姆莱特复仇一方面是为了父亲,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夺回自己的王位,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完成父亲的重托。这一点在哈姆莱特利用装疯的机会大声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的说话中就能看得出。罗森格兰兹:好,殿下,你这样不愉快,究竟是为什么?哈姆莱特:我不满足我现在的地位。罗森格兰兹:怎么!王上自己已经亲口把你立为王位的直接继承人了,你还不能满足吗?哈姆莱特:恩,可是“要等到草儿青青。”[19]这也是哈姆莱特王权观的直接体现,观念指导实践,在这样的王权观的指导下,哈姆莱特王子的复仇已经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这么简单了,它已经演变为了一场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阴谋斗争。为了使自己在杀死克劳狄斯之后能名正言顺的成为国王,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中不得不仔细思考,因而它放弃了杀死克劳狄斯的最佳机会,使自己陷入了被动之中。最终虽然实现了复仇但也丧失了自己的宝贵生命。2、伦理道德观哈姆莱特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具备七德:“信仰”、“希望”、“神爱”、“正义”(公正)、“勇敢”、“节制”(自制)、“审慎”。[20]他自己在很大程度上也和这些要求向吻合。这些伦理观念已经渗透在哈姆莱特的血液中,使他在采取重大行动前必须先通过自己良心和荣誉的的检验。这些和“谨慎”、“节制”、“孝心”等思想都成为了他复仇延宕的重要原因,使他审视过渡,犹豫不决,次次的错失时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叔嫂结婚被认为是乱伦的行为,在哈姆莱特看来母亲很快忘记死去的父亲“送葬时所船的鞋子还没有破旧就迅速嫁给了自己的亲叔父,”[21]这既是无情无义,亵渎了神圣的爱情的行为,同时也是也是荒淫无耻,败坏伦常的丑陋的行为。母亲和叔父的结合是和封建伦理的“节制”、“操守贞洁”格格不入的。同时在哈姆莱特的道德观中始终萦绕着对父母长辈的“孝”的观念。对于死去的父亲,哈姆莱特说:“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鬃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像降落在苍穹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是一个完美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过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22]由此可见哈姆莱特对他父亲的崇拜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正是这样的“孝”的思想观念制约着他的复仇行动。在他看来克劳狄斯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但是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就去杀死自己的亲叔父,这不仅天理不容,而且人民群众也将把他看做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因此,“忠孝”的思想观决不允许他这样做,于是哈姆莱特不得不再一次的让自己的行动搁置,使他的复仇之路越走越难,最后演变成为他自己的悲剧。3、宗教哲学观基督教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世纪休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莎士比亚所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心教加尔文派的教理对英国影响日趋增大他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自我表现,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反对教会神权。[23]莎士比亚的戏剧就诞生于这个宗教观念日趋恶变化的时代。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哈姆莱特身上也体现出了这样的宗教观念。纵观全剧,我们明显知道哈姆莱特有深厚的宗教信仰,他的一切行为都以宗教哲学观为指导。在他的整个复仇过程中,凡是在关键时刻,他无一例外的都是按照宗教意识和上帝的旨意行事。根据裘克安先生注释的《哈姆莱特》统计,全剧共有三十九处提到或者引用《圣经》,其中有二十八处哈姆莱特之口。[24]由此可见,哈姆莱特是非常熟知《圣经》并按其行事的。宗教思想始终笼罩着全剧,众所周知,该剧以鬼魂谈话开始,而鬼魂本身就是宗教的产物。在哈姆莱特和鬼魂谈话之后他对鬼魂所讲的一切既有一些相信,同时又有一定的怀疑。为此他有意安排了一场让演员在克劳狄斯面前演刺杀前国王的戏,以此来观察克劳狄斯内心的变化。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安排这场戏呢?是因为只有等到叔父的罪行得到证实后才好实施他的复仇行动,如果贸然行事错杀了叔父克劳狄斯,那将铸成大错,这是有悖于基督教教义的,自己也将变成罪人。为此,他将会受到惩罚,死后会落入地狱。此处也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是多么真诚地笃信着宗教。在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后,他已经肯定克劳狄斯就是杀死他父亲的凶手。在他前往王后寝宫的路上碰上了克劳狄斯,当时克劳狄斯正一个人在祈祷,哈姆莱特在这时却没有下手反而放弃了这个绝佳的复仇机会。他此刻想的是:“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他的独生子,却要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的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趁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身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罪孽一般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堂之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25]此刻宗教思想对他复仇行动的影响在明显不过了。由此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做事总是遵循宗教哲学观,以宗教哲学观来指导他的行动。正是在宗教哲学观的影响下哈姆莱特没有意识到他单枪匹马的和执掌大权的国王斗争,失去了这个永寻难觅的机会就将使自己陷入悲惨的境界。世界观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封建王权观、伦理道德观、宗教哲学观这些观念已经融入到了哈姆莱特的血液之中。正是这些封建世界观影响制约着哈姆莱特的行动,使他一再延宕复仇计划,屡次放弃复仇的机会,最终酿成了自己的悲剧。结      语哈姆莱特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乃至世界文学遗产中的位置已经毋庸置疑。这位典型的人文主义者身上所散发出的进步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后世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毕竟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现实的丑陋粉碎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使他陷入了矛盾与彷徨中,而作为一名封建王子融入哈姆莱特血液里的封建主义的世界观又使他审慎过渡,一再将复仇行动搁置,终失复仇的最佳时机。最后虽然替父亲报了仇但同时也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成了一名悲剧英雄。参考文献[1] 张沛:哈姆莱特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3.[2][3][4][5][6][7][8]尤家仲:《哈姆莱特》悲剧必然性探析[J],河池师专学报,1996.3:1.2.2.2.2.2.3.[9]吴朗:外国文学导论?作家作品选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116.[10][11][13][14][16][17][18][19][21][22][25]莎士比亚(英):哈姆莱特[M],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39.56.27.41.12.35.16.69.11.75.73.[12]罗春丽:人文主义悲剧形象—哈姆莱特[J],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09.6:1.[15]刘丽琼:从孤独者角度阐释哈姆莱特的性格[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77:77.[20][23]张晨:哈姆莱特所受封建思想述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9.61.[24]梁国营、刘锦荣: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01.3.2:114.致      谢在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王文平老师对我的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在写作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老师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